論漢朝是如何建立的
1 提起大漢王朝,你會想到什么?是千古一帝漢武帝劉徹,還是抗匈名將衛(wèi)青、霍去病?是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的劉桓、劉啟兩父子,還是有名的權(quán)臣霍光?是猛將“兵仙”韓信,還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甘延壽、陳湯?如果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他們,那么,一個人就發(fā)話了:“我劉老四嚴重不服啊,沒有我哪來的你們?”沒錯,這個人就是我們熟悉的沛縣人劉邦劉老四。 劉邦十幾歲時,曾經(jīng)想去信陵君那里當門客,也就是謀士,給主人出謀劃策的。而信陵君誰呀?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劉邦到了魏國,才知道一件大事——信陵君死了,而且已經(jīng)死了幾年了。當劉老四(劉邦在家里排老四,江湖人稱劉老四)回到沛縣時,憑著去魏國留學的經(jīng)歷,混了個亭長的職位,也就是現(xiàn)在的村委會。這個亭長要干嘛呢?比如說:張三又犯事了,他要去抓張三;李四家有親戚來串門,他要去登記;王五家的牛走丟了,他還得去找……下過地方的都知道,這些工作有多繁瑣。而他的心底,那意氣風發(fā)的少年劉邦,已經(jīng)被繁瑣的工作消磨殆盡了或許,只有在曹氏的酒館里喝醉是時,他才會想起年少的自己吧。 2 就在劉邦當亭長娶呂雉后,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了!口號各位歷史愛好者都很熟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場起義帶動了整個大秦帝國,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遺民全部復(fù)辟。在六國之中,最強的一個國家就是由楚懷王領(lǐng)導(dǎo)的楚國政權(quán)。而楚國政權(quán)的實際掌權(quán)者卻是扶持楚懷王上位的大將軍項梁。 等等,這人的名字怎么這么熟悉?他和項羽什么關(guān)系?此人正是項羽的親叔父。項羽從小跟著項燕梁馳騁沙場,學了不少兵法。這時的項羽正處于上升期,打仗從無敗跡,自然也引起了秦軍的注意。 此時的項梁正沉浸在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之中,慶祝著自己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虎狼之師”,絲毫不知道自己明天晚上會命喪黃泉。 秦軍那邊,二世派出了真正的虎狼之師——由章邯帶領(lǐng)的驪山囚徒。章邯命令手下士兵披黑衣黑甲,臉戴面具,趁著夜色就向項梁的軍隊殺去。正在視察的項梁沒有防備,被虎狼之師斬殺。可憐了項羽,老爹沒了,唯一的依靠——叔父也沒了,以后就只能自己面對秦軍與大漢了(當主帥)。而之前的巨鹿之戰(zhàn)也證明了項羽有當主帥的資格,所以他理所應(yīng)當?shù)禺斏希ㄊ酪u)了楚軍主帥。 3 當時,楚懷王與劉項二人有一個約定——先入關(guān)中者為王,不過,他讓劉邦抄小路“殺”向函谷關(guān),卻讓項羽向函谷關(guān)平推。明眼人都看的出來,楚懷王這是有意讓劉邦當王。因此,劉邦這一路走來也很順,只有小股秦軍部隊出來阻攔,這點小事在樊噲等猛將面前啥也不是,所以他們很快就到了咸陽城。 到了咸陽,劉邦沒有屠城,沒有強搶民物,沒有縱火,甚至還與父老鄉(xiāng)親們約法三章,就連秦人送來的酒食也沒接,簡直就是當代解放軍??! 當然,劉邦不過是個草民出身,剛到大城市,肯定是要逛逛的,特別是皇宮。而在劉邦帶著手下文臣武將和一眾士兵逛街時,有那么一個人卻沒這么干,這個人就是丞相蕭何。那么他去干嘛了哪?他去了咸陽的藏書閣,正在那看對大漢統(tǒng)治有利的書籍。不愧是大漢的丞相,時時刻刻都在為大漢著想。要不是劉邦叫樊噲去叫他,他恐怕只有聽到項羽要縱火的消息才會離開。 到了項羽進咸陽時,他做的一切都與劉邦相反,不僅強搶民物(虞姬就是這時候被帶走的),還將咸陽燒毀了。他這206塊骨頭,至少有103塊反骨。更絕的是,他放棄了具有天險的咸陽,將首都定在了毫無天險的彭城,還順手把義帝楚懷王殺了,自封“西楚霸王”。 4 項羽當上了西楚霸王后,將十八路諸侯全封了侯。當然,這個分封并不公平,離項羽近的,官職大;離項羽遠的,官職就小。就好比一堆人合買了一個蛋糕,大家出的錢都一樣多,而項羽現(xiàn)在開始分蛋糕,他的親戚朋友分的又大又多,而和項羽沒多大關(guān)系的人,雖然出資一樣,但分得的蛋糕卻只有一點點碎塊,你說氣人不氣人?雖說封地太小想造反,但人可是西楚霸王,要是失敗了,可是要身敗名裂的。再說了,萬一項羽看你順眼了,獎勵你加官近爵呢,何樂而不為?這就是當時大部分諸侯王的想法。但要注意“大部分”這個詞。 我們的劉老四就是個例外。 劉邦被分配到了漢中,也就是現(xiàn)在的四川省那一帶。當時有許多軍官與士卒都逃了,那他們?yōu)槭裁匆幼吣??李太白有句詩——“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里的“蜀”,就是漢中。那這蜀道有多難呢?《蜀道難》里還有一句——“飛湍瀑流喧聲回,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通過這一句詩,足見漢中有多惡劣。劉邦自然不服,無時無刻不想打進關(guān)中,坐上那象征著權(quán)力的寶座。 而在雄心萬丈之外,他差點錯過一位神人,這位神人便是被后人稱為“兵仙”的,韓信。那時的韓信雖然是一個管糧草的小官,但是他的才能還是被一個人發(fā)現(xiàn)了,他甚至和這個人發(fā)明了一個成語。此人正是大漢的英明丞相——蕭何。這倆人發(fā)明的成語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蕭何發(fā)現(xiàn)韓信逃跑后,連招呼都沒給劉邦打,騎上一匹快馬,在月光的照耀下追向韓信。韓信被追上時,起初還不想回劉邦那里,因為劉邦那里的條件實在是太苦了,士兵還要上山打野果充饑。而蕭何對他承諾讓他當大將后,他才回到劉邦陣營。之后,劉邦登壇拜將,讓韓信做了大將,統(tǒng)率三軍(雖然劉邦很不愿意)。 事實證明,蕭何看人是準的,韓信還是有很大本事的。公元前207年左右,韓信一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成功地偷襲了楚軍糧草中轉(zhuǎn)站——陳倉,拉來了楚漢戰(zhàn)爭的帷幕。 5 后面的事,各位歷史愛好者應(yīng)該都知道,也就是分楚河漢界、垓下之圍、烏江自刎這幾件大事串聯(lián)起的許許多多件小事,我就不細說了。 這建立帝國,民心最重要。劉邦約法三章,深得民心,故其能得天下;羽焚咸陽,劫民財,雖勇猛,但不得民心,所以楚漢戰(zhàn)爭中不可一世的項羽才會節(jié)節(jié)敗退。 民心,才是帝國建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