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主義】邏輯學(3-2-4-1)——黑格爾的邏輯學不僅僅是他的本體論,...

3-2-4-1黑格爾《邏輯學》 個人學習筆記
原作者:未明子
黑格爾的邏輯學就是邏輯本身。《邏輯學》分三部分:存在論、本質論、理念論。黑格爾邏輯學是本體論,即世界本身符號學的結構,包含三部分:符號化動力(存在論)和符號化機制(本質論),最后是符號化的成果(理念論)。理念論中就有如分析判斷全稱命題等整套形式邏輯, 本質論相當于先驗認識論,存在論相當于先驗辯證法,理念論相當于先驗邏輯學(甚至是形式邏輯學),形式邏輯最終走向觀念本身,走向理念形而上學。邏輯學從符號化世界中產生出的是自在自為的理念,在存在論那里是產生潛在的理念。黑格爾哲學中最基本的存在者不是規(guī)定性,因為它要具有本體論地位,黑格爾宇宙中實實在在存在著的是理念,因為這個世界是一堆概念。黑格爾的世界是個現(xiàn)實的理念世界,最終抵達世界本身就是理念的歷史運動。最終是理念的自在存在。
接下來回顧黑格爾的體系:先是邏輯學,然后是自然哲學,最后是精神哲學。邏輯學中,理念把自己拼出來,最后構建出了現(xiàn)實世界本身(也是理念世界),但理念接下來要超出自己進行異化,這里要與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嚴格區(qū)別,因為黑格爾的理念會通過精神現(xiàn)象學(精神的運動)抵達絕對知識,可以在現(xiàn)實世界、歷史中被把握。這是個嵌套結構,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論、本質論、理念論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不停地被體驗到、被使用。并且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可對應現(xiàn)象學的兩種意向活動,比如存在論的“存在”是個動詞,講的是一系列的運動—從最開始的存有(也是動詞,純粹的存在)、存在、虛無、變化、定在、自在存在、自為存在等。以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運動方式(符號化方式),都可以看成是底層的意向活動,是符號系統(tǒng)自發(fā)的。每一步都是自然的,Just do it,你不需要去回憶它。辯證法相當于說一串代碼,讓底層的、原初的意向活動跑起來,它們都是必須有的。存在論是意向活動中不具有超越性的,本質論是相對高階的(可以生成實在、實在、物等等),所以到了本質論里,同一性、差異、實存、物、表象、實體(這里它們超出了物自體和表象的對立,因為物自體是存在論的環(huán)節(jié),早已被揚棄),只要存在論走向自為存在(自己設定自己),它就已經給予對象他者性了。最終認識論會從因果網絡、必然性走向理念,這是康德一輩子無法把握的。胡賽爾一輩子在做的形式邏輯往回推的先驗立法,必須通過辯證法,否則就必須失敗。思維的起點是A=A(A是絕對者對于自己的思維),終點也是A=A,用費希特知識學的方式,純有是A,無也是A,無代表其可以走到一種普遍性,前面的等于是自在的,后面的等于是自在自為的。一開始是不得不的差異和變化,最后會在絕對知識(絕對者的自我認識、哲學)當中達成和解,絕對者在哲學中獲得了無限的自我認識,這是邏輯學的終點。這個宇宙的目的是把所有人變成哲學家,讓絕對者一直自己看自己,雖然整個運動會把所有環(huán)節(jié)吞噬,但每個環(huán)節(jié)能接下去的原因是因為前面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注定失敗,所以前面讀不懂不要擔心,因為它就是失敗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試圖本體論閉合然后失敗,那么一定要走下一步,這也是這個世界的演化,是本體論閉合的不停失敗。最后最后的成功就是它接受自己的失敗,人認識到一個有瑕疵的的世界后與上帝達成和解。這里就是羅德島,就在這里跳,在絞架上看到玫瑰。
最終走向的理念論是有存在者的存在論,而在存在論里面的理念是連邏輯時間也把握不到的、轉瞬即逝的失敗。所以理念在存在論里是運動(所以用概念無法在這里把握理念),在本質論里是關系,在理念論里是東西。理念直到理念論才可以在現(xiàn)實中被把握到。比如“純有”雖然可以在存在論里被寫做“純有”,但實際上它還不是個東西;在這個意義上,“純有”之所以能被寫在紙面上,是因為書寫“純有”這件事本身就已經是理念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了。存在論中,“純有”單純存在,無規(guī)定性,是一個運動,因為無規(guī)定而不能有第二個運動;第二個運動就是“無”發(fā)現(xiàn)了“純有”沒有規(guī)定,也就成為了“無”。所以“規(guī)定”本身第一次被意識覺察到,就是“無”這個動作。
關于自在存在和自為存在的差別,自在存在=為他存在,自在存在自身當中只能感受到被他者限定,是不能感受到自己是被自己規(guī)定的,是被束縛的。如果停留在康德的階段,你沒辦法從存在論過渡到本質論,因為自在存在無法走到自為存在,規(guī)定性無法被康德感受到為不停地自己設立自己的自為存在。比如,一個杯子一支筆,它正不停地自己設立自己。自在存在對應康德先驗表征主義,是由一個主體設立自己,比如四個點劃成一條線,在康德看來是個自在存在,是由一個理念形而上學大廈降臨到這些點上,使其成為一條線,可黑格爾反轉了這一切,是四個點自己設立自己成為一條線。是概念自己形成自己涌進了我的意識里面。
自為存在這個運動本身是要走向后面的環(huán)節(jié)的。只有“自為存在”里面有“一”,“一”會走向“多”,所以“自為存在”要過渡到“純量(many)”,“純量”走向一個限定的“量”,這些都是基本的意向活動,他們會逐漸越來越具有超越性。如果胡賽爾學過邏輯學,他該知道數(shù)的超越性奠基不是晚于邏輯的超越性奠基,這也符合胡塞爾的問題發(fā)生學順序,因為他先寫出《算數(shù)哲學》,然后寫了《邏輯研究》,因為“量”比“邏輯”更原初,數(shù)學比形式邏輯原初。
最終要走向理念論,理念論里面使得思維活動、邏輯判斷活動、命題活動具有實在和可靠性。也就是說康德是站在理念論(the theory of notion)的基礎上運用一個跛腳的本質論(參雜了錯誤的存在論的本質論),然后用這個本質論去建構本體論,之后去建構道德、精神、倫理、審美學。黑格爾的邏輯學是認識論、本體論、前符號學的意向性構成和發(fā)生學機制,數(shù)學邏輯學的先驗構造的正確答案。但每個環(huán)節(jié)通通都失敗了。也就是說如果你用符號化(一種形式規(guī)則)的反思性(自己看自己做了什么活動,自己對自己分類)進行體系建構,它的終極形態(tài)就是黑格爾的邏輯學。
讀懂邏輯學的終極心法:存在論是原初運動,本質論是關系(延續(xù)了存在論里的開放關系,最后又閉合、對先驗表征主義的遺忘),理念論是成果(本體論裝配)。下面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包含上面所有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失敗,所以它必須要運動到下一環(huán)節(jié),比如本質論里:“同一性”到“差異性”,“差異”比“同一”更屌,“差異”把“同一”包含在自己里面,成為純差異之流,類似德里達和德勒茲的“差異”,“差異”包含“同一”,所以“差異”內部是“同一”的。后現(xiàn)代哲學家之所以回到本質論做文章,因為本質論介于一個純動態(tài)的不可捉摸的存在論和純靜態(tài)的理念論之間,聰明的辯證法家和解構主義者都跑到本質論里面,拿里面的關系下手,因為這些關系是本體論的張力之所在。但無論如何這些關系會走到一個穩(wěn)固的、被裝配起來的不停自己存在的理念論里面。但這些理念最終要超出自己,走向自然世界(自然哲學),然后自然哲學里會有演化,之后演化出人類,人類進行精神現(xiàn)象學的運動,之后運動到絕對知識的和解。如果你把握到邏輯學的話,后面的環(huán)節(jié)你甚至可以自己做。當然后面的數(shù)理邏輯主義者走了歪路,所以后現(xiàn)代哲學家覺得本質論里面出了問題。
黑格爾的存在論(the doctrine of sein)不是本體論,是存在運動的理論,是我意識體驗中最基本的醒覺響應,是什么讓你覺得有事發(fā)生,里面的環(huán)節(jié)和意向活動。存在論告訴你,這里有純粹存在,有無規(guī)定的無,有他們的變化,有定在,而“定在(dasein)”在這里不是物,dasein在這里是be-this,是個動態(tài)過程,但它可以成為一個東西,“定在”是規(guī)定性保持他自己,但“定在”不是自己保持自己,是被迫地保持自己,是被符號系統(tǒng)的暴力保持自己,“定在”不指某物的存在,在存在論里指的是一個“規(guī)定性”莫名其妙地被迫存在。存在論里面全部是動詞。存在論是the doctrine of BE。然后存在論分裂,然后導向閉合,也就是存在論最后走向一個不可避免的二分,然后二分被本質論接到,然后本質論將其閉合成一個必然性網絡,必然性就是一個東西和其符號性天命完全適配。整個宇宙成為一個符號系統(tǒng),之后就走向了理念論,一系列名詞性的事件。
黑格爾邏輯學是從動詞的存在,走向名詞的存在者,最基本的存在者單元就是理念。黑格爾邏輯學就是存在論的搭建過程,最開始的“存在”還沒搭建好呢,是符號學最基本的響應,他在但是啥都沒有,然后發(fā)現(xiàn)啥都沒有成為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然后從一開始的“存在”到“無”是發(fā)生了一個“變化”,從此有了第三環(huán)節(jié)“變化”,“變化”本身是冒出來的,冒出來是個規(guī)定性,那么“定在”就有了……它是一個符號系統(tǒng)的自我醒覺,是符號系統(tǒng)自己意識到自己在反思,黑格爾此時把他的意識就當成一個絕對者,是絕對精神自己在書寫自己。存在歸根到底是符號系統(tǒng)自激發(fā)的過程,走向被理念填充的世界,這是個歷史的過程。接著理念不得不變成不能認識到自己的自然,接著出現(xiàn)人,然后通過人類的文明理念又開始自己認識自己,也就是從單純存在到為他存在到自在自為存在。
格是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