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小說《木木》:無愛的悲歌
但丁《神曲》分為地獄、煉獄和天堂。
處于地獄、煉獄和天堂三個層級的人,似乎都與愛有著不可或缺的聯(lián)系。
愛的缺乏、愛的過度和愛的升華,似乎更能對應(yīng)于地獄、煉獄和天堂三個層級。
對比之下,19世紀的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說《木木》似乎更加具體化和在世化,那就是直擊俄國農(nóng)奴制的罪惡根源問題,但僅僅是農(nóng)奴制導(dǎo)致了主人公格拉希姆不斷失去自己的所愛嗎?
以當(dāng)今時代的視角來看,《木木》的主題似乎更多是圍繞著愛與孤獨來展開的,而孤獨又由愛的有和無來確定——愛的缺無,愛的尋求,愛的獲得,愛的失去。
愛與孤獨如同一個封閉的環(huán)——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如果一個人不曾被愛慰藉和溫暖過,他也便從不去欲求它,但如果他曾經(jīng)品嘗過愛的甜蜜和溫馨,又不得不面對失去它的絕望,那愛又何嘗不是一把致命的利器呢?如果命運給予了你幸福又收走幸福,那么每個人都會遭遇個體崩潰的約伯時刻,但這個約伯時刻,卻不是圣經(jīng)中的那個被選定的時刻,而是一個不再有上帝允諾的時刻,一個投注一瞥就會墜入虛無之深淵的絕望時刻。
《木木》講述了一個陷入愛情又失去愛情,擁有過溫情又被剝奪了溫情的農(nóng)奴格拉希姆的悲劇故事。體型龐大、力量驚人的格拉希姆是一個聾啞人,一向沉默寡言又默默無聞的他,單方面地愛上了美麗的女仆達吉亞娜,但專斷的女農(nóng)奴主不能容忍他擁有幸福,于是便把她許配給了一個無所事事的酒鬼,遠嫁他鄉(xiāng);這是他的第一次失去——愛情幻滅;陷入失去達吉亞娜悲傷的格拉希姆,偶然發(fā)現(xiàn)并營救了在泥水中掙扎求生的小狗——后取名為木木。之后,二者相依為命,活潑懂事的木木給格拉希姆帶來了生活的樂趣,漸漸撫平了他失戀的悲傷。
但不幸的是,格拉希姆要承受更大的打擊,活潑可愛的木木吸引了女農(nóng)奴主的目光,她將木木召喚過去,木木卻由于畏懼而向她發(fā)出吼叫,惱羞成怒的她便命令格拉希姆處死木木。萬般無奈下,格拉希姆將木木溺死在河中。最后,格拉希姆在連續(xù)失去了達吉亞娜和小狗木木之后,果斷地選擇離開女農(nóng)奴主,返回自己的家鄉(xiāng),但在此之后,他卻再也沒有接觸過任何女人,再也沒有領(lǐng)養(yǎng)過任何一只小狗。
木木和達吉亞娜對于格拉希姆來說,具有異形同質(zhì)的關(guān)聯(lián)。失去達吉亞娜的悲傷,被木木的出現(xiàn)所淡化和削減。達吉亞娜和木木都填補了格拉希姆的情感的和人生的空缺,盡管她們最終都永遠離開了他。正是她們的離開,才真正撥開了格拉希姆眼前的迷霧,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雙重痛苦。被剝奪的尊嚴和被踐踏的情感,這雙重痛苦最終合成一個,那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被剝奪了愛的對象乃至愛的能力的格拉希姆,最終發(fā)現(xiàn)了那個制造自己生命悲劇的根源——孤獨與無愛的人和世界:以女農(nóng)奴主為顯性代表。
格拉希姆是不完善的大自然的體現(xiàn)。認識不到這一點,格拉希姆的悲劇就不能真正地被我們所理解。格拉希姆將木木從死亡境地中救出,之后又親手殺死了木木。如果格拉希姆的營救只是延緩了木木的死亡,他又何必伸出援助之手,最終又將援助之手替換為死亡之手?格拉希姆親手溺死木木行為,既體現(xiàn)了他屢次喪失至愛的狂怒,又宣示了被壓迫的人的盲目而沖動的e'guo,,他們所能做到的是不假思索的野蠻行為。
女農(nóng)奴主通過施展自己的權(quán)力,進而引發(fā)他人對自己的關(guān)注,實則也是一種宣泄孤獨的方式。她葬送了格拉希姆的愛情、損害了達吉亞娜的幸福、毀滅了小狗木木的一系列行為,均體現(xiàn)了一種專橫的暴力和無禮的淫威,但她才是受孤獨和落寞最深的人,因為達吉亞娜、格拉希姆和木木最終徹底走出了她的世界——即使都以悲劇的形式,而她卻將繼續(xù)在孤獨和權(quán)力的放縱中確認自己的存在性,永遠在孤獨的心獄中嘶喊和抗議,但這并不能使她真正擺脫人生的無盡孤獨和徹底無望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