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說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上善治水,水利萬物而有靜

【上善治水,水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正善治,予善信;事善能,蹱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strong>
惡:不好的,壞的。這里指,眾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sù,水深而清。這里比喻心,平靜而沉穩(wěn)。
正:對的,有道理的,恰巧。這里通“政”。
蹱:通“踵”,腳后跟、跟隨、追逐。這里是指,人的行動。
尤:怨恨。
先說前一句:上善治水,水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于道矣。
通行本這里是:上善若水。而出土的帛書甲本上記載的是“上善治水”。
水在我國古代,并不是一個好的喻象。遠(yuǎn)古時就有“大禹治水”。而之后,黃河水時常泛濫,給古代人民帶來無窮災(zāi)禍。只要翻開歷史書就能看到,幾乎每翻幾頁,就有水災(zāi)記錄。
而且,古代一直都有專門的水官,治理水患?!秶Z·魯語》中有說:“冥某為夏朝水官,為防汛治水而殉職?!泵總€朝代,在治水方面,都付出了很多艱辛。
水有患,亦有利。所以我們需要治理,不僅僅是完全的否定。正像我們?nèi)说男郧橐粯樱袝r會使我們沖動犯錯,有時又能使我們積極自信。所以要注意管理自己的性情,就要學(xué)會治理。
這里,我更傾向于“上善治水”。
“上善”就是很高的品德。我猜測這里是專門指大禹的。因?yàn)榇笥碇嗡?,在古代就是床前故事,人人皆知。而且隋煬帝楊廣的偶像就是大禹,正因如此才有了大運(yùn)河的偉大功績。
大禹故事里講。大禹的父親鯀由于治水不利,被堯下令賜死于羽山。所以當(dāng)時治理水患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后來大禹接受了這個任務(wù)。最后歷經(jīng)磨難,圓滿完成。在堯舜之后,大禹也被推舉成為一國之主,史稱夏禹。
了解了這些,那么這句話就好理解了。
正是由于大禹治理好了水患,水就會滋養(yǎng)萬物而不會泛濫。大禹做了眾人都不愿做的事情,所以大禹的行為非常接近于道啊。
(通行本的理解,因?yàn)槭恰吧仙迫羲?,所以,第二句“居眾人……道矣?!钡闹髡Z成了水。說水利萬物而不爭,故水近道。然而在古代水患多于水利,正是被治理后,才能有利而無害。當(dāng)然這是我的理解,大家見仁見智吧。)
中間一句:居善地,心善?;正善治,予善信;事善能,蹱善時。(這句話我改動了一下)
這一句翻譯,有一個問題。
很多翻譯,把這六小句,分開翻譯。其實(shí)單拿出,“居善地”、“正善治”、“事善能”;能看出這三句,只是結(jié)論,而沒有原因。
怎么樣“居善地”呢?怎么樣“正善治”呢?怎么樣“事善能”呢?如果不說原因,只說要善于擇地而居、善于為政治國、善于辦事有力,那么就變成了空話。
所以要分成三句來翻譯:善于選擇所處之境,正是因?yàn)樯朴谄届o沉穩(wěn)。善于為政治國,正是因?yàn)樯朴谘远行?。善?span id="s0sssss00s" class="color-default">事半功倍,正是因?yàn)樯朴谶x擇時機(jī)。
這里注意一下。“心善?;予善信;蹱善時”,這三句都是為了不爭。平靜沉穩(wěn),不爭。言出必行,不爭。伺機(jī)而動,不爭。不爭,即不與人爭。
也正好引出了最后一句話:夫唯不爭,故無尤。
意思是:正是因?yàn)椴慌c人爭,所以才不會有所怨恨。
不爭是《道德經(jīng)》中的主題思想之一?!疤熘溃粻幎苿佟?,“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些都是在表達(dá)不爭的道理。
其實(shí),我們細(xì)想。我們都在爭些什么?爭名奪利,爭高低對錯,爭虛榮心。
爭名。名是能爭來的么?名是百姓給的。你只有真心為人民好,為人民帶來福祉利益,人民才會給你名。爭,只能爭來臭名。名是他人決定的,自己是不可能爭來的。
爭利。利也是爭不來的。人都知道“以和為貴”“和氣生財”,爭只會傷和氣,帶來不了任何實(shí)際利益,甚至是對自己的利益有害。想要獲得利益,就要付出成果,畢竟利益是從別人那里賺取來的。如果你沒有成果,別人不會因?yàn)槟恪盃帯倍装拙徒o你錢財。正如《道德經(jīng)》第六章解析中說的,想要獲得什么,就需要為它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它的環(huán)境,這樣才能源源不斷的帶來利益。就像那句話:追馬不如種草,草青萬馬來朝。
爭高低對錯,爭虛榮心。這更是無法爭來的,而且也沒有任何實(shí)際意義。如果一個人為了高低對錯、虛榮心,和別人爭奪,那只會浪費(fèi)自己的光陰。而且你也會發(fā)現(xiàn),就算你爭贏了,你的心仍舊無法平靜,亂象叢生,怨恨不止。做這種事的人,都是和自己過不去的人。
既然實(shí)事如此,那人為什么總是爭來爭去呢?
因?yàn)槿藷o法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總以為,表象就是真相,無法尋到根源。就像手中的流沙,越握流逝的越快,最后什么也不剩下。
我們想要得到什么,就要知道它的根源在哪。否則,終將勞碌一生,而無所得。
佛家最為本質(zhì)的思想是:諸行無常。意思是,這世間一切都在變化,永不停息。連一粒沙也不曾例外。
所以有什么可爭呢?你爭得了,它變了,又不是你原先想要的那個它了。或者,你爭得了,你變了,你不再想要它了。從古至今,至未來,滄海桑田,皆是如此。
只有不爭,才能讓自己從容的面對一切變幻。這也就是“夫唯不爭,故無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