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與魔女之花》:這個世界不需要魔法

《瑪麗與魔女之花》是由米林宏昌執(zhí)導,Studio Ponoc制作,跨時兩年半,畫了94000多張畫,精心打造的匠心之作。
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瑪麗·斯圖爾特在1971年發(fā)表的兒童小說《小掃帚(The Little Broomstick)》,主要講述了一個11歲的普通女孩瑪麗前往魔女的國度而展開的一場魔法大冒險。
很多人說《瑪麗與魔女之花》的畫風和吉卜力動畫的畫風很像。這也難怪,畢竟它的制作團隊里有很多曾經(jīng)是吉卜力工作室的人。導演米林宏昌更是在宮崎駿執(zhí)導的《哈爾的移動城堡》、《千與千尋》、《懸崖上的金魚公主》等作品中擔任過原畫的工作,這也說明了為什么兩者的畫風會如此相似。
比如《瑪麗與魔女之花》和《哈爾的移動城堡》魔法噴發(fā)出的煙花般的效果。

還有曼布楚克夫人一出場,她那夸張的頭發(fā)、濃濃的眼影,那顆痣,那耳環(huán),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千與千尋》里的湯婆婆。

再有瑪麗炸毛的紅頭發(fā),也會讓人想到《懸崖上的金魚姬》里的波妞。

更有意思的是,澤貝提居然像極了宮崎駿。就連澤貝提在瑪麗好心干壞事時撂下了一句“孩子和狗狗是不適合干活”的話也頗有宮崎駿壞脾氣的韻味。

不過要說相似度,還數(shù)《魔女宅急便》與其更為相似。兩者同樣為魔女的題材,也有掃帚和黑貓這些魔女的元素。

但是,當瑪麗說出“這個世界不需要什么魔法”這句話時,我一下子就從吉卜力的世界脫離出來了。
如果你是因為吉卜力而去看《瑪麗與魔女之花》的話,我覺得大可不必,畢竟它不是你所期待的吉卜力動畫。它沒有驚為天人的想象力,卻向我們傳遞出了堅韌的生命力。
▌魔法,沒有想象中美好
我們期待《瑪麗與魔女之花》可以用魔法構建一個不同于現(xiàn)實的世界,滿足我們對魔法美好的幻想。然而《瑪麗與魔女之花》中所描繪出來的魔法世界,卻讓我喜歡不起來,總覺得這個魔法世界有一種違和感。
瑪麗一開始來到魔法學校,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魔法學校處于灰蒙蒙的云霧之中,沒有鮮艷色彩的襯托,反而讓人有種“不祥之地”的感覺。

魔法學校的跑步機末端有個噴火裝置,跑慢了就有被燒的風險,感覺很有壓力。如果你細心的話可以注意最右邊的人屁股上有個小黑點,顯然是已經(jīng)被燒到了。

學校食堂的廚師是豬族的,他卻在一道叫烤全豬的美食。

魔法學校的學生都不以真面目示人,這種穿斗篷帶面具的行頭,讓我不禁聯(lián)想到了邪教組織。

曼布楚克夫人和D博士熱衷于變身魔法的研究,經(jīng)常用可愛的小動物做實驗,導致它們變成丑陋的怪物。我并不喜歡這樣的魔法。我認為的魔法是像灰姑娘那樣的魔法,可以把事物變得美好,如果魔法會讓一切變得丑陋,我認為這樣的魔法還是不需要的好。

▌就算沒有魔法,還有勇氣
現(xiàn)實中存在很多能影響人心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那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否就是我們現(xiàn)在這個世界的魔法。我們是否把這個東西給摒棄掉,光靠我們?nèi)俗约旱牧α亢陀職馇斑M,這是米林宏昌希望傳遞給大家的信息。
曼布楚克夫人說“純真的孩子容易變身”,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孩子容易受到影響。確實,我們可以看到瑪麗在來到那個魔法學校后出現(xiàn)了愛說謊、飄飄然的一面。而曼布楚克夫人和D博士又用彼得做實驗,對彼得施加的魔法,我們又可以理解為大人對孩子的影響。
在這里,魔法被描繪成了一種看似美麗實則不好的東西。

那么,當魔法沒有用時,我們該怎么辦?
瑪麗告訴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掃帚折斷了不能飛行,我們可以用跑的,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而她以普通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也正是讓我最感動的地方。
當她大聲說出“這個世界魔法什么不需要”這句話時,我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如果魔法讓人迷失,或許我們應該摒棄魔法,相信自己。即使沒有魔法,也有力量和勇氣。

▌孩子你慢慢來
瑪麗總想幫大人一點忙,但是又做不好,在大人看來就是純屬瞎搗亂,于是大人拒絕讓他們幫忙。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總是要經(jīng)歷一些錯誤。
對待他們,或許大人們應該像夏洛特奶奶認為的——“這就是她惹人喜歡的地方”。孩子就該對這個世界充滿探索與好奇不是嗎?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時間和耐心,給他們慢慢地了解這個世界的機會。

當曼布楚克夫人夸獎瑪麗時,瑪麗那句“我會害羞的,都沒被這樣表揚過”瞬間讓我有些心疼她?;蛟S有人會討厭被表揚后不僅不謙虛還夸大了自己的能力的瑪麗,但是我覺得一個從未被表揚過的孩子又怎么能要求她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表揚時要從容淡定?
當然,孩子不該只是在做對的事受到表揚,努力的孩子也該受到表揚,就像澤貝提肯定瑪麗那樣。

東方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不同在于,東方的教育會去干涉孩子,而西方的教育則會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在《瑪麗與魔女之花》里面,我們基本不會看到大人干涉的一面,就像鏡子那邊的夏洛特奶奶,被隔絕在鏡子的另一邊,只能注視離開的瑪麗。
“對不起,瑪麗,我什么都做不了,但是我相信你,等著你?!?/strong>
夏洛特奶奶什么都沒做,但是選擇相信瑪麗,在家等著瑪麗回家。

最后,當瑪麗把雙馬尾扎成單馬尾,毫不猶豫地把「夜間飛行」的花扔掉,露出不同以往的笑容時,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成長吧。
大人很多時候能做的只有支持和相信,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這個時間可能是十八歲,也可能就在一夜之間。電影最后,瑪麗之前在澤貝提那沒做好的事最后終于成功了,不就是很好地證明嗎?

有時候成長就像夏洛特奶奶那樣失去使用魔法的權利,失去那份天馬行空和肆意妄為,學習像瑪麗那樣作為一個普通人面對困難,不再對魔法抱有幻想,勇敢地前行。
文 | 老叫瘦??
B站獨發(fā),禁止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