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拓跋宏不僅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更是出色的文學家
詩詞硬知識 NO.5
北朝詩壇③
拓跋宏的洛陽時代
心懷天下的孝文帝,
為喪亂的北中國開辟了一片全新的氣象。
胡漢共存的新都洛陽朝氣蓬勃,
一股崇文之風蔚然興起。
01?
從秦始皇稱帝之始到末代皇帝溥儀下臺,中國的封建社會歷83個王朝共2132年。在400多人的龐大帝王群中,只活了三十二年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還是有一定話語權(quán)的。
不過在孝文帝文治武略的赫赫功績中,他身后站著的文明太后馮氏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偉大女性。馮太后出身于北燕王室,長樂馮氏原為后燕的大將,因功賞賜封地于龍城即今天的遼寧省朝陽市。公元407年,其伯祖父馮跋滅掉被拓跋燾逼退到遼寧茍延殘喘的后燕政權(quán),擁立慕容云為帝,建立北燕。公元409年,慕容云被部下所殺,馮跋干脆自己繼位稱帝。
馮太后的祖父馮弘是馮跋的弟弟,哥哥死后他逼殺侄子自立為帝,但他也沒當幾年皇帝,六年之后既公元436年北燕被拓跋燾所滅。馮太后的父親馮朗是馮弘的嫡子,原配死后馮弘續(xù)娶慕容氏,馮朗兄弟害怕遭受繼母的迫害,奔逃遼西。后投靠北魏,后來或封遼西軍功,最后卻因罪或誅,那一年馮太后還是無知稚兒,被充入掖庭為奴。
公元452年,年僅12歲的馮太后卻被選為文成帝的貴人,16歲時被封為皇后。從罪奴到皇后,這樣的勵志故事往往都是小說里的題材,一代傳奇皇后馮太后就這么完成了人生的逆襲。
02
馮太后終生無子,北魏皇族真是無比狠厲,向來有“子貴母死”的慣例,但凡皇子被立為太子,生母必將被同時處死。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外戚坐大威脅皇權(quán),因此,無有子嗣的馮太后倒是意外地獲得了文成帝長子的撫養(yǎng)權(quán)。
文成帝早逝,他死后馮太后就開啟了她的聽政生涯。直到公元467年拓跋宏降生,馮太后決定停止臨朝,轉(zhuǎn)而開始親自撫養(yǎng)小皇孫。年僅14歲的獻文帝拓跋弘親政,小皇帝年輕氣盛,看不慣皇太后豢養(yǎng)男寵,就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殺了幾個。這下子又惹毛了馮太后,利用自己的聲威和勢力逼迫獻文帝退位。
就這樣還不到5歲的拓跋宏成了新一任皇帝,但是他父親拓跋弘依然實際掌控北魏政權(quán)。直到公元476年,年僅23歲的獻文帝被馮太后發(fā)動宮變所殺。
皇家辛密向來撲朔迷離。在如小說一般跌宕起伏的歷史故事中,探索真相毫無意義,唯有歷史的結(jié)局童叟無欺。
所有的陰謀手段都掩蓋不了這位女性的智慧光芒,在她把持朝政的二十余年里,馮太后運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鋼鐵般的手腕,縱橫捭闔,排除干擾,對北魏的政治、經(jīng)濟和風俗習慣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頗為后人稱道的孝文帝改革許多政策實質(zhì)上都因循了文明太后舊制。
03
490年,馮太后去世,拓跋宏終于在24歲那年實現(xiàn)了親政。相比他父親,拓跋宏更有智慧和政治手腕。他不會不知道父親死于太后之手,但他懂得避及鋒芒,掩藏自己的真實情感,真誠的向馮太后學習治國之道,可以稱得上勵精圖治的典范了,這帝王的胸襟和心機確實令人側(cè)目。
他親政后不僅繼續(xù)強勢實行經(jīng)濟和政治改革,更是大手筆的完成了遷都壯舉。在遷都一事上,他也沒有強權(quán)逼行,而是通過迂回政策完成。魯迅先生有過名言“中國人的性情總喜歡調(diào)和折中,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了須在這里開個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diào)和,愿意開窗了”。
1600多年前的拓跋宏就深諳其中的奧妙,北魏貴族們習慣了北方的風俗氣候,老頑固們都不會支持遷都。拓跋宏就來個曲線救國,他下令南下伐齊,這下貴族們心里更慌了。但是皇命如山,尤其是以征戰(zhàn)為生的馬背民族,無奈之下只得跟著皇帝揮師南下。大軍行到洛陽之時恰逢秋雨綿綿,無法行軍只能就地休息待命,皇帝于是提出就地遷都。當時許多鮮卑大臣雖不愿內(nèi)遷,但更畏懼南伐,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拓跋宏這就樣完成了遷都大計。
04
遷都洛陽只是這個偉大帝王統(tǒng)一南北大計中的重要一棋,他心中早已立下一統(tǒng)中華的宏偉大計。
洛陽進可攻退可守,相比山西大同更具戰(zhàn)略地位,拓跋宏勢在必行。但對于鮮卑貴族們來說,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并沒有他們熟悉的黃沙秋風,帝王眼中的光明未來對他們來講只是惶惶無知的異土。民族融合的大勢豈可違逆,改漢姓,著漢服,說漢話,娶漢女,設官學,習漢禮,定姓族,一系列漢化改革瞬間砸蒙了鮮卑貴族。
兩年之后,回過神來的頑固鮮卑貴族們圖謀反抗,趁拓跋宏外出巡視,他們攛掇胖太子元恂,妄圖發(fā)動政變,結(jié)果被尚書快馬上報,拓跋宏調(diào)頭回轉(zhuǎn),之后就是一頓雷霆鎮(zhèn)壓。最終太子被廢、亂臣被殺,少數(shù)不耐氣候的鮮卑舊貴被允許春秋往返部落與洛陽,這一場叛亂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舊貴們爭取到了“雁臣”的權(quán)利。
05
歷史湯湯而前,心懷天下的孝文帝為喪亂的北中國開辟了一片全新的氣象。胡漢共存的新都洛陽朝氣蓬勃,伴之新生的漢人士族們同樣熱血沸騰。從拓跋燾439年統(tǒng)一北中國起,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漢臣們?yōu)檫@個少數(shù)民族王朝服務了將近半個多世紀。數(shù)十年的血雨腥風,對于生存的渴望,對于不滅的濟世理想,讓這群猶如失沽的士大夫們漸漸歸心于異族的天空。
這一次他們跟隨著偉大的帝王重返故土,呼吸著先輩們熟悉的空氣,心境早已今非昔比?;蛟S他們都沒有發(fā)現(xiàn),不知不覺間,他們早已經(jīng)與這些所謂的異族同呼吸共命運了。
拓跋氏立國至今150余年,皇室貴族們的漢文化素養(yǎng)也早已今非昔比。拓跋宏作為文明馮太后親自撫養(yǎng)的王朝接班人,自小便全面接受了系統(tǒng)的漢文化教育?!段簳繁炯o說他“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以后詔冊,皆帝之文也”。元宏無疑是鮮卑貴族中漢文學素養(yǎng)最高也最有才情的,文學早已成為這位年輕帝王的自覺。
他身體力行的推動文學的勃興,北魏文壇在經(jīng)歷了近百年的沉寂后,到太和年間,終于有了起色,在洛陽這個見證興廢的滄桑都城,一股崇文之風蔚然興起。在孝文帝的身邊,跟隨者一大批文人,他們中有北魏舊臣,也有南方涌入的作家,還有一批文化水平較高的鮮卑貴族。
06
這一批洛陽作家群聚集在孝文帝周圍,通過宴飲、出游等形式,不定期地進行詩文唱和之類的文學活動,大大促進了文學的發(fā)展。同時,長江以南的齊王朝正經(jīng)歷著末世的動蕩,因而一批南方士人因各種原因留居北方。他們活躍于洛陽文壇,與當?shù)匚娜顺?,把南方的文學經(jīng)驗和成果傳授給北方文人。
這一時期的詩人中,奔北的東昏候遺腹子蕭綜以及王肅等南臣均留有詩作,本土漢臣中李騫、陽固、祖瑩、常景等也均有詩存世。
以常景為例,他是北魏時期著名的藏書家、文學家,先祖為魏太常卿常林,家學淵源,雅好文章。年輕的時候淹滯門下錄事,郁悶之時,受南朝顏延之《五君詠》、鮑照《蜀四賢詠》影響而創(chuàng)作系列組詩《四君詠》。這四首詩都是五言八句的體例,中間兩聯(lián)對仗,首尾不拘,擬對類似后來的五言律詩,其聲律雖然不葉,但已注意平仄相對,已顯出較高水準。
《贊四君詩》之司馬相如
長卿有艷才,直致不群性。郁若春煙舉,皎如秋月映。
游梁雖好仁,仕漢常稱病。清貞非我事,窮達委天命。
可以說,洛陽文壇的興盛得益于天時地利人和等多種因素,南北文壇在洛陽實現(xiàn)了第一階段的融合。風氣即開,作家踴躍,這一時期的北方文壇在百余年的衰敝之后,終于出現(xiàn)了一些可以與南方一爭高下的作品。但是北人重質(zhì)的風氣積習難改,雖然文學作品的整體質(zhì)量在洛陽時代有較大進步,但距離整體繁榮還有一定的距離。
相反,也正是因為北人重質(zhì),所以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不少優(yōu)秀的學術(shù)著作,如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就是一部優(yōu)秀的地理學著作,且其中不少篇章句式韻散結(jié)合,辭采優(yōu)美,可以說還是一部非常難得的山水散文杰作。
公元499年,孝文帝病逝于南征途中。后任的繼承者們鮮有可力挽狂瀾者,輝煌了200多年的王朝開始陷入頹勢,最終于534年分裂為東西兩魏。如果說民族的大融合是歷史的必然,那么這位年輕帝王的突然去世卻讓這場宿命一波三折。
正所謂好事多磨,不是嗎!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xù)北朝文化解讀,如有興趣,敬請關(guān)注!
下一篇:
?? 崔浩們的平城時代
?? 拓跋宏的洛陽時代
?? 晉陽時代的文化高峰
?? 庾信的長安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