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郊元代王世英墓清理簡報
西安南郊元代王世英墓清理簡報
《文物》 2008年06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2005年元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為配合曲江溪水園住宅小區(qū)的工程建設,在西安南郊雁塔南路東側(cè)清理發(fā)掘了一批古墓,其中有元代王世英墓(M11)一座,現(xiàn)將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11開口位于距現(xiàn)地表0.4米的耕土層下,為長斜坡墓道土洞式雙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過洞、小龕組成,坐北面南,方向180。。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平面呈長方形。長7.34、寬0.85、北端深4.3、底距現(xiàn)地表4.7米,坡度30。。甬道為拱洞形。寬0.85、進深0.36、高1.2米。封門位于甬道南端,用長0.29、寬0.14、厚0.04米的長方形青磚臥立砌筑。前室平面近方形,抹角,豎直壁,穹隆頂。南北長2.05、東西寬1.96、壁高1.12、底至頂高1.8米。前室四角垂直壁面上端均有生土雕刻的斗拱,斗拱上及東西兩側(cè)壁面上端中間各有一道凸岀的寬帶狀土梁,六道土梁貼穹隆頂壁面向上交于頂部中間位置。后室底高于前室底0.1米,平面略呈抹角長方形,豎直壁,雙層穹隆頂,頂部中央有一圓形藻井。南北長2.15、東西寬1.78、壁高1.1、底至頂高1.65米,藻井徑0.6、壁高0.25米。前、后室之間有過洞相連,過洞為豎直壁,平頂,東西寬0.8、進深0.49、高1.1米。后室后壁正中有一小龕,龕底高于墓室底0.2米,為拱洞形,寬0.85、進深0.5、高0.9米。前后室及甬道、過洞、小龕的壁面、頂面均修整光滑平整。此墓早年已被盜擾,盜洞位于甬道口,為圓形,徑約0.6米,向下至封門上端。
后室東西并列放置木棺兩具,棺板已朽蝕倒塌,棺內(nèi)底部有大量草木灰。未發(fā)現(xiàn)骨架,可能盜墓時已將尸體移出墓外,因此葬式不清(圖一)。
二 隨葬器物
此墓雖經(jīng)盜擾,但僅限于后室棺內(nèi),前室隨葬器物基本原地擺放?,F(xiàn)清理出隨葬器物38件(套),有陶瓷器、銅錢及墓志。
1.陶俑
女騎馬俑2件。大小相同。馬頭向前作站立狀,下有束腰長方形底板,頭頂鬃毛前垂,頸部鬃毛分于兩側(cè),垂尾,下端挽十字形結(jié)。頭有韁籠,口內(nèi)有馬銜,背有鞍,兩側(cè)圓形障泥。韁籠及前后攀帶施白彩。女俑臉形豐滿,眉目清秀,頭戴白色圓形寬沿氈笠帽,帽頂紅纓后垂,前額一縷長發(fā),腦后兩側(cè)各下垂一至肩環(huán)髻。腳踩蹬騎于鞍上,頭身側(cè)向一邊,一手屈于胸前,一手略屈于腰側(cè),雙手握拳,中有孔,作執(zhí)韁狀。長31、高36.8厘米。標本M11:23,著右衽上衣及百褶裙,露足,背負紅色長方體箱具,黃色系帶從右肩繞至左腋下,頭、身側(cè)向左邊(圖二、三)。標本M11:26,身著右衽至足長袍,腰后負橘黃色包裹,白色包帶束于腰間,頭、身側(cè)向右邊(圖四、五)。
站立俑10件。
男俑5件(M11:12、19、20、27、32)。大小、形制基本相同。面目清秀,臉較長,雙腿分開,立于長方形底板上。頭戴中官帽,帽頂有一小圓孔,身著方領(lǐng)長袖至膝長袍,頸露內(nèi)衣領(lǐng),長袍下擺上折纏于腰間,腰束革帶兩周,一周位于腰部,一周位于上腹部。下著褲,小腿處有裹腿,以帶系扎。高32.8厘米。以手臂姿勢不同分4種,標本M11:12,右臂下垂略彎屈,手隱于袖內(nèi),左臂上屈于肩前,握拳,中有孔(圖六)。標本M11:19,手臂姿勢與標本M11:12相反(圖七)。標本M11:20,右臂下垂略彎屈,手隱于袖內(nèi),左臂向后彎屈,手握拳,置于腰側(cè),拳內(nèi)有孔(圖八、九)。標本M11:32,頭殘缺,手臂姿勢與標本M11:20相反(圖一O)。
女俑5件(M11:5、10、16、28、33)。立于底板上,大小基本相同。圓臉,面部豐滿,眉目清秀,服飾、手姿各不相同,以頭飾不同分3種。
裹巾垂髻女俑1件(M11??28)。頭略仰,著男裝,雙腿分開。頭發(fā)梳于頭頂,挽一發(fā)髻,下垂于腦后,頭前裹巾,巾角于頭頂結(jié)成蝴蝶結(jié)。身著右衽交領(lǐng)長袍,外袍下擺上折纏于腰間,于腰后挽結(jié),內(nèi)袍至膝。腰束革帶兩周,一周于腰部,一周于上腹部。下著褲,小腿處纏裹腿,以帶系扎。右手屈于腰側(cè),握拳,中有孔,左手略彎屈,隱手下垂。高30.4厘米(圖一二、一三)。
氈笠帽女俑2件。大小相同,頭戴紅色圓形寬沿氈笠帽,帽頂有一環(huán)飾,上系紅色后垂纓飾。額前下垂頭發(fā)一縷,腦后兩側(cè)各下垂一髻環(huán)。身著右衽交領(lǐng)長袍,腰束帶,下著褲。高29厘米。標本M11:10,兩手握拳置于腹,中有孔,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作雙手執(zhí)物狀(圖一四、一五)。標本M11:33,雙手隱袖,拱于胸前,左手搭置一巾(圖一六、一七)。
雙螺髻女俑2件。大小相同,立于六邊形底板上。頭發(fā)兩邊分梳于腦后,分別挽螺狀發(fā)髻,用發(fā)卡將兩螺髻固定。上著左衽交領(lǐng)長袖衫,衫帶高束至胸,于胸前打結(jié)下垂,下著至地長裙,裙帶下垂于衫外,下露足頭。高28.4厘米。標本M11:5,雙手拱于胸前,上置一帕,帕上一圓盒(圖一一)。標本M11:16,雙手隱袖拱于胸前(圖一八、一九)。
馬6件。短豎耳,頭向前,立于束腰長方形底板上。腹下一圓孔,體內(nèi)中空,分鞍馬、載物馬、拉車馬3種。鞍馬、載物馬大小基本相同,拉車馬較小。
鞍馬1件(M11:29)昂首,額頂兩縷鬃毛八字形下垂,頸部鬃毛分于兩側(cè),垂尾下端挽十字形結(jié)。額上有白點,四蹄施白彩,口含馬銜,背置鞍、墊、障泥、馬磴。墊、障泥施紅彩,鞍周邊白彩,中間為仿皮革的土黃色,頭部籠絡及馬身前后攀帶施白彩。高29.9、長30厘米(圖二〇)
載物馬2件。形制、大小相同。馬的姿勢與鞍馬同,馬背兩側(cè)置有圓形白色障泥、籠絡,前后攀帶施白彩,背上搭載紅色袋囊狀包物,用索帶捆綁,上遮蓋黃色虎皮一張,虎皮背上有一圓孔。高29、長29.8厘米。標本M11:21,虎皮頭左尾右,虎皮上捆一馬扎(封面;圖二一、二二)。標本M11:24,虎皮頭右尾左,無馬扌L(圖二三)。
拉車馬3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分轅馬、稍馬兩種。垂首伸頸,額頂一縷鬃毛下垂,頸部鬃毛下垂分向兩邊,長尾下垂,頭部有白色籠絡。標本M11:7,為轅馬,背部有鞍、墊,前后及腹部攀帶施白彩(圖二四)。高20.4、長21.8厘米。標本M11:1、4為稍馬,其中M11:1高20.7、長21.6厘米(圖二五)。
牛2件(M11:9、25)。形制、大小相同。昂首,略向右側(cè),角上彎,尾右卷,底有兩圓孔,腹內(nèi)中空,四蹄彎屈臥于底板上。標本M11:25,長19、高11厘米(圖二六)。
羊2件(M11:2、22)。形制、大小相同。昂首,長角后卷,扁尾下垂,腹內(nèi)中空,臥于長方形底座上。底座兩側(cè)飾凹線邊框。標本M11:2,長15、高15.5厘米(圖二七)。
豬1件(M11:11)。頭抬起略向右,雙目前視,耳下垂,長吻前伸,鬃毛高豎,短尾彎向右側(cè),臥于底座上,座及腹部中空。長15.6、高8.6厘米(圖二八)。
狗1件(M11:18)0昂首伸頸,雙耳下垂,有頸圈,體細長,長尾彎向左側(cè),屈腿弓腰,作臥姿欲起狀,底座長方形,座及腹部中空。長17、高8.3厘米(圖二九)。
雞1件(M11:6)0頭高揚,雙目前視,翹尾,尾后端向下彎屈,立于圓形底座上。長11.3、高12.5厘米(圖三0)。
龍1件(M11:17)0雙目前視,翹鼻露齒,弓身翹尾,前腿直立,后腿彎屈,蹲坐于長方形底板上。長23.8、高16.8厘米(圖三一)。
2.陶器
罐1件(M11:37)??诼詳浚瑘A唇,斜直領(lǐng),弧肩,圓腹,底近平,外底有圓形切割痕。口徑9.7、腹徑17.7、底徑8.8、高13.5厘米(圖三二)。
瓶2件(MU:14、35)。形制、大小相同,1件殘。標本M11:14,六棱形,侈口,平沿,長頸略內(nèi)孤,垂腹,圈足外撇。頸部飾對稱耳,上模印云紋。瓶面從上至下以橫向凸弦紋分為5區(qū),上部3區(qū)內(nèi)模印錢紋,腹部模印谷紋,中間為一圓形圖案,內(nèi)飾乳丁及卷云紋??趶?.2、腹徑7.4、底徑5.3、高16.2厘米(圖三三)。
盞3套(M1I:13、15、40)。均由盞和托組成,形制、大小相同。標本M11:13,盞口微斂,圓唇,斜弧腹,圈足。內(nèi)外施紅彩,口沿施白彩。口徑11.8、底徑4.3、高5.3厘米。托為上大下小的圓筒形,外壁中部出盤形寬沿。器表施紅彩,口沿施白彩。沿徑6.3、盤徑11.7、足徑5.1、高5.8厘米。盞、托通高10.3厘米(圖三四)。
劍2件(M11:31、
34)。形制、大小相同。標本M11:34,尖端略殘,中有脊,斷面菱形,有格,莖斷面圓形,首為心形,中一穿。殘長17.5厘米(圖三五)。
傘1件(M11:30)。傘蓋收攏,分兩層,中空,頂有五角形飾,中間有一孔,原應裝有木柄。直徑4、高12.8厘米(圖三六)。
轎車1件(M11:3)。車身、轅、輪分別制作。蓋長方形,穹隆頂,寶珠形頂飾,前端出檐較長,四周流蘇下垂。車箱三面有壁,上部為仿木豎向窗糧格。箱底刻畫仿木板裝飾。車箱兩側(cè)有弧形防泥板。車轅斷面圓形,前后兩頭有龍首裝飾,前轅可裝于車身,之間有兩小孔,可用木楔固定。車輪周邊凸起,中間浮雕凸起輻條,軸中間穿一圓孔,原應用木軸連接。車長32.5、寬18.6、高25,轅長24.4,輪徑13.3厘米(圖三七)。
3.瓷器
罐1件(M11:36)。直口,圓沿,尖唇,斜直領(lǐng),斜肩,圓弧腹,平底,圈足。領(lǐng)肩處有對稱系耳。胎質(zhì)灰白,內(nèi)壁上半部與外壁施青釉,釉色泛黃,有冰裂紋??趶?、腹徑10.3、底徑5.7、高9.2厘米(圖三八)。
碗1件(M11:39)0出土時扣于瓷罐上。敞口,圓沿,斜弧壁內(nèi)收,平底,圈足。內(nèi)外施青釉,釉色泛黃,有冰裂紋。內(nèi)壁底部與圈足部有一圈未施釉。口徑11.9、底徑4、髙4.3厘米(圖三九)。
4,銅錢1枚(M11:8)。為宋錢“皇宋通寶”。錢徑2.5、穿徑0.6厘米(圖四0)。
5.石墓志1件(M11:38)0長方形,上端兩角抹去,下端背后有寬4.5、深4.5厘米的凹槽。長0.99、寬0.78、厚12厘米(圖四一)。上端橫向隸書“元故耀州同知王公墓志銘”,正文楷書,錄文如下:
元故忠勇校尉同知耀州事王公墓志銘并序儒林郎國子司業(yè)同恕撰
公王姓世英名京兆屬州耀之富平人祖諱革考諱汝舟娶焦氏生三子長即公/也姓沉毅有膽略童幼不與凡兒伍既長精通/國朝語至元戊辰(1268年)由京兆宣撫司奏差擢成都省宣使時宋城未下者猶各據(jù)守/潛師襲成都猝至城下中外應絕人心恂權(quán)嚴侯適行省事會眾謀曰事亟矣不/濟師何以御敵它鎮(zhèn)遠恐不能須近者莫潼川若也且都統(tǒng)劉公在緩急可用欲/發(fā)兵誰可行者眾莫敢應公毅然請行行省喜遣之乃夜乘虜不意從十騎突圍/而出繼而虜覺追及之公僅以身免比至潼川才余三騎急發(fā)兵還擊,虜解圍遁/去行省壯之賞金幣有差越明年/皇子王安西聞公名召為王府通事甲戌(1274年)從/王入朝/上方以嘉定為憂/王薦公以孰敵情偽/詔假公節(jié)往招懷之公至側(cè)宣/德威陳逆順虜將趙黑子感激來降公與俱朝/上嘉之賜衣一襲授敦武校尉歷武功華陰令二十八年(1291年)遷成陽令/朝廷命重巨野速兒犒軍吐蕃陜西行省遣公為輔行會羌酋為亂賊殺長吏持刃脅公公神不少動正辭責之曰/朝廷厚而生寬鯽而徭為而選良牧不思報效敢爾橫逆邪賊相顧曰是端人也/無庸殺還丁母憂服闋大德五年(1301年)升忠勇校尉同知耀州事化民以德守法以公/居官而民安之去則人思之俸祿入門悉分族之貧者十年(1306年)正月廿三日.終于家/享年七十有三葬于成寧縣洪固鄉(xiāng)先瑩之次娶蕭氏高陵令天祿女淑婉恭儉/儀范親屬后公十年延佑乙卵(1315年)十二月廿九日卒得壽八十有一生二男長曰良/弼從侍郎襄陽令季曰公弼陜西省宣使前六年卒女一人適韓柔立亦卒孫男/二蠻蠻靠山明年丙辰(1316年)二月十一日以蕭夫人神公墓子襄陽侯來屬銘不得辭/乃銘曰
臨危蹈難 寇莫敢犯 忠于君兮 辭尊居卑 養(yǎng)志毋違 孝于親兮 壽則匪嗇 位不滿德 在后昆兮 襄陽俊良 朱服銅章 治債聞兮 擾云有根 達海有源 慶斯存兮 刻銘貞石 藏之玄宅 慰明魂兮 王瓚書
三 結(jié)語
從墓志可知,M11為元代王世英與其妻蕭氏的合葬墓。王世英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葬于咸寧縣洪固鄉(xiāng)先至之次,空年73歲,妻蕭氏在王世英死后10年于延祐乙卯(1315年)[十二月二十九卒,享年81歲,第二年二月十一日祔于王世英墓,墓志刻于簫氏入葬時。
墓志記述王世英為陜西省'京兆府耀州富平縣人,精通蒙占語,從至元四年(1268年)由京兆宣撫何奏,差擢成都省宣使起,歷任安西壬府通事,敦武校尉,武功、華陰縣令,忠勇校尉同知耀州事。墓志訕有至兀四年,即K世英任成都宣使那年,成都周圍各抗元宋軍圍攻成都,成都行省嚴侯遣派壬世英領(lǐng)十名騎兵乘夜晚突出重圍,去潼川劉都統(tǒng)處求援,解成都之圍,得到嚴侯嘉獎的事跡。據(jù)《元史》卷七《本紀第七》記載:“(至元九年)十二月乙酉朔……辛亥,宋將咎萬壽來攻成都,僉省嚴忠范岀戰(zhàn)失利,退保子城,同知王世英等八人棄城遁。詔以邊城失守,罪在主將,世英雖遁,與免其罪,惟遣使縛忠范至京師「'志文所記嚴侯,當為嚴忠范;世英也'彳為文獻所載的王世英,但所記時間推后了5年,史實也與志文所記有所出入”忐文還為我們提供了至元卜一年(1274年)朝廷派遣王世英招撫嘉定宋軍將領(lǐng)趙黑子投降元朝,以及至元二卜八年(1291年)朝廷命野速兒犒軍吐蕃遭遇羌酋叛亂的事,文獻未見記載。
此墓慕葬形制在西安地區(qū)已發(fā)掘的元S中未出現(xiàn)過,特別是墓室頂部具有典型的蒙古文化特點。出土的兩件騎馬俑,均為頭戴氈帽的女子,女立俑中1件著男裝,反映了蒙古族婦女性格豪放、善騎,對中原文化有一定的影響。此墓有明確紀年,為研究北方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在元代相互融合,以及元代陶俑藝術(shù)的發(fā)展變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執(zhí)筆:王久剛
攝影: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