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一百四十一章 別照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一百四十一章?別照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上一章韓非子給我們講了堅持正道對治國平天下的意義。對于治國,老子說:“修之邦,其德乃豐?!本髦卫韲?,如能堅持正道,善建不拔,善抱不脫,那么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繼而影響朝臣與百姓。所以韓非子說“治邦者行此節(jié),則鄉(xiāng)之有德者益眾?!本髦卫韲覉猿执蟮溃敲脆l(xiāng)里有德的人就會很多,這就是“大道”的力量。對于平天下,老子說“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把堅持大道這個道理付諸于天下,君主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這也是“其德乃豐”的溢出效應和教育作用。
德,是由具體的行為體現(xiàn)出來的良好品質,這里的行為宗旨就是堅持大道,在此思想的指引與約束下,行為端正,思想純正,修邦修天下,才能德豐普及。德,是一種文化,從思想上規(guī)范與修正大家的思想與行為,德,沒有律法的強制與懲罰,但卻有歸正人性的力量。德,能讓人獲得成功,這是德的本質。順乎于自然法則,這是德的自然天性,合乎于社會規(guī)矩,尊乎于國家法律,這是德的世俗屬性。堅持行大道,對人來說就是凡事要合于規(guī)矩尊于律法。
老子說:“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币馑际怯米陨淼男奚碇纴碛^察別身;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xiāng)察看觀照別鄉(xiāng);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觀照天下。我怎么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掌握了大道,明白了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就能知天下,比如,君主昏庸,朝堂破敗,大臣必貪,天下必亂。老子掌握了“大道”這個治國準繩與標準,凡是脫離這個準繩與標準國家治理就會出問題,而問題的社會表現(xiàn)無外乎一是官員腐敗貪污,二是百姓困苦不堪。老子用大道與邪道產生的“正反”對比,就能知道天下大勢。
所以韓非子說“修身者以此別君子小人,治鄉(xiāng)治邦蒞天下者名以此科適觀息耗,則萬不失一。”意思是修身的人用這項原則來區(qū)別君子小人,治鄉(xiāng)、治國以至統(tǒng)治天下的人各自用這一項來對照觀察興衰,就能夠萬無一失。這是辯證法的應用,好與壞對比一下就好了,可以是實物與實物的對比,也可以是言論與實情的對比。官員說城市建設很好,看看下暴雨時積不積水就知道了,員工說自己會這會那,看看實際工作就知道會不會了。
天下之事圣賢們都已經為我們設定好了標準,并為我們制定好了路線圖,我們按此做對比,就能知道做得好不好。如果按圣賢的說法君主堅持大道,則治理天下就萬無一失。老子早就為天下君主執(zhí)政指出了道路,不管什么樣的社會形態(tài),執(zhí)政的結果都體現(xiàn)在社會風氣與百姓生活上,社會風清氣正,百姓生活幸福,說明君主行大道,否則就是行邪道與佳麗之道。
【修身者以此別君子小人,治鄉(xiāng)治邦蒞天下者名以此科適觀息耗,則萬不失一。故曰:“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
事物的發(fā)展如果沒有人的因素(自以為是)自然是圓滿無缺的,但世俗世界恰恰又是以人為中心的世界,人是事物的主體,人為讓事物的發(fā)展變的復雜多樣。圣賢之說,讓我們對事物看得更清,明白修身,如何辦事。圣賢之說,猶如每天東升西落的太陽,不管世間如何變化,它依然如此,給世界帶來光明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