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流之島》:游弋于困境與寂寞中的孤獨男女
影片《川流之島》以臺灣國道收費人工轉電子的大時代為背景,寫了一對邊緣化的“小人物”:卡車司機如同車河中的魚,渴望找到屬于它的島嶼;單親母親掌管的國道收費亭正是這座川流之島。愛是氧氣、錢是飼料,在龐大經濟壓力下,他們喪失了對生活的主控權,但得到成長。人物在困境中掙扎,夾雜著欲求與愛,生活所迫也好,情感缺失也好,究根結底其實是人物的“漂泊感”?。

影片講述了中年失婚的阿雯與卡車司機志豪的愛情,以及與叛逆兒子的親情2013年,臺灣國道從人工運作轉為全面電子化收費。中年、失婚的阿雯與900多位收費員同時被政府裁員。在工作權被剝奪的前夕,愛情荷爾蒙萌發(fā)的兒子被控性侵,讓阿雯背負賠償壓力。此時,貨車司機志豪駛入阿雯的生命,志豪補足了阿雯對于家庭的想望。但川流而過的車子能否永恒停留,站在生命的中途島的阿雯,不知何去何從...

這是一個挺古老的故事。川流之島,泥濘中的人魚,三條生命交匯的地點。電影的氣氛把控及符號對照做得不錯,三個主角各有各的泥沼,母親線最豐滿,游走在危機中魚水之歡愛與欲的邊緣;司機則是一個不著四六的混混認真戀愛、回歸家庭;兒子則需解決母子沖突,要達成三人的弧光,在劇作上就必須有足夠的動機讓三人交匯于“川流之島”,但導演在這一點上的兩個轉折處理都非常生硬,以致不合邏輯,母親與司機前期純粹的買賣關系怎么可能輕易讓司機接觸自己的兒子和家庭,司機動了真情后又怎么可能把母親帶到夜場叫公主陪玩,不過這兩個硬傷也有片長限制的客觀原因,電視電影拍到這里已經很強。

湖南企發(f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石同學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車水馬龍的收費站,承載著幾百號人的時代記憶和經濟來源,也是陌生人短暫交匯的交叉點;一個需要金錢,一個需要情感,兩個陌生人在肉體上交織,通過每次一萬的數(shù)額維系;主線的由來是青少年所謂“愛”的代價,也正因此深刻拋出什么是愛?金錢可以解決問題嗎?這樣的疑問。影片通過小人物的掙扎詮釋了在這座熙熙攘攘的川流之島,每個人都像那條奄奄一息的魚無所適從,孤獨。

影片延續(xù)了臺灣電影近兩年一貫的冷灰底層故事色,游弋于困境與寂寞中的孤獨男女,如缺水的魚,徘徊于冷冽而失意的臺北。有時候人郁郁不得志的時候就會很像涸轍之魚,離了水便不能活,無論誰只要給他一點溫暖,他便會如救命稻草一般緊緊抓住。也有的人就很像是川流之島,盡管內心的欲望如水一樣滿溢,卻依舊十分封閉,很怕受傷也不敢前進。說到底,成年人總是會有許多的無可奈何,不可能真正恣意妄為。很多時候就像是在高空走鋼索的人,走錯一步就會是萬丈深淵,說到底都只是短暫的溫暖罷了,人皆如此且醉且歌。

影片臺詞中有許多反問句,并且都是沒有答案的,突然想到企發(fā)文化總監(jiān)和我們說的,寫臺詞和文案要仙兒一點兒,人和人是不交流的,反問也是不需要答案的。阿雯得知兒子的事情以后訓斥超人,超人反駁,“我愛莉雅莉雅愛我,這有什么不對!”阿雯盯著超人,問他,“你知道什么是愛嗎?”什么是愛?超人和莉雅,志豪和阿雯,每個人都問過自己或者對方,什么是愛。愛是一個動詞,愛也是一去不復返的,就像奔騰的車流。

生活中很多人就像孤島,穿梭于一個又一個收費站,片刻停留后再奔赴下一個。川流不息,川流之島,鎮(zhèn)痛也恍若奇異的溫情與成長,只是在這世間,痛苦和壓迫掐滅了僅存的善意。于是人們像脫了水的魚,尋找川流之島,放棄川流之島。就像影片中被問及多次的“你知道什么是愛嗎?”也許選擇停留是愛,選擇開始也是愛,選擇執(zhí)著是愛,選擇迷茫中去自省也是愛…但終歸初衷和終點不一致的愛,無法駐扎。愛的起點是看見你仿佛看見了滿天星光,愛的終點是我愿為你放棄遠方的星空,從此安營扎寨,為你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