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中西思想-學習筆記(7)西方的終極關懷
5.1 “原罪說”的含義:歐洲基督教時代中的人的自我形象
軸心時代,也就是公元前5世紀,世界上有4個偉大的民族,為人類打開了4種思想和智慧的境界:一種是中國的儒家道家,一種是釋迦摩尼的佛學,一種是古希臘哲學,還有就是古代以色列的猶太教思想。
軸心時代之后,歷史告訴我們,每一種重要的文明,在它歷史展開的過程中,每逢遇到危機困境,找不到出路的時候,總是不得不重返軸心時代的思想和智慧,重新被我們剛才講的這四種智慧境界中的某一個境界點燃起文明的火焰。
在這4種思想和智慧的境界有兩種,直接領會了虛無;還有另外兩種,并不領會虛無。
中國的儒家和道家沒有把虛無領為自己論道學問的主題,道家講的“無”并不是釋迦摩尼講的虛無或 “空”。
古希臘的哲人雖然知道死亡這件事很重要、很根本,但是他并不把虛無領為自己哲學的主題。
倒是另外兩個民族——一個是古印度的釋迦摩尼的佛學,另一個是古猶太教思想,直接以虛無為主題,直面虛無,承諾虛無,講“空”理。
中國的儒家講的是人性的道理,叫“性”理。中國的道家講的是有和無的辯證關系,可以用一個字來表達叫“玄”,道家講的是“玄”理。
原罪說:根據舊約《圣經》,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偷吃了知識之樹的果實,變得可以無所不知,認識一切,于是被上帝驅逐出了伊甸園,一方面是懲罰,一方面是為了不讓他們吃到生命之樹的果實。(如果都吃了那就跟神一樣了)
人的生存就變成這樣一個結構:一方面,他有認知一切的能力,在這方面它是無限的;同時他又面對死亡、必有一死,他在生存的根本上是有限的。無限的知識能力與有限的生命構成一對矛盾。這是人的存在結構中固有的,是有限與無限的矛盾。
以偷吃知識之樹的果實乃是一種罪,是人類最初的罪,叫“原罪”,從此以后每一世代的人類都有這樣的罪。
每一種文明都包含著一種對理性能力的運用,從而形成知識,人看到了自己的這種能力,就會遺忘自己存在的根本有限性。他會自高自大,以萬物之靈自許,以為自己無所不能,能夠征服一切。他失去了最根本的謙卑態(tài)度。
一個人,只有始終領會到他存在的有限性,他才會有根本的謙卑態(tài)度。宗教信仰的前提就是謙卑,一個人如果沒有根本的謙卑態(tài)度,他是不可能信仰的,他會把自己看得無限重要。所以進入猶太教信仰的前提就是:確認自己有罪,而這個罪自己沒辦法解決,只有等待上帝的救贖。
猶太教思想帶來的價值:
不懼死亡,直面虛無:在上帝面前,我們每一個人無比卑賤,低微。死去的只是那個微不足道的小我。
它告訴你,你擁有的理性給你的能力,其實是你的罪,不是你的驕傲。我們生命的真實意義在于對上帝的信仰和對天國的向往。
猶太教思想支撐著古代以色列民族去渡過,那一次次被殺戮、被驅趕的苦難的歷史。
古印度的佛學也是直面虛無的思想和智慧,后來沒有在印度發(fā)揚光大,倒是在中國發(fā)揚光大了,融入了中國思想。古印度佛學融入了中國思想,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是一個民族得到另一個民族的啟發(fā)的例子。在這之前,中國思想的主流就是儒家和道家。后面佛學來了,到了宋明的時候,就和儒家、道家合流,這叫儒釋道三者合流。
另一個同樣鮮明的例子,就是東方猶太思想傳入希臘。這讓希臘人大吃一驚——居然有這樣一種宗教,把理性看成是人類的恥辱和罪孽,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人類的光榮和驕傲。你擁有理性了,你就是有罪的,這跟古希臘哲學的崇尚理性的精神正好相悖。
古希臘晚期因此就出現了三個重要的哲學學派:一個是伊壁鳩魯哲學,一個是斯多葛主義,還有一個就是懷疑論哲學。。。但是他們深受進入希臘世界的東方猶太思想的影響,終于形成了希臘猶太哲學這樣一種思想,為猶太教思想跟希臘哲學的結合做好了準備。
基督教來自哪里?來自猶太教思想與柏拉圖哲學以及后來的亞里士多德哲學結合的產物
5.2~5.4 宗教經驗的本質
信仰是什么?
接上,形成信仰的第一個前提,就是承認自己有罪,于是有了根本的謙卑態(tài)度,比起猶太教的原罪說,佛教的信仰當中有一個功課要做,就是懺悔。每個人都要懺悔,哪怕某人在人生道路上始終是恪守道德,為人品節(jié)端正,從來沒做過傷害別人的事,他仍然被認為是有罪的,仍然需要懺悔。這個有罪的證據在哪里?因為他再一次被拋落到這人世界,他前世、再前世都曾經生活過,累世累積他始終沒有擺脫生死的輪回,再度被拋落到這個世界中來,這就是他罪業(yè)未消的證明。
宗教所敘述的關于人的故事是晦澀而憂傷的,這故事的主題就是:原罪、墮落和拯救之路。
信仰是什么??信仰可不是頭腦中的認識所達到的境界。信仰不是一種認識活動,信仰是一種生命實踐,是種怎樣的生命實踐?用英語來說就是devotion,翻譯成漢語就是“獻身”——把自己奉獻出去,奉獻給上帝。
凡是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了不起的藝術家們,藝術家對他們所從事的那份藝術的事業(yè)的感受就可以說具有準宗教的信仰的意義。
比方說一個音樂家,他知道音樂絕不是他創(chuàng)造的,音樂是人類共同的事業(yè),而且不朽,他知道是音樂這個事業(yè)成就了他,而不是他成就了音樂。
當今有很多年輕的明星卻沒有這種為藝術奉獻的精神了。他們是為音樂服務?還是被音樂服務?這兩者之間有原則的區(qū)分。
信仰不是從理解出發(fā)的,信仰的出發(fā)點不是理性的理解,而是根本上面對虛無。在根本上領會到自己無限渺小,是這樣一種生命情感。
真正的宗教是種偉大的精神力量。
《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
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抗疫運動
如今的巴以沖突最終解決或許只能寄托于產生一位偉大的宗教領袖

已整合入個人知識體系,詳見?[7 西方的終極關懷](http://wangc.site/cbrain/share?nodeid=99cf0edd41355f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