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你在朋友圈轉(zhuǎn)發(fā)萬青時,你究竟在表達什么?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源始會社?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任何形式的轉(zhuǎn)載

萬青的新專輯到底什么水平?
前段時間,“萬青”作為關(guān)鍵字出現(xiàn)在了無數(shù)人的朋友圈。
有人狂歡,感慨萬千;有人不解,萬青到底是誰?
“萬青”,是中國內(nèi)地搖滾樂隊“萬能青年旅店”的名字縮寫。

這只成立于2002年的國搖樂隊來自河北石家莊。2010年曾靠一首《殺死那個石家莊人》出圈,虜獲了一代搖滾青年的心。一句“直到大廈崩塌”,唱出了無數(shù)年輕人內(nèi)心的吶喊。
而時隔十年,他們終于出了第二張專輯《冀西南林路行》。
歌迷狂歡像過年,價值22元的數(shù)字專輯,已經(jīng)賣出了35萬張;豆瓣開分也一度高達9.8,即使后來慢慢回落,也穩(wěn)定在了9.3的高分水平。

這張專輯究竟配不配得這樣的高分?

從縱向來看,不可否認萬青十年之后的第二張專輯比起第一張,表達的理念非常先進、有思想,同時融入了很多更好的音樂元素,在音樂的豐富度上成長是巨大的。
在音樂里大量地運用器樂的做法(有三首是純器樂),也是比較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為提高國內(nèi)聽眾的音樂接受度做出了很大貢獻。
而從橫向來看,嚴格來說,其實這張專輯在演奏的音樂性上并沒有呈現(xiàn)出最完美的狀態(tài)。比如《早》這首曲子中的小號,音準(zhǔn)就有明顯的問題。明明音樂原本寫得很好,但是最終演奏表達出來的卻有點拉后腿了。
聽萬青代表了高級的音樂品位?
當(dāng)然,針對音樂性這樣比較專業(yè)的問題,可能絕大多數(shù)的聽眾都是聽不出來的。
對于萬青的歌迷來說,除了音樂之外,他們更注重的是音樂背后的故事,是一種情懷,一種長達十年的羈絆和牽掛。
可其他那些為了萬青在朋友圈刷屏的人,又有多少是真的聽懂了他們的表達呢?
在國內(nèi)更加注重歌詞表達的大環(huán)境里,萬青的這張專輯,以豐富的音樂性為基礎(chǔ),以文字與情懷為加持,再加上“十年工匠打磨”的背景襯托,被捧到了至高的位置。
以及比起其他大多數(shù)去參加節(jié)目、有曝光量的樂隊,沉淀了十年的萬青似乎看起來更小眾、更特別一點。
于是,一時間,中國搖滾聽萬青,似乎成了一種逼格的彰顯。
我們當(dāng)然不是說大家不能欣賞和轉(zhuǎn)發(fā)萬青。
而是,你在轉(zhuǎn)發(fā)分享的時候,是真的有被音樂打動,還是僅僅為了跟風(fēng),打造自己看起來很有品位的朋友圈人設(shè)?
我有個朋友,前一分鐘還在群里問誰是萬青,下一秒就在朋友圈分享他們的音樂了。似乎在這樣的一個“潮流”之下,分享得早一點,自己就站在了音樂品位的頂端。
可說到底,這時候的萬青,不過是一個工具,一個符號罷了。
其實細想起來,萬青并不是第一個被賦予品位衡量標(biāo)準(zhǔn)的符號。
音樂界的大神坂本龍一,也是很多人彰顯品位的必選。

坂本龍一這個名字,聽起來沒有久石讓名氣那么大,不會顯得過于俗氣。人長得帥氣,再稍微了解到他的音樂造詣也很高,于是僅僅聽過一首《 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便開始宣揚自己是版本龍一的粉絲。
而文學(xué)界最早的品位衡量符號,大概要數(shù)村上春樹了。
只讀過了《挪威的森林》或《1Q84》,甚至可能只是讀了幾句書中的摘錄,便自詡為文藝青年,標(biāo)榜自己是有品位的讀者。
而當(dāng)這樣的人多了,成為主流,于是讀村上春樹這件事的品位瞬間下降。文學(xué)界的品位衡量符號,又變?yōu)榱送铀纪滓蛩够?、菲茨杰拉德等作家,因為一提起這些名字,就有一種“別人看不懂卻又覺得很厲害的樣子”。可事實上,或許買來的《白夜》只讀了三頁,就在書架上落了灰。
除了藝術(shù)家,同樣被符號化的還有很多單獨的個體。
比如《月亮與六便士》,其實真正讀過的人并不多,故事究竟講了什么也并不知道,但毛姆卻成為了很多人的談資;再比如名詞“薛定諤的貓”,亂用這個詞的人只是覺得這些字組合在一起有一種很文藝很有深度的感覺,可背后深奧的物理實驗和研究又是真的了解嗎?

▲《月亮與六便士》插圖
話題回到萬青,在他們新專輯下面有個評論:
如果下個十年,你還愿意分享這些音樂,或許才能證明你今天真的聽懂了點什么。
深以為然。
消除音樂里的鄙視鏈,實現(xiàn)獨立的音樂審美
為什么這么多人明明聽不懂卻要尬吹萬青?明明沒有聽過坂本龍一的其他作品,卻要彰顯自己是資深樂迷?沒有讀過幾本村上的書,卻說他是自己最喜歡的作家?
所有的這些行為,都源于一個底層邏輯——對自己的音樂審美、文化審美不夠自信。
因為害怕被別人說自己的音樂品位、閱讀品位low,所以從來不敢分享自己真正喜歡的音樂和書籍,于是去追隨潮流和政治正確;因為自己沒有了解過專業(yè)的知識,就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音樂、文字鑒賞能力。
單拿音樂來說。
很多人都知道音樂圈里有所謂的鄙視鏈存在,很多人為了不被留在鄙視鏈低端,也從來不敢表達自己在聽音樂時的真實感受。
可事實上,音樂有好壞之分,但不同音樂種類之間是沒有高下的。
同樣,我們的喜好也沒有高下之分。
喜歡古典樂并不會比喜歡流行樂顯得多么高尚;喜歡搖滾樂并不會比喜歡流行樂顯得更有深度。同時,喜歡古典樂并不妨礙你同時也喜歡能打動自己的苦情歌。
對于聽眾來說,真正的音樂價值,不是這首曲子寫得多么工整,聽起來多么高級,而是究竟有沒有觸動到你。
這就要說的音樂審美的兩個維度了。
很多人疑惑,作為一個音樂小白,自己究竟有沒有審美能力?我想說的是:任何人都有感知音樂的能力。
對于沒有任何音樂基礎(chǔ)理論的人來說,可以有感性的聽感。因為音樂是一門神奇的通用語言,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去聽,然后獲取自己相應(yīng)的感受??赡苓@種感受很難表達,但是你可以有很直觀的喜歡或不喜歡之分。
而如果想要真正聽懂音樂中表達的更多信息,就需要上升到第二個維度,也就是理性的聽感。擁有理性的聽感需要建立在對音樂基礎(chǔ)知識學(xué)習(xí)的基礎(chǔ)上,去了解那些流淌的音符背后的規(guī)律和想要表達的情緒。
由此也可以分析出,為什么大多數(shù)小白喜歡的音樂都停留在流行樂。因為流行樂大部分自帶翻譯——歌詞,可以借助于歌詞來理解音樂的表達。但這也僅僅只能幫助大家理解音樂的冰山一角。

▲毛不易的《消愁》曾憑借動人的歌詞刷爆朋友圈
知識的積累形成的理性聽感是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的基礎(chǔ),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獨立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我做過很多期的音樂分析和講解,目的并不是直接給大家灌輸自己的觀點,而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礎(chǔ)上,讓大家能有自己的思考,這樣才有助于提升每個人的音樂審美。
所以,如果你是個音樂小白,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害怕被別人說自己音樂品味low而不敢分享自己的真實感受。這種感受雖然感性,卻是最寶貴的。
如果你有一定的基礎(chǔ)知識積累,那么就千萬不要去跟風(fēng)、從眾。去大膽思考和分析吧,甚至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相信自己的感受與判斷,慢慢就會形成自己的獨立審美。
音樂從來不會排斥任何一個聽眾,要靠每一份真誠的心來反饋。
其他的藝術(shù)作品也是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