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時的快樂,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個更大?
擁有時的快樂,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個更大?
“怕麻煩”是一種什么心態(tài)?
為什么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這幾個看似風馬牛不及的問題,其實背后都隱藏著同一種心理效應——稟賦效應。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還是在前天長投線下活動中水湄物語的分享,有了個初步的了解,今天又欣喜于在喜馬拉雅中再次聽到。
稟賦效應最早是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的,有一個基本概念叫做損失厭惡:寧愿得不到,也不愿失去。是指人們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比別人同等擁有的物品評價價值更高。即物品屬于不屬于自己會影響人們對它的價值判斷。
解說中用了撿到一百塊錢,又因為遲到罰了一百塊,心情會非常糟糕的事做舉例,說明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心理帳戶不等同于現(xiàn)實價值
比如有時候,明明有很多的東西是已經(jīng)失去價值的,但我們?nèi)匀徊簧岬脕G棄,一旦丟棄就會覺得那是一種損失。
有時候,明明在吐槽房價不斷上漲,想買的房在猶豫間就又漲價了,但卻又恨不得自己想要賣出去的房子能賣出更高的價位。這些都是由于稟賦效應的影響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