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你我一起,每天學(xué)點傳統(tǒng)文化:
(一)子張學(xué)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聞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張向孔子學(xué)求官職得俸祿的方法??鬃诱f:“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謹(jǐn)慎地說出,就能減少錯誤。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謹(jǐn)慎地實行,就能減少懊悔。言語的錯誤少,行動的懊悔少,官職俸祿就在這里面了?!?/p>
(二)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p>
孔子說:“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譽,不知那怎么可以?!?/p>
有位詩人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但在信用和信任體系崩塌以后,人人都是一座孤島?!叭巳魶]了信用,當(dāng)你深陷厄運需要別人拉你一把的時候,每個人都冷眼旁觀、置身事外,看著你一點點沉淪下去。

(三)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p>
孔子說:“發(fā)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當(dāng)?shù)姆椒ㄈサ玫剿?,君子不接受。窮困與下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dāng)?shù)姆椒ㄈ伒羲?,君子不擺脫。君子沒有吃完一餐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就是在倉猝匆忙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p>
(四)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p>
孔子說:“[人是各種各樣的。人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什么樣的錯誤就是由什么樣的人犯的。仔細考察某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樣的人了。”
(五)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說:“依據(jù)個人利益而行動,會招致很多的怨恨?!?/p>
(六)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說:”早晨得知真理,要我當(dāng)晚死去,都可以?!?/p>
什么意思呢?這句話中“道”應(yīng)該指的是宇宙間的一切法則、道理?!兜赖陆?jīng)》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后面又說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所以關(guān)鍵還是要去“行”。
今天我們談?wù)撊松^、價值觀時常說 “為真理而死”、“為正義事業(yè)而死”、這正是“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深刻內(nèi)涵。這句話千百年來激勵著仁人志士為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就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知”和“行”的關(guān)系。《禮記》也說:“博學(xué)之,審問之, 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睂W(xué)習(xí)的目的不是停留在“知” 的階段上,而是要在“知”的基礎(chǔ)之上“行”,即去做,去實踐,達到“學(xué)以致用”。
這樣,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就應(yīng)該理解為“早晨明白了‘道’,就立即按‘道’去做,即使晚上為它而死也可以(或死而無憾)?!比绻皇峭A粼凇爸鄙希斫鉃橹懒司腿ニ?,豈非不得其所。
(七)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p>
孔子說:“不發(fā)愁沒有職位,只發(fā)愁沒有任職的本領(lǐng);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lǐng)好了?!?/p>
(八)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九)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孔子說:“看見賢人,便應(yīng)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yīng)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十)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又違,勞而不怨。”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zhuǎn)地勸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恭敬地不觸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怨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