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宜丨從腦科學看如何讓團隊形成新能力
這是一個一直變化的時代。希望團隊成員具備新能力、更有效的回應市場與客戶需求的變化——這可以說是所有管理者內心的一項核心愿望。
如何能有效讓團隊形成新的能力呢?我結合腦科學的一些原理給管理者們做一些分享。

?
一、?能力是什么?
能力的本質是人在任務或情景中表現的行為,當這些行為能解決問題時,我們就稱之為能力。當我們說一個人在某方面能力很強的時候,實際上ta在這方面已經形成了行為習慣、或者說駕輕就熟的模式。
?
二、?形成新能力的障礙在哪里?
1.?大腦的首要原則是追求社會活動中的最大化獎賞(social pleasure)與最小化威脅 (social pain)。
?
神經領導學協(xié)會創(chuàng)始人David Rock說:人的5方面社會需求,簡稱SCARF, 影響大腦對獎賞或威脅的判斷:
1.?Status:身份,我內在的身份認同、我相對于他人的重要性
2.?Certainty:確定性,關于未來的明晰的信息,而非含糊不定。
3.?Autonomy:自主性,對事情、對局面可自行決定,有掌控力。
4.?Relatedness:關系,我們感受到的歸屬感。
5.?Fairness:公平、公正。
?
如果一個事件帶來SCARF中任何一方面的收益,它就會帶來積極情緒,然后激發(fā)更多“趨利”行為;反之,如果一個事件損害了SCARF中的任何一項,大腦也就本能的會讓人采取回避行為。

2.?改變會給所有SCARF領域帶來威脅,例如:
–?身份:也許業(yè)務模式、賽道調整會讓你擔心名望受損
–?確定性:想一想,當我們考慮在活動現場策劃些新方式的時候、當我們在調研、銷售中學習使用一些新話術的時候,第一次總是忐忑,不知道結果會怎樣。
–?自主性與掌控性:比方說,對一個想學習如何放權的領導,看下屬第一次處理重大事項也許會擔心的不得了,恨不得隨時要沖上前去,內心感到完全沒有掌控性。所有新技能的應用幾乎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很難自如的做出來,這很讓人沮喪。
?
此處不對SCARF的每項一一列舉。
3.?在感受到威脅時,大腦會很容易回到熟悉的、自動導航的舊模式。
于是一輪改變就此打住。

三、那么管理者可以做什么?
我給大家介紹來自神經領導力協(xié)會《基于腦神經的教練手冊》中介紹的4步。

?為大腦創(chuàng)建“靠近”狀態(tài)
說的就是從SCARF入手,給大腦提供“靠近獎賞”的驅動因素。

在員工嘗試新舉措的過程中,看到進步并反饋給員工:“我看到你做了…… ,給我們帶來了…… ,你是一個給工作帶來改變的人”。(或:……,我看到你是一個有高度責任感的人。)
?
從提供確定性的角度來說
今天我們所有人都很難告訴他人較長遠的未來是什么樣子,但我們依然有很多空間能為員工提供確定感,例如:
“當你遇到難題,可以找我來討論”。
“我們先做這幾步。”
“看到這樣的進展就對了。”
?
自主性
自主性的這個話題會激起我很多感受,因為我最煩被人管東管西,做事的時候不能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但這不意味著我善于給下屬自主空間,相反,我在很多時候干預過多,讓人感受不好。
?
這方面就特別提醒所有喜歡事無巨細嚴格設定做事方式的管理者:把要的成果定義清楚,在過程中給員工留出發(fā)揮空間,這樣工作對他們才更有意思。聽取和采納員工的創(chuàng)意,這才讓他們得到更多成就感。
?
歸屬感
創(chuàng)建歸屬感的方式很多。例如讓團隊感受到大家在一起做一份有意義的事、管理者真心的關心員工的發(fā)展與福祉等等。
?
最近給企業(yè)做培訓時,員工還提到:“在疫情年份,大家經常加班加點嘗試新做法,但是老板和大家說需要做什么的時候,只說事情,不流露感受。如果老板能打開內心也說說感受,我們才會覺得和他有更緊密的情感聯(lián)系?!?/p>
?
公平
在職場最重要的公平恐怕就是不要虧待做貢獻的人。
?
2.?促進頓悟
頓悟是一個從無意識中產生的解決方案,它快速進入意識狀態(tài)并且與現有數據以新的方式連結,所以頓悟一定是新的想法。
?
在我們被卡住很久,舊的解決方案都不解決問題的時候,頓悟幫助我們打破常規(guī),打開新的空間——這是頓悟對團隊的意義。對個人而言,能產生和實施有價值的新想法,能讓一個人提升自信和工作興趣。
?
往往在人放松、愉悅、內在比較安寧時候,會靈光閃現,有所頓悟。當人越緊張,越費力的進行邏輯分析時,越無法產生頓悟。因為負責產生頓悟的大腦區(qū)域只有在負責邏輯思維的前額葉放松休息,而不是興奮工作的時候,它才進入工作狀態(tài)。
?
對管理者,這些就意味著:如果我們期盼團隊成員有突破性的新想法,那就要去創(chuàng)建輕松愉快的氛圍;于此同時,也要注意工作量,如果需要邏輯思維的任務繁重到加班加點都難完成,那么這個大腦就沒條件“頓悟出”新東西了。
?
在和員工的交談中,有些話題利于頓悟的產生,例如關于愿景、計劃、行動的討論;有些則不利于頓悟產生,例如給建議、告訴對方該怎么想、聚焦問題的細節(jié)等。
?
3.?致力于行動
再好的知識與思想,不落實到行動都不值錢。
?
在這里我想到了對很多學員的跟蹤觀察,有些個體的學習應用能力很強,我會看到他們利用學到的方法給團隊逐年帶來更大的改變。
?
也有一些并沒有足夠強的應用動力,組織內也允許不發(fā)生改變,于是可能學習幾年后,并沒有發(fā)生工作結果的改觀。
?
這很遺憾,為了少一些這樣的遺憾,下面的第4步就非常的重要。
?
4.?跟進建立習慣
今年給企業(yè)做培訓的過程中,我做了兩次事后看來非常有價值的堅持。我堅持了培訓時間要選擇管理業(yè)務的總經理能參加學習的時候。
?
管理者的一大職責就是發(fā)展下屬的能力,在這方面要做的包括對于結果目標的明確,也少不了日常的輔導與反饋。這兩項是在許多管理者的意識中特別欠缺。
?
做輔導需要管理者觀察員工在踐行的方法
因此,對于新方法、新思維模式,管理層只派員工學習,而自己去忙其他的。在培訓后,團隊根本就無法建立新的行為習慣——因為沒有參與學習的領導關注不到改變需要發(fā)生的地方。
?
做反饋需要管理者自己使用并促進員工運用成長心態(tài)
促進成長心態(tài)是指引導員工去追求變得更好、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可以提高的地方,例如和員工聊:
“最近的什么調整是最有效的?”
“還想提高的是什么呢?”
“最近讓你自己最滿意的是什么?你是怎么做到的?做得非常好?!?/p>
?
保持這樣的溝通就是在持續(xù)傳遞信號:“有價值的改變是團隊重視的”,“帶來有價值改變的人是團隊欣賞的”。
??
作為一位培訓老師,我最想提醒管理者的就是,不要以為把“改變行為模式”這個任務可以全部交給2-3天的培訓,因為在這樣的時間里牢牢的形成新習慣是不現實的。
?
新信息的注入是改變的起點,配合以上4步的持續(xù)作為,我們才會看到新能力在團隊中高效的形成與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