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不迷信之——五行學
科學是可靠學,為什么說五行學說不可靠(不科學)呢?
鄒衍之前的五行學說
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鄒衍(約前305—前240)是陰陽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相當于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五行學說在鄒衍[1]之前跟其它多數(shù)學派一樣只有只言片語:
《(尚)書》: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br/>孔穎達疏:“五行,水、火、金、木、土也。”[2]
(夏啟在進攻有扈氏的戰(zhàn)前動員大會上說)有扈氏違背天意,輕視五行金、木、水、火、土,怠慢拋棄了我們頒布的歷法。
《孔子家語》:
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3]
《左傳》: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五材說) [2]
稍長的只見有《尚書》這段: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4](白話)
五行是水、火、木、金、土。
水向下滋潤土,產生咸味;
火向上燃燒,產生苦味;
樹木長得又曲又直,產生酸味(的果實);
金屬順從變形,產生辣味;
土支援谷物,產生甜味。
這里面水向下,是因為水支撐力弱,地球有地心引力,所以向下,要是在沒有地心引力的太空中,水是不會向下的。味道咸,其實是因為水或土里有鹽分,如果是干凈的水和土,甚至是酸性的,則不會咸,甚至是酸(下雨有酸雨)味的。鹽和水、土不是一種東西。
如果火烤東西變苦味是因為燒焦了,味道是人類的舌頭長期進化而來的識別能力,人嘗大部分對人有害的東西味道是苦的,使人不吃,這些東西不是火烤也是苦的。
果實的酸味是維生素C,果實里面還有大量的糖分顯甜味,其放久了維生素C少或沒了就會顯甜味了,跟樹木長得又曲又直無關,肉放舊了也呈酸味。
辣味主要在植物辣椒里,中國的辣椒是后來上千年后大航海時代從墨西哥傳來的,之前只有不太好吃的胡椒。辣不是一種味道,只是一種疼痛的感覺?;馃ㄇ懊嬲f的炎上)傷皮膚、舌頭也會感覺“火辣”。
甜是糖分,在木“曲直”產生的水果、樹脂[5]和蜂蜜里面也有。水生植物或現(xiàn)在無土栽培的植物如番薯也能是甜的。
所以《尚書》這段是對萬物的簡陋認知,附會五種味道,附會五類。而且這段是在“古文尚書”里的,“古文尚書”被《清華竹簡》考證為后人偽作,《尚書》原文是否有這段是個疑問。
現(xiàn)代《尚書 註釋白話導讀: 精編現(xiàn)代版》偏激地在《尚書》這段下面指出:
國人喜好數(shù)字,愛用數(shù)字來作概括,玩數(shù)字遊戲。這種愛好並非始自今日,而是自古皆然,由來已久。這種偏好自然也有它的道理。你看,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林林總總的自然事物,竟被「五行囊括殆盡;複雜微妙的人的內心世界和言行,竟只有「五事」;瑣碎而讓人頭痛的衙門事務,也落入了「八政」之中;記錄時間也不過「五紀」。
數(shù)字是中國的魔網(wǎng),可以把宇宙天地之間的一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外至大千世界內至隱秘的潛意識,都可以一網(wǎng)打盡,絕無遺漏從此,世界和人心變得簡單了,彷彿一切都簡單得一目瞭然,只要轉動數(shù)字魔方,再複雜棘手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謝謝我們的老祖先謝謝他們對秩序和條理化的酷愛,謝謝他們排除了一切偶然性、隨機性、複雜性和多元化,謝謝他們拒絕廣大的不可言說的之間地帶,引領我們走單程的直線。直線上沒有坎坷、沒有彎道、沒有后退的路。這樣,任何頭腦簡單的人都可以沿著數(shù)字的光明大道勇往直前![6]
第一個大成的作者鄒衍是為其它目的而作的
鄒衍大成五行學說的經(jīng)過《史記》寫道:
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于是退身……
其次騶衍(即鄒衍),後孟子。騶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馀萬言。其語閎大不經(jīng),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并世盛衰,因載其禨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shù)。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huán)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qū)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huán)其外,天地之際焉。其術皆此類也。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jié)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能行之?!?br/>騶衍其言雖不軌,儻亦有牛鼎之意乎?……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7](白話)
天下各國正致力于合縱連橫,以爭戰(zhàn)為賢能,但孟子卻稱述唐堯、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他所到之國,都合不來不被采用,于是不再游說而著書……
其次是鄒衍,后于孟子。鄒衍看到各國君主更加驕奢淫侈,不崇尚德政。他認為,如果能用崇高的德行修行自身,就能推行到老百姓中間去。于是他深入觀察天地萬物的陰陽變化,探究各種怪誕迂曲的變幻,作《終始》《大圣》等篇,約十余萬字。他的話海闊天空,不合常理。他堅持先從細微的事物驗證起,然后推而廣之,以至于無邊無際。他首先從現(xiàn)在敘述起,直至遠古的黃帝,是學者共同稱述的,大體隨世事而盛衰,因而記載下那些祈神求福、就吉避兇的各種制度,并推而遠之,直至天地尚未形成之時,飄渺玄遠而不可考究其始。他首先列述中國的名山大川,深山大谷中的禽獸,水陸繁殖的生物,各種物類中的珍品,以此類推,論及海外異域人們所看不到的東西。據(jù)稱天地分剖以來,五種德行相生相克,循環(huán)往復,每個時代都應采取與五德相應的政治制度,天命和人事互相感應就是這樣。他以為儒者所說的中國,僅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罷了。中國稱為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又有九州,就是大禹所分定的九州,但這種州不能列入大州之數(shù)。中國以外像赤縣神州的州有九個,這才是所謂九州。在這塊土地上,有小海四周環(huán)繞,人們和禽獸與外界不相通,像在一區(qū)之內,這就是一州。像這樣的州有九個,九州之外有大海環(huán)繞,就是天地的邊際。他的學說就是這樣。但總括他的學說宗旨,一定歸結到仁義節(jié)儉上來。這種學說用在君臣、上下、六親關系上,就顯得空泛了。那些王公大人最初接觸他的學說,感到驚奇,并想身體力行,但過后卻不能實行?!?br/>鄒衍的言論雖然越出常軌,或許也有百里奚飯牛、伊尹烹飪的用意吧!……鄒衍的學說遷曲浮夸,而富于雄辯精神……[8]
也就是鄒衍認同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節(jié)儉”,但早于他的孔子、孟子向君王們推銷的“仁政”、“王道”都失敗了,且被譏笑迂闊不著邊際(“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7][9]所以目睹君王們被認為是奢淫無度、不講德行、禍及黎庶的鄒衍改變了推銷的方式,造出一套“怪迂之變”,也就是五行學說。
鄒衍發(fā)明認為每個政權的建立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某一德對應,得到了該德的支持。等到該德衰弱,就會被“相生”的另一德取代,政權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比如,土生木,木生火,黃帝的政權屬于土德;大禹的政權則是木德;……
鄒衍將這套東西拼湊出了“十余萬言”,體量很能唬人。他希望拿它來節(jié)制君王們的私心私意。最開始,君王們覺得鄒衍懂得推演“天運”,很喜歡他;不久發(fā)現(xiàn)他的真實目的是要節(jié)制王權,就對他沒興趣了。[9]
鄒衍說世界地圖那段的錯誤,也證明了五行學說是他隨意編的。
現(xiàn)代權威的《辭海》也稱:
(鄒衍是)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提出“五德終始”說,認為社會歷史變動發(fā)展和王朝興替,是五行之德轉移循環(huán),盛稱“禨祥度制”,后成為兩漢讖緯學說主要來源之一。研究方法是“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邊)”。提出“大九州說”,論證中國(他稱為“赤縣神州”)只是全世界八十一州中的一州,每九州為一集合單位,稱“大九州”,有小海環(huán)繞,九個“大九州”另有大海環(huán)繞,再往外即天地的邊際。因其語“閎大不經(jīng)”,當時人稱他為“談天衍”。[1]
戰(zhàn)國末陰陽家鄒衍等提出“五德終始”的學說,把朝代更迭和陰陽消息、五行生克、五德終始進行牽強比附,以陰陽五行言人類歷史,發(fā)展成唯心主義的歷史循環(huán)論。[10]
《鹽鐵論》/論儒 也說:
鄒衍以儒術干世主,(君主)不用,即以變化始終之論,卒以顯名。
徐復觀也說:
鄒子所說的這一大套,并不是代表他的真正思想,而只作為使當時國君接受他真正思想的工具。[11]
李山也說其:
實在是孔子學問一路走下來一個不得已的選擇。[12]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也看到了鄒衍的用心,沒有將鄒衍的傳記和方士放在一起,而放在《孟子荀卿列傳》之中孟子之后(“其次騶衍,後孟子”),與孟子、荀子歸為一類。所以第一個大成的五行學說是鄒衍“政治”的產物,與追求真實的科學物理無關。
《史記》說:
自齊威、宣之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后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鄒衍以陰陽主運顯于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茍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shù)也。[13]
自從齊威王、宣王的時候,騶衍等人著書立說,論述五德終始變化,到秦稱帝后有齊人把這套理論奏明秦王,所以秦始皇采用了它。而自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以后都是燕國人,實行神仙道家的法術,如形解銷化、依托鬼神等事。騶衍以陰陽迭主運數(shù)的理論顯名諸侯,而燕齊地區(qū)海上的方士傳習他的理論又不能通達,因此一些荒誕奇怪、阿諛奉迎、茍且求合的人從此興起了,人數(shù)多不勝數(shù)。
西漢經(jīng)學家劉向(約前77)作《洪范五行傳》(本體失傳)。唐朝史學家劉知幾批評其:
廣陳虛事,多構偽辭。[14]
現(xiàn)代《辭?!贩Q其:
用陰陽災異附會時政,屢次上書劾奏宦官、外戚專權。[15]
五行理論和現(xiàn)代已被證明的組成世界的元素不同

五行理論認為世間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16][2][17]:
孔子門人《孔子家語》:
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
春秋·左丘明《國語》:
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18]
宋·周敦頤《通書》/理性命章:
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曰一、曰中,即太極也。
這些觀點都沒說他們說怎么發(fā)現(xiàn)天下萬物是由五種元素組成的,是通過什么樣的可重復科學試驗驗證出來的。
《黃帝內經(jīng)》(后人假托黃帝)創(chuàng)立陰陽五行醫(yī)學,這種醫(yī)學的理論基礎是古代“陰陽五行”[2],古代科技水平未發(fā)達,也沒有發(fā)明出觀察圍觀世界的顯微鏡和觀察宏觀世界的天文望遠鏡,全球各地的人也都看不到肉眼直接看不見的物質具體是怎樣的,不知道地球不是在太陽系的中心,不知道地球以外原來有大量的星球。其中有的漢人想像出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還廣泛用于風水和占卜算命(包括朝代更迭)。古希臘是四元素:火、空氣、水、土,后有熱、冷、干、濕的屬性。古印度是土、水、火、風,人們認為這樣的基礎元素構建成萬物[19],那時候不知道有的病是對人有害的細菌導致的?,F(xiàn)代科學發(fā)現(xiàn)了約118種元素,更加微小的物質分出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和夸克等等。
外國有認為水生一切的,中國古代也有:
后人假托管仲的名字所作《管子》/水地 說:
集于天地,而藏于萬物,產于金石,集于諸生……萬物莫不以生……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
外國有認為水和土生萬物的,《莊子》/在宥 認為土生萬物:
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
類似各種元素的不同還有很多。[20]
現(xiàn)代能對古代這些元素給予可證明的即科學的解釋:
比如純水的化學分子公式是H2o,血水含有鐵,其它水有各種雜質和細菌,有的水人喝多了容易生各種病,沒消毒的水也是容易讓人生病,但是好壞的兩盆水都是無色無味的放在人面前,人是看不出區(qū)別的。高溫能把金屬溶成水狀,熔巖也是水狀,也就是“水”不是只有一個元素。
“金”是指金屬,現(xiàn)代知道金屬有很多種而不是一個元素,古代也有金、銀和銅等。
“木”的簡單化學分子公式是C47O46H6N。
“土”有多種,高嶺石為Al2O3?2SiO2?2H2O,正長石為K2O?AL2O3?6SiO2,滑石為Mg3Si4O10(OH)2 可表示為:3MgO?4SiO2?H2O,鈣沸石CaO?Al2O3?3SiO2?3H2O 。
“空氣”也有很多種而不是只有一種元素,有氧氣、二氧化碳、氫氣、氮氣和臭氧等等。
古代常見的物質還有鹽而非只有那四、五個元素,古代人缺碘也容易患大脖子病。

元素周期表

五行相生、相克理論矛盾
五行相生、相克理論認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認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如《左傳》/哀公九年 記有:
水克火,伐姜即可。
老子的入室弟子關尹子認為: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攻相克,不可勝數(shù)。[21]
漢代班固等人根據(jù)經(jīng)學辯論的結果撰集成
的《白虎通義》/五行 記載:
五行所以相害者,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火也。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也。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榮,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
后漢朝的董仲舒又稱:
木者.農也.農人不順如叛.司徒誅其率正矣.故金勝木.火者.本朝有讒邪.熒惑其君.法則誅之.故水勝火.土者.君大奢侈.過度失禮.民叛之窮.故木勝土.金者.司徒弱.不能使眾.則司馬誅之.故火勝金.水者.執(zhí)法阿黨不平.則司寇誅之.故土勝水.[22]
南北朝、隋朝“養(yǎng)生家”蕭吉《五行大義》稱: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克者,制罰為義,以其力強能制弱,故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3]
宋朝劉元瑞《太上修真體元妙道經(jīng)》認為:
以一炁化水而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也。
南宋朝陳元靚《事林廣記》認為: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24]
《五行通論》認為:
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fā)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生害。生克循環(huán),運行不息。

下面說說這種相生相克理論的矛盾之處,有的人說他們不是現(xiàn)代認為的金、木、水、火、土,而是五種屬性,那:
①為何要用這五個字讓人誤解又不說明呢?現(xiàn)代的元素表并不會這樣用字讓人誤解。
②這里提出的這五種東西也符合這五種屬性,為何不是對應的相生、相克呢?不是對應相生相克的話,這么重要的事情,發(fā)明人為什么不說明呢?
五行相生相克認為木生火,現(xiàn)代科學知道火是氧氣和可燃物到達燃點產生的,[25]木不是唯一的可燃物,石油、天然氣(西方四元素理論有氣元素)和一些燃點很低的物質都能生火,如初期火柴上面的助燃物用過黃磷、硫化磷,現(xiàn)在一般價格的火柴盒的側面涂有紅磷(發(fā)火劑),三硫化二銻(Sb2S3,易燃物)和玻璃粉;火柴頭上的物質一般是KClO3、MnO2(氧化劑)和S(易燃物)等。如中國人個人最常用的打火機里面是看起來像能克火的元素“水”一樣的液態(tài)的丁烷(CH3CH2CH2CH3)。
火生土是木頭燒完變成“土”,實際上木頭燒完剩下的是草木灰是碳酸鉀,碳酸鉀是強堿弱酸鹽,跟實際上的土的化學分子式是不同的,之前微博說過不同的土有不同的化學分子式。草木灰在古代包括美洲都用來做肥料,也就是“土”應該還能生木,而不只是五行理論的土生金,木是水和土都生,而非五行理論認為的只是水生木。
金生水認為金屬是冷的,容易在上面凝結水。金屬自身并不制冷,摸金屬覺得冷是金屬導熱比較快,摸導熱快的水也會冷,冷是人需要熱量,太陽的熱沒傳過來給人足夠接收到,所以人覺得冷,所以應該是無太陽光易生水,夜晚和凌晨有霧水,木、土、植物葉片上和人放在那里都會沾到水“生水”。
水克火認為水滅火,實際上水和火是互克,古代人常常用火燒水喝,如果忘記熄火火一直燒水水就蒸發(fā)“沒”了,就是火克水了,把一盆水澆到火?;蚧鹕嚼锼矔杆僮兂蓺鈶B(tài)蒸發(fā)掉?,F(xiàn)代滅火也不不只用純水,有效果更好(成本也更高)的化學制品,消防用水也是添加了化學制品。石油等起火了也不能用水澆滅,可以用沙滅,也就是土克火了。有的人炒菜油著火了,想著水滅火結果油水濺射出來導致全身燙傷。[26]
燃燒三要素是有可燃物、氧氣和燃點溫度,水能滅火是消除燃燒的要素,當把水潑倒向燃燒物體時,水吸收熱量變成水蒸氣蒸發(fā)帶走熱量,降低了燃燒物的溫度,燃燒物高達不到燃點溫度,火就被熄滅了。
火克金是認為火可以融化金屬,實際上火還可以克木和水,燒木和燒水也比燒金屬容易,古代用火煉金要放大量的木頭或木炭(“木”)等可燃物火才能達到很高的溫度燒溶金屬,沒有可燃物火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木和火克金。
金克木是金屬可以砍斷木,金屬之所以好砍木是硬度高,現(xiàn)代科技用水槍也能把木和金屬切割開,火能燒木同樣也克木。
木克土是認為樹木可以防止土壤沙化 ,實際上土沙化了還是“土”,只是小了,化學元素并沒有變化,并不是讓土沒掉,沙漠地區(qū)種樹是把沙抓緊了變成土,如果把沙子和土當做兩個東西,樹木還生土了?,F(xiàn)代建筑用水調和水泥,還生了“土”出來。
土克水認為水來土掩,實際上是利用土的密度隔離水,要說密度高,金屬的密度更高更適合隔離水,現(xiàn)代的大壩就是放了鋼筋,以前的人也有用同木盆子、木桶和銅臉盆盛水的,只是用土隔離更適合在特定的環(huán)境,但是土做水壩隔離水時也要種樹木來抓緊土,所以木也克水。土是不能扔水里克水的,黃河以前尤其泛濫,重要的原因是河里的沙子多。現(xiàn)代人們也用塑料盛水和做成軟管利于壓差洗東西,古人不知道有塑料這號不金不木的物質。
東漢班固收集而成的《白虎通義》/五行 說: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榮,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
這個木是包括植物,水上的植物和無水栽培地植物就不用土也生?;鸩恍枰烈材艽?。水讓它高,金屬器皿也行,不是只有土才行,金屬不容易漏水,不吸水,高的效果更好。
現(xiàn)代的《辭?!芬仓浮栋谆⑼x》是:
自古文經(jīng)傳出現(xiàn)后,在文字、思想、師說各方面都同今文經(jīng)學家展開了劇烈斗爭,今文經(jīng)學派感到有必要通過皇帝制成定論,以保持其思想上的統(tǒng)治地位?!栋谆⑼ā返乃枷胧嵌偈嬉詠斫裎慕?jīng)學派的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哲學思想的延伸和擴大,也是今文經(jīng)學的政治學說提要。[27]
相關應用的無效性
鄒衍忠心為燕惠王服務,卻被燕惠王囚禁,其大哭。[28]《漢書》記載其著作“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史記》記載其著作《終始》《大圣》《主運》[7],但這些書籍文章自身難保,除在其它書中引有只言片語,都失傳。陰陽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22]也失傳。
五行學說繼續(xù)被后世發(fā)展,秦國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用陰陽五行說的基本觀點講音律和歷數(shù),進而推測天體運行、萬物生長和歷史演變。[29]書完稿后,呂不韋將其公布在秦首都咸陽的城門上,公告天下只要有人能在書中增刪一字,就賞賜一千金。[30]證明呂不韋很自信,但是呂不韋自己被秦始皇逼死[31],呂不韋沒能利用其推測出自己的演變得以生存。
劉安是淮南國王,其主編的《淮南子》將道分陰陽的宇畝圖式與五行生克的社會體系進行整合,陰陽家正式確立,劉安有“方術之士數(shù)千人”,但被告謀反,失敗自盡,親屬被族滅,淮南國數(shù)千人都伏誅,淮南國滅。[32][33]
漢武帝時,學儒學出身的董仲舒神化儒學(漢朝時道教的三大創(chuàng)始人也是神化老子、莊子的學說),用“五行”來解釋一切現(xiàn)象,認為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提倡“天人合一”。如董仲舒認為人“有小節(jié)(指骨頭[34])三百六十六”對應天每一年有366日[35],人的骨頭數(shù)很好數(shù)有多少個,天數(shù)也是,這么簡單的數(shù)據(jù)董仲舒都寫錯了,如此隨意也證明他的這些著作也是“政治產物”。
董仲舒的神學引起漢武帝的關注,其通過“天人三策”,促成漢武帝進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改革,他自己則被漢武帝任命為“江都相”,但董仲舒當了九年的江都相,出色的措施不多。相反,他以《春秋》為依據(jù),經(jīng)常推演陰陽的運行,作一些求雨祈神之類的事而沒有多少成效。后高園“火災”,他上奏章說這火災是上天發(fā)怒,漢武帝大怒,要問罪董仲舒,甚至處死。幸虧他名聲很大,又加上其弟子等人求情,免了死罪[36],出獄后“不敢復言災異”。
現(xiàn)代《辭海》也指董仲舒:
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學體系。體系的中心是“天人感應”說。認為“天”對地上統(tǒng)治者經(jīng)常用符瑞、災異分別表示希望和譴責,用以指導他們的行動,為君權神授制造理論。將天道和人事牽強比附,試圖論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假借天意把封建統(tǒng)治秩序神圣化、絕對化。認為人的認識就在于與天意相符,天意“唯圣人能見之”?!璠37]
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也指其:
將天道和人事牽強比附,提出“天人感應”說。[38]
五行學說和“天人合一”被主流醫(yī)學采用,《黃帝內經(jīng)》是第一個(或者說第一個大成者),其認為: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聞其事。
歧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藏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39]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內經(jīng)》有大量牽強附會“天人合一”,也拿數(shù)字五對應各種: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乎五,人亦應之。
……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40]
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難經(jīng)》/六十一難)
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國語》/周語下 說:
天六地五,數(shù)之常也。
世間萬象被各種牽強附會成五分類:
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
無常:義 仁 智 禮 信
五色:白 青 黑 赤 黃
(首先顏色遠不止這幾種,其次現(xiàn)代發(fā)現(xiàn)的幾色生各色只有紅、綠、藍(RGB)三元素和青、品紅、黃、黑(CMYK)四個元素,人類視網(wǎng)膜也是紅、綠、藍三種感光細胞[41])
五位:西 東 北 南 中
五時:秋 春 冬 夏 長夏
(強行多個長夏)
五氣:燥 風 寒 熱 濕
五味:辛 酸 咸 苦 甘
(少了鮮味)
五臟:肺 肝 腎 心 脾
五賊:怒 喜 哀 樂 欲
(強行多了個欲)
五竅:鼻 目 耳 舌 口
(為什么是舌而不是菊花、尿道口和女陰?)
五志:魄 魂 志 神 意
五養(yǎng):臭 色 聲 味 飲食
五欲:欲臭 欲色 欲聲 欲味 欲飲食
五聲:哭 呼 呻 笑 歌
五液:涕 淚 唾 汗 涎
五元:元情 元性 元精 元神 元信
五物:鬼魄 游魂 濁精 識神 妄意[42]
五行理論被應用于各種:
用于預測:《為什么說〈易經(jīng)〉不可信?》《一個曾經(jīng)喜歡玄學的人說算命》
用于醫(yī)學:《科學醫(yī)學的勝利數(shù)據(jù)》《〈神農本草經(jīng)〉中的糟粕》《〈本草綱目〉中的糟粕》《〈千金要方〉中的糟粕》。
用于天文:《“五星連珠”的不靠譜》
用于戰(zhàn)爭:《戰(zhàn)爭中令人窒息的陰陽五行學》
國外同樣也把其幾元素論附會到醫(yī)學里,傳入中國影響本地醫(yī)學,南朝陶弘景《肘后百一方》說:
佛經(jīng)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輒有一百一病。
唐朝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
經(jīng)說:地水火風,和合成人。
唐朝王燾《外臺秘要》說:
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風,陰陽氣候,以成人身八尺之體,骨肉肌膚,塊然而處,是地大也;血淚膏涕,津潤之處,是水大也:生氣溫暖,是火大也;舉動行來,屈伸挽仰,喘息視暝,是風大也。四種假合,以成人身。
清初王宏翰《醫(yī)學原始》中采納了古代西醫(yī)的“三魂說”(草木之生魂,禽獸之覺魂,人類之靈魂),試圖把四元素四體液說和中醫(yī)五行五臟學說相結合:氣、火、土、水對應肺、心、脾、肝腎。把肝腎并為一個以對應水,正如中國古代主流醫(yī)學把一年四季加一個長夏以對應土,都是生搬硬套的為了對應而對應,是拍腦袋缺乏實驗驗證的產物。[43]
古代主流醫(yī)學第一書《黃帝內經(jīng)》的作者不是黃帝,是不知名的后人多次所作[34],“黃帝”二字是托古,這是當時的一種潮流,《漢書》/藝文志 所載書目有十三家十九種掛靠在“黃帝”名下,黃帝的時候要寫字也就寫在甲骨文上面,不可能寫上萬字這么多,現(xiàn)代發(fā)掘出的甲骨文文字內容都很簡單,所以不是黃帝所作?!饵S帝內經(jīng)》繼承了董仲舒的學說,很多詞句抄自《史記》[9]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而又不說明。其本身也有核心錯誤,見《〈黃帝內經(jīng)〉六大錯誤》。
《漢語大詞典》指陰陽五行說:
戰(zhàn)國時鄒衍把朝代更迭和陰陽五行作牽強比附,西漢董仲舒以陰陽五行解釋天地起源和萬物生長。[44]
此說對后世哲學的發(fā)展產生很大影響,特別是在天文學、化學和醫(yī)學等方面,都曾依據(jù)陰陽五行的理論進行某些實際觀察和經(jīng)驗總結。[29]
老子的入門弟子關尹子有說五行相生相克理論,道家的老子、老萊子和莊子都是拒官避世的,沒有用五行或五行相生相克的方式解決當時諸侯力量過大的問題,現(xiàn)代我們知道現(xiàn)代法治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法治與五行學說無關。
道教三大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張角按《太平經(jīng)》中“順五行”的思維方法,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選定于甲子年甲子日發(fā)動暴動,史稱“黃巾起義”,但病死,以失敗告終。[45]死后被剖棺戮尸,傳首京師。[46]
我在《“人心”和“天下”》也寫了朝代更迭與缺德有時有關,有許多時候無關,最有關的是武力,武力與五行學說無關。
所以說這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出現(xiàn)在觀察微觀世界的顯微鏡和地球外世界的天文望遠鏡都沒發(fā)明得出來的古代是正常的,而用現(xiàn)代的化學和微觀學的角度看相生相克理論,會發(fā)現(xiàn)它是簡單牽強附會的。
現(xiàn)代科學醫(yī)學上基于一百多個元素,效果比全球所有的古代主流醫(yī)學(包括五行醫(yī)學)都要好得多(《科學醫(yī)學的勝利數(shù)據(jù)》),屠呦呦試驗的從兩千多治療瘧疾的藥方篩選出來了604個藥方驗證,無一達到治療標準,也證明五行學不是真理。[47]
中國古人乃至原始人的平均壽命與外國相比并不特別,證明五行醫(yī)學古代并無特效,美國癌癥學會官方期刊發(fā)表了《2018年全球癌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中國的癌癥發(fā)病率和去世率全球第一。[48]中國腦中風死亡率全球第一,高于歐美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高于泰國、印度等發(fā)展中國家。[49]如果五行醫(yī)學等中國古代主流學說是真理的話,為什么這樣呢?
歷代名人批評五行學說
戰(zhàn)國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前313年)批評孟子和孔子的孫子子思將五行附會到仁、義、禮、智、信上: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50]
宋代時,心學創(chuàng)始人陸九淵(1139年)對五行學說予以批評,還引證沙隨先生程迴的話予以互證。[51]
清朝翻譯家、教育家嚴復(1854年)也批評五行學說:
□九流之學,如堪輿、如醫(yī)藥、如星卜,若從其緒而觀之,莫不順序;第若窮其最初之所據(jù),若五行支干之所分配……其例之立根于臆造,而非實測之所會通故也。[52]
清朝醫(yī)學世家[53]、(葛明)家、思想家章太炎(1869年)是清代著名醫(yī)生俞樾的主要門生,留下不少醫(yī)學論著。
他認為《尚書》、《周禮》中拿五行來配五臟,只是為了祭祀,跟治病也沒有關系?!饵S帝內經(jīng)》超過四分之一的內容大談五行與臟腑的關系,進而推演出種種治病之法是謬論。[54]其主張盡廢五行學說,廢棄《黃帝內經(jīng)》。又否定與《黃帝內經(jīng)》同期的經(jīng)典《難經(jīng)》:
五行之論亦與哲學何與?此乃漢代緯候之談可以為愚不可以為哲也。
五行之說,昔人或以為符號,久之妄言生克,遂若人之五臟,無不相孳乳,亦無不相賊害者。晚世庸醫(yī)藉為口訣,則實驗可以盡廢,此必當改革者也。
自《素問》、《難經(jīng)》以五行內統(tǒng)五臟,外貫百病,其說多附會。
今即不言五行亦何損于中醫(yī)之實耶?[55]
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啟超(1873年):
陰陽五行為兩千年來迷信之大本營直至今日在社會上猶有莫大勢力。今當辭而辟之。[56]
診病應該用這種嚴密的檢察,不能像中國□那些“陰陽五行”的瞎猜。[57]
清朝著名醫(yī)生葉古紅(1876年)說:
經(jīng)驗之言為碎金,而五行謬說則砂礫。今欲整理舊學,殆猶披沙揀金。五行相克說,在所必廢。而司天在泉諸神話,尤宜拉雜摧燒,不能使民生壽夭、種族強弱所關之學術,籠罩于蠻云妖霧之中以終古也。
宇內凡百事物,其真理未經(jīng)發(fā)現(xiàn)者,無不可強以生克之義通之。五行說在我國一日不廢,大足障礙一切人生日用,使永久不能與實地溝通。
歷史學者劉師培(1884年)在《先秦史》寫道:
《易經(jīng)》一書,始于伏羲,成于文王孔子。伏羲之時,未有五行之說,文王孔子不奉五行。故《易經(jīng)》一書,無一語涉及五行。西漢焦京之流,以《易經(jīng)》說災異,雜糅五行學說,已與經(jīng)文相違,而鄭君之注《周易》也,則以金木水火釋四象;馬融作注,復以四時生五行說《系辭》,宋儒作先天后天圖,至謂河圖洛書,皆以五行為主,可謂岐中之岐矣。
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周作人(1885年)說:
“以天地五運六氣配人身五藏六腑”與西洋中古之以七曜十二宮配人身各器官,陰陽濕燥之說與病源體液說(Humoral'ism)等,藥物之形色數(shù)的意義與表征說(Theory of Signature),根本上是一致,這種例不必等我外行人來多舉,只要請去查世界及中國醫(yī)學史就可看到很多。
華北名醫(yī)富雪廠說:
五行生克實為醫(yī)術障礙。嘗考五行之說,起于周末,盛于兩漢,唐宋諸儒,謂《內經(jīng)》一書,全出于漢人偽造,余謂此得半之論也。《靈樞》《素問》與《本草經(jīng)》,黃帝神農時代實有此書,蓋天地有陰陽之氣,人受之以生,加之父母之遺傳,家庭之習慣,其氣質不無偏盛之氣質。感觸天地陰陽偏盛之氣而生病焉,古圣人為之理陰調陽,有效則筆之于書,以為規(guī)范,故于人之臟腑營衛(wèi),以及方藥,無不本陰陽以立說,無所謂五行生克者。漢人迷信五行,乘機竄入,于是醫(yī)學為之一厄;暨張仲景起于后漢,以六經(jīng)治百病,其不取五行可知矣;乃叔和搜輯顛倒,又復羼以偽說,于是醫(yī)學又為之一厄;宋元后醫(yī)者,未見華元化解剖之書,未經(jīng)實驗,閉門而高談五行,以飾智驚愚,于是而醫(yī)學更為之一厄。余未冠時,即承家學,究心脈法,誦習經(jīng)驗,垂數(shù)十年,自問于醫(yī)學稍得門徑,竊思著成一書,一以擴古經(jīng)微義,一以作后學津梁。五行腐說,鏟除凈盡,精義至言,足以醫(yī)醫(yī),乃授之學者,而告之曰:此黃農仲景之家法也,亦吾之家法也,珍之珍之。[58]
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梁漱溟(1893年)說:
用心用差了路,即是方法不對?!袊藷o論講什么總喜歡拿陰陽消長五行生克去說?!媒?、木、水、火、土來與五臟相配屬,……譬如這個人面色白潤就說他肺經(jīng)沒病,因為肺屬金,金應當是白色,現(xiàn)在肺現(xiàn)他的本色就無病。又姜若泡黑了用,就說可以入腎,因為腎屬水其色黑。諸如此類,很多很多。這種奇絕的推理,異樣的邏輯……實在不只是論理的缺乏,竟是“非論理的精神”太發(fā)達了。非論理的精神是玄學的精神,而論理者便是科學所由成就。從論理來的是確實的知識,科學的知識;從非論理來的全不是知識,且尊稱他是玄學的玄談。但是他們的根本差異,且莫單看在東拉西扯聯(lián)想比附與論理乖違……他是以陰陽消長五行生克為他根本的道理,而‘陰’、‘陽’、‘金’、‘木’、‘水’、‘火’、‘土’”都是玄學的流動抽象的表號,所以把一切別的觀念也都跟著變化了?!袊思热粺o論講什么,都喜歡拿陰陽等等來講,其結果一切成了玄學化,有玄學而無科學。[59]
用缺乏證據(jù)、虛玄而不加界定的抽象詞語,在牽強附會自圓其說的框架內,進行似是而非的推理的產物。
陸淵雷(1894年)是民國時提倡“中醫(yī)科學化”的領軍人物,與中醫(yī)界關系相當密切,曾與主張徹底廢除中醫(yī)(中國古代主流醫(yī)學)的代表人物余云岫激烈論戰(zhàn)。但陸同樣也認為中國古代主流醫(yī)學的“理論基礎”(也就是包括五行學說)乃是“憑空結撰”而來,惟藥方因有數(shù)千年不斷試錯的經(jīng)驗在其中,尚值得學習總結。[54]
醫(yī)學家章次公(1903年)說:
五行生克,本來與醫(yī)學實踐毫無牽涉,羼雜到醫(yī)學里去的橋梁人物,大概是鄒衍吧。
楊寬(1914年)《戰(zhàn)國史》說:
他(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是從原始的唯物論出發(fā)的,結果仍然陷入神秘的宗教迷信中去。
其它相關文獻:
《漢書》/五行志。
章啟群《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商務印書館,2013年。
呂思勉《辨梁任公陰陽五行說之來歷》。
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
李零《從占卜方法的數(shù)字化看陰陽五行說的起源》。
相關閱讀:
《陰陽學的問題和未來》
《意念直接改變結果的想法》
《讖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玄學》
《為什么古代主流醫(yī)學不適合做為現(xiàn)代主要醫(yī)療手段?》
《近代名人批評陰陽五行醫(yī)學集》

來源及釋義:
《辭海》/1999年縮印本(音序)4/第2868頁/騶衍。 ? ?
《(尚)書》/甘誓。 ? ? ? ?
《孔子家語》/五帝。 ?
0《(尚)書》/洪范。 ?
方舟子《嘮科 | 蜂膠,沒什么神奇》,科學貓頭鷹,2019年3月2日。 ?
孔子《尚書 註釋白話導讀: 精編現(xiàn)代版
》,谷月社,2015年/49頁。 ?西漢·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 ? ?
此處白話多自百度知道。 ?
諶旭彬《陰陽五行”用于治病,是歷史開了一場荒唐的玩笑》,短史記,2019年1月25日。 ? ? ?
《辭海》/1999年縮印本(音序)4/第2546頁/陰陽五行說。 ?
徐復觀《陰陽五行及其有關文獻的研究》,《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三聯(lián)書店,2001年。 ?
李山《先秦文化史講義》,中華書局,2008年。 ?
《史記》/封禪書。 ?
《史通》/雜說篇。 ?
《辭海》/1999年縮印本(音序)2/第1321頁/劉向。 ?
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五行:
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我國古代視為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五者相生相剋,使宇宙萬物運行變化,形成各種現(xiàn)象。
《百度漢語》/五行: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我國古代思想家用這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中醫(yī)用它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xiàn)象。迷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來推算人的命運。 ?李永樂《這個世界是由什么構成的?五行論與元素論有什么區(qū)別?李永樂老師講原子說(2018最新)》,李永樂老師官方,B站,2018年7月16日。 ?
《國語》/鄭語。 ?
第一軍醫(yī)大學中醫(yī)系 唐鐵軍 蔡衛(wèi)華《西方四元素說與中醫(yī)五行學說之比較》,510515,《浙江中醫(yī)雜志》/2004年/第11期。 ?
認知圣經(jīng)《不證明的話……》,2019年。 ?
《關尹子》/八籌 籌者,物也。 ?
《漢書》/卷30 藝文志。 ? ?
《五行大義》/卷2/第四論相生 和 第十論相克。 ?
《事林廣記》/續(xù)集/卷11/卜史類。 ?
柴知道《火到底是什么?》,B站,2018年9月14日。 ?
認知圣經(jīng)《認知非越簡單越好》,2018年。 ?
《辭海》/1999年縮印本(音序)1》/第71頁/白虎通。 ?
《后漢書》/劉瑜傳 引《淮南子》:
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為之下霜。 ?《辭?!?1999年縮印本(音序)4/第2546頁/陰陽五行說。 ? ?
《史記》/呂不韋列傳:
呂不韋……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 咸陽 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史記》/卷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 第二十五:
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鴆而死。 ?《史記》:所連引與淮南王謀反列侯二千石豪杰數(shù)千人,皆以罪輕重受誅?!茨贤醢沧詣q殺……國除為九江郡。 ?
《漢書》/卷44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第十四:
王聞,即自殺……諸坐與王謀反者皆誅。國除為郡。 ?認知圣經(jīng)《〈黃帝內經(jīng)〉六大錯誤》,2019年。 ? ?
董仲舒《春秋繁露》。 ?
幸福的銀《董仲舒的故事》,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在線,2010年8月24日。 ?
《辭海》/1999年縮印本(音序)1/第462頁/董仲舒。 ?
《漢語大詞典》/董仲舒。 ?
《黃帝內經(jīng)》/素問第七卷/藏氣法時論二十二。 ?
《黃帝內經(jīng)》/靈樞第九卷/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
《女性能嗅出懦夫味道 挑選與父親體味相近的男性》,人民網(wǎng) 轉 廣州日報,2012年11月17日。 ?
《五行屬性詳細解說》,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轉 老黃歷網(wǎng),2010年11月22日。 ?
余向東《中醫(yī)思想劇變3:惲鉄樵的臟腑虛擬化》,2016-03-01。 ?
《漢語大詞典》/陰陽五行說。 ?
曹丕《典略》:
靈帝熹平中,妖賊大起……東方有張角……角為太平道??后角被誅,修亦亡,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脩業(yè),遂增飾之。 ?《資治通鑒》/卷58:
角先已病死,剖棺戮尸,傳首京師。 ?認知圣經(jīng)《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不是從《肘后備急方》得到的方法——獲獎的前世今生》,2018年。 ?
《2018全球癌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出爐,肺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位列第一》,醫(yī)谷網(wǎng) 轉 人民日報,2018-12-21。
《2018我國癌癥發(fā)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小心這些致癌因素!》新浪財經(jīng)頭條 轉 科普中國。
大閱哥《2018全球癌癥年報:中國癌癥發(fā)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附《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全文PDF】》,丁香園,12月6日。 ?楊廣《中國腦中風死亡率全球第一 夏季高發(fā)應及早防治》,中國新聞網(wǎng) 轉 羊城晚報,2010年6月24日。 ?
荀子《非十二子》,見 龐樸《竹帛五行篇與思孟五行說》。 ?
王士禛《池北偶談》/五行。 ?
嚴復 譯《穆勒名學》,1905年。嚴復按語。 ?
《中華醫(yī)史雜志》,中華醫(yī)學會,2006年/卷36/頁45。章太炎:“我(的學問)是醫(yī)學第一”。 ?
諶旭彬《廢除中醫(yī)是民國歷屆政府共識 陰陽五行理論是憑空杜撰》,短史記,2017-1-21。 ? ?
章太炎《論五臟附五行無定說》,《醫(yī)界春秋》,1926年。 ?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1923年5月,《東方雜志》。 ?
1926年6月2日北京《晨報》副刊。 ?
朱良春 主編《章次公醫(yī)術經(jīng)驗集》,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3月/28頁。 ?
梁漱溟,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梁潄溟全集》/第4卷/603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