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2023-09-27 09:40 作者:耕云導(dǎo)師智慧語錄  | 我要投稿

我們的心,被這些“前塵緣影”障礙了、埋沒了、迷失了,我們該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這里有四點要留意: (一) 知心 如果連“自己的心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無從著手了,你又從何修起呢?“心是什么”都不清楚,說修心,那豈不是謊話嗎?所以,首先要認(rèn)識自己的心。古人說“人貴自知”,連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別人,豈非謊言?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第一、要反省、要剖析:像剝香蕉樹,一層一層地剝,看我們的表面意識是如何形成的,一層一層地剝到最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是什么”,就看到了真實。 要想“如實知自心”,要有方法,最直截的方法就是參禪。參禪包括“觀心”與“看話頭”。 我們對禪下過太多的定義,定義多了,就不定義了。禪是什么?不懂禪的人,覺得禪很神秘,鉆也鉆不進(jìn)去,古人講的話也看不懂。自己參了兩天,覺得淡而無味,就不去參了。觀心呢?觀來觀去也觀不住,這個心很難觀,就不觀了。我們要想“如實認(rèn)知自己的心”,首先就必須作一番由衷的反省。 第二、要參禪:參禪必須有親切感,如果感覺很陌生,覺得格格不入,很不耐煩,那是不會成功的。因為你不具親切感,等于缺少了媒觸劑;沒有媒觸劑,它是不會融結(jié)成一體的。要想“與法相應(yīng)”,首先要認(rèn)知“參禪是在參個什么?” 禪,不是別的,禪就是你自己。如果不是自己,又何必去參?參禪的目的,在于認(rèn)識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這樣講,各位一定說,那太簡單了。其實,除了領(lǐng)悟自覺,發(fā)覺自己以外,沒有什么。而禪的目的,就在于完成生命的覺醒。 洞山走到水邊,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說: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dú)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yīng)須恁么會,方可契如如?!? 古人對洞山所悟,拈唱、下語很多,這幾句話,我們一看就懂了;但是看了古人的拈唱、下語以后,反而糊涂了。何以不加解釋反倒明白,畫龍點睛之后,反而糊涂呢?因為他所敘說的只是心的原態(tài),別人從道理上尋覓,從線索上去找,是找不到的。我們很通俗地把這幾句話解釋一下,應(yīng)當(dāng)不難理解。 “切忌從他覓”──“他”不是你我他的“他”,“他”就是自己以外的東西,不要離開自己去找自己。 “迢迢與我疏”──遠(yuǎn)得很,向外去找自己,遙遠(yuǎn)得很,而且毫不相干。 “我今獨(dú)自往,處處得逢渠”──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叫“獨(dú)”。去掉這些根塵,就“獨(dú)”了;既然“獨(dú)”了,就是不二。不二,則一切無非自己,豈不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渠”字是無相、無思、無為的,“渠”是指真我。 “我今不是渠”──“自他不二”、常住不遷的真我,不是那外在的、有相的、相對的、二元的、因緣所生的幻我。 “應(yīng)須恁么會,方可契如如”──你要這么去體會,才能與真如吻合。 洞山悟道,只是悟了自己,并沒有悟出什么大道理。所以真正的開悟,就是認(rèn)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覺醒。 因此要修心,第一要知道“什么是心”。參禪的人徹始徹終,從開始到最后,都只是在認(rèn)知自己;除了認(rèn)知自己,就沒有修行的正確目的。 (二) 制心 佛說:“制心一處,事無不辦?!? 就世間法來說,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理智、精力投入某一件事、某一問題、學(xué)問或工作上,讓它形成一個焦點,在那個焦點上,就會迸放出智慧的火花,就會使生命發(fā)光發(fā)熱。 章太炎夜讀,他姐姐送了一盤炸年糕和白糖,結(jié)果他用年糕蘸著一盤墨汁吃光了,而不自覺,這就是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你不能“心無二用”,把心力集中到這種程度,你就不可能發(fā)揮出生命的潛力,而你也就辜負(fù)了自己,埋沒了自己。你本來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你沒有集中。任何人只把理智投入、把精神投入、而不投入情感的話,那是無效的,那會做得很辛苦,對你來講,是一種懲罰;如果投入“情感”,那便是一種享受了。 瓦特在實驗室,家人給他兩個雞蛋,叫他餓時煮來吃。到想吃雞蛋時,一看,煮的卻是懷表。 愛迪生納稅時,忘了自己的名字;蜜月旅行,丟了新婚的太太;專心研究,不看時鐘;養(yǎng)兩只貓,開兩個洞……;看起來好像智商零蛋,實際上,他“心無二用”,他把精力、智慧和感情,全部集中到他酷愛的工作上了。 王冕是個放牛的孩子,沒有讀過書,他畫的荷花成一時之珍品,王公大臣爭相擁有,因為他畫的荷花,賦予了紙上荷花以生命。 佛法講“情生智隔”,情執(zhí)一生,就形成般若智慧的阻隔;但是,如果你是“情生于智”,就會產(chǎn)生慈悲,而擁有無比的動力。 制心一處,在世法上,會產(chǎn)生創(chuàng)新的作用;對修行而言,也是同樣的。佛法有所謂“方便”,什么叫做“方便”?如《十六觀經(jīng)》里,叫你全神貫注在一件事物、一個景象上;密宗叫人“觀種子字”;五祖叫人“觀月輪”;練習(xí)瑜伽的叫人“觀蠟燭、觀香火、觀四大”;道家煉丹,叫人“守竅”(觀想丹田那一點)。像這些,都是一種方便,目的都在教人“制心一處”,把心力集中成為一個焦點,然后才能發(fā)揮心的力量,也才能完成自我突破──自我解脫。 對禪來說,它的特色就在不二法門──自他不二,生佛平等,色心不二……。能夠不二,便能消除一切相對、消除一切二元的謬見,以契合真實。 (三) 常惺 《指月錄》上有個和尚(師彥禪師),常常自言自語:“主人公!(自答:有?。┬市手∷麜r后日,莫受人謾。”惺惺著,即是提起精神,保持清醒。大家能把這小故事搞清楚,對參禪很有幫助。他的意思是說:“主人公!自己要當(dāng)家作主,要保持清醒。”“他時后日,莫受人謾”,即是說,以后莫受人愚弄?!爸櫋奔词怯夼裁词怯夼?? 打你一棒,是愚弄?!安灰獎由囝^,把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說一句看!”也是愚弄你。對一個真正的禪者來說,這都是多余的玩意!用不著說空說有、說神說鬼,這都是愚弄。修行人最主要的就是要頭腦常常保持清醒,常常保持警覺,不要迷糊?!妒ソ?jīng)》上也說:“不要睡覺!不要做夢!” (四) 能舍 不少人學(xué)佛法走錯了方向,搞反了,一心只想獲得;就像梁惠王一見孟子就問:“你來了,對我有什么好處?” 學(xué)佛法,要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有些人去拜拜,向佛求富、求貴、求平安、求健康……。佛則只舍而不求獲得什么。本師釋迦牟尼佛,舍江山、舍權(quán)勢、舍嬌妻愛子、舍錦衣玉食……,統(tǒng)統(tǒng)都舍,全部放棄。深恐別人妨礙他舍棄,而偷偷地逃走、擺脫。 古德說:“放下即是?!蔽覀?nèi)羰欠挪幌旅⑷怏w、恩愛,是沒有辦法學(xué)佛的。須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糧”,春天不舍,那來的秋收?我們迷失,是因為貪財貪色、貪生怕死……,因為“貪”而迷失!而墮落!所以必須靠“舍”,才能得到清醒、解脫。 趙州說:“老僧十八歲上便解破家散財”,破家散財就是舍。龐蘊(yùn)居士,進(jìn)士及第,官不做,連萬貫家財都沉入江底,帶著老婆孩子編竹簍維生過日。他為什么不去廟里供養(yǎng)?因為拿錢給別人,不一定是功德。 舍得徹底,便是放舍身命。宗門有句“懸崖撒手”的話,一切都舍啦!所謂“懸崖撒手,自肯承當(dāng),絕后再蘇,欺君不得?!蹦阕约嚎仙幔怯捎谀阕约嚎铣挟?dāng)。承當(dāng)個什么?承當(dāng)“宇宙即我!”肯定這一點,你才肯撒手。沒有肯定“宇宙即我”,你肯撒手嗎?“絕后再蘇”──一個新的生命呈現(xiàn),從此以后,任憑別人再講什么道理、什么佛法,都騙不了你,“欺君不得”之故。 —— 摘自 耕云先生《安祥集》

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民和| 苍溪县| 松潘县| 达孜县| 通海县| 东乡族自治县| 牡丹江市| 固安县| 康平县| 永兴县| 砀山县| 仁寿县| 大理市| 巴东县| 类乌齐县| 江华| 荆州市| 余江县| 上犹县| 泾阳县| 永德县| 南部县| 双牌县| 东安县| 遵义市| 万源市| 湘潭市| 泉州市| 常州市| 综艺| 吐鲁番市| 潼关县| 穆棱市| 吉水县| 宕昌县| 房山区| 林周县| 敖汉旗| 静宁县| 南岸区|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