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U全獎背后:十多場美國教授的面試轟炸~~~

背景:
學校:復旦大學
專業(yè):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GPA:?3.7+
推薦信:三封海外推薦信
科研:一段校內(nèi)科研,兩段海外科研(一篇一作paper,一篇N作workshop)
目前ECE PhD Offer:?CMU / Duke / UMich / VT / NEU
雖然出國讀書的想法在大一入學時就有,但因為當時被調(diào)劑到核技術(shù)專業(yè),所以大一上學期一直在忙著刷績點轉(zhuǎn)專業(yè)。在大一下學期成功轉(zhuǎn)到微電子之后,就簽約了GGU。不過整個大一學年都沒有干過和申請沾邊的事情。
進入大二之后,算是真正接觸微電子的專業(yè)。當時AI芯片也剛剛火熱起來,所以結(jié)合自己的專業(yè),就把研究方向暫定為deep learning acceleration。于是,在大二寒假的時候就先加入了一個本校老師的實驗室,接觸了一些機器學習的知識。但因為大一下學期轉(zhuǎn)專業(yè)之后有所懈怠,GPA有所下滑,大二還是以績點為主。中間順帶考了兩次Tofel,但成績不是很理想。在大二暑假,加入了本校另一位老師專門做深度學習加速的實驗室,算是正式開始自己的科研之旅。這位老師也是美國一所大學的教授,業(yè)內(nèi)也很有名氣,因而最后推薦信用的是他海外的郵箱。
大三開始,我將重心從課程轉(zhuǎn)到科研與英語考試中。由于一些原因,大三寒假去了Dartmouth做了有關(guān)HCI的“科研”。與其說是“科研”,不如說是搬磚。因為intern去做的東西也缺乏自主創(chuàng)新性,基本都是非常底層的engineering的工作,意義不大。雖然當時做得有些不開心,但還算比較認真地做了。可因為復旦最多延遲兩周注冊,我和另一位同學在那只待了一個多月就早早回來,沒有follow完整個PJ。后來感覺,可能也是因為這些種種原因,收我們的老師有些不愉快。另一位同學沒跟他要到推薦信。最后發(fā)表的論文也沒有像之前承諾的那樣帶上我們名字。而且后來通過一些渠道了解到,我要到的推薦信里有一些negative的評價。說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但好在另兩位老師應該給了較強的推薦,也沒有“全聚德”??傊瑢τ谶@個海外科研項目,我個人不是很推薦。
大三暑假去Duke暑研算是一段又happy又有收獲的經(jīng)歷了。收我的老板和我在復旦的老板認識,套磁郵件忘記附上簡歷竟然都要我了。暑假進組之前就已經(jīng)確定了要做的topic,所以去了之后按照老師和學長學姐的指導也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最終中了一篇一作,掛名了一篇workshop。也順利拿到duke的offer。因為老板和方向都很好,我也決定放棄CMU去Duke繼續(xù)我的PhD生活。
大四上學期從美國回來之后,考完GRE之后就開始正式進入申請季。其實最累的就是套磁吧。套磁這東西比較玄學。因為現(xiàn)在套磁趨勢越來越兇猛,老師也都心知肚明。套磁有沒有用真的靠運氣。所以大家就抱著“盡人事,聽天命”的心態(tài)去做就好。我當時給感興趣的學校的九十多位老師發(fā)了郵件,根據(jù)回復情況確定了school list。從提交申請前到現(xiàn)在前前后后經(jīng)歷了十多場面試吧。有面了但最后我沒申的,有面了多次但是現(xiàn)在沒消息的,有面了然后發(fā)offer的,有提交申請前套磁回復一直積極但提交之后就沒聲然后拒了的,有套磁回復消極但最后問我為啥沒申請他的,也有沒面直接發(fā)offer的….?所以老師都是過來人,大家也不要把賭注全下在套磁上吧。
寫這篇申請日志的時候,還有一半學校沒消息。之前有老師跟我說因為疫情影響,有些學校delay了decision的時間。所以還沒有理想offer的同學放平心態(tài),一切都會好的。
最后感謝GGU這近三年來的指導。特別感謝咨詢師姐姐的耐心指導以及mentor(MIT EECS博士畢業(yè))的幫助!在自我懈怠的時候,GGU總能用一個個優(yōu)秀的事例激勵自己;在自己迷茫無措的時候,GGU總又能給我精準靠譜的指導!
祝大家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