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十大“草根”

草根,一個理應熟悉的群體,一個有點遙遠的詞匯。
2005年,《新周刊》高呼“越草根,越大聲”,這是我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前夜的一次預言。
2021年,看慣了“精致”的人們目光下沉,重新凝視“草根”——
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透鏡下,草根的面目形象和精神內涵正在日益拓寬,它所指代的不再只是一個龐大而艱辛的平凡群體,也還可以是一種蓬勃生長的力量,一種發(fā)端于日常的源源不絕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
對于生活懸浮的人而言,草根看似距離很遠,對草根的假想和演繹也難免真空、狹隘。但草根實際上離每個人很近,在接過外賣的時候,在擠上地鐵的時候,在網(wǎng)絡話語的海洋中泛游的時候,草根編織起我們的社會賴以運轉的基礎。
或者說,在越加條分縷析的社會中,我們都想做一個活生生的人,都想活出自己理想的模樣。向更高處仰望的你我,皆是草根。
01
丁真
成為“頂流”的這一年

?
如同愛麗絲誤入兔子洞,去年11月,四川理塘19歲藏族小伙丁真誤入攝影師的鏡頭,憑借7秒“野性又純真”的笑容,瞬間成為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的“草根頂流”。
?
沒人能想到,這位藏區(qū)牧牛少年的出圈能夠持續(xù)一年之久。演講、代言、出單曲、拍真人秀,媒體和大眾的廣泛關注徹底改變了這位藏區(qū)牧牛少年的人生軌跡,也將理塘這個貧瘠縣城多年來的扶貧努力呈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
?
丁真走紅后,理塘走上脫貧致富道路,當?shù)匦竽翗I(yè)、旅游業(yè)、文化產業(yè)迅速發(fā)展。今年8月,理塘縣被列入國家鄉(xiāng)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當?shù)卣柚岸≌嫘?,積極推動文旅體農商融合發(fā)展。
?
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據(jù)理塘縣假日辦發(fā)布消息稱,僅雙十一黃金周期間,四川理塘縣共接待游客137967人次,實現(xiàn)旅游收入1.52億元,同比增長72.4%。
?
藏區(qū)正在經歷著一場現(xiàn)代文明沖擊下的史詩級巨變,理塘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
近年來,國家大力投資藏區(qū)基礎設施的建設。水電、公路和網(wǎng)線的搭建,猶如人體中被激活的毛細血管,流淌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物資和信息跨越地理邊界,輸送到每個村莊和藏民手中,翻騰起藏族地區(qū)之間、藏區(qū)和內地之間,交流的水花。
?
丁真的走紅,或許只是這場旋風開啟前的一個小小征兆。
02
千萬卡車司機
一人一車的隱秘行業(yè)

發(fā)生在2021年的接二連三的新聞事件,讓很多人因此第一次關注到中國3000多萬名貨運司機的生活。
據(jù)《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卡車司機以車為家,原子化地流動在全國各地的公路上,他們的勞動充滿了不確定性。天氣、行業(yè)政策、貨運平臺、路費油費、罰款,都能影響他們的收入。
“除了付出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他們還需要對內進行情緒勞動,對外進行多維度的情感勞動。因此,卡車司機的勞動是一個綜合性的復合型勞動?!钡牵麄兊膭趧油槐蛔⒁?。在年輕人聚集的B站上,網(wǎng)名為“田野上的繁榮”的卡車司機小剛擁有超過兩百萬粉絲,他分享日常,分享旅途,還把尋找被拐兒童的信息貼在卡車車身上,走遍中國。這是無數(shù)奮力生活的卡車司機中的一員,勞動塑造平凡,而平凡亦有力量
互聯(lián)網(wǎng)和物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們的生活被高速的物流所形塑,但在背后,支撐起這種現(xiàn)代生活的三千多萬貨車司機,也需要被看見。
03
全紅嬋
奧運賽場上的“草根”運動員

今年夏天,東京奧運會賽場上刮起了一場名為“全紅嬋”的風。
?
8月5日,全紅嬋在東京奧運會女子十米臺單人跳水決賽中獲得金牌。以三跳滿分,總分466.2分的成績,打破了陳若琳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所創(chuàng)造的447.7分的奧運紀錄,成為女子十米跳臺的歷史最高分。
?
但假如不是因為疫情,東京奧運會延期一年舉辦,2007年3月出生的全紅嬋根本沒有機會踏進本屆奧運會的賽場。此前,她完全沒有參加過任何國際大賽,全國性的比賽也只參加過奧運選拔賽。
?
這位少年小將之所以能受到那么多的關注和贊美,除了讓所有觀眾瞠目結舌的“水花消失術”外,還有她的年輕、幸運與身世。
?
獲得金牌后,全紅嬋接受媒體采訪稱,媽媽生病了,就想賺很多錢給她治??;從來沒去過游樂場,喜歡吃辣條;最大的夢想是開一家比小賣部更大的超市,這樣就有很多零食吃。
?
全紅嬋長達七年的艱苦訓練、訓練時的吃苦耐勞、開朗樂觀也被媒體陸陸續(xù)續(xù)挖出。草根背景加上童真發(fā)言,瞬間戳中億萬網(wǎng)友的心。
?
出身貧寒,憑借自身努力站在職業(yè)生涯的最頂峰,實現(xiàn)鯉魚躍龍門的階層跳躍,這是每個時代都被推崇的草根敘事。
?
全紅嬋的可貴之處在于,她的精彩人生才剛剛開始,她的未來,仍有無限可能。
?
04
從“中職生”到大學生
普通青年群體面對的共同生活

?
10月下旬,“正面連接”一篇名為《40%:“毫不重要”的中職世界》的文章報道了長久不被大眾關注的“中職生”群體。
文章開頭,作者洪蔚琳即表明:“這篇報道是關于我們國家15到18歲之間大約40%的少年:他們在完成義務教育后,沒去上高中,上了‘中職’。更確切地說,這篇報道是關于‘消失’的40%——一個如此龐大的群體,近15年的入學人數(shù)總計超過1個億,然而生活中,媒體上,我們很少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聽見他們的聲音?!?/p>
這一可貴的調查讓人想起去年8月黃燈老師出版的《我的二本學生》,在書中,她用自己15年的一線教學經驗,通過對4500多個學生的長期觀察和長達十幾年的跟蹤走訪,向我們勾畫出中國轉型期青年群體最為常見的成長路徑。
某種程度上,非重點本科生和職校生所面臨的困境是一樣的。教育產業(yè)化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所帶來的惡果最先映射到他們的生命境況之中。我們必須承認,應該直面職校生群體的生存處境,他們所遭受的結構性不平等,正在逐漸被“個人奮斗”的話語所遮蔽,其后聳立的教育公平問題,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解決的命題。
值得期待的是,今年6月《職業(yè)教育法(修訂草案)》明確職業(yè)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學習成果要融通、互認,而近期“職校學生人手2到4個offer”“職業(yè)技術院校學生未畢業(yè)就被搶空”等新聞和話題頻頻登上熱搜,顯示出我國制造業(yè)對中高級技術人才的高需求,職校教育的價值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
05
讀海德格爾的農民工
正常與不正常之爭

?
今年11月18日,世界哲學日,谷雨實驗室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一個農民工思考海德格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以第一人稱自述的形式,講述了農民工陳直(化名)因為沉迷哲學而退學,打工間歇在狹窄的出租屋里翻譯哲學書籍、進行哲學研究的故事。
?
文章發(fā)出之后,在網(wǎng)上引發(fā)了廣泛討論和爭議。評論區(qū)里,有人佩服他超強的學習能力和仰望星空的精神,認為“哲學讓他的靈魂得以棲息和升華”;有人不贊同他對于世俗生活的部分放棄、對于妻兒的冷漠,認為他應該更多擔負起家庭的責任。更多后續(xù)的公共討論,則集中在“農民工思考海德格爾”這個故事背后所隱藏的敘事邏輯和階層凝視。
?
將時間軸拉長來看,類似的媒體報道范式其實一直存在。復旦保安自學微積分、湖北農民工與東莞圖書館結緣十二年、收廢品大叔蝸居出租房畫千幅油畫、上海流浪漢沈巍出口即哲學、“腦癱詩人”余秀華勵志寫詩……對于“小人物”伸手去夠那些看似不屬于自己階層的事物,無論最后能否實現(xiàn)草根逆襲的神話傳奇,都能引發(fā)旁人無限的激動和感慨。
?
一個農民工思考海德格爾正不正常?這個問題或許并沒有那么重要。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自詡為主流的“我們”,為何對于非主流人群的想象力越來越匱乏?類似的“小眾書寫”真的能體察、關心到中國幾億農民工的普遍生存狀況嗎?思考海德格爾又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什么呢??
06
“礦工詩人”陳年喜
活著就是沖天一喊

“早晨起來/頭像炸裂一樣疼/這是大機器的額外饋贈/不是鋼鐵的錯/是神經老了/脆弱不堪/我不大敢看自己的生活/它堅硬,玄黑/有風鎬的銳角/石頭碰一碰,就會流血/我在五千米深處打發(fā)中年/我把巖層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組合?!?/p>
?
2013年的一個夜晚,身處河南靈寶礦山深處的陳年喜,接到弟弟打來的電話,得知母親被查出食道癌晚期的消息。他一夜無眠,在清晨寫下這首《炸裂志》,表達自己像“巖石一樣,炸裂一地”的心情。
?
因為這首詩,礦工陳年喜意外得到很多關注,受邀參加中國歷史上第一場“工人詩歌”朗誦會,并被導演秦曉宇看見,成為紀錄片《我的詩篇》中的一位主人公。
?
作為一名巷道爆破工,陳年喜常年深潛于地下5000米,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2015年,因為做了一項頸椎修復手術,無法再從事彎腰低頭的礦洞勞作,他離開了礦山。2020年,他又被確診塵肺病。如今,他成為一名專職作家。
?
為了維持家庭開銷,他不停地寫稿,出版了一本詩集《炸裂志》,兩本非虛構故事集《活著就是沖天一喊》《微塵》。這是他在幽暗礦洞中激發(fā)出的炸裂詩句和匯聚成的悲愴故事。
?
正如陳年喜接受“澎湃翻書黨”的采訪時所說:“我們這些‘低微’的骨頭,在中國、在越南、在土耳其、在巴西,一根根杵著,和那一塊塊金屬一樣。它們的聲音被風吹散了,或者只會用沉默來表達。畢竟這個世界有七十億人,能夠發(fā)出聲音被人聽到的不足萬分之一。那些沉默的靈魂,當他們終于能發(fā)聲時,他們能講些什么?我想,我作為其中的一員,寫下的這些故事,多多少少給出了一些答案。”
?
07
漠河舞廳里的獨舞老人
說不盡的東北往事

“我從沒有見過極光出現(xiàn)的村落,也沒有見過有人,在深夜放煙火,晚星就像你的眼睛殺人又放火,你什么都沒有說,野風驚擾我?!?/p>
?
這個冬天,一首《漠河舞廳》莫名其妙地火了。網(wǎng)易云音樂上,平均每4個人就有一個聽過《漠河舞廳·2022》。這位叫柳爽的音樂人將我們帶到中國的最北端,見證了一場大火中的真摯愛情。
?
1987年5月6日,一場特大火災席卷了漠河這座城市,火災過火面積達101萬公頃,受災群眾達5萬多人,燒傷266人,210人死亡。老人張德全(同音)的愛妻就不幸喪生火海,往后30余年,老人始終孤身一人,只能在想念亡妻時,來到兩人曾經共舞的漠河舞廳,張開雙手,獨自一人邁著舞步,幻想著舞伴就在身邊。
?
兩年前,歌手柳爽來到漠河采風,無意中得知了老人和他妻子的故事。在征得同意后,他創(chuàng)作下這首《漠河舞廳》,并加以文學想象,借老人之口寫下一篇文章《再見了晚星》。文中寫到:“康氏,我此生的義務,即為同你一起領略自然界鮮為人知的浪漫瞬間?!?/p>
?
如今。無數(shù)網(wǎng)友通過這首歌來共同緬懷那些因為不幸而逝去的生命,鼓舞那些有幸活下來,但艱難生活的靈魂。
?
值得注意的是,《漠河舞廳》能在多年之后突然火爆,其中有反商業(yè)化的大眾情緒,也和近幾年所謂“東北傷痕文化”“東北文藝復興”的趨勢相暗合,他們背后指向的,都是東北那群越來越模糊的群體。
?
08
劉小樣與韓仕梅
出走和留下的女性
?
2021年,兩位女性讓人動容。
?
1968年出生在關中平原上的農村女性劉小樣,因為不滿足于當下的現(xiàn)實生活,多年以來不斷出走,上下求索,尋找精神家園,又一次次地失敗,回歸故里。
?
“我寧可痛苦,我不要麻木。我不要我什么都不知道,然后我就很滿足。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這就很好了。我不滿足這些的。我想要充實的生活,我想要知識,我想看書,我想看電視,從電視上得到我想要得到的東西,因為我不能出去?!毙率兰o初,劉小樣在國內最早的女性欄目《半邊天》上,倔強又堅韌地說。

?
將近20年后,《人物》記者安小慶在作品《平原上的娜拉》中,再次追尋這位在平原上“發(fā)著一場曠日持久高燒”的女人,她現(xiàn)在怎么樣了?什么塑造了她?在外界關注退去后,在往后的歲月里,她又如何安撫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與不甘,平息所求永遠無法得的悲哀?
?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薛崗村,51歲的農婦韓仕梅,同樣面臨著如何尋找心靈歸處的問題。初二就因家庭條件差而輟學,19歲時,因為三千塊錢彩禮,她被母親“賣給”了現(xiàn)在的丈夫。對韓仕梅來說,婚姻就像一場無期徒刑,其中伴隨著無數(shù)的爭吵、操勞和寒心。
?
寫詩成為她疲憊婚姻的短暫休憩。去年四月,她在短視頻平臺發(fā)表自己寫的詩,和其他詩歌愛好者對詩,這讓她長久無法安放的情感第一次被接住。她說,寫詩能給她帶來好多快樂。

因為網(wǎng)上寫詩的經歷和現(xiàn)實婚姻的苦楚,韓仕梅被一些媒體爭相報道。陳舊腐敗的生活打開了一個鮮活的缺口,容許她喘息片刻。她的婚姻和家庭,也因此經歷了一次重新審視。
?
11月25日,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韓仕梅受聯(lián)合國婦女署邀請去北京參加活動,并在活動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說,互聯(lián)網(wǎng)給了她新生,熱心的網(wǎng)友們讓她感到生存的意義。
?
劉小樣和韓仕梅,無論是出走還是留下,即便深知在不斷與外界搏斗的過程中,失敗是永恒的結局,但也不妨礙她們一次次地嘗試突破局限,表達自己作為個體的感受,尋求女性生存的疆域,對抗上天給定的命運。
09
郭剛堂、孫海洋
多年尋子路

?
今年7月,電影《失孤》的原型郭剛堂找回失散多年的兒子郭振。12月6日,電影《親愛的》原型孫海洋失散多年的兒子孫卓也被找到。孫海洋夫婦與兒子相擁而泣的畫面,引發(fā)鏡頭背后的無數(shù)網(wǎng)友感動落淚。
?
兩部聚焦孩童拐賣的電影,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迎來了大團圓結局。一方面,親生父母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不放棄,迎來了今天的團聚。另一方面,各地公安機關積極作為,全力追尋拐賣兒童的犯罪嫌疑人;社會公益團體堅持不懈地搭建網(wǎng)上信息平臺,提供免費尋人服務,才能讓這一份份等待有始終。
?
然而,美滿的故事之外,我們不能忘記,還有很多奔波在漫長尋子路上的家庭。他們的生活,從孩子被拐那一刻,就已經陷入痛苦的深淵。
?
只希望,天下無拐,再無分離。
?
10
都紅江與陳小峰:
多一雙筷子的收養(yǎng),
老百姓的溫良

?
2008年,河北省泊頭市四營鎮(zhèn)都李泊洛村,40歲的聾啞村民都紅江失蹤了。一年之后,他被湖北省老河口市的村民陳小峰“撿”回家中。從此陳小峰“收養(yǎng)”了都紅江整整13年。這是《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在最近的文章《多一雙筷子的事兒》中報道的年度感人故事。
?
因為都紅江沒辦法清楚說明自己的姓名和來歷,也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手語訓練,公安機關一直無法查詢到他的身份有效信息。陳小峰和他的父母、妻子便決定把都紅江留在家里,讓這個“啞巴”先在家里住著,“反正也就是多雙筷子的事兒”。
?
鄰居們知道陳小峰家來了一個來歷不明的外地人時,一度有所防范,但后來看這個“啞巴”人不壞,還聰明,又勤快,也就沒說什么。這么多年來,陳小峰的生意幾經失敗,都紅江都在旁幫忙、陪伴。后來,他徹底融入了這個地方,甚至還會用手勢跟村民開玩笑:自己以后死了就“永遠躺在這里”了。
?
今年,因為接種第三針新冠肺炎疫苗需要身份證,陳小峰又開始給都紅江尋親。幸運的是,這次的尋親之旅終于成功了,都紅江得以回到失散十三年的親人身邊。
?
十三年的養(yǎng)護恩情,說起來只是多一雙筷子的事兒,但對受恩的那個人來說,卻已經是近乎血脈的聯(lián)結。

[1]《十一黃金周四川理塘縣接待游客137967人次,創(chuàng)歷史新高》環(huán)球網(wǎng).2021-10-09
[2]《全紅嬋:十四歲的奧運冠軍》在人間living.2021-08-05
[3]《“被看見”的全紅嬋》剝洋蔥people.2021-08-19
[4]《全紅嬋:媽媽生病了,我想多賺錢給她治病》澎湃新聞.2021-08-05
[5]《這個愛吃辣條的小姑娘,將家庭扛在肩上》澎湃新聞.2021-08-05
[6]《40%:“毫不重要”的中職世界》正面連接.2021-10-21
[7]《一個農民工思考海德格爾是再正常不過的》谷雨實驗室-騰訊新聞.2021-11-18
[8]《工廠里的海德格爾》GQ報道.2021-12-13
[9]《“農民工思考海德格爾”的敘事,難道不是似曾相識嗎?》重木.新京報書評周刊.2021-12-08
[10]《“農民工讀海德格爾”,我們?yōu)楹蚊詰龠@樣的故事?》梁文道.看理想.2021-11-25
[11]《爆火的<漠河舞廳>,暴露了年輕人最缺的東西》木大.新周刊.2021-11-06
[12]《“礦工詩人”陳年喜:非虛構寫作里有詩歌背后的故事和情緒》澎湃翻書黨.2021-08-24
[13]《一個礦工詩人的下半場》衛(wèi)詩婕.《智族GQ》二〇二〇年五月刊
[14]《平原上的娜拉》人物.2021-05-26
[15]《尋找劉小樣,以及安放自己》人物.2021-07-16
[16]《寫詩的母親想要離婚丨谷雨》谷雨實驗室-騰訊新聞.2021-09-03
[17]《一個寫詩的農婦計劃出走》剝洋蔥.2021-12-23
[18]《卡車司機吃播觀察:一人一車的日子里,吃得帶勁,活得不易》界面文化.2021-12-17
[19]《虛擬團結、相對弱勢與性別隔離:針對中國卡車司機的一組調研》界面文化.2021-04-10
[20]《多一雙筷子的事兒》朱娟娟.冰點周刊.2021-12-01

?作者 |?趙皖西
?校對?| 凌晨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廣告
合作請聯(lián)系微信號:xzk96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