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交通圖考·凡例
1.全書以區(qū)域分卷,以路線為篇。每篇考論沿途所經州府軍鎮(zhèn)、館驛津梁、山川形勢、道里遠近,并及古跡詩篇,引證史料繁富,且多委曲辯論處,故文體至繁,若以一般「常行體」為之,勢必使讀者如墜五里霧中, 不辨東西。故各篇惟引言及總結用「常行體」,其本論皆采「綱目體」, 期能以簡馭繁,使讀者易于領會。(最后改訂稿,本欲改用「復合體」, 惟預計費時太多,不克如愿,只于目文中,就可獨立為節(jié)目者,加小標題,以助檢識。)至于附篇各交,則不拘體式。
2.本論綱文大字頂格,目文小字低格,以清眉目,使綱目分明,不致混淆。讀者若只欲略識大體,可僅讀大字綱文;若欲明悉得此綱文之原委,則須詳讀小字目文。惟引言與總結無綱文目文之別,故只用小號字,讀者仍須詳看。
3.簡注書于正文中,以( )瞰之。較詳之注,以①②③...識之,分別排于正文本頁之下欄。
4.( ),除注今地及作其他簡注外;引書原文有脫佚或省略者,亦加( )以補足之。又引書原文中有【】者,其前一字疑鳥此字之。
5.數(shù)目字以中文書寫為原則。惟下列數(shù)字用阿拉伯字書寫:一、經緯度。二、海拔高度(以公尺計為原則)。三、 ( )中西元年數(shù)。四、 目文中里數(shù)有須作表或比論里距作計算者。
6.除標目外,所有人名、地名、書名、年號皆標專用符號,以便閱讀。
7.地名今釋,除別有考證者外,大體以讀史方輿紀要(參青山定雄《中國歷代地名要覽》)、《嘉慶一統(tǒng)志》及臧勵龢等《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出版)為依據(jù)。故今地實包括清代而言。
8.參考地圖,以國防研究院出版《中華民國地圖集》(簡稱民國地圖集)及美國Operational Navigation Charts (簡稱ONC)為主,間亦參考其他地圖。兩圖經緯度偶有參差而不能判斷何者可能較準確者,則折衷書之,旨在使讀者能在任何地圖中識別此地名之大體位置。
9.每篇考論結果,皆繪成地圖,附于每篇之末,以便讀者之了解與應用。有數(shù)篇合繪一圖者,則以置于最后一文之后為原則。諸圖皆由作者繪襲稿本,請黃慶樂先生技術謄繪。限于種種條件,諸圖標記及文字大小不能一致 ;且所制地圖僅能略示大體,若圖中經緯度與篇中文字有出入者,以文字為準。
10.本書主要為考論唐代國內交通路線。對外交通,除北通回紇,東北通奚及契丹外,皆未論及。蓋對外交通路線除唐代志書所記者外,其他可考資料殊少,況國際學人多有大體之研擬,余亦無力更事詳考,故輯錄唐史舊文附于編末,以待后人作進一步之研究。
11.末附參考書目,以本書會引用者局限,不煩濫列。就基本書籍言,可謂已參取殆遍;惟惜宋元明清方志未能一一旁參,亦勢不得已也。
12.此書涉及唐代地名極多,為便于檢讀計,各卷末皆附【綱文古地名引得】, 其兩卷合訂一冊者,則合編【引得】, 置于冊末,逮全書出齊后,再編「總引得」,附于全書之末,以增加讀者之便利。惟附篇多非綱目體,故其古地名未能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