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潮汕方言的一些小吐槽
潮汕方言的來源: 古臺語:在秦漢以前,潮汕地區(qū)的土著所使用的語言,僅保留某些底層詞匯。 中原語系:潮汕多次大規(guī)模人口遷入,都是來自中原(我不是廢話嗎,中國什么方言和中原語系沒有關系?) 閩方言:南北朝時期,中原人逃離中原,先到了江左,再到閩地,最后輾轉走到潮汕。還有明中葉到清這個時期,大量閩地難民逃離到潮汕。這便導致了潮汕方言受到閩南話影響最甚。 外來語:其中以馬來語和英語最甚。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汕頭開埠,英國商人來汕貿易,帶來了部分英語詞匯;汕頭人有著下南洋的慣例(在本地活不下去了,就下南洋),其中主要是到了馬來西亞,所以馬來語里參雜有潮汕話,潮汕話里也參雜有馬來語。 對的,沒有粵語[狗頭保命](也可能是我沒有查到) 潮汕話的語音系統(tǒng) ?潮汕話之所以很難學,是因為基本上沒有一套完整的語法和拼音學習系統(tǒng)。 先說語法吧:潮汕話基本毫無語法可言(這好像是中文和中國方言的通病共同特點),因為中文只講意會,即便你只用名詞堆積在一起,別人也能聽得懂你的話;其次就是我們平時用潮汕話基本是用短句子,很少用到長句子(眾所周知,短句子最不講語法啦)。 還有就是這個拼音系統(tǒng),這個是我一定要吐槽的。潮汕話里,聲調多達8種,聲母多達18種,最離譜的是韻母,不完全統(tǒng)計(對的,統(tǒng)計不全),韻母可以多達84種。就連我這種本地人都看不懂的拼音,你還指望別人去學?!還有連續(xù)變調、文白異讀這兩種奇奇怪怪的變音方法。<頭皮發(fā)麻.jpg> 對了,還有一個很有趣的點:潮音對比普通話,少了f、j、q、x和zh、ch、sh這幾個聲母,所以潮汕普通話會f、h不分,平舌和翹舌不分。舉個例子吧:“飛機”會念成“灰雞”,“摘花“會念成“栽花”。(剛剛我拼音輸入法打錯了好幾次[捂臉][捂臉][捂臉],潮汕人的通病罷了) 潮汕話里面一些有趣的詞 芳:潮汕口語中說一個東西很香,會使用這個字(pang1),不會用“香”。 糜:mi5,但口語中提到粥的時候,用的也是這個字,但讀作muê5 。另外聲明一點,珠三角這邊吃到的粥,潮汕話里是叫做“羹”的,和潮汕的粥不同,廣州的“羹”比較稠,二潮汕的粥比較稀,希望各位到了潮汕吃到粥,不要罵老板偷工減料,因為本來就這么稀,不稀就沒有靈魂了。 狂犬旁+肖:這個在潮汕話是一句罵人的粗話,讀作siao2 ,意思是神經病、狂犬。ps:在潮汕千萬不要濫用該詞,會被打的[狗頭保命] 鬧熱:即熱鬧,白居易《雪中晏起偶詠所懷》:“紅塵鬧熱白云冷” 洗浴:普通話一般作沐浴 衫褲:衣物 人客:客人 頭腦:領導,不是身體部位???大頭腦:大官員,大領導 新人:特指新娘 后生:年輕。沈從文《邊城》中的“后生”指的是年青人,和潮汕話類似 舊年:去年 *4~11在古代都有經典可引 lo1li5 :lorry,汽車的意思 未完待續(xù) 資料來源:葉春生《潮汕民俗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