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000字)(又開始拿專欄充數(shù)了~)
歷史長河中的蝴蝶效應(yīng)
——讀《萬歷十五年》有感
?創(chuàng)造者Hacer
?

? ? ? ? 明神宗萬歷十五年,四方安定,萬家燈火,一切看似平平淡淡,不足為奇。然而,拿起歷史的放大鏡,透過明王朝中后期的所謂“盛世”的縫隙,我們能一清二楚地看到這個龐大復(fù)雜的帝國機器內(nèi)部幾見腐朽的齒輪螺絲。而作者黃仁宇先生正好抓住這些微小的跡象不放,直至見微知著,深挖出明朝興亡的根源。
? ? ? ? 作者先生極為關(guān)注的,是君臣關(guān)系與官場風(fēng)云。這一點極易從篇幅較長的第一章體會到。作為當(dāng)時的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可謂烜赫一時。他深知先皇時期的政治遺留問題需要解決的迫切,但他同時也明白如此龐大的京官集團(tuán)中,想要單憑一己之力,銳意改革、實行新政,可謂如攀蜀道,“難于上青天”。為了國家,也為了自己的路途,他不得不大量任用自己手中的親信以達(dá)到順應(yīng)自己政治走向之目的。
? ? ? ? 顯然,任憑張居正如何忠心無二,他也必將因為他這一波操作招來眾口鑠金,從而導(dǎo)致無窮無盡的參劾、誹謗,以至群起而攻之,讓萬歷皇帝最終聽信了各官之語,以為他陽奉陰違、上下其手而龍顏大怒。于是,張先生所擁有的的盛名大銜,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化為烏有。從張先生的遭遇,我們不難看出,要想單槍匹馬立于時世,可能性幾乎為零;要想一己之力成就千秋大業(yè),沒有鐵打的人際關(guān)系也就只是空談。不然,作為萬歷少年時的恩師,張先生又何至于此?
? ? ? ? 接著,第二任內(nèi)閣首輔申時行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致命雷區(qū)。他深知官場之爭即是派系之爭,高居龍椅的皇帝只是最后必要之時的裁決者。身邊左右矛盾激化之時,他選擇當(dāng)上“和事佬”,看似碌碌無為而飽受指責(zé),實則從各種細(xì)節(jié)入手,欲根治國家之病。可誰知官員集團(tuán)形形色色,他最終還是被劾官抓住枝節(jié),被迫退出文淵閣。今天的我們再反觀往史,總能感觸——1587,明萬歷十五年,正是歷史長河中那座深藏不露的分水嶺。
? ? ? ? “世間已無張居正?!弊髡呷缡歉锌埦诱碾x去,讓對立者得志,卻讓明帝國陡然失去重心。缺少了“張居正式”果斷的措施之后,各種危機也就隨之而生。人們這才幡然醒悟:京中宦海是一個有機難分的整體,任有一點風(fēng)吹草動,都能引起“蝴蝶效應(yīng)”。而種種事件當(dāng)中,皇帝立儲的問題則是各官悔不當(dāng)初的最佳例案。眾文官起初認(rèn)為自己有足夠底氣與想要立既非皇后所生又非長子的三子為太子的皇上對峙,以倫理道德為制高點與主攻方向,企圖撼動皇帝意志,卻最終拗不過皇帝的一意孤行,并且招來皇帝對臣子的失去信任,以至退出早朝大殿,拋棄朝政數(shù)十年。他到駕崩也不敢相信,身為大明臣子的官員們竟敢在他面前指手畫腳,這是置皇威于何地?所有當(dāng)世之人突然意識到,一切麻煩緣起于此,從而影響張居正的命運,進(jìn)而使這龐大復(fù)雜的國家機器倏然失控。
? ? ? ? 原來,這就是“蝴蝶效應(yīng)”啊。
? ? ? ? 這就是淡如白蠟的萬歷十五年,歌舞升平的萬歷十五年,細(xì)思恐極的萬歷十五年——看似寧靜甚至繁盛,實則危機四伏。作者先生從不易被人察覺的細(xì)枝末節(jié)入手,層層剝離,層層剖析,層層解讀,從多個角度為我們?nèi)娉尸F(xiàn)了小處背后的國家大格局。
? ? ? ? 萬歷皇帝四十八年的御宇生活,讓人讀來深感心酸?,F(xiàn)實中的皇帝不如影視劇般想象,不僅要像“上班族”一樣工作,更要十二分地注意禮儀以達(dá)到為臣榜樣之目的。而萬歷十五歲即位,從小受到張居正先生教導(dǎo),受其攝政,渴望自由自在而不得;長大后一心想著朝明君方向發(fā)展,重振大明之雄風(fēng),不想遭到臣下猜疑與反對,便心灰意冷,不理朝政。我想,就是從我們的個人感受出發(fā),我們也會感到備受打擊的吧。
? ? ? ? 另外,明朝重文輕武的政治觀念根深蒂固。武舉考試難說合理,武官頗受文化壓制,軍隊指揮權(quán)由文官甚至宦官掌握——一介武生,要想在當(dāng)時社會實行自己的抱負(fù),除了一味征戰(zhàn),可謂難上加難。而像戚繼光、俞大猷這些抗倭英雄,也在京城受到排擠打壓,并被巧立罪名而罷黜。
? ? ? ? 再次,作者又寫到了海瑞和李贄。海瑞在作者眼中是一個“古怪的模范官僚”。他勤儉至極,嚴(yán)于律己的同時也嚴(yán)于律人。但是這也必定會招來下級官員被所謂“無中生有”管束的不滿——明代中期的官僚系統(tǒng),就是如此黑暗。就算他再重視法律、重視倫常、剛正不阿、兩袖清風(fēng),在大多數(shù)早已腐化的官員面前,個人高尚道德終抵不過社會大勢所趨。作為四百多年后的現(xiàn)代人,通過這本書再去看這位海御史,除了嘆息,也就只能是惋惜。而當(dāng)作者又從李贄的角度出發(fā)時,也是大同小異的光景。這位哲學(xué)家身處官場時發(fā)現(xiàn)這一官半職反而限制了他反抗與熱愛自由的人格。于是他去職出家,清凈自在,但他仍以自己的獨特方式進(jìn)行抗?fàn)?,例如招收女弟子。他極力宣揚反對封建禮教的立場,傳播自由民主思想,無情批判偽君子……從社會學(xué)角度來看,這些無疑是資本主義萌芽、思想進(jìn)步的重要基礎(chǔ)。不出所料,他也遭到了官府報復(fù):先是火燒芝佛院,后是逮捕拿歸案。此時年近古稀的李贄雖沒受到重刑,但一生清氣的他感到莫大侮辱,仍然選擇自殺。從性格上來說,李贄可謂古怪至極;但從思想上來說,他也的確算得上一個進(jìn)步的知識分子。她的眼睛里看到了時弊,而作者也正借用了他敏銳的眼睛,辨別出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 ? ? ? 《萬歷十五年》的英文名直譯為:“1587,毫無意義的一年”。的確,常人看來,萬歷十五年邊境無戰(zhàn),境內(nèi)繁華,平靜如鏡湖之面,平淡的無味于水。但作者以其獨到的“大歷史觀”,向我們呈現(xiàn)了這常人眼中的“毫無意義”的一年背后的故事與裂痕。不管是一生正直卻操作有疑的張居正,謹(jǐn)慎無比卻仍然觸雷的申時行,彪炳千秋卻受到株連的戚繼光,品行奇葩的海瑞和李贄,抑或是身居皇位卻有苦難言的萬歷皇帝本人,他們身上都反映出了歷史的共同點,即“蝴蝶效應(yīng)”的恐怖效果?!度f歷十五年》也深刻地警示著我們,站穩(wěn)腳跟靠的不僅僅是適應(yīng)社會,更有適應(yīng)社會同時的潔身自好與保持原則——即圓滑背后的方正。只有方圓恰到好處,我們才能為歷史所選擇,保留,然后閃閃發(fā)亮。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