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外交語言為什么不是漢語,而是波斯語和蒙古語?

明朝外交語言并不是漢語,更不是英語。而是波斯語和蒙古語。成祖致沙哈魯國王國書的波斯文譯本文字十分流利,表述地道,顯然出自母語為波斯語的人手筆。同時這份國書的波斯文譯本嚴格遵循漢文詔書格式,特別是譯文中出現(xiàn)漢文詞匯8個,很值得注意。尤其應當指出的是“帖木兒駙馬”這個詞,理應譯為Temür Kürgen,即“帖木兒·曲烈干”。

但波斯文本在翻譯“駙馬”這個詞時,卻徑直使用漢語詞匯,把漢字“駙馬”音譯為fūmā,也就是用了一個波斯人不懂的詞。這說明波斯文本的翻譯者可能不知道波斯語kürgen(駙馬、女婿)這個詞,只能用漢字音譯來表達。明朝朝廷為培養(yǎng)與周邊各族打交道的人才,設立了四夷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實錄》:因四夷朝貢、言語文字不通。命禮部選國子監(jiān)生蔣禮等三十八人隸翰林院,學譯書。人月給米一石,遇開科仍令就試,仍譯所作文字。合格準出身,置館于長安左門外處之。
?
那么明朝又是如何培養(yǎng)波斯語人才的呢?明朝官方教授波斯語的機構是回回館。設回回館教習波斯文的主要目的,是同西域諸國打交道。至于初設四夷館時回回館的教師來源應該是明朝剛建國時候朱元璋搜羅的色目人。

?
早在1368年,明軍攻入元朝大都,收得元廷藏書檔案若干萬卷,席卷運至南京。洪武十五年(1382)秋,明太祖朱元璋閑暇之時無意發(fā)現(xiàn)藏書中有一大批當年繳獲的波斯語書籍。
?
朱元璋召見仕于明廷的回回人即前元色目人海答兒等,出所藏圖書,要求他擇其中“言天文、陰陽、歷象者、次弟譯之”。使這些“遠出夷裔,在元世百有余年,晦而弗顯”的著作能夠“為中國之用,備一家之言”。
?
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選擇波斯語當國際語言。那這里不得說中亞、西亞歷史了。波斯帝國是人類歷史第一個疆域橫跨三大洲的帝國,也就是說波斯是第一個世界帝國。盡管波斯被亞歷山大大帝給征服了,王朝一度滅亡,但在3世紀時波斯帝國再次復興。

?
這個浴火重生的波斯政權叫薩珊王朝,薩珊王朝和西邊的羅馬帝國展開了四百年拉鋸戰(zhàn)。公元7世紀初,波斯和羅馬的戰(zhàn)爭到了白熱化階段,就在這時候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正率領穆斯林弟子從麥加走出,沿著紅海海岸,一路艱辛抵達麥地那。從此穆罕默德帶領穆斯林圣徒開啟了以伊斯蘭教時代,并最終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阿拉伯帝國。
?
在圣戰(zhàn)的旗幟下,穆斯林軍隊以一無往前的勇氣和驚人的戰(zhàn)斗力統(tǒng)一了阿拉伯半島。并且向西占領了北非、西班牙,向東把整個西亞和大半個中亞收入囊中。擴張為橫跨的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
薩珊波斯之后也被阿拉伯征服了,阿拉伯帝國雖征服波斯,但保留了波斯文明,且沿用了波斯庫思老治國體系,那時伊斯蘭世界匯聚了古波斯、古印度和古希臘文明。波斯語也成了阿拉伯帝國的官方語言之一,盡管阿拉伯帝國最后滅亡,但波斯語已經(jīng)傳遍東到花拉子模,西到馬格里布這一廣大范圍。
?
13世紀時候,蒙古帝國第三代大汗貴由寫給羅馬教皇的信正是用波斯語書寫。明朝時期歐亞大陸的強大國家帖木兒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官方語言都是波斯語,所以明朝外交語言用波斯語也就不奇怪了。

?
至于明朝另個外交語言為什么是蒙古語,和波斯語同理,皆因為之前蒙古帝國在歐亞大陸影響力過大,再加上蒙古文化仍在明朝盛行,甚至明朝第十代皇帝明武宗朱厚照都精通蒙古語,還給自己取了個蒙古名“忽必烈”。
明人蔣一葵《堯山堂外紀》:(明武宗)學韃靼言,則自名曰忽必列(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