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自然道德慧智養(yǎng)生心》97--102 山林子 自然道德智慧教育 慧智益壽

慧智益壽養(yǎng)生
天地人和 百禍難涉
心身平衡 百證不生
養(yǎng)扶正氣 百邪自去
回歸自然 慧智益壽

97
蓋人心本自定靜,本自泰然,何病之有?唯遇貨財則思爭奪,遇功名即思擠排,遇勢焰則思趨附,遇睚眥則思報復,遇患難則思推避。未遂則心病于患得,既遂則心病于患失,以是日攻于心,則病日入于膏肓。雖有外之所養(yǎng),終不勝其內之所擾,此扁鵲之所以望而走焉者。壽焉得不促?茍欲治病,先治其心,一切榮辱得喪,俱不足為吾心累。即小之而疾病,不以疾病累其心;大之而生死,不以生死累其心。使清明之氣,常在吾躬,將見心日以廣,體日以胖,不期壽而壽益增。
?
98
?
人生不可被一區(qū)宅子,幾畝田園貯卻自己。此于學人分上,直是淺淺事,鮮能克究。能不為宅子田園所貯者,方能不為宇宙牢籠,世情縲紲,無古無今,浩然天地。
?
99
?
鬧時煉心,靜時養(yǎng)心;坐時守心,行時驗心;言時省心,動時制心。
?
?
100
?
人情處囂生厭,必思逃于清虛;久寂生凄,必眷念舊日榮艷。何者?了悟不徹,心為物轉故也。心茍能靜,觸境俱空;心茍不靜,觸境俱礙。遇榮艷作榮艷想,遇凄涼作凄涼想。雖深山窮谷,一草一木,一麋一鹿,皆足以動其心也。故余以為離境修行,不如即境修行。于清風曰:靜處做好。邱長春曰:鬧處做更好。此之謂也。
?
101
?
老去自覺萬緣都盡,那管人是人非;春來倘有一事關心,只在花開花謝。
?
102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其心既統(tǒng)天地,貫古今以為心,則其精神亦統(tǒng)貫天地古今,以為精為神,故其耳目、手足、四肢、百體知覺固與人同,而聰明之精,通而無外者自與人異;運用固與人同,而舉措之神,應而無方者自與人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