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系
2023-04-05 02:22 作者:為了理想而奮斗1121 | 我要投稿
B站視頻號:BV1xU4y147hJ
僅記錄自己覺得有用的部分,建議看原視頻,更全。
舉例:丈夫最終讓妻子像他擔心的那樣惱怒了。
這是一種行為強化的過程,因為人們親手造成了自己最害怕的事情。這個丈夫的焦慮太強大了,以至于它決定了他的行為,并最終使他的妻子失望,正如他試圖避免的那樣。這就是行為強化的負面效應,如果你預期更壞的結果,你的行為很可能會使它變成現實。
當我們在講調和作用時,理想標準模型似乎在暗示說,如果我有比較高的標準,那我很可能會失望,標準越高,失望的機會越大。那是否意味著,我應該降低自己的標準呢?這樣失望的可能性就會小一些?
但是,行為強化和感知強化卻似乎告訴我們,如果我能得到自己預期的東西,那我為什么不預期白月光呢?我為什么不預期最高最好的呢?預期越高,我得到的越多,通過行為和預期來實現并得到我預期的。為什么我不設定很高的期望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解釋這些支持更高標準的論點,它與預言實現機制有關。
也許我只想要最好的,最終就能得到它,很多取得個人成功的大師都曾說志存高遠,夢想遠大,只有這樣,你才能得到想要的。所以在親密關系中,你也應該這樣做,設定高標準,如果你預期人們會愛你,堅信這點,人們就會覺得你更可愛,并真的愛上你。
但是另一種觀點認為,你不會想要太高的期望的,那只會令你失望。如果你不預期那么多,那你就不會失望了。
你們理解觀點的兩面性嗎?他說我們應該有高標準,但是它們不能太狹隘。你應該有高標準,也許是普遍的高標準,同時也要意識到親密關系可能發(fā)生很多達不到標準的事。因為如果兩個人都有很高的預期,那么兩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