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和情緒無用
標題會有一定的歧義,因為具體生活是多樣的,不能一概而論。國家與國家之間或日常生活中為了利益的斗爭中極端情況下的暴力是可以的,因為這種時候暴力和憤怒更多是一種策略。就是說冷靜決策后表現出的憤怒是可以的,。
這篇文章并不想著重點放在定義的手術刀般的切割上,沒意義。但事實上,寫議論文,想要準確傳達到意思,又確實需要不停的切割,然后行文就很啰嗦,很矛盾,唉。
————————————————————————————
子女教育以及人與人相處中,難免會陷入憤怒。暴力其實毫無作用。
有句很老的話,憤怒是無能的表現。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用在別人身上,那這句話其實本身就是帶情緒的,無能本身就是人身攻擊的詞匯。憤怒自然不是無能的表現,它只是一種情緒。
有很多大人物,成名立萬的人物,都不是那種很穩(wěn)重的人,能很好控制情緒的人。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他們僅僅是覺得他們不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緒,或是環(huán)境允許他們在一些小事上肆意忘形。但是這不代表憤怒是無所謂的。
怒火無非圖一個爽。這里最核心的地方在于:我生氣,怎么我還爽了呢?很淺顯的道理,一句話就能點明,生氣的另一種說法叫發(fā)泄。
控制發(fā)泄跟控制排泄差不多,容易向外發(fā)火的人,就跟隨地大小便差不多。
這里有兩個性格:一個是易怒,一個是控制情緒的能力。
大部分人都是易怒之人,程度的差異很大,跟自我意識(EGO)有關。
大部分人都有著控制怒火的能力,程度的差異也很大,往往越冷靜的人越能控制怒火。
我們要做的是,不要有太強的自尊意識,然后在生氣的時候,首先沉默下來,內化理解自己情緒的機理,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則是,不要動用武力或極端言語,寬容他人使用極端手段。寬以待人,嚴于律己。
————————————————
上面都是對親身有關的事務。面對他人的爭執(zhí)的時候,又如何呢?
我相信大部分人能關心他人的事都是善良的人,不是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徹底擺爛,理性過度的人。
這里面還是比較復雜的。有的時候沉默是金是不錯的選擇,有的時候主動參與是不錯的選擇。
無論如何,“這是your cat fight”,“這個事和我有啥關系”“為什么扯到我”這種話首鼠兩端,可以想,不要講。尤其當你是這個團體的核心成員的時候,這種表態(tài)往往不意味著融合,更多意味著分裂。往往出色的核心都能做到積極合理地調停矛盾。
社交本身就不是理性的東西,如果極端純理性就不需要有禮儀、節(jié)日這種矛盾耗散項的存在,不需要人的存在。所以這里面的切割非常細膩,世事洞明皆學問。
————————————————
著重講教育與暴力吧。
我當過學生,曾經做過老師。我的學生時代,老師當眾毆打學生,屢見不鮮。
不過老師幾乎都不會去直接言語侮辱學生,都是直接上手。也說明了,教育懲罰層級上,言語侮辱是比打人要高的。
應該是罵人不能解決問題才要打人的吧?但是當眾打學生居然比當眾罵學生的行為懲罰度要低。很矛盾啊。但其實很好理解,在人類東西方文化中,人的尊嚴價值太高了,身體的疼痛不值一提。西方有為了面子決斗,東方有兩桃殺三士。
注意,這里我們都是受文化影響才有了這樣的意識,其實茍活才是自然界的真理。這些文化建立了信仰,讓我們覺得這樣那樣不實在的東西比人的生命更重要。這一句只是解構了道德倫理,并不是否定道德倫理存在的必要性。
然后我這里據此給出一個結論,暴力無用,因為,罵人無用。
我們要回到一個問題,罵人能解決問題嗎?我把你祖宗十八代罵個遍,是指望你能變好嗎?似乎不是吧。
這里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對于施暴者而言,暴力是什么?我隨便提我能想到的三條:首先暴力和言語侮辱本質是相同的,是懲罰手段。其次,暴力是樹立威信的手段,罵人只能顯得他沒修養(yǎng),不如暴力證明他的威嚴。最后,對于少部分心智不健全的教育從事者,暴力是泄憤的手段。
第一條,懲罰。
暴力的負面作用太大了,孩子容易認可暴力是影響他人最好的方式。實際上,成年人的社交生活中,暴力往往是作秀的工具,誰能打過誰根本不重要,跟孩子認知中的暴力差池太大,畢竟我們不是生活在黑幫橫行的社會。
最重要的是,暴力是一種極端手段,如果日常化,就會認為打人是很平常的事。過往有些校園暴力事件視頻,一些女孩子把扇臉當作很正常的東西,就屬于認知上出了問題。大人需要教給孩子區(qū)分暴力和暴力的差別,但是自我從小到大,是沒有老師教你的,畢竟一個老師去教,但是他的同事在用,顯然會消解整個教師團隊的威信。這種情況,要對一群孩子教透其中的分別,但凡一個孩子不能吃透還在老師間挑撥離間,就會造成老師間的嫌隙。有時候孩子挑撥離間是出于本能的壞心眼,是教育者需要面對的另外的問題了,不過要謹記,小孩子的所有錯都是教育者的錯,誰小時候十全十美呢?即便小孩子有挑撥是非的習慣,也不要遷怒小孩子。
我一直認為暴力是懲罰不出好孩子的。就算好孩子受過暴力教育,也不能證明是暴力教育的作用,人的動力始終來自于人的內驅力。教育者應該做兩件事:樹立理想,然后創(chuàng)造學習環(huán)境。
第二條,威嚴,教育的確是需要威嚴的,人始終無法徹底了解另外一個人,包括血親老師,因此需要不斷的交流,但是教育有方向性的交流,威嚴就是相當于在交流的通道中加入了止回閥,能夠提升效率。威嚴還是充氣,在容器不崩潰的情況下,人相信壓力越大容納的越多。
首先,能造成方向性流動的不一定是外力,內驅力也可以。然后,壓力造成的流動邊際效應遞減,初期成效顯著,后期就有了抗藥性。最后,暴力不是威嚴唯一的塑成手段。
第三條,不討論。
結尾
威嚴的塑成贅述一下,一般情況下威嚴不需要太刻意去塑造,畢竟成年人天然就有威信,而且父母想控制孩子易如反掌,暴力是其中最下乘的手段。孩子想控制父母,夫妻間互相想控制對方,親密關系中想互相威脅易如反掌,信任就是把軟肋露給對方,但是不要做這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