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第四十七章翻譯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大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
l?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大道。
王弼:事有宗而物有主,途雖殊而其同也,慮雖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執(zhí)古之道,可以御今;雖處于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戶、牖,而可知也。
譯文:事物都有其主宰,盡管路徑不一樣,但都同歸于道,雖然各自的想法不一樣,但都為了達到道的狀態(tài),道可永恒不變,理可推究極限。掌握了過去的道,就能治理好當(dāng)下。雖然身處當(dāng)下,但能了解上古的開始。所以不用出門,不用開窗往外看,就能了解一切。
?
l?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王弼:無在于一,而求之于眾也。道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須出戶;若其不知,出愈遠愈迷也。
譯文:虛無在于守一,而心有求則在于廣泛涉獵。道是看不到,聽不到,也摸不到的。如果了解了道的這些特性,那就不用出門;如果不了解,那就算行得再遠也會越來越迷惑。
?
l?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
王弼:得物之致,故雖不行,而慮可知也。識物之宗,故雖不見,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譯文:理解了萬物的極致,雖然不遠行,也能通過思考而了解。認識了萬物的主宰,雖然看不到,然而也能明辨是非。
?
l?不為而成。
王弼: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雖不為,而使之成矣。
譯文:通達了萬物的本性,就去順應(yīng)它,雖然不去人為干預(yù),也能使萬物形成。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