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 小邏輯】筆記 思想對客觀性的第一態(tài)度 形而上學
這是一種舊形而上學的態(tài)度,一種樸素的態(tài)度,持這種態(tài)度的哲學認為思維是可以認識把握絕對的,這里要注意,黑格爾把這種形而上學歸結(jié)到具體哪一種哲學流派,他本人是由明確說明的,其實是前康德時期的獨斷論,但是前康德時期的哲學也并不是全都是這種獨斷的形而上學,在這部分的最后,黑格爾也明確說明了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是包含哲學思辨的,所以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并不是在這樣一種形而上學,其實這里也涉及黑格爾是怎么理解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的。
這部分本身是不難理解的,黑格爾也并不是在全然否定在這樣一種形而上學,相反,這樣一種認為思維可以把握存在,把握絕對者的思維對客觀性的態(tài)度,黑格爾是表示認可的,所以說黑格爾才會說這樣一種哲學是可以發(fā)展成思辨的哲學的,黑格爾主要是批判在這樣一種形而上學中思維把握存在所用的方式,那就是判斷的形式。
判斷的形式:即認為可以把一些謂詞加在主詞身上就把握住了主詞,如“世界是有限的”,但是通過這種方式把握的主詞恰恰是有限的,并且主詞與謂詞之間也是分離的,用判斷的形式表述絕對者就有這兩個缺點。
第一,首先說判斷形式的第一個缺點,有限性。當我們用一個判斷的形式來表述那些理性的概念時,任何對主詞的界說都是有限的,因為任何一次謂詞,任何一個思維規(guī)定本身都是有限的,所以才會有自己與自己的對立,正如當我們說“世界是有限的”時,我們以為“有限的”這個謂詞已經(jīng)表述了主詞“世界”這個概念的真理,但是事實什么,有限之所以有限恰恰在于無限,這樣思維就自身陷入矛盾之中。而整部邏輯學就是在考察我們的思維規(guī)定,當我們執(zhí)著于其中一個思維規(guī)定時就會發(fā)生矛盾,而矛盾就是思維運動的力量。
第二,這第二點就是判斷的形式表述真理時的外在反思形式,也就是主詞與謂詞的分離,好像主詞是一個地基,謂詞時依托主詞而成立的,但事實恰恰相反,我們只能通過謂詞才能知道主詞是什么,謂詞才真正地道出了主詞所是的,在這個意義上好像主詞是一種虛無飄渺的東西,是被謂詞映現(xiàn)出來的,這其實也是一種外在的反思方式,只有我們把現(xiàn)象與本質(zhì),主詞與謂詞把握為同一的,這才是黑格爾的絕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