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庫爾特王朝

節(jié)選翻譯自The new islamic dynasties:A chronological and genealogical manual,Clifford Edmund Bosworth(克利福德·埃德蒙·博斯沃思)著,139. The Karts or Kurts
涉及蒙元史,采用蒙元譯名



卡爾特/庫爾特部(大概是一個伊朗語族的名字,但不知其含義)是從古爾襄薩巴尼族(Shansabānīs)中分出的一支具有阿富汗血統(tǒng)的土著王公[1]。王朝的建立者苫思丁·穆罕默德一世娶古爾公主[2],使其多少能宣稱自己是古爾遺族;同時,他們也統(tǒng)治著古爾王朝舊日之核心地、赫拉特以及古爾山區(qū)內(nèi)諸堡壘。
蒙古之入侵,促使苫思丁為保住領地為俯首稱臣,而后得以繼續(xù)保持以赫拉特與古爾莽莽難越之群山為其統(tǒng)治核心;并成為了伊爾汗國之忠實盟邦[3]。不賽因死后,伊爾汗國之權(quán)力在呼羅珊衰落,穆儀茲丁·皮兒·侯賽因·穆罕默德趁機發(fā)展其基業(yè),擴張至呼羅珊西部,與薩爾別達朗政權(quán)接壤;這次擴張使得庫爾特王朝煥發(fā)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然帖木兒之崛起猶如戰(zhàn)斧一般攔腰截斷了庫爾特王朝之運勢,在稱臣納貢的那位吉亞斯丁二世·皮兒·阿里死后,帖木兒便將其領土吞并入自己的帝國內(nèi)[4]。
[1] 《多桑蒙古史》下冊p47載,庫爾特王朝先祖為斡思蠻·蔑兒干尼(Tajuddin Uthman Marghini)與烏馬兒·蔑兒干尼(Omar Mergani/Izzuddin Umar Marghini),由此可知他們家族的名字為Mergani/ Marghini;烏馬兒曾任古爾蘇丹吉亞斯丁·穆罕默德的維齊爾,而斡思蠻則任海撒兒堡(Khissar)領主,世襲罔替。海撒兒,疑為16世紀之喜薩爾Hisar。
[2] 同上p47,斡思蠻死后,其子阿布伯克兒(Rukn-uddin Abu Bakr)繼位,娶吉亞斯丁·穆罕默德之女,生苫思丁。故此處原文錯誤。
[3] 實際上,庫爾特王朝與伊爾汗國的關系也并非沒有波折。苫思丁起初對阿八哈汗忠心耿耿,后受到察合臺君主八剌汗的挑撥而跳反(雖然最后又回到伊爾汗國效力),最終被阿八哈汗毒死。其后的統(tǒng)治者基本一致站在伊爾汗國這邊。14世紀初,大權(quán)臣出班造反失敗,東逃至嘉泰丁處。伊爾汗不賽因書信一封,嘉泰丁立馬將出班縊殺。
[4] 1380年,帖木兒以宗主國身份召嘉泰丁出席在河中地區(qū)召開的忽里勒臺,遭到嘉泰丁二世的拒絕。1381年春,帖木兒向赫拉特進軍。嘉泰丁懼而出降,帖木兒赦免之;而后赫拉特遭古爾山區(qū)的阿富汗人占領,帖木兒遣其子米蘭沙前往鎮(zhèn)壓,大肆屠戮。并且由于嘉泰丁參與這場陰謀,因此嘉泰丁家屬隨后被米蘭沙所滅,1396年庫爾特家族被其斬盡殺絕。不過wiki引用《中亞史研究四種》記載嘉泰丁在1383年被殺,但博斯沃思此處言1389年,看來有需斟酌之處。
原文參考資料
Lane-Poole, 252; Zambaur, 256–7; Album, 50.
EI2 ‘Kart’ (T. W. Haig and IBN Spuler); EIr āl-e Kart’ (IBN Spuler).
IBN Spuler, Die Mongolen in Iran. Politik, Verwaltung und Kultur der Ilchanzeit 12201350,4th edn, 129–33.
L. G. Potter, The Kart Dynasty of Herat.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medieval Iran, Ph.D diss.,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1992,? unpubl.? (UMI? Dissertation? Services,? Ann Arbour).
臺譯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