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阿斗《三國志·蜀志·后主傳》
思蜀
樂不思蜀
阿斗
《三國志·蜀志·后主傳》
裴松之 注引 東晉·習(xí)鑿齒?《漢晉春秋》
【原文】
后主舉家東遷。
裴松之 注引 東晉·習(xí)鑿齒?《漢晉春秋》
丁亥,封劉禪為安樂公,子孫及群臣封侯者五十余人。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
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至于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況姜維邪?”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
?禪曰:“此間樂,不思 蜀 ?!?/p>
正若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zāi)梗h(yuǎn)在岷、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p>
因閉其目。
會王復(fù)問,禪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
禪驚視曰:“誠如尊命。”
左右皆笑。
?
【今譯】
三國時期,劉禪(207 ~ 271)字公嗣,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
219年,劉備占據(jù)蜀地,自立為漢中王,建立蜀國,立劉禪為太子,223年四月,劉備病逝,次月,劉禪在成都襲位,時年17歲。
蜀先主劉備死后,兒子劉禪(又稱劉阿斗)繼位,稱“蜀后主”。
劉禪性格懦弱,昏庸無能,雖有諸葛亮、姜維等人全力輔佐,但蜀國日益衰弱,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魏國大軍侵入蜀國,姜維抵擋不住,驚慌不已的劉禪為了保命,便光著上身,反綁雙臂,叫屬下捧著玉璽,出宮投降,蜀國終于被魏國所滅。
蜀后主劉禪做了魏國的俘虜,劉禪投降后,全家被遷往魏國都城洛陽,264年魏元帝曹髦(máo)封劉禪一個有食俸祿無實權(quán)的“安樂公”。子孫和大臣封侯的有五十余人。
魏元帝自己并無實權(quán),掌大權(quán)的是司馬昭。
裴松之 注引 晉·習(xí)鑿齒?《漢晉春秋》中說,一次,魏國權(quán)臣司馬昭在洛陽與劉禪舉行宴會,宴席上,司馬昭當(dāng)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原蜀地的歌舞,演奏原蜀地的音樂。
一旁隨從劉禪的原蜀漢大臣想到滅亡的故國,觸景生情,都感到悲傷,非常感傷,只有劉禪無動于衷,喜笑自若,拍手叫好,看得津津有味。
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親信賈充說:“人的無情,竟然可以變作這個樣子嗎?即使讓諸葛亮在世,即便是諸葛亮還健在,也不能輔助他長久地穩(wěn)固,何況是姜維呢?”
又一天(他日),司馬昭問劉禪,說:“頗思蜀否(你很思念失去的蜀國嗎)?”
劉禪卻回答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 蜀(這里很快樂,我一點兒也不思念蜀國) ?!?/p>
?
劉禪的近臣(原蜀國的)郤正聽說后,專門求見劉禪,教他說:若以后司馬昭再問,主公應(yīng)該悲泣著回答說:“先人墳?zāi)?,遠(yuǎn)在岷、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祖先的墳?zāi)惯h(yuǎn)在隴、蜀的地方,于是心因顧慮西方而悲傷,沒有一天不思念的)?!?br/>
說完還應(yīng)該閉上自己的眼睛(因閉其目),裝出要哭的樣子。
適逢司馬昭再復(fù)問,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回答如前面所說的那樣,照郤正教的回答了,司馬昭于是說:“何乃似郤正語邪(怎么像郤正說的話呢)!”
劉禪驚慌地看著司馬昭說:“誠如尊命(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就是他教我說的)。”
左右都笑了,身邊的人都笑話他。
司馬昭知道劉禪是個胸?zé)o大志的人,就不再提防他了,劉禪沒有再回到成都,后來死在洛陽。
?【賞析】
蜀后主劉禪身為一國之主,投降后,淪為亡國奴,居然甘心為虜,在敵國安樂得不思故國,“樂不思蜀”。
如果劉禪覺得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以“樂不思蜀”為策略自我保護(hù),倒也無可厚非。
蜀:三國時的蜀國,也稱蜀漢,始于蜀昭烈帝劉備,終于劉禪 last emperor of Shu Han。
“樂不思蜀”的蜀指蜀漢所盤踞的四川盆地一帶。三國時期蜀國建都在成都。
“樂不思蜀”、也作“思蜀”、“不思蜀” 很快樂,have much enjoyment,安樂得不再想念故國蜀地。
“樂不思蜀”原指蜀后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fù)國。
后用“樂不思蜀” 指流連他鄉(xiāng)之樂,樂而忘本或樂而忘返,忘記故土,gorget to go back home and duty,沒有懷舊、思鄉(xiāng)之情。
貶義,多用于沉湎于歡樂,indulge in pleasure,而不思進(jìn)取 abandon oneself to pressure.
“?阿斗 ”劉禪的小名叫阿斗,the infant name of Liushan,后世就用“阿斗”指稱懦弱無能、不思振作的人 a weak-minded person.
“阿斗”有時也比喻雖經(jīng)大力扶持,卻終不成大器的庸人fool,也作“扶不起的阿斗” a hopeless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