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為什么會厭學
一、學習之樂:“成就感”循環(huán)
學習本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盡管我個人也不太想承認這個觀點,但上面的觀點本身是有基礎的,那就是: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情況下,學習會帶給我們一定的成就感,從而使我們嘗到甜頭繼續(xù)往下走。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歪理邪說,原因有二:1)個人自身經歷;2)當前社會現象。事實上,很多人并沒有體會到這種成就感,各種調查數據也告訴我們:目前學生對學習的情感之中,厭學占的是主體地位。
這是怎么回事?理論和現實矛盾了耶!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學生們對學習的情感是怎么逐漸變壞的。
二、第一個轉折點
如果真按上面的理論走下去,學生們的學習勁頭應當會十分高漲才對。那么理論為什么會與現實不符呢?很簡單,外力出現了。
當家長們觀察到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時,不外乎兩種選擇:讓學生自己學,替學生做好規(guī)劃。秉持著“一切為了孩子好”的理念,大部分家長肯定會選擇后者。下文中,我們稱后者為計劃學習,而稱前者為自由學習。
然而下面我們將會看到,即使家長選擇了自由學習線,學生的學習興趣仍然會出現轉折,具體原因我們后面再講。
說回計劃學習線上來。一旦作了計劃,那么家長肯定希望學生全部完成?;蛟S在計劃學習的前半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仍能繼續(xù)上漲,但隨著興趣的上漲家長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離譜,于是,我們到達了興趣的頂點。
一次,我們只需要一次計劃的沒有完成,家長的批評就會充斥在學生的耳畔。從這里開始,哪怕后面計劃再怎么完成,也會增加“讓家長不批評自己”的因素,成就感從這里開始減少。同時,由于此時的這次計劃沒有完成,此后如果再有等量的計劃,哪怕再怎么擠出時間來,或許能夠完成;但家長所提供的計劃量如果繼續(xù)增加,學生最終會難以應付。
那么為什么家長所提供的計劃量會繼續(xù)增加呢?這是因為雖然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減少,但還沒有減少到可被發(fā)現的程度。因此,從家長的主觀來看,學習興趣還是那個學習興趣,上面的模型也就會繼續(xù)。最終,在一聲聲的批評中,哪怕是“讓家長不批評自己”這一因素也會消磨到零,帶來的成就感也會微乎其微,學習興趣徹底被壓縮到了第一個最低點。
如果按照我個人的時間線,此時的我應該是小學六年級。
下面,哪怕是學習興趣仍能在這幾年之中得到緩慢的提升,學生們也將在初一迎來痛擊。
三、小升初階段
雖然看上去很奇怪,但大多數學生在初一第一學期的期末成績遠沒有小學好。這一點背后的理論以及本該出現的理論我都不知道,在此就先不說了。
不過,仍然有某些學生的成績可能比小學還好或者差不多,此處暫時忽略。剩下的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和幾乎所有差生看到這一結果就不會往上爬了,成就感在這里徹底喪失,厭學成就達成。
如果是前一種情況,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能依舊會緩慢恢復,逐漸脫離第一個低谷,眼看就要重拾信心,回歸正軌了。
可惜,愿景終究是愿景,差不多有一個熟悉的群體該出現了。
四、第二次轉折
沒錯朋友們,家長們在沉寂了整整一節(jié)后卷土重來。
秉持著“一切為了孩子好”的理念,他們必然不會讓學生在興趣的恢復中驕傲自滿,便會掏出這個隔壁家孩子,那個其他班同學,讓學生充分了解何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從而驅使學生繼續(xù)努力,讓這一切其他孩子都被拋在后面,從而達到巔峰。
問題來了,學生可不會這么想,什么?通過努力把其他隔壁家孩子拋到后面?老子還不如物理清除嘞!
就這樣,在不斷的比較之中,學生們的確會認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其中又會有一大部分學習興趣減弱,從而不愿繼續(xù)努力,開始擺爛。剩下的人都不能算微乎其微,簡直就是稀有物種!
就在這一期間,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被壓縮到第二個低谷。
然而,這個低谷不過是一個過渡而已。
五、來自考試的沖刷
首先想必下面的事實各位是會同意的:小學只有語數英三門主科,而初中除去小學的主科外,還有理科:物化生、文科:史地政。其中,化學在初一初二是不上的,初三時期的生物則會被化學替換,因此整個初中三年都是8門主科。
小學時期的數學是9個單元,英語6個單元,語文6個單元,再加上期中和期末考試,頂天一個學期也就29次考試。然而等到初中,雖然數學可能根據地區(qū)情況會有單元數量的減少,但如果再加上剩下的5門主科,最大值至少會飆升到原來的兩倍以上;與此同時,如果再算上某些bt地區(qū)會時常出現的月考周測的話,最大值必然會繼續(xù)飆升。顯然,在小學環(huán)境下待了六年的學生們很難適應這一新環(huán)境。
在諸多考試之中,大部分學生們的不適應會逐漸放大,在一次次不適應中分數也會逐漸下降,形成惡性循環(huán);同時,不好的分數也會加劇上述“成就感”循環(huán)的破裂。于是,在一系列類似“跌?!钡膶W習興趣遞減之后,我們來到了第三個低谷。
此時能夠保持學習興趣為正的人已經不多了,哪怕是自由學習線的人也將在這里被淘汰一大部分,而這大部分人都將達成“厭學”成就。剩下的人和自由學習線的一小部分學生,又將經過一場洗禮;同時,喪失了學習興趣的一眾學生,也需要一種獲得興趣的的方式。
由此,讓我們進入我們的第六個話題。
六、最后的決戰(zhàn):“興趣比賽”
到這里,前面所有達成“厭學”成就的學生和剩下的所有學生終于再次被歸到一起討論,世界線再次歸一(bushi)。
首先我們要確認這樣一個事實:校內學習所提供的成就感遠比其他事少。這倒容易理解,畢竟校內科目帶來的成就感也就是“耶我的知識又增加了”“哇感覺今天又變聰明了”之類的東西,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擊垮。同樣是學習,學習校內科目和學習打游戲相比,顯然是打游戲提供的成就感更多——畢竟這是更加真實的技能,可預見的后續(xù)至少可以用得上。而在學校里所學的知識,哪怕步入社會(通常離學生們還有數年距離)都不一定能用得上,也就是說,它們并不實用,恐怕它們唯一的用途就是用來應付考試了;哪怕有的學生打算成為尖端人才,但即使是這樣,離真正用得上這些知識也還有一段時間。
好了,基于上面這一大段文字,相信各位對于這場所謂的“興趣競賽”的結果已經能夠做到幾乎100%準確預測了:學習,幾乎永遠不可能在這場比賽中勝利。然而,它的挑戰(zhàn)者有很多,古往今來,從下雙陸棋、斗蛐蛐,到看小說、去網吧,以及最近的玩游戲、刷短視頻,它們之中有很多都已經消失不見。這倒不是因為學習強悍,而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挑戰(zhàn)者們不斷被新的挑戰(zhàn)者版本迭代下去,而學習這個話題則從古代流傳到了今天,一直未改。
幾乎沒有人能夠抵御這種誘惑,我個人認為甚至可以把“幾乎”去掉。
唉?那這么說,到這里學習興趣就全部消失啦?可是這又和社會現象矛盾了,還是有一小部分人是不厭學的呀?
下面就是這個話題,一個我們一直都在假設和談論但就是沒細說的問題。
七、學習興趣的產生、恢復與局限
前文所提到的傳統學習興趣(成就感循環(huán))到第六節(jié)可以說是徹底消失。因此這一節(jié),我們將來討論在學校所出現的一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內卷。
這一現象想必大家已經十分熟悉,它的性質也非常明確,惡性競爭。背后的原因我個人理解也很簡單:學生們?yōu)榱嗣馐芗议L批評,第一目標自然是做到班內最好,什么年級校內都是后面的事,于是競爭首先會在班內開始。其中的能力較強者就會脫穎而出,從而被稱為卷王。
此時我們將會觀察到一種奇異的現象:某些卷王的學習興趣居然會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產生與快速增大(從這里開始我們的討論范圍限定到這些卷王)。當然,這里的學習興趣已經不再是上面的“成就感”循環(huán),而是另一種東西,只是它們在宏觀上類似,因此都被稱為學習興趣。二者最本質的區(qū)別有:
第一點,“成就感”循環(huán)是內驅動,得到興趣與快樂基于成就感;然而卷王的學習興趣則是基于類似“自己完成了某件事/做出了某個很難的東西,而其他人沒做出來”的“虛榮心”。
第二點,“成就感”循環(huán)無論在什么地方都具有發(fā)展起來的潛能,然而“虛榮心”循環(huán)基本只在學校等有其他內卷學生且自己是卷王的情況下有效。
第三點,“成就感”循環(huán)的恢復極慢,因為學習帶來的成就感極少;然而,“虛榮心”循環(huán)的恢復很快,哪怕在完全沒有學習興趣的地方隔離數月,回到原本的環(huán)境也會讓學習興趣很快恢復。
當然,如果你不屬于這些卷王,那么“虛榮心”循環(huán)基本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再加上某些特殊地區(qū)的bt性,或許學校的bt程度不輸家中。那么到這里為止,學習興趣就完完全全、徹徹底底、沒有一點翻身可能性地不存在了。
此時我們結合上述所有內容,不難得出下面的一個圖景。
八、當代學生生存狀態(tài)
學生們在一開始是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一項興趣的。然而,在一段時間后,經過來自學校的各種考試、來自家長的各種計劃的影響后,學習興趣慢慢消失殆盡,學習逐漸變得痛苦。到此時,學生們會發(fā)現一個東西,它可以成為興趣,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的快樂遠比學習要多。于是,學生們漸漸在這里花上更多的時間,久而久之就會把它當作幾乎唯一的寄托,其余的興趣相比這一項黯然失色。
但家長們觀察到了這一現象,他們會疑惑,他們會不解,為什么曾經那么愛學習的孩子現在突然不喜歡學習,跑去干別的去了?他們雖然不了解這些學生,但辦法還是有的,一方面從限制到慢慢禁止那項被學生看做寄托的興趣,一方面督促學生抓緊學習。顯然,這一方法一點用都沒有,學生們只會在家長暗無天日的統治下慢慢變得壓抑。
家里變成了煉獄,那么學校呢?在內卷的大趨勢下,大部分的學生將會被淘汰。一方面是考試的壓力,一方面是家長的壓力,兩邊加起來,足以達到讓學生精神崩潰的程度;另一方面,哪怕是沒有被淘汰、榮登卷王寶座的一小部分學生,即使在學校內的學習能通過“虛榮心”來勉強掌握一點興趣,一旦離開學校,這點興趣將不會有任何殘留。
這就是學生為什么厭學,這就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家長看來無法理解、不可理喻的現象。
這一切都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