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東明街:尋找明清老城東門遺址
在咸陽市區(qū)的老城之中,有一條不起眼的東明街。它的長度只有200米,寬度也不過20米左右,還不如一條小區(qū)里的道路。為什么要給它單獨命名呢?其實,這條路歷史悠久,明清咸陽縣城的東門遺址就在這里——
東明街位于咸陽明清老城的東南側(cè),曾經(jīng)被稱為“東大街”。它呈東西向,西接中山街,東連花店巷,平時十分安靜。如果沒有看到路牌的話,大家一定認(rèn)為這條路是中山街東端的一部分。
在東明街中部的北側(cè),曾經(jīng)是咸陽的城隍廟,現(xiàn)在是咸陽物資局小區(qū)。這座城隍廟為明洪武四年(1371)所建,后來經(jīng)過多次重修,供奉著一尊大銅像。1962年,籌建咸陽博物館之際,將城隍廟的建筑拆除,搬至文廟,融為一體。
如今,咸陽博物館前高大的牌坊和精美的石獅子,以及內(nèi)側(cè)西北的小院子,原本都是城隍廟的建筑。自從城隍廟被搬走以后,這里便成為了物資局家屬區(qū),東明街也失去了曾經(jīng)的繁華,只剩下幾家賣壽衣和花圈的老店鋪。
雖然城隍廟消失了,但是東明街上還幸存著一座老建筑,那就是道路南側(cè)的“新興油店”舊址。這座油店跟咸陽老城的歷史一樣悠久,有“先有新興店,后有咸陽縣”的說法。2008年9月16日,這里被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在東明街的東端,就是東門的遺址,也被稱為“東明門”。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咸陽縣城從杜郵館(渭城區(qū)渭陽鄉(xiāng)任家嘴東)遷至此地。最初,因日出東方,取向陽之意,將此門命名為“朝陽門”。后來,又改為“朝京門”,或許因為面朝京城吧?
1952年,對東明街進(jìn)行拓寬;1965年,鋪瀝青路面,修建人行道。近年,隨著城市的發(fā)展,老城的建筑被大面積拆除,東明街的老房子所剩無幾。在東門遺址外,雄偉的清渭樓拔地而起,寬闊的大廣場繁花似錦,顯得老街里更加破敗不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