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第一部》商紂鼓動質子殺父,原來藏著這么深的心機!

姬昌等人,以謀反的名義,被抓進宮廷。
以商紂王的脾性,一定不會讓他們活著回到封地。但是,他為什么一定要鼓動質子殺父。
他說:“你們的父親,把最寵愛的兒子留在身邊,錦衣玉食,等著日后,繼承爵位。而把你們丟到千里之外的朝歌,不管死活。
如今你們已經(jīng)長大,你們是我親手訓練的殷商勇士,你們是在戰(zhàn)場上,經(jīng)歷過生死考驗的鐵血男兒。沒有人可以再擺布你們。

你們比留在家鄉(xiāng)的兄弟更加強大。你們更有資格繼承,你們父親的爵位。本王今天就給你們一個討回公道的機會。
誰能殺了自己的父親,就能取而代之。
難道你們忘了冀州城下的蘇全孝嗎?你不殺父,父有一天必殺你。“
很多人以為,商紂只是暴戾,喜歡殺戮,把它當作一場游戲。其實并不然,他這樣做有很深的目的。

我們以商紂王的第一口吻來闡述這個問題:
”當時諸侯國實力不斷增強,已經(jīng)有人蠢蠢欲動,不想朝商。為了鞏固我大商的地位,他們是否真想反,并不重要。這些人一旦控制不了,將是一場極大的危機,不確定性太大了。
為了鞏固中央的統(tǒng)治,我必須想辦法,換個更可靠的親信管理諸侯國。這幾個諸侯王是萬萬不能留了,必須換成對我商紂忠誠之人。對我忠誠,且又名正言順,不會引起藩國內亂,最合適的就是殷商質子了。
若我親自動手,處死他們的父親,難免質子們會懷恨在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自己動手,這樣我們就是一條船上的人了。也能順便考驗,這些質子的忠誠程度。
本來計劃進行得很順利,但是姬發(fā)一直不動手。

'姬昌之罪,雖殺不足以解恨,此次四大伯侯密謀叛亂,全因姬昌捏造卦象,姬昌乃是首犯,罪大惡極。
殺了他,反而替他掩蓋了罪惡,使天下人不明真相,必須讓他公開謝罪啊。讓天下人都知道,四大伯侯謀反未遂,是大王當機立斷。拯救了殷商。'
我當然知道,他是想求情,不過他的話還是有道理的。如若天下人不明真相,以為我是嗜殺之人,隨意殺害諸侯王,確實有損我商紂的名聲,大商的穩(wěn)定。

但是另三個諸侯王已經(jīng)被殺,我不能單單靠姬發(fā)的一句話,就放過姬昌,這會讓其他三個質子心有怨氣。
所以我說:‘你沒能把封神榜帶回來給我,有罪。你為殷商捕獲了四大叛賊,有功?!?br>
這也算給了其他三個質子,一個理由。
后來姬昌一直求我,如果他父親肯認錯,是否可以放他回西岐?
我心里當然知道,不可能!但是給對方點好處,才能讓他為我做事。等他認錯昭告天下之后,再殺也不遲。
暫且緩兵之計,先答應他吧?!?br>

以上便是商紂王,在這一場戲中的心理活動。可見,商紂王這個人有勇有謀,也是一個梟雄霸主?!斗馍癜竦谝徊俊泛芎玫倪€原了商紂的才能。
毛爺爺多次談話,提到商紂說:
”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做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他經(jīng)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tǒng)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shù)垢?,結果使商朝亡了國。
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敗了。紂王是很有才干的,后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就是不要聽。
史書說: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這是虛張的說法。孟子不相信這個說法,他說:‘盡信書,不如無書‘?!?/p>
所以回到我們最開始的問題,為什么商紂沒有堅持殺姬昌?因為對方對于他,有比死更大的價值。
這是姬發(fā)為父求情的聰明之處;也是商紂王用伯邑考之死,以姬發(fā)性命,威脅姬昌承認錯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