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 籽岷的1.18 21w40a 最新版本介紹

一.21w40a改動總覽

二.內(nèi)容與機制
1.礦物分布

注釋:
①減少了煤礦暴露于表面的可能
②綠寶石礦只會在山地群系生成
③減少了青金石礦、金礦、鉆石礦暴露于空氣中的可能
④低海拔處鐵塊小塊生成
銅礦石現(xiàn)在會在Y=-16和Y=112之間生成,Y=48處最多,并增加了其團簇的生成量。
提高了非暴露的鉆石礦石的生成量。
將綠寶石礦石的最低生成高度由Y=32降低到Y=-16,并增加了其團簇的生成量。
提高了金礦石在Y=-48以下的生成量。
將高海拔處鐵礦石的最低生成高度由Y=112降低到Y=80,并增加了其團簇的生成量。
2.美西螈現(xiàn)在僅生成于繁茂洞穴里黏土塊上方的水中。(之前使得美西螈最大種群數(shù)量不受其他生物牽制,現(xiàn)在再次限制美西螈生成區(qū)域)
鱈魚、鮭魚、河豚、熱帶魚、魷魚和海豚現(xiàn)在僅生成于Y=50至64高度之間的水中。
熱帶魚現(xiàn)在也生成于任意高度的繁茂洞穴中。
發(fā)光魷魚現(xiàn)在僅生成于Y=30高度以下的水中。
山羊不再生成于Stony Peaks。
僵尸現(xiàn)在又能在溶洞里生成了。
3.優(yōu)化了美西螈、山羊、疣豬獸、僵尸疣豬獸、豬靈、豬靈蠻兵和村民的AI。
4.基巖層現(xiàn)在會根據(jù)種子來生成。
知識速遞:在Java版中,基巖的分布與世界種子無關(除了超平坦)。[失效于JE 1.18]在基巖版,分布和主世界的種子有關,但是在下界其分布仍然是固定的。
5.現(xiàn)在正常開采掉落粗銅的最大數(shù)量由3改為5。(提高了銅的產(chǎn)量)
知識速遞:時運Ⅲ可以將礦物掉落物數(shù)量x1,x2,x3,x4(x1概率為40%,其他三項平分即20%)
6.切石機現(xiàn)在可將1個銅塊(含變種)加工成對應變種的4個切制銅塊、4個切制銅樓梯或8個切制銅臺階。
7.重命名了一些生物群系。(詳見wiki表)
三.群系與地形
1.總覽

2.地下巖漿生成頻率提高
3.地牢數(shù)量增加,尤其在y<0的地方(提高地下探險的樂趣與危險性)
知識速遞:地牢的主體是圓石和苔石構成的小房間,其內(nèi)包含1個刷怪籠以及最多2個箱子。
地牢里可能沒有箱子,不過這樣的幾率很小。此外,也有很小的幾率在生成的地牢里沒有刷怪籠。偶爾地,生成的含有箱子的地牢會有一個大型箱子(兩個箱子挨在一起,于是合并成了大箱子)。地牢生成僵尸刷怪籠的幾率是50%,骷髏刷怪籠的幾率是25%,蜘蛛刷怪籠的幾率也是25%。刷怪籠總是位于地牢房間的中央,箱子位于墻腳(但是不會位于角落里)。地板的每個方塊都有25%的幾率是圓石,75%的幾率是苔石。
地牢的結構不包含天花板。當?shù)乩紊稍谏匙踊蛏车[下時,地牢可能會被方塊的塌方掩埋。
4.沙礫現(xiàn)在能生成于Y=0以下,并增加了其團簇的生成量
5.村莊外形分散
6.移除了水湖,其功能由含水層取代。(與湖泊拜拜了,以后每次看到湖泊即含水層可能意味著礦洞冒險)
知識速遞:含水層(Aquifer)是噪聲洞穴中大小、高度不一的積水湖泊。不同高度的含水層邊緣相接處會被巖石圍起。在Java版中,生成于含水層底部的熔巖會在世界生成期間轉(zhuǎn)變成黑曜石或巖漿塊,水下的巖漿塊還會產(chǎn)生渦流氣泡柱。美西螈和發(fā)光魷魚能在此生成,魚和溺尸也能生成在位于海洋或河流生物群系地下的含水層中。在Y=0以下的含水層中的水有幾率被熔巖完全替代。
7.wooded badlands詳解(繁茂的惡地高原)
知識速遞:①繁茂的惡地高原(Wooded Badlands Plateau)和一般的惡地高原類似,但是頂層被草方塊和砂土替換,甚至有橡樹生長。草和橡樹顯示為無力的棕綠色,充滿死寂。這種變種中有在惡地中不容易找到的木材。
②繁茂的惡地高原變種(Modified Wooded Badlands Plateau)[失效:JE 1.18和BE 1.18.0]具有相對風蝕的外貌,更小的高原和不規(guī)則的地形,因此橡樹在其表面更少地生成。沙漠生物群系不會在這個變種旁邊生成。
③exp1更新中,使得惡地高原、惡地高原變種、繁茂的惡地高原變種和被風蝕的惡地不再自然生成。
exp2更新中,使得被風蝕的惡地又會自然生成了。

四.實力的總結
五.其他更新聞
1.將不再使用的生物群系變種從代碼中移除,與相應的默認變種合并。(廢代碼與新代碼簡并)
2.略微提高了水下巖漿塊的生成頻率。
3.隨著生物群系的調(diào)整,完成進度探索的時光所需的42個生物群系變?yōu)?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