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陸戰(zhàn)爭4》法國將領介紹(3):達武



路易-尼古拉·達武(法語:Louis-Nicolas d'Avout;1770年5月10日-1823年6月1日),他的名字“d'Avout”也可以被拼寫成“Davout”(“Davout”這個拼寫方法用得更多一些),他是第一代奧爾施泰特公爵、第一代埃克米爾親王,也是法國軍隊指揮官和帝國元帥,于法國大革命戰(zhàn)爭(英語: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和拿破侖戰(zhàn)爭(英語:Napoleonic Wars)期間在軍隊里服役。他的軍事天賦,以及他紀律嚴明的名聲,為他贏得了“鋼鐵元帥”的綽號。他是拿破侖(法語:Napoleon Bonaparte;意大利語:Napoleone di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麾下最優(yōu)秀的指揮官之一,與安德烈·馬塞納元帥(法語:André Masséna;意大利語:Andrea Massena;1758年5月6日-1817年4月4日)和讓·拉納元帥(法語:Jean Lannes;1769年4月10日-1809年5月31日)齊名。他對拿破侖十分忠誠,對拿破侖的命令絕對服從。在他的一生中,“Davout”這個名字通常被拼寫成“Davoust”——這個拼寫方式出現(xiàn)在凱旋門上,也出現(xiàn)在拿破侖和他的將軍們之間的大部分信件當中。
生平

達武出生于約訥省的阿努鎮(zhèn),是讓-弗朗索瓦·達武(法語:Jean-Fran?ois d'Avout;1739年-1779年)和其妻弗朗索瓦茲-阿德萊德·米納爾·德·維拉爾(法語:Fran?oise-Adéla?de Minard de Velars;1741年-1810年)之子。他在位于布列訥堡的布列訥堡軍事學院學習,拿破侖也曾就讀于該軍校。達武在1785年9月29日進入巴黎軍事學校,此前拿破侖也在該軍校學習過。他于1788年2月19日畢業(yè),被任命為法國皇家香檳騎兵團的一名少尉,屯駐在埃丹。法國大革命爆發(fā)時,達武表示擁護革命。在1792年的戰(zhàn)役中,他是一支志愿軍里的一名營長,并在次年春天的內爾溫登之戰(zhàn)[英語:Battle of Neerwinden (1793)]中表現(xiàn)出色。他剛被提升為旅長,就因為出身貴族而從現(xiàn)役軍人名單上除名了。盡管如此,他還是在1794年-1797年期間參加了在萊茵河的戰(zhàn)役,并陪同路易斯·德賽將軍(法語:Louis Charles Antoine Desaix;1768年8月17日 – 1800年6月14日)參加了拿破侖遠征埃及(英語:French campaign in Egypt and Syria)的軍事行動。
回國后,他沒有參加馬倫哥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Marengo)。達武的朋友德賽雖然在這場戰(zhàn)役中陣亡,但他為這場戰(zhàn)役的勝利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拿破侖很欣賞他的能力,最終提拔他為師長,并安排他與自己的妹妹保琳(法語:Pauline Bonaparte;1780年10月20日-1825年6月9日)的小姑子艾梅·勒克萊爾結婚,使他成為拿破侖家族的一員,此外還任命他在近衛(wèi)擲彈騎兵團中擔任指揮官。1804年拿破侖加冕時,達武成為了帝國最早被冊封的18位元帥之一。達武在所有的元帥中是最年輕和經驗最少的,這使得他在他的整個戎馬生涯當中經常受到其他將軍的歧視。作為大軍團第三軍的指揮官,達武拿出了最佳表現(xiàn)。在奧斯特里茨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Austerlitz)中,經過48小時的急行軍,第三軍團首當其沖面對反法同盟聯(lián)軍的攻擊。在隨后的第四次反法同盟戰(zhàn)爭(英語:War of the Fourth Coalition)中,達武又一次成為了一個軍團的指揮官,參加了耶拿-奧爾施泰特會戰(zhàn)(英語:Battle of Jena–Auerstedt),與普魯士主力部隊作戰(zhàn),并取得了勝利。這場戰(zhàn)役中,普魯士的軍隊數(shù)量超過63000人,而達武只有28000人,普魯士的軍隊數(shù)量比達武的軍隊數(shù)量的兩倍還要多。法國歷史學家弗朗索瓦-居伊·烏爾圖勒(法語:Fran?ois Guy Hourtoulle;1925年9月20日-2009年1月30日)寫道:“在耶拿,拿破侖打贏了一場他不可能輸?shù)膽?zhàn)役。在奧爾施泰特,達武打贏了一場他不可能贏的戰(zhàn)役?!蹦闷苼鲇?806年10月25日讓達武和他的部下率先進入柏林,以此來作為獎賞。

達武在埃勞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Eylau)和弗里德蘭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Friedland)中聲名鵲起。1807年,根據(jù)《提爾西特條約》,拿破侖任命他為新成立的華沙公國的總督,并于次年授予他“奧爾施泰特公爵”的頭銜。在1809年的第五次反法同盟戰(zhàn)爭(英語:War of the Fifth Coalition)中,達武參加了埃克米爾之戰(zhàn)(英語:Battle of Eckmühl),他還在瓦格拉姆之戰(zhàn)(英語:Battle of Wagram)中表現(xiàn)出色,在那里他指揮右翼部隊。他后來被任命為埃克米爾親王。達武受拿破侖委托,組織“易北河觀察隊”,這支部隊后來在1812年拿破侖入侵俄國(英語:French invasion of Russia)時已經發(fā)展成了一支規(guī)模十分龐大的軍隊。在此期間,他擔任了人數(shù)超過7萬人的第一軍的軍長。7月1日,他離開維爾紐斯,8日占領明斯克,在莫吉廖夫擊敗俄國人(英語:Battle of Saltanovka),然后在斯摩棱斯克與主力部隊會合,在整場戰(zhàn)役和之后從莫斯科撤退的過程中,他一直在跟隨主力部隊作戰(zhàn)。從莫斯科撤退期間,他指揮后衛(wèi)部隊,拿破侖認為后衛(wèi)部隊行動太慢,就把指揮權轉交給了米歇爾·內伊元帥(法語:Michel Ney;1769年1月10日-1815年12月7日)。在克拉斯諾耶戰(zhàn)役(英語:Battle of Krasnoi)中,達武無法堅持到內伊和他的軍隊到來,這讓他顏面盡失。直到拿破侖從“厄爾巴島公國”回來之后,達武才再次見到拿破侖。
1813年,達武負責指揮駐扎在漢堡的軍隊,并在一場長時間的圍城戰(zhàn)(英語:Siege of Hamburg)中成功保衛(wèi)了這座戒備森嚴、補給不足的城市。拿破侖于1814年4月退位后,在繼位的國王路易十八(法語:Louis XVIII Stanislas Xavier de France;西班牙語:Luis XVIII Estanislao Javier de Francia;葡萄牙語:Luís XVIII Estanislau Xavier da Fran?a;意大利語:Luigi XVIII Stanislao Saverio di Borbone-Francia;荷蘭語:Lodewijk XVIII Stanislaus Xaverius van Frankrijk;1755年11月17日-1824年9月16日)的直接命令之下,他向反法聯(lián)軍投降。在漢堡圍城戰(zhàn)期間,他將大量市民驅逐出這座城市(這些市民都是城內最貧窮的人,有多達2.5萬名市民遭到驅逐),讓他們在冬天的寒冷天氣里過活,其中有許多人死于寒冷和饑餓。從1806年至1814年達武向反法聯(lián)軍投降、法國占領時期宣告結束時,漢堡市損失了近50%的人口,人口減少到了55000人。

達武作為一個軍人,他的性格被認為是殘忍的,他在漢堡的所作所為受到了許多攻擊,他不得不為自己的行為辯解。他是一個嚴格的紀律嚴明的人,他要求他的士兵嚴格地服從命令,因此他的部隊在履行職責時比其他任何部隊都更加可靠和嚴謹。例如,達武禁止他的軍隊搶劫敵對國家的村莊,一旦有士兵違反規(guī)定,他將會對其執(zhí)行死刑。因此,在大軍團成立初期,第三軍團往往被委以最艱巨的任務。他被同時代的人認為是拿破侖麾下最有才干的元帥之一。在波旁王朝第一次復辟后,他就選擇了隱退,回到了自己的莊園,公開表示他對波旁家族的敵意,當拿破侖從厄爾巴島回來時,達武又回到了他的身邊。
他被任命為戰(zhàn)爭大臣,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重組了法國軍隊,他是國防部門不可或缺的人物,因此在滑鐵盧戰(zhàn)役(英語:Waterloo campaign)中,拿破侖把他留在了巴黎。他的才干和勇氣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1815年戰(zhàn)役的結果,這只能作為一種猜測,但是拿破侖被人們批評,說他沒有任用當時最優(yōu)秀的將軍。
滑鐵盧戰(zhàn)役之后,達武負責指揮巴黎守軍,這支部隊作戰(zhàn)十分英勇,盡管這場戰(zhàn)爭毫無勝算。軍隊集合在巴黎的城墻下,他接受了這支部隊的指揮權,如果沒有接到臨時政府與敵軍談判的命令,他就會與敵軍戰(zhàn)斗到底。1815年6月24日,臨時政府主席約瑟夫·富歇(法語:Joseph Fouché;1759年5月21日-1820年12月25日)派達武前往愛麗舍宮請求拿破侖退位并離開巴黎,因為他若繼續(xù)留在巴黎,可能會帶來麻煩,甚至還會給巴黎市民帶來生命危險。拿破侖十分冷淡地接待了達武,第二天拿破侖就離開了巴黎,住在馬爾邁松城堡,直到6月29日他才動身前往羅什福爾。在后來的歲月里,拿破侖曾苦澀地談到達武:“他也背叛了我。他有妻子和孩子;他認為一切都完了;他想要保留他所擁有的一切。”還有一次,拿破侖說:“我原本以為達武愛我,但他只愛法國?!彪S后,達武隨軍隊退向盧瓦爾河,于7月14日向復辟的波旁王朝投降,在幾天時間里他便把指揮權交給了雅克·麥克唐納元帥(法語:étienne Jacques-Joseph-Alexandre Macdonald;1765年11月17日-1840年9月25日)。
在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時,達武被剝奪了元帥頭銜和爵位。當達武的一些部下被囚禁時,他被要求為他們的行為負責,最終他們在他的命令之下被處死,他還極力阻止對內伊的審判。過了一段時間,波旁家族對達武的敵意逐漸消退,他與君主制成功和解了。1817年,他的爵位和頭銜被恢復,1819年,他成為貴族院成員。
1822年,達武被選為奧爾日河畔薩維尼市市長,他在這個位置上坐了一年。他的兒子拿破侖·路易·達武(法語:Napoléon Louis Davout d'Auerstaedt d'Eckmühl;1811年1月6日-1853年6月13日)在1843年到1846年期間也擔任過該市市長。城里的一個大廣場以他們的名字命名,巴黎的一條林蔭大道也是如此。

達武于1823年6月1日去世。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他的墳墓十分精致。
榮譽和獎章

達武獲得了以下榮譽和獎章:
●法國榮譽軍團大十字騎士級勛章。
●意大利鐵王冠騎士級勛章。
●波蘭英勇作戰(zhàn)大十字勛章和星形勛章。
●波蘭白鷹大十字騎士級勛章。
●葡萄牙基督騎士團騎士級勛章。
●薩克森圣亨利大十字騎士級軍事勛章。
●巴伐利亞馬克斯·約瑟夫大十字騎士級軍事勛章。
●匈牙利皇家圣斯德望大十字騎士級勛章。
●奧地利瑪利亞·特蕾莎騎士級軍事勛章。
●丹麥大象大十字騎士級勛章。
個人生活
達武以在軍事和個人事務上都有條不紊而著稱。在軍人和同時代的人眼中,他經常被認為是一個冷漠的人,喜歡疏遠別人;他雖然受人尊敬,但并不討人喜歡。在和平時期,他更喜歡花時間與他的家人在一起并照顧他們,而不是去提高他的社會地位。
由于他固執(zhí)的性格和有限的社交能力,他在軍隊中有許多對手,特別是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法語:Jean-Baptiste Jules Bernadotte;瑞典語:Karl XIV Johan Baptist Julius;挪威語:Karl III Johan Baptist Julius;1763年1月26日-1844年3月8日)、若阿尚·繆拉(法語:Joachim Murat;1767年3月25日-1815年10月13日;他在1812年的戰(zhàn)役中與達武發(fā)生了激烈的言語沖突)、路易-亞歷山大·貝爾蒂埃(法語:Louis-Alexandre Berthier;1753年11月20日-1815年6月1日)和蒂埃博男爵(法語:Paul Charles Fran?ois Adrien Henri Dieudonné Thiébault;1769年12月14日-1846年10月14日;他曾在回憶錄中嚴厲批評達武)。
也許最令他氣憤的是貝爾納多特,他發(fā)現(xiàn)貝爾納多特的軍隊雖然離他很近,能看見硝煙,能聽到炮聲,但卻沒有去支援他。他怒火中燒,要求以決斗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最后還是拿破侖親自出面干預才避免了這一局面。貝爾納多特在瓦格拉姆之戰(zhàn)中被拿破侖當場抓住,并被送回巴黎。貝爾納多特隨后引起了一位瑞典使節(jié)的注意,他正在尋找一位人脈廣泛的法國軍官來擔任瑞典王位繼承人。當瑞典軍隊在第六次反法聯(lián)盟戰(zhàn)爭(英語:War of the Sixth Coalition)中與拿破侖交戰(zhàn)時,達武親自要求與貝爾納多特的部隊交戰(zhàn),以此來報復貝爾納多特的背叛。但由于達武被派去保衛(wèi)漢堡(直到拿破侖退位之后,他仍然還在負責漢堡的防務工作),他們從未在戰(zhàn)場上交過手。
在其他元帥中,達武與米歇爾·內伊、尼古拉·夏爾·烏迪諾(法語:Nicolas Charles Oudinot;1767年4月25日-1847年9月13日)和洛朗·古維翁·圣西爾(法語:Laurent de Gouvion Saint-Cyr;1764年4月13日-1830年3月17日)的關系最好。他最好的朋友可能是夏爾-艾蒂安·居丹·德·拉·薩布洛尼埃(法語:Charles-étienne César Gudin de La Sablonnière;1768年2月13日-1812年8月22日),這是他的一個下屬,在1812年的戰(zhàn)役中陣亡。
家庭
達武還以對第二任妻子路易絲·艾梅·茱莉·達武[法語:Louise Aimée Julie Davout ,本姓“勒克萊爾”;是夏爾·勒克萊爾(法語:Charles Victoire Emmanuel Leclerc;1772年3月17日-1802年11月2日)的妹妹,也是保琳·波拿巴的小姑子;出生于蓬圖瓦茲,并在巴黎去世;1782年6月19日-1868年12月17日]的忠貞不二而聞名,他在1801年娶了她,她一直陪伴著他直到他去世。他們的婚姻是甜蜜而恩愛的,盡管分開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對夫婦似乎仍然對彼此忠貞不二。他們有八個孩子,其中四個在童年時期就去世了:
●保羅·達武(法語:Paul Davout d'Auerstaedt d'Eckmühl;1802年-1803年)。
●約瑟芬·達武(法語:Joséphine Davout d'Auerstaedt d'Eckmühl;1804年-1805年)。
●安托瓦內特·約瑟芬·達武[法語:Antoinette Joséphine Davout d'Auerstaedt d'Eckmühl;1805年-1821年8月19日;1820年與阿希爾·費利克斯-維吉爾伯爵(法語:Achille, Comte Félix-Vigier;1801年-1868年)結婚]。
●阿黛爾·拿破侖·達武[法語:Adèle Napoleone Davout d'Auerstaedt d'Eckmühl;1807年6月-1885年1月21日;1827年3月14日與艾蒂安·德·坎巴塞雷斯伯爵(法語:étienne, Comte de Cambacérès;1804年-1878年12月20日)結婚]。
●拿破侖·達武(法語:Napoleon Davout d'Auerstaedt d'Eckmühl;1809年-1810年)。
●拿破侖·路易·達武,他去世時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
●朱爾·達武(法語:Jules Davout d'Auerstaedt d'Eckmühl;1812年-1813年)。
●阿德萊德-路易絲·達武[法語:Adelaide-Louise Davout d'Auerstaedt d'Eckmühl;1815年7月8日-1892年10月6日;1835年8月17日與弗朗索瓦-埃德蒙·德·庫利博夫德·布洛克維爾侯爵(法語:Fran?ois-Edmond de Couliboeuf, Marquis de Blocqueville;1789年-1861年)]。
公爵頭銜是由路易-尼古拉·達武的弟弟夏爾·伊西多爾.達武(法語:Charles Isidor Davout;1774年-1854年)的后裔獲得的,夏爾于1824年與克萊爾·德·舍弗利(法語:Claire de Cheverry;1804年-1895年)結婚。他還有一個妹妹,名叫茱莉.達武(法語:Julie Davout;1771年-1846年),于1801年嫁給了馬克·安托萬·德·博蒙特伯爵(法語:Marc Antoine Bonnin de la Bonninière de Beaumont;1763年9月23日-1830年2月4日)。達武還有一個弟弟,即亞歷山大-路易-埃德姆.達武男爵(法語:Alexandre-Louis-Edme, 1st Baron d'Avout;1773年-1820年),于1808年嫁給了阿利爾·帕里索(法語:Alire Parisot;1786年-1856年)。達武的最小的女兒,即布洛克維爾侯爵夫人阿德萊德-路易絲·達武,在她的遺囑中留下了一個心愿,希望有一座燈塔能由她父親的名字來命名。1897年,位于龐馬爾克市(該市位于布列塔尼半島上)的一個海岬上的??嗣谞枱羲奖稽c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完)
(聲明:以上內容是本人從英文維基百科上翻譯過來的。本人翻譯水平有限,文章中可能有很多不足之處,還望見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