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zhì)疑李小龍: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放在演藝上,哪有時間練武?

關于李小龍,坊間八卦頗多,拍腦袋“科學理性”的“質(zhì)疑”更多,以下“質(zhì)疑”堪稱“經(jīng)典”,照錄如下: 數(shù)字用戶:拋去童年和少年,短短的十幾年巔峰時期演藝生涯占了大部分,哪有時間練拳,怎么就成了綜合格斗之父,越吹越離譜。 對此,為道塾簡評如下,供分享,討論:
以學習語言為例,從時間管理角度上來說,世上只有兩類人,同樣的時間,一類人是一門英語怎么樣也學不好,一類人是不僅精通英語,還掌握了其它多門外語。前者會認為后者絕不可能,“越吹越離譜”。 以武技研究和踐行為例,羅禮士只精通了一門唐手道,成為七屆世界空手道冠軍,后來他兼學過柔道,這是羅禮士花了三十多年時間完成的事,1973年,在羅禮士私下寫給32歲李小龍的一封致歉信中,他表達了兩個中心意思:1,以能跟隨李小龍訓練為榮,2,他在武術方面無法和李小龍相提并論,因為李小龍精通所有武術,同時是自我武術的大師。 羅禮士所言,揭示的就是這樣一個基本歷史事實:李小龍當年不僅“研究過當時世界上所有能研究的武技(伊魯山度)”,擁有遠超時代,遠超其年齡的武學修養(yǎng),還擁有“踢打摔拿”俱精無限制徒手格斗技能,以及“精通十八般兵器(李俊九)”。 了解李小龍的同時代武術家,搏擊家羅禮士,伊魯山度,李俊九們相信李小龍有這樣的能力和實力,不了解李小龍的數(shù)字用戶一定認為這絕不可能,“越吹越離譜”。
最后,給數(shù)字用戶補點李小龍歷史知識: 李小龍少年雖是童星,但其父李海泉并不支持他拍電影,更別說以此為職業(yè),即使礙于圈內(nèi)人情讓李小龍參與部分拍片,但一定以不影響李小龍學業(yè),占用時間不長為前提。因此,李小龍當年都是利用晚上(經(jīng)常半夜爬起來去拍戲)或寒暑假短期參與拍攝,且多為配角。如此,李小龍陸續(xù)參演電影雖多,但總時長并不多,拍片也不連續(xù),與那些職業(yè)演員不可同日而語,故對李小龍而言,少年時拍電影,純屬愛好玩票和打醬油性質(zhì)。但少年李小龍拜師葉問icon學詠春,卻是每天都練,即使拍電影休息期間也練,且經(jīng)常街頭打架或門派間比武試藝,經(jīng)驗豐富,1959年赴美留學時,已是系統(tǒng)習武四,五年的詠春門內(nèi)青年精英。
在美國,李小龍1960一1970年十年時間以武術為主專業(yè)和職業(yè)化發(fā)展,期間創(chuàng)三間連鎖振藩國術館icon,創(chuàng)現(xiàn)代實戰(zhàn)武道截拳道icon,26歲即成為在美國武壇極具影響力的一代宗師(腦補數(shù)字用戶旁白,不可能,不可能,越吹越離譜)。 作為武林風云人物,李小龍利用美國“世界武術大熔爐”的天時地利,廣泛與美國武壇以及來自全世界的一流武術家,搏擊家交流,切磋,兼容并蓄,批判傳武,呼吁改革傳武,提倡全接觸實戰(zhàn),贏得一大批支持者。1967—1970年間,李小龍后院私教改造當時全美頂尖空手道世界冠軍,直到返港拍片為止,其中就培養(yǎng)出了美式踢拳icon之父喬·劉易斯icon。 這十年,李小龍在好萊塢真正花較長時間拍攝劇集《青鋒俠》,也不過兩三個月時間而已,其它客串,武指時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其后,1971—1973年,李小龍真正開啟其香港職業(yè)功夫片演員,導演生涯,也不過短短三年。
成年后,即使李小龍花在影視上時間屈指可數(shù),哪怕是香港三年全職演員生涯,但在此期間,李小龍從未停止個人嚴格的計劃性的武術專業(yè)訓練,以及與各門各派武術家,職業(yè)選手交流和切磋。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香港,每日能見到凌晨四,五點鐘洛杉磯或香港景象的極少數(shù)人中,一定有一位是李小龍,跑步路訓,是李小龍一生堅持的“訓練之王”。 看電視時,李小龍手中不是啞鈴,就是握力器,從不閑著。在飛機上,李小龍也常常帶著一個小靶在練功,開車時,李小龍也在拿方向盤練“黐手”。據(jù)其香港友人,武師李家鼎回憶,李小龍在吃飯的時候,一邊吃一邊一只手在捏報紙,練握力,在辦公室里也偶遇他在練習踢花瓣,練習精巧,精準的鞭打發(fā)力……可以說,視武術為生命的李小龍已完全將武術生活化,本能化了。
你真以為李小龍世界標桿級的格斗家體格,體能;滿手打沙袋老繭,令人驚嘆的二指俯臥撐,寸勁拳功力;擁有世界級速度,力量和精確性的高效的科學化格斗技能,戰(zhàn)術意識;超越時代,影響世界的先進武學理論和科學訓練,實踐體系,除徒手格斗之外,長棍,短棍,雙節(jié)棍十八般兵器俱精,都是李小龍演電影演出來的?或者沒時間練拳的結果? 旦凡這樣宣揚的人,非蠢即壞,沒有第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