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賺錢101:(6) 重定義“音樂劇”
上期我們見證了理想主義者的消亡,而本期我們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模擬一下奸商的心路歷程...
b.掛羊頭賣狗肉派
前面提到:百老匯的劇,往往是駐演幾個月后才能回本;但國內(nèi)基本上只能演個一兩周啊,這怎么能賺錢呢?
或許受到了某買瓜名場面的啟發(fā),你終于悟了——又有多少觀眾真正去過百老匯,知道原版的音樂劇該是什么樣?再說現(xiàn)在市場上哪有瓜啊,你這是大棚的瓜,還得付場租各種豆腐渣魔改...觀眾嫌貴你還嫌貴呢!???????

于是乎,這些鬼才完全不顧口碑對后續(xù)票房的影響了,一心速戰(zhàn)速決:反正只要成本足夠低,票價足夠高,還是可以幾場就回本的嘛!更何況,很多情況下看演出就跟開盲盒一樣——票都是提前好久買的, 等開演了知道有坑,票都沒地方去退...
具體操作上,什么把小劇場的戲放到大劇場去演可能都還比較業(yè)界良心——真不要臉的主辦方有9種方法可以惡心死觀眾...于是乎,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義了國內(nèi)的音樂劇~

偷偷在此夾雜一下私活,但愿能幫助大家防騙
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華點——他們根本不面向大眾市場,而是瞧準(zhǔn)了幾個小團(tuán)體拼命地薅...這些韭菜,或許是演員的粉絲,或許是特點題材的擁躉,或許只是不巧有去劇院看戲的習(xí)慣orz
可這種模式,根本就不是長久之計...觀眾們也不傻,只要有的選,誰會愿意被薅成葛優(yōu)呢?這么搞下去,觀眾只會一點一點的流失~
而且,這種操作或許是基于一種過時的“經(jīng)驗”——要知道,市場也是在發(fā)生變化的,尤其是近兩年音樂劇已破圈,再按一些“常理”去操作反而會錯失機(jī)會!舉個栗子,假設(shè)一部劇某地有2萬的觀眾愿意花200元去看,你卻依舊只演給5000個人看,一人賣個500...這算得上是精明嗎?恐怕只能稱得上短視吧!

TheatreBomb-劇燃:
特立獨行的另類劇場,逗逼中的轟炸機(jī)
長按掃碼↓載歌載舞步入歪門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