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55年前的這次試爆,叫氫彈原理試驗不叫氫彈試驗?

55年前,在大漠戈壁深處進行了一次最新的試爆,事后宣布的當量是12萬噸稍多。不過超級大國的全球監(jiān)測網(wǎng),計算總結后宣布的當量卻是25萬噸以上。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到今天也沒有徹底說清楚。這次試爆在當時全球數(shù)以千計的類似試驗中并不突出,因為當量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當時超級大國和北方大國已經(jīng)有2000萬噸以上的大當量氫彈頭爆炸過。至于從幾萬噸、幾十萬噸一直到幾百萬噸的當量的爆炸更是平均幾天就有一次。這在今天是很難想象的爆炸頻率。但當時卻是冷戰(zhàn)開始加碼的年月,兩個全球性大國都在不斷增加核彈頭的生產(chǎn)和儲備量,并且隨時準備把核彈頭用于實戰(zhàn)之中。因此一次12萬到25萬噸當量的爆炸本身并不算稀奇。而最稀奇之處,是試驗方面宣布這是一次氫彈原理試驗。反倒是超級大國的專家們在分析了全部監(jiān)測資料后,認為這就是一次實打?qū)嵉臍鋸椩囼灐?/p>
試驗方剛剛在2年前才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而僅僅2年之后就能爆炸第一顆氫彈?這速度在全球?qū)嵈驅(qū)嵉臎]有第二家。這才是這次爆炸的特別之處。但是即使大半個世紀之后,當事方仍然堅持這是一次氫彈原理試驗而不是氫彈試驗,這就更加值得玩味了。這種態(tài)度倒是和以后的另外一些方面完全相反。有些方面是想方設法地把增強原子彈說成是氫彈。而當年卻把超級大國認定的真正的氫彈爆炸“謙虛”為氫彈原理試驗,這到底是為何呢?實際上原子彈爆炸,也并非完全沒有熱核反應參與。一般認為原子彈都是裂變反應。其實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要說,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早期的裂變彈確實是“純原子彈”。也就是完全用鈾235或者钚239經(jīng)過常規(guī)炸藥爆炸壓縮過臨界體積后,再用中子源點燃,然后直到裂變反應全部“燃燒”完畢。

但是裂變反應“傳遞”的最大范圍是有上限的,純裂變彈并不能通過大量堆砌武器級核燃料而同步增大爆炸威力的上限。如果裂變核燃料堆砌太多,就會發(fā)生還來不及反應完畢,中心反應的核燃料就把周邊的核燃料炸飛的現(xiàn)象。要知道武器級核裂變金屬可都是價值連城。如果反應不充分而被炸飛就太可惜了。當時美蘇都不惜工本濃縮了大量的裂變材料。他們兩家通過不斷的試驗,發(fā)現(xiàn)純粹堆砌裂變材料的最大爆炸當量不過十幾萬噸。這基本就是純裂變彈的威力上限。不過有個辦法可以增強原子彈的威力,這就是在其中加入一定的熱核材料。這樣最大威力上限可以接近100萬噸當量。那么這種增強原子彈可以叫氫彈了嗎?不可以!因為增強原子彈即使加入不少的熱核材料,也是一次性反應完畢。而不是用原子彈作為初級扳機,再去點燃熱核材料2次持續(xù)燃燒的真正氫彈。這是增強原子彈和氫彈的本質(zhì)性區(qū)別。而55年前的那次試驗,就是用原子扳機一次性點燃了不超過X公斤的熱核材料。

因此可以算是一次典型的氫彈爆炸;超級大國也是這么認為的。但是試驗方本身卻自謙地稱為氫彈原理試驗。因為在試驗方眼里,只有熱核爆炸的當量遠遠超過扳機本身的爆炸當量才能叫氫彈。用同樣的設計,第一枚氫彈就可以空投實戰(zhàn)而且有300萬噸以上的當量;隨便調(diào)節(jié)一下就是540萬噸的當量。而后來各大國都在追求這類武器的小型化。小型化的關鍵,并不在熱核部分,而就在原子扳機如何盡量縮小上。早期認為原子扳機的威力至少十萬噸當量才能二次引爆熱核材料。后來發(fā)現(xiàn)原子扳機可以做小到只要幾十噸當量都行。但是必須用到超級昂貴,而且半衰期只有12年的氚氣助爆才行。這是一種麻煩到家而又昂貴到家的氣體。核彈最多的2家都被定期生產(chǎn)和更換氚氣搞得心力交瘁。而當年宣布氫彈原理試驗的哪家,卻在全球唯一突破了不用氚氣也可以把原子扳機做到幾十噸到千噸級當量的技術。說白了,就是不論用25萬噸的當量還是用25噸的當量,都是為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啟動那個“打火機”,這才是55年前宣布是原理試驗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