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給不了我們什么?
? ? ?
留學面談時會有這樣的情況,家庭的某一方,希望通過我的嘴去勸說另一方或另幾方接受國際教育路徑或者留學這個決定。
?
這時候,我會對家長說,我不當說客!
?
有時候,我還會追一句,雖然我做的業(yè)務是國際教育,但是我不需要饑不擇食地做成每一單生意。所以不要先入為主地預設我的立場一定是贊成您孩子接受國際教育。這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
非常私人地說,我的立場很明確,就是要走一條和我小時候不一樣的路。但是這個立場的所謂理性基礎,其實包含著不少感性色彩。
?
于公開的場合,我還是勸您客觀看待國際教育和留學這條通道。
?
周末我見的一組家庭,媽媽不惜貸款也想讓孩子留學,我提醒打住,國際教育并不值得我們把全部身家都交給它。爸爸聽了以后,說我講得有理有據(jù),挺好的。
?
國際教育對比國內(nèi)教育,只是另一種教育方式。有優(yōu)點,也有問題。我認為最突出的三個矛盾如下。
?
一、就業(yè)落點和教育過程的匹配性
?
任何一個教育體制,本質(zhì)是為本國培養(yǎng)人。中國教育的文科偏死記硬背;理科弄一堆難題大難,對思考的嚴謹和深入都是極大的鍛煉。中國人多,競爭激烈,要想掙點錢,要去個好單位,好單位節(jié)奏快,人多關系復雜度高,要解決的事多積重難返,容錯率低。中國的教育過程和最終就業(yè)落入的環(huán)境很匹配。
?
舉個例子。有個同學說,中考背道法有點枯燥。我說,你邊背邊品,想想題目為什么這么出,要點為什么是這個而不是那個,明明是五個得分點為什么背丟了兩個,這些思考本身是有用的。大人們都懂,在單位里升遷快的人多擅長體會并弘揚領導意圖。有同事把當年死記硬背的本事活學活用到了職場,每逢領導講話都認真記錄,定時溫習,像當初背政治那樣,日后在群眾面前當著領導旁征博引領導的昔日指示,于是深得重用。
?
國際教育不搞單詞語法,不搞死記硬背,不搞題海戰(zhàn)術;外語強調(diào)浸泡,文科強調(diào)批判性思維,理科寬而淺且容錯率高。這是一套激發(fā)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的、偏人性化的教育體系,是對接國外環(huán)境的。中外教育差異的基礎是競爭環(huán)境不同,雖然美國人民沒有了一個工人可以養(yǎng)一家人的好日子,但是與國內(nèi)的激烈競爭相比,還是更為寬松。如果有一天美國也內(nèi)卷嚴重,他們中上層的教育也會倒向中國式的。
?
所以,現(xiàn)在一些小朋友,小學就進了國際學校,初中還在那里,高中還在那里或者出了國,加上國外讀四年本科兩年研究生,國際教育共計十八年。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是否可以應對一個激烈競爭的環(huán)境?
?
在美國生活和工作、孩子生在長在美國的朋友們提醒我,美國教育可以走向世界,必須要考慮美國強勢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其教育本身并不是世界性的。
?
從實際操作來說,對傾向留學的家庭,我優(yōu)先主張18歲之前接受偏中國式的教育,18歲以后接受國外的高等教育。
?
對于那些要回國效力的孩子,無論是出于報效祖國的熱情、找不到工作留不下的無奈、還是爹媽孩子互相舍不得,如果在義務制教育階段不進入國際教育路徑,高中再進入國際部或國際學校,本科再走出國門留學,這樣的培養(yǎng)結(jié)果是雙核驅(qū)動,更可進可退。
?
對那些想留在國外工作的孩子,表面上是可以一直國際下去的。但是,又要考慮你學習的專業(yè)是否是國外需要的東西。這些都解決了,落在外面了,這個國際教育的路徑和落點就統(tǒng)一了,國際教育的問題才被最大化抑制。但仍然要考慮的是:
?
國外為什么要你這樣的亞裔去工作?
?
首先你的STEM理工科要強,這是門檻。美國認為亞裔聰明,擅長數(shù)理化。美國人自己學文科的多,英語是母語,能說會道,讀下來容易一些。這個先天優(yōu)勢我們沒有。
?
其次是可以當一顆好的螺絲釘。我們不像美國人那么夸夸其談,不像印度人能爭能搶,中國人踏實,專業(yè),善于執(zhí)行。
?
具備以上兩點,先謀得一席之地,然后再提升自己的表達力和表現(xiàn)力,再向上發(fā)展。
?
第三,學STEM的中國男生競爭更為激烈,外部也有防范心理,向上發(fā)展更為受限。
?
第四,因為種族和性別考慮,種族要多元化,性別要搞五五開,學STEM的中國女生在美國的升學和就業(yè)方面有優(yōu)勢。
?
所以,即使是打算留在美國,也并不是國際教育一直學下來就順理成章,要對著落點,一路修修補補,加強針對性。國際教育這個東西,對比國內(nèi)教育,對孩子是松綁了,松綁以后學文概率增大,未來容易里外都不合適。
?
二、松綁的兩面
?
我有兩個好朋友,石浩和包林。他們是我高中同學,本科國內(nèi)讀完大學,2000年初到美國留學和就業(yè),然后結(jié)婚生子,孩子現(xiàn)在中學或大學階段。和他們討論美國教育,他倆都極力要我正確看待,一定不要過于神化和美化國外教育。
?
石浩的兒子今年剛剛高中畢業(yè)。他說,美國有25000個公立中學,兒子所在學校排名1000左右,但即使是這樣一個學校,也是少數(shù)人才能上到有名有姓的大學,多數(shù)人直接工作或者上社區(qū)大學。另外,雖然美國的大學很多,但是目前在美國,是否要讀大學,讀大學的性價比高不高,莫衷一是。這是美國教育的基本面。這樣的中學教育,其嚴格程度如何,是可以想象的。
?
包林特別提醒我注意美國教育的分層。他認為多數(shù)美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有技能的勞工,少數(shù)是培養(yǎng)精英。精英學生分布在美國的藤校和前十名大學、前十前二十的頂級私立高中、和占比不到10%的公校的快快班,所以精英教育的占比是少量。而且,包林認為精英教育有兩個特征,一是對legacy背景即父母是校友、捐贈、名人等有優(yōu)待,二是文科教育更為發(fā)達,因為培養(yǎng)領導力需要孩子能說能寫。
?
于是,一個問題產(chǎn)生了。雖然我們的國際教育有美式的AP課程,英式的A Level課程,以及IB國際文憑課程,但是其特征都是外國老師、帶著外國教材、來中國、教外國課程。那么,來的外國老師,其教學和教育思想是屬于精英的還是普通的?精英教育的文科在我們這里有多大的發(fā)揮空間?
?
弄清楚本源,國際教育的一些弊病就好理解了。舉幾個例子。
?
三字經(jīng)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中國的教育方式是父母教育就可以、但是老師一定要嚴格。反過來我們中國人受不了。前兩天一位國際學校小學生的媽媽和我說,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不專注,姿勢也比較懶散,就忍不住批評了孩子。結(jié)果孩子的毛病在學校里得到了外國老師的保護,孩子反過來怪自己管得太嚴格。
?
沒有了中國式教育的那些“規(guī)矩套子”,孩子的天性得到了釋放,他們的表情更加燦爛陽光,表現(xiàn)得也更有自信。但是包容如果持續(xù)下去,持續(xù)6年,9年,12年,會不會把孩子慣壞了?這也是很多家長擔心的。我的另一個在美國發(fā)展的同學和我說,美國教育下,孩子們的自信心強,但抗壓力弱。
?
我認識的另一位家長,有兩個孩子,老大在一梯隊國際部,老二在國際學校。她認為,對比老二,老大接受的教育,本質(zhì)是國內(nèi)的,老二是真的國際了一把。
她談到老二所在學校有三個優(yōu)點:學生多樣性強,相互學習借鑒;學校對學生的包容度大;活動極為豐富,開拓孩子視野。她提到疫情之前學校組織的一次國外旅行,帶隊老師講到一隊科研人員在那個島上扎上兩年艱苦奮斗的事,激發(fā)了孩子探索世界的熱情。
最后,她的兩個孩子申請到了同一所美國大學。我問她,如果重新來一次,只選一條路,你到底選哪條呢?
?
她說,到現(xiàn)在為止也沒想清楚。雖然兩個孩子都深愛各自的學校,但是,她補充到,老大當初在外面只補了英語,老二補了英語、數(shù)學、經(jīng)濟、物理。她說,國際學校學習好的同學,都靠家長在外面補習給托著底。
這樣的說法,得到了我們一些同事的回應。順義祥云小鎮(zhèn)校區(qū)的區(qū)長章靜和我說,你記不記得,四年前,咱倆和一個家長聊天,她希望我們在順義開出英語精讀課?章靜說,因為國際學校的理念,是認定英語學習持續(xù)浸泡就會提高,不刻意學單詞和語法,造成基礎“虛”。如果不補習,躺平,不但會影響標化成績,還波及用英文學習的IB課程。
章靜的女兒小時候在美國長大,她說那種浸泡仿佛扔在海里裸泳,而國內(nèi)的雙語學校沒有那么全英文的環(huán)境,就像戴著護目鏡穿著救生衣游,浸泡的效果值得懷疑。所以,她認為國際教育下英語的成長,需要額外的精讀和寫作訓練。精讀就是詞匯和語法,寫作就是運用語法有邏輯的輸出。這與當時那個家長的訴求完全重合。
順義校區(qū)的教學主管周謝慧老師也是這種看法。他畢業(yè)于北大數(shù)學系,他說自己不能接受外教說“運算能力用處不大”。
和英語一樣,基本功訓練是我們中國教育的本質(zhì)特征,從數(shù),分數(shù),變量,到根號,指數(shù),要能算,但國際教育對這個無感,更在乎理解后的運用。他說,IB數(shù)學到了最后出問題,都能在“代數(shù)一”這個課里找到原因,所以中國教育強調(diào)的體系也很重要。
周謝慧跟國際學校的孩子們講,你們必須學好代數(shù)一,然后才能學好代數(shù)二,代數(shù)二學好了才可以學微積分預備,然后才是微積分,這個體系要建立起來。他舉了一個學霸的例子,說學生從公立小學五升六到了國際學校,現(xiàn)在計算總是出問題,但是這個同學的數(shù)學基礎本來很好,就是到國際學校銜接時出了問題,現(xiàn)在要靠做題把問題解決。好在這個小學霸不排斥做題,愿意練。
我兩位同事的反饋,潛臺詞是要靠補習給不躺平的國際學校孩子托底。我也在思考,我們強調(diào)的這種補習的需求,有多少和我們的屁股有關?還有多少和我們深陷的教育習慣有關?如果孩子們在國際教育的體系里,無論是英語還是數(shù)學,浸泡得再久一點,會不會一切就好起來?而且,面對孩子在國際教育下煥發(fā)的光亮,這些學術上的問題真值得如此重視嗎?
但無論如何,我確實已經(jīng)對國際教育的招牌-批判性思維,產(chǎn)生了一定的懷疑。國際教育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目的是為了引發(fā)日后的創(chuàng)新與活力。但是,本來就不怎么背,學的東西也少,知識不充分,批判的理性依據(jù)欠缺,批判就顯得脆弱。想法沒有對錯,但一定要論證成功。如果這時候,我們還要去包容孩子錯誤的判斷,一味遷就,說不得碰不得,這就只能屬于“溺愛”的范疇了,最終對孩子不利。
有位家長擺出這樣的觀點。在美國,本科在藤校的,如果專業(yè)對口美國需要,本科畢業(yè)就可以順利找到工作并且待遇不菲;本科沒有在藤校的,需要研究生的時候往藤校里挪一挪,挪進去了,職場發(fā)展就順利一些;如果本科在美國前三十名,研究生往藤校里挪的幾率更大些。如果在國際學校因為學術原因不能在本科申請時進入美國前三十,那么這個國際教育的成色就值得懷疑,于是包容和尊重就缺乏了意義。
是的,當我們把競爭性調(diào)低,自然就松綁了;當我們松綁了,孩子自然就更快樂了。國外的老師來自于這樣的環(huán)境,他們也必然捍衛(wèi)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教育理念。
舉個我很熟悉的例子。同樣是競賽,國內(nèi)教育的思路是,這是比一般考試還難的考試,所以考前一定充分準備,要突擊。而國際教育的思路是,去玩,去臨場發(fā)揮,依靠平時的積累就夠了。這兩種學習體制,孩子們更喜歡哪種,是不難體會的;可是,這個問題的吊詭在于,申請大學的時候,還是要比學術這個硬貨。
有種看法是,美國的藤校收三種人,一是legacy有背景的,二是學術和競賽尖子,三是政治正確的普通人點綴。對我們來說,沖名校要靠學術。故事還不止于此。多數(shù)家長希望孩子在名校讀書以后,掌握有用的知識,這個有用沒用是通過就業(yè)來判斷的。我們多數(shù)人沒有l(wèi)egacy,沒有家族的錢可花,我們要掙錢。如果進藤校學了文科開了光,畢業(yè)以后去非洲做了幾年公益,然后去中學當了一名老師,這是不是我們很多人留學的目的?
所以,國際教育下,看的不是學校,也不是孩子,是家長。是家長更想要什么?為了你想要的東西,有沒有去主動修補。
三、外籍師資困境
我的一個學生,在某國際學校讀了三年,九升九去了國外一個頂級高中,問她原因,她說吃不飽,我問現(xiàn)在吃飽了嗎,她說很好,因為老師更好,課程更難。我問為什么老師更好,她說,因為本土的老師更多啊。
尤其,這兩年的疫情也加劇了外教來華困難。
國際學校師資的兩極分化,這兩年被議論較多,怎么看這個問題?
我這么看:
一是國外教育倡導探究式教學,老師講的少,帶著同學探索,這更加依賴好老師的引領,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國際學校的門檻相對松,國際課程用分層來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在IB的中學MYP段,六到十年級,英語分為1、2、3、4、5、LA共六層,到了DP的十一和十二年級,只有后三層才可以學英語B的HL高階課程。這種分層,比國內(nèi)教育眼花繚亂多了。當然,不只是IB,A Level課程本身就包含難度分層,AP學校也把學生放進快班和慢班。但是,這又一次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分層與老師水平的匹配。作為一個有二十年教齡的民辦教師,我深知好學生不好教,差生更不好教,學生水平分得越細,對授課的針對性要求越高。
三是我們對教的理解。我們希望的教,是手把手的。可是現(xiàn)狀是國際學校對老師的管控不像公校那么嚴格,教師講課的自由度更大;加之教師對學生的成績管理不如公校抓的緊,不自覺學習的孩子,老師管的少。這是激發(fā)教與學矛盾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更少量的老師,對應著更高的教學要求,這個問題要解決,難度可想而知。
那么學生怎么看?
我試著問過很多孩子,他們的回答近乎一致:我們有好老師,也有一般的老師,也有很差的老師。但他們說起這些的時候,表情非常自然,甚至有一點調(diào)侃和喜悅。我問:那然后呢?
他說,老師好當然好,如果不好我就自己多學點。還有學生說,謝校長,當初您在北京四中讀書,您的老師就都好嗎?
我聽得笑了起來。這是國際學校一個很棒的地方:孩子們更喜歡雙向溝通,獨立性更強,他們認真起來,那股子鮮活勁兒,那股子小擔當,又值得我們?nèi)バ蕾p和信賴。
挑國際學校,一看年級規(guī)模,二看升級流失,人數(shù)多的,流失少的,不會有大毛病。都是用腳投票。也許你可以挑出國際教育的很多問題,但孩子熱愛那里,并且獲得了作為一個“人”的成長,又格外令人欣喜。
那么,家長該不該選擇國教育,該不該走留學這條路?
我拋三個觀點。
?
首先,我看中留學,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錄取學生時的全面評估方式。所謂holistic。他們看長期的學分GPA,也看標準化考試成績,還看競賽、活動、文書、推薦信等等。其中一項是短板,另一項可以補一下,這給了不同特點的孩子都可以勝出的機會,比高考一分定終生更靈活,更人性化。在有財力的前提下,我想用錢給孩子換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
記得半年前我曾和人大附ICC分管校長高江濤老師面談,他說,自己管早培的時候,曾經(jīng)干得津津有味,因為如果一個學生有某種學術特長,不用高考分高,也能進名校。但是后來政策收緊了,到了國際部才發(fā)現(xiàn),原來留學的錄取標準正是以前在早培追求的東西。
?
當然不止是高校長一個人,國際教育的從業(yè)者,很多都是被這種教育理念所吸引。僅僅依靠一場大考的分來定終生太殘酷了。國際教育的理念是看長線、看全人,把一場考試變成很多場,把單一的學術指標變成很多指標,還可以往全世界的知名大學投遞申請,還有可能中了彩票被名??粗?。孩子面前冒出了那么多機會,這是當老師多開心的事。
?
其次,國際教育和自己這個家庭的匹配,是家長要考察的核心。第一是不要誤認為哪種體系完美,這是最低級的玩家;第二是你們這個家庭到底更看中的是什么,這個要想清楚,骨子里認海淀黃莊,就別往順義后沙峪跑;第三是細品各個國際部國際學校的介紹,尤其是聽他們講,問他們答。我們5月4日在中國大飯店搞教育展,這個圈層的學?;径嫉轿弧D^去品。品學校的風格和特點是否和您的理念匹配,和您孩子匹配,和您的需求能對上。
?
這次教育展,北京市23所公辦校國際部全部到展,絕大多數(shù)國際部的領導都會出來發(fā)表20分鐘演講。大家可以去品,我認為,這個圈層仍是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一部分,和國際學校不太一樣。
?
北京的國際學校分為兩類。一類是外籍人員子女學校,13所,這次來3所;另一類我們中國人可以上的民辦私立國際學校,共計77所,這次近60所到位。我把他們分為兩類,一類是很國際的,另一類是用中國方式去培養(yǎng),這兩類的代表性人物也會發(fā)表20分鐘演講。
?
孩子在任何一個檔位上的學習出了問題,只有兩種辦法。一是在本檔位向前搜索最好的學校,二是在公辦校國際部、洋國際、土國際中換擋,當然一部分家長的選擇是,在高中就換擋去了國外。
最后,我認為,國際教育和留學這個決定的本質(zhì)是感性的,是直覺。這是您的經(jīng)歷、您的世界觀、您的價值觀加總后的決定。首先是有錢,任性了,可以滿世界挑了。然后就是您要給孩子什么。我們這代人,年輕的時候,家里沒錢,出不去,心里有這個火苗的,先要考試,然后靠好分好文書等獎學金,誰給錢就去誰那。有個同事的舅舅,當初的錄取信,一個是藤校,要交學費,另一個是八十多名,有獎學金,毅然決然去后者!我當初連獎學金都不考慮,因為除了獎學金還要買機票還要吃飯,一想起光往返機票就得花我爸媽幾個月的工資,我連往美國那邊看的心思都沒有?,F(xiàn)在送孩子出國的父母基本是我這代人,咱們當初沒實現(xiàn)的夢,給孩子做成了。心里高興。
?
還有呢,我們小時候?qū)W習艱苦,各種難受,有國際學校了,不用中高考了,考試不排名寒磣人了,老師對我閨女總是笑瞇瞇的。得,咱不受那個苦了也不受那個氣了,好壞不在乎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就行。
?
好吧,既然沒有一條道路完美,那么,所謂理性也就是能看見任何一個選項的弊病。看見國際教育的問題,不是要唱衰國際教育。我分析這些問題,是要我們看見我們自己-我們到底想要什么,能得到什么,得不到什么,得不到的要不要去補,怎么去補。
說起這所有,不過是想讓我們這代人的夢做得再美好一點、讓孩子活得比我們更快樂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