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格局與中國的私民社會傳統(tǒng)
全球化格局與中國的私民社會傳統(tǒng)
陳春文
????????從18世紀開始,西方的許多思想家包括卡爾?馬克思在內就意識到,中國的思想形態(tài)和社會形態(tài)無法在西方的學理框架內得到流暢的描述。中國有自己的一套根深蒂固的價值語系,這套價值語系通常被籠而統(tǒng)之地稱為亞細亞方式,這就是亞洲這個名字的由來。
????????那是傲慢的歐洲追求普遍世界的時代,對這個時代來說,亞細亞既不是世界的有效組成部分,也不揭示世界的意義。因為在這個歐洲中心主義的世界里,歐洲人把自己的世界觀念當作世界本身去看待,只有被納入到歐洲中心主義軌道上來的東西才有價值。
?
????????但那時的人類還沒有像今天這樣深深地糾纏在一起,還可以在相當程度上你傲慢你的,我固執(zhí)我的,彼此尚能進行異質關系的較量。對中國人來說,每一次這樣間歇性的較量都會帶來一些所謂中西方文化優(yōu)缺點的比較,雖然使比較得以進行的標準本身缺乏足夠的思想依據,但人們追求比較的愿望其強烈程度遠遠超出了標準本身的重要性。我們用這種方式尋求心理慰藉,但卻無力改變和阻止西方文明(我們誤稱西方文化)日深一日的擴張本性,這種擴張的后果是把屬于歐洲人自己的命運轉嫁為全人類的命運。
?
?
一、全球化格局
????????無論如何,當今的情形完全不同了。因為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各種各樣的平行比較的條件被取消了,全球化的含義實際上意味著西方就是標準,全球化是西方的全球化,不是中國傳統(tǒng)價值語系的全球化,全球化意味著西方文明的話語權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承認和普及。中國也無力扭轉西方的全球化,無論我們怎樣看重自己傳統(tǒng)的價值,我們都不得不把這種價值放到西方的天平上秤量,否則就沒有實現(xiàn)價值的機會,那就會變成棄耕的荒地。
????????我們越早介入西方的標準,傳統(tǒng)價值存活的可能性越大;我們越是猶豫不決,傳統(tǒng)價值被毀棄的風險也就越大,因為全球化并非剛剛開始,而是已經接近完成。這實際上就是西方文明的標準已在全球范圍內被復制。你不復制它的價值標準,你就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的機會;你復制它的標準,則意味著它的標準在你的自覺的勞作中自然延伸,它不付出任何勞作就分享了你創(chuàng)造的價值。標準就是價值的厲害就在這里。
?
????????要清晰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在這個格局下的位置,需要一個宏觀的敘事框架,這個框架的實質內容是西方哲學的真理語言與中國傳統(tǒng)的道理語言的非可比關系,是西方文明與中國文化的非可比關系。
????????真理語言以證明說話,證明體系擴展知識,知識一經落實到技術過程就會釋放無法估量的物質力量。
????????道理語言安于自然,在自然中舒緩人性、人情和人倫,它長于人生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的境界,它習慣于威權話語的敘事方式。由于它不證明什么,也就不反證什么,所以它無法形成知識體系,也就不存在什么以知識體系為基礎改造世界的問題,而且刻意改造世界和追求人造世界也不合講道理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
????????在西方文明和中國文化之間有一個顯示力感和美感的巨大的異質性,它們不在同一思想的地平線內,任何平行的比較都無法使它們真切地交織在一起。但在這篇文章里,我不想也無法詳細地討論這些宏觀條件,只關注一下文明擴張自己的某個效率條件,如社會形態(tài),也相應地探討一下中國傳統(tǒng)社會形態(tài)的特質,希望它們能充實我們對中國社會的當下處境的理解,并促使我們更關注與國家長遠利益相關的真問題。
?
????????公民這個概念本來來自于市民,隨著新興的市民階層的價值語言成為全社會甚至全球的價值標準,不僅繼續(xù)刻意追求市民價值失去意義,而且事實上會阻礙這一價值語言對非市民社會群落價值體系的吸納和消化,這恰恰是文明體系的擴張秉性所不允許的。
????????尤其在本世紀二戰(zhàn)之后,堅守市民社會傳統(tǒng)價值的歐洲已被代表更大文明尺度的美國取而代之,直接表達文明擴張力量的公民的語義力量大大地超出了市民的語義力量,它能吸納文明體系內的所有最基本社會單位,并使文明體系內所有人文主義的基本內容都集中地通過公民權這個概念來表達,以致于能體現(xiàn)公民權的社會制度就是現(xiàn)代制度,以公民權為基礎的社會就是現(xiàn)代社會,以公民權為基本主張的政治就是現(xiàn)代政治。
????????所以,像哈貝馬斯這樣具有北美氣息的戰(zhàn)后成長起來的德國思想家干脆把原來的burgerliche?Gesellschaft這個傳統(tǒng)詞匯取消,代之以Zivilgesellschaft,即取消具有布爾喬亞特定意義的市民社會,代之以與文明體系具有同等擴張力量的公民社會。這個改造是適時和準確的,它意味著文明體系的價值語言已成為全球化的公共準則。
?
????????公民社會作為文明體系的原生體系當然也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它不僅具有哲學這個字具有的一切品性,而且也融合了正義這個古老的希臘詞的全部內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希伯萊人的律法精神。這里,我只打算提出公民社會的一個最主要最具體的特征,那就是它的契約性。
?
二、公民社會
????????公民社會是依據契約精神組建的社會,所以,公民社會簡單地說就是契約社會。當公民要簽兩個契約:
????????一個是作為自然人的契約,它保障人生來平等,以示對單一自然人的絕對尊重;
????????另一個是作為社會人的契約,它強調個體之間及個體與群體之間在權利與義務上的均衡,以公共義務交換個人權利,以對公共空間的承諾交換私生活的承諾。
????????所謂法律,實際上就是生效的公民條約。所以,公民的實際內容就是處在雙重契約中的人,一個是個人與神簽下的約,一個是在人的平面內簽下的約。對應于雙重契約,公民社會突出兩個平等,在神面前人人平等;在權利和義務的均衡關系上人人平等。
?
????????每個自然人在神面前都是孤獨的個體,這個孤獨個體的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與上帝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同等重要。因而,自由這個字肩負著孤獨的生命個體對神的絕對關系。
????????在公民社會里,自由這個字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在絕對的意義上被使用,之所以被當作最根本的信條,原因就在于孤獨的生命個體只能單獨與上帝取得信賴關系,并使自由獲得信仰價值。無論從信仰中獲得的價值信條還是從自由中獲得的價值信條,它們都是因孤獨而真實的,都是個體價值本位的,都是單一生命價值在先的。它既然具有信仰淵源,就不需要在因果關系中完成它的合法性證明,它與文明的知識項沒有關系。只要它察明自己的信仰來源而不是宗教來源,它就可以自如地在自由和孤獨之間豐富自己的生命經驗。真正孤獨的人理所當然的是真正自由的人。
????????在公民權利體系內,真正具有神圣價值的東西只有信仰和自由兩項。信仰不能被中介,自由也不能被中介,更不能摻砂子。所謂天賦人權從根本上說就是從信仰和自由這里在先設定的生命必須被絕對尊重的先驗權利,在這個權利面前不需要陳述任何理由。
?
????????自由的本義就是完全以自身為充足理由,這個理由之所以具有先驗的充足性就在于它的信仰來源。它不能被任何理由所取消,因為它不來自于什么理由;它承擔的生命價值不能被任何東西所代替,因為它是獨一無二的、不能模仿的、無法彌補的、具有神意光輝的。
????????公民社會在自由這個基本項下面一再獲得無法估量的精神資源,并使生命具有無上崇高的價值,并在這種無限資源和無上價值中培養(yǎng)了一切可能的創(chuàng)造性活力。它凝結孤獨、痛苦、激情、信賴、和諧、美感、幸福和真理于一身,是西方文明獲得非凡力量的最自然的人性基礎。
?
????????公民社會的第二個契約是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這個契約與單個人的生存狀況最具切身關系,因為這個契約以生存層次上人的一切有限性為前提,它就不是神圣的、不是崇高的,它必須正視生存利益、必須正視社會意義上的人的一切有限性和缺陷。這個契約必須具有強制的和群體相關的性質,它要以強制的方式完成合理利益的實現(xiàn),合理利益就是在某種社會理念中被認為是恰當?shù)臋嘭熽P系。
????????由于簽約人在數(shù)量、結構上的復雜交錯,利益摩擦被認為是日常行為,這種摩擦不可避免地要超出契約允許的范圍,因此,這種契約也自然假定每一個簽約人在理論上都是違約嫌疑人,他們都被認為是不合理利益的潛在實現(xiàn)者。這種契約的本性就決定了不以“好人”、“良民”和“榜樣”作為基本假設,也決定了它對龐大的警察隊伍的自然需求。實現(xiàn)利益的方式的復雜性決定了這種契約防范人性缺點的種種優(yōu)先考慮。
?
????????人與人的契約是以社會為邊界條件的契約,契約的兩端是權利和義務,契約的宗旨是權利與義務的均衡,權利增加一分,義務也要相應地增加一分。但這只是理想狀態(tài)。如果發(fā)生偏差,就必須行使多數(shù)原則對契約進行修改。
????????所以,社會契約是相對的,不具有天賦性質,不是神圣的契約,它是一個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的契約。使這一動態(tài)平衡保持動態(tài)活力的便是“民主”這個字。契約的相對性也決定了民主的相對性,作為權利的民主是絕對的,但權利表達的社會效果則是相對的,這就是民主實現(xiàn)的多數(shù)原則。
????????這個多數(shù)原則是公民社會中唯一與漢語境中的集體概念相聯(lián)系的地方,而且這個多數(shù)原則還必須是以個體優(yōu)先的方式來實現(xiàn),即它不允許集體或大眾在先,但它尊重集體或大眾選擇的結局,并且只尊重集體或大眾的數(shù)字含義。這就是說,雖然尊重具有數(shù)量優(yōu)勢的集體,但不給集體話語權留下任何欺詐的空間。人有多少缺陷,民主就有多少不足,隱匿在人的本質中的那些不可信賴的成份,在民主這個字中也同樣具有。
????????由于它有追隨大眾的盲從性,它并不是最有效率、最有吸引力的契約方式。它的長處在于,它總是在更新中表達自己,不易凝固成任何形式的教條,總是能使社會保持足夠的張力,它雖然不是最佳社會理想的表達者,并且不時地流露出它的過于粗俗和庸俗的某些方面,但它絕對不允許最糟糕的社會形態(tài)立足。人們明知民主不具有思想魅力,但又無奈地希望它能發(fā)揮支配性作用的矛盾心態(tài)的原因就在于此。
?
如果問公民社會是什么意思,那就是這兩個契約的內容。
????????它有一個對先驗權利的重大的優(yōu)先認可,并使每個自然人都在先地具有一片因孤獨而自由的空間,這片空間不需要人在社會層面發(fā)生關系,不需要交換認可,也不追求社會價值,它在自由中先驗地具有充分的自足性,并因這種珍貴的自足性而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
????????它有一個對利益的直言不諱的主張,并使明確的利益獲得明確的界限,這條界限也自然地演變成受人尊重的游戲規(guī)則。
????????簡單地說,公民社會的精髓便是自由和民主,這幾個字合流到一起就使一個古老的希臘字浮出水面,這就是“正義”:既要做一件合乎自己本性的事,也要有能力尊重別人做一件合乎他的本性的事。有能力做一件合自己本性的事,這是自由對正義的分擔;同時也有能力尊重別人做合他本性的事,這是民主對正義的諾言,并且這個諾言越來越具有莊嚴的法律效果。
?
三、中國的私民社會傳統(tǒng)
????????什么是私民社會?私民社會這個概念是我在公民社會的參照下提出來的,我試圖用它去陳述的內容,過去通常用“封建社會”這個概念表達,或用“宗法社會”來表達。
“封建社會”的語義背景取自于西學的歷史分期框架,這個框架:
????????一方面無法揭示公民社會的核心內容,使我們在理解西方歷史時失真;
????????另一方面它迷信直線未來,無條件地信賴進化論,而且是迷信歐洲中心主義的進化論,無法如實兼顧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形態(tài)的特質。它在討論中國社會之前就已經取消了中國社會的事實狀態(tài)。
????????借助“封建社會”這樣的敘事框架描述出來的是某種西方觀點中的所謂中國“歷史”,而不是中國傳統(tǒng)本身。在這種歷史觀的歷史里面,中國人與自己的傳統(tǒng)反倒被一個眼鏡片隔開,有一種變形的陌生感。
????????“宗法社會”這個命名比較切近中國社會的實際脈絡,它指直接或曲折的血緣關系支配著中國社會的實際運作。宗法關系是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最實質的關系,它是解讀中國社會的必備語言,它是最能使中國社會如其本然地現(xiàn)形的解讀語言。但“宗法社會”的命名有兩個缺陷:
????????一方面它無法襯托公共空間,即半公半私的社會區(qū)域(因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并沒有真正的公共空間),不能立體地透視中國社會的全貌;
????????另一方面它不具有與公民社會的全方位的大尺度的比照功能,難以看出適應西方文明的全球化的主要困難在哪里。
????????而“私民社會”這個名字則克服了這兩個缺陷,同時又保留了宗法關系的事實內容。私民社會的主要內容無非是私民、血緣關系和老百姓。私民指社會中單一的人或者被群體所有(集體)或者被皇帝私有(子民)或者被朝代及國家所有(國民),但無論如何做不成自由人,不能做獨立意義上的人,當然也談不上以個性為基礎的人。
????????血緣關系之所以在私民社會中至關重要,不僅因為血緣關系是每個人在私民社會中立足的最初和最終的擔保條件,而且也是每個人生老病死全程意義的注釋者,而且也是解釋權力本位的中國社會的唯一途徑。小老百姓是中國私民社會傳統(tǒng)中最有靈氣的稱呼,他的苦難,他的執(zhí)著,他的麻木,把中國人藏在骨髓里的秘密都能吸出來。
?
????????以公民社會的契約式法律語言讀中國社會,中國社會就是生硬而又失真的。跟在公民概念后面穿不透中國的傳統(tǒng),看不出中國社會真實的地形地貌;
????????以私民社會的宗法關系語言讀中國社會,中國社會就是活靈活現(xiàn)的、清清楚楚的;跟在私民體制中小老百姓的身后進入中國社會,中國社會就是親切的、生動的和富有質感的,你就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中國社會的粘稠狀和勃勃生機,他的勞苦、他的得意、他的處世智慧、他的機靈與麻木、它的迂回的得與失、他的疲怠與興奮、他的含蓄、他的精神氣、他的狀態(tài)和生存技巧都昭然若揭。
?
????????中國社會之所以具有無與倫比的草根性和民間性,就是因為處于宗法關系底層的不知疲倦的小老百姓執(zhí)行著中國社會的延續(xù)功能、創(chuàng)造功能、生存功能、人倫塑造的功能和涵養(yǎng)化育的功能,他們耐風寒抗野火,他們生生不息,他們總是創(chuàng)造生存條件而不是要求生存條件。
????????中國社會的基本義務向來是由以宗法關系為核心的民間承擔的,凡生老病死一切義務莫不如此。不僅生老病死這些有形的義務由民間承擔,而且文化、價值、倫理、美感和生命經驗這些無形但卻更為重要的義務也主要是由民間承擔的。
?
????????私民社會的民間承擔力和創(chuàng)造力到底有多大,這是用公民社會的概念無法理解和評估的。私民社會的實質在于一個私字?;实垡蕴煲庑兴剑兴降奈ㄒ惶煲庵С志驮谟谒騺砹颂煜?,所以他要坐天下,土地、生畜和百姓都是他的戰(zhàn)利品,可以任他支配和愚弄。官宦以皇帝的名義行私,宦字的意思就是皇室的家臣,實際上是家奴,直接被皇室私有。草民則以最孤苦無奈的方式行私:自私和以行賄的方式守私或擴私。以私字為核心的處世智慧令人眼花繚亂,如在一連串行行行好好好后面埋伏著的極有韌性的消極抵制,以對策消耗政策的太極功夫,以行賄瓦解規(guī)則的生存本能,以宗法利益粉碎國家利益的假公濟私等等。
????????私字是私民社會的命根子,人們以私換私,而且不露痕跡;人們以私斗私,而且絲(私)絲(私)入扣;人們假公濟私,而且理直氣壯;人們以權謀私,而被百姓視為理所當然,否則就是傻瓜。凡此種種都是活躍在私民社會中實實在在的傳統(tǒng),是司空見慣的日常行為,不需要任何形而上學的揭示和論證。
?
????????私民社會中的草民(小老百姓)既是載舟之水也是覆舟之水,是載舟還是覆舟只取決于他們的最低限度的生存線。在生存線以內,他們就忍辱負重地載舟,一旦超出了生存線,他們就反過來以最為暴烈的方式覆舟。草民們承擔自己的生存負荷自不用說,作為皇帝的屬民應直接對皇帝承擔的義務也不用說,但給他們帶來更大生存壓力的是層層加碼貪得無厭的宦官。這些宦官如皇家的家奴,一方面緊張地探視著皇家的家私,伺機挖皇室的墻腳,另一方面背著皇帝以皇家的名義勒索百姓。他們把勒索來的財富要么用于繼續(xù)爬高的敲門磚,要么用于培植親信勢力,要么揮霍無度,要么轉化為壯大家族勢力的土地財富而漸成宦族。
?
????????在中國農村,至今還把升學與做官視為同一件事。中國人認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并不是尊重它的本意,而是看重在讀書與做官之間有一條私民社會的直接通道。這是中國私民社會的現(xiàn)實,因為讀書(當然是合考試制度的讀書)是改變私民社會生存狀況的最便當?shù)姆绞?。讀書是手段,做官才是目標。封官是私民社會的一種獎賞機制,官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乃因為官是私民社會地位分配的唯一注釋者,它是私民社會的終極訴求和終極定位,私民社會的權力本位是有充分的民間依據的,不是什么人刻意強調的結果。
????????每一個私民社會出身的人都面臨著擴大權力解釋范圍的壓力,因為對私民社會的草民來說,從草民到士,從士到宦,從宦到官,從官到更大的官,每一步都滲透了宗法關系的心血,他所需要的物質和精神的支持往往不是一個最小單位的家庭所能承擔的,必須動員整個宗法關系內的力量,他將來也必須以最大的權力解釋范圍來回報宗法關系。不要忘本,要光宗耀祖這些提示語充滿了私民社會的宗法依據。因為給你身家性命的是個私字,保你身家性命的也是私字,能奪走你身家性命的還是私字。只是行私的層次、眼光、身份、規(guī)模、粉飾程度和安全程度有所不同。
?
????????學界多年來一直抱怨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不夠獨立、過于軟弱,問題是,中國傳統(tǒng)上從來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他們不可能以知識為立命之本,何談知識分子?更何況他們來源于千絲萬縷的宗法關系,他們的歸宿也是千絲萬縷的宗法關系,而且要使自己的來源和歸宿最大程度地擁有社會意義,就必須與權力結構結合在一起,評價他們是否有價值有多大價值的坐標系也是權力結構,何談知識分子的獨立?除非他們完全脫離了宗法體制,這在私民社會里是辦不到的。
????????同樣,自近代以來,中國官方一直給人以對教育的投入決心不夠的印象,總是滯后于國家的經濟實力,給人以對教育三心二意的感覺,能拖就拖,能減就減。問題是,受權力吸引的教育投入在私民社會中向來是由民間自己承擔的,官府從來就沒有承擔教育的習慣,它怎么會理解工業(yè)化規(guī)模對教育的不能低于某一比例的需求,并按這一需求承擔只有國家才能承擔的責任?
????????實際上,中國民間對狹義教育的投入遠遠高于官方對教育的投入,總量并不低,只是承擔教育責任的方式更具私民社會特點而已,只是這種民間教育的傳統(tǒng)無法顯示國家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效率而已。
?
????????相應地,私民社會的思想學說也只能是私民私約,它既不能稱為宗教,也不能為信仰提供思想條件,因為儒學是心性之學、德性之學、齊家治國之學和追求大同之學。它的所有內涵都沒有脫離宗法體制內的人的價值本位,即它只陳述倫常世界,而不能達及事實世界,給人以過于入世的印象。
????????問題的實質不在于過于入世或出世,關鍵在于儒家思想的私民社會來源,它必須致力于對私民生存的全方位解釋,致力于私民精神生活的平衡,它離不開講進退得失的道理,離不開內圣外王的道德理想,它只能追求人際間的比較利益,只能看重人際間的評比價值,總是拘泥于集體語境的價值給予,它無法成為信仰空間的創(chuàng)造者。
????????不僅儒家,道家釋家的民間語境也同樣是私民社會的產物,也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信仰價值。人們把佛或道看作是排憂解難的好地方,企盼它的保佑,甚至企望它慰藉人間的種種不平,或者把它看作為明善抑惡的超自然的力量,這些都是私民社會生存環(huán)境的擠壓力過大造成的強烈心理需求,任何能滿足這一心理需求的學說在中國民間都有充足的發(fā)育空間。
????????私民社會的生存空間越是險惡、生存苦難越是深重,儒家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就越是急于推廣自己的救世理想,他們解救百姓于水火的責任感就越強,他們就越是把自己的理想看作為普天下人的理想。
????????私民社會的險峻現(xiàn)實積淀了儒家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和救世主心態(tài),天降大任的使命感和他們在私民社會中的實際地位的無力感使他們始終成為私民社會中最孤獨、最痛苦和最畸形的一群人。
????????但這群人也不是一定就能為私民社會的私民們帶來根本希望的人,因為他們也同樣沒有能力尊重單個人的生命事實,他們也無法經驗生命中的那種孤獨的燦爛,他們同樣是群體意義上的人,他們同樣熱衷于“集體無意識”,他們同樣習慣于集體話語權的欺詐,他們同樣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他們同樣熱愛甚至更熱愛威權姿態(tài),他們同樣是沒有信仰能力的人,他們同樣是私民社會中與自由沒有關系的私民。他們也許是有見解的私民,但這種見解的基礎還是在私民社會的地域中。他們總是從一個集體語境轉到另一個集體語境,但從來沒有在以孤獨為本的生命語境上思想的習慣,所以,當有人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時,一下子就入了中國人的心。
?
????????私民社會因其不介入生命的孤獨狀態(tài),無法形成以信仰為依歸的生命觀,因而沒有自由情結。自由這個字在私民社會語境里的意思是隨意性、隨心所欲和為所欲為,這看上去似乎比自由更自由。
????????自由這個字在漢語里的準確對應詞是紀律,而不是公民社會中與自由嚴格對應的必然性。相應地,自由這個字在漢語里也不具有神圣感和不具有命運的嚴重性質。因為中國的私民社會傳統(tǒng)并不提出單個的人與神簽約的要求,而是由血緣集體通過宗法體制自制條約,每個人在來到世界之前就注定了他的集體所屬性。
????????所以,家長、家族和社會并不把他當作自由的人看待和尊重。一旦在私民社會語境里出現(xiàn)自由、信仰這樣的字,你最好先去關注一個它的復數(shù)性質,在漢語里講“我”是危險的,你必須曲折地通過“我們”來說我。
????????私民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單個人與社會整體之間也沒有契約關系,只有血緣和宗法的既定關系,沒有超血緣和超宗法的約定關系和解約關系,當然也不會有以契約為核心的法律體系。私民們也當然不會像尊重道德那樣尊重法律。同樣,在私民社會中也不會有公民意義上的民主。但不能說私民社會沒有民主。
????????公民社會的民主以法律的形式實現(xiàn),私民社會的民主采用倫理語言。法律擔保公民社會的契約性,倫理承擔私民社會的宗法權力。違法是剝奪公民權利的唯一理由,不仁不義不道德則是私民社會剝奪私民的社會屬性的有效方式,這就是為什么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更善于通過道德和人格因素整肅異己的因由。
????????一方面人們強調德才兼?zhèn)洌乙缘聝?yōu)先,而且以服從為美德;
????????另一方面人們把貞節(jié)政治化,把性別的占有傳統(tǒng)轉化為權力體系的占有關系,而且游刃有余,顯示了私民社會的純熟的生存藝術。
?
四、小結
????????私民社會是發(fā)育得相當成熟的社會形態(tài),其傳統(tǒng)性遠遠超出公民社會形態(tài)。它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講道理而不是講真理的思想體系和價值體系,它的以人倫綱常為核心的文化形態(tài)完全不同于公民社會歷史的以講真理為核心的邏各斯中心主義。
????????簡單地比較兩者的是非優(yōu)劣并沒有意義。我并非不了解中國文化相當深奧的美感價值,并非體會不出它的博大精深。問題在于,我們已經與西方文明(不是西方文化)遭遇,而且遭遇得很深,受到的傷害也很深。我們無法回避中國文化與西方文明較量時顯示出的美感與力感的差異,而且中國文化的美感價值總是被它帶來的更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所湮滅。退一步講,韻漢語的美感價值和它所代表的講道理的語言體系從來沒有追求全球化的沖動,兩百年以來的中國近代命運證明,我們一直被西方文明壓著走。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味感情用事地認為自己的文化優(yōu)越,不僅會延誤對西方文明全球化這一具有行星命運性質的事件的洞察,而且會進一步人為地加深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生活在這種文化中的中國人的悲劇命運。無論我們怎樣感情用事,以下基本事實是學理上無法否認的:
????????全球化已經基本合攏,我們無法避開;
????????全球化是西方文明的全球化,不是中國私民社會傳統(tǒng)的全球化;
????????承不承認這一全球化不單是學術問題,而且牽涉到我們民族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的問題;
????????公民社會的框架性保障能力(個性、創(chuàng)造性、基本人權)大大地優(yōu)于私民社會;
????????公民社會的權利體系更合乎人的尊嚴,而私民社會的權力本位不可避免地使人的尊嚴飽嘗惡氣之苦;
????????私民社會的平面式的心態(tài)結構總是使全社會處于動員狀態(tài),這種動員狀態(tài)對一個國家的緊急生存狀況有益(如戰(zhàn)爭),但對一個國家的日常活力極其有害,歸根到底還是日常狀態(tài)恒久;
????????公民社會的思想語言講真理,真理通過證明的方式傳播,證明與反證的交互拉動不僅能大尺度地生產知識,而且總是保持知識體系的批判性活力,不容易形成教條,以知識更新為核心的西方文明的擴張性具有內在張力;
?
????????私民社會的思想語言講道理,無論它千好百妙,但有兩個根本缺陷:一個是容易凝固教條,另一個是不生產知識,關鍵在于這種思想體系不通過證明來思想,不證明什么也就不存在反證什么的問題,那就不能生產知識,它總是炫耀先圣先賢和權力體系的權威性,隨時以教條為崇高的思想原則,講一些為私民固疾辯護的似是而非的道理,這對一個民族的精神活力和生存活力相當有害,沒有任何辯護的余地。
?
????????什么時候我們民族學會了講真理,理解了真理的冷酷的必然性,我們才會真正開始對全球化利害關系的覺察。私民社會里宗法體制的狹隘視野和權力本位的強大的吞噬力嚴重地妨礙我們對全球化過程及時給予回應。
????????在私民社會中,只要是為權力本位辯護,什么殘酷的專注于內耗的事情都能做出來,問題是,席卷全球的權利體系語言所代表的強大的文明力量還能給權力本位的私民社會留下多少空間和時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