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黔山萬水”之間,貴州人如何為中國開眼看世界?

2023-08-10 16:57 作者:地道風物  | 我要投稿



光緒五年(1879年)的春天,在巴黎,一位正值壯年、風度翩翩、說話還帶著點貴州口音的中國外交官,正在宴會上談笑風生。他在祝詞里表達了對開鑿巴拿馬運河的支持和贊嘆,并在5月29日的表決中,代表中國投了贊成票“oui”——這是中國人首次參與影響世界的決策。


他叫黎庶昌,貴州遵義人。

黎庶昌故居內(nèi)的塑像。

攝影/陳偉紅


作為清廷的初代外交官,這位貴州老鄉(xiāng),早在國人尚處蒙昧之時,就已經(jīng)在倫敦旁聽過英國國會議員們battle,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坐過氫氣球,在馬德里看過西班牙人激情斗牛.....他將這些歐洲列國的政教風土寫成《西洋雜志》,被已故貴州學者黃萬機先生譽為近代史上第一個開眼看世界的貴州人。

黎庶昌題字“求吾志齋”。

攝影/陳偉紅


而在這位外交官的背后,正是貴州這個西南山地大省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蘊。貴州,雖然身處封閉群山之中,卻自古就與中原文化緊密相連,有時甚至領(lǐng)天下之先,在文化教育領(lǐng)域影響了整個近現(xiàn)代中國。




-01-

貴州文脈,從何而來?



要溯源貴州文化,就要將目光投向上古時期,從舊石器時代遍布貴州全境的古人類先民,再到先秦時期寧靜生息于中原之外的百濮與夜郎,都昭示著貴州從不是文明的不毛之地,而恰恰是中華文明“滿天星斗”中的一部分。

屢毀屢建的甲秀樓,正是貴州文脈延續(xù)的體現(xiàn)。
攝影/陳偉紅


秦漢大一統(tǒng)王朝建立之后,新的人群次第匯入這片土地。在貴州遍布的的喀斯特峰林、峰叢之間,中原文明的種子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形成了與華夏文明同氣連枝又獨樹一幟的文化底色。


貴州人尊奉舍人、盛覽與尹珍為“漢三賢”,不僅是他們開貴州地方向?qū)W求知之先聲,更因為他們將貴州人的身影,融入了大漢剛健奔放的文化氣象。

尹道真祠。
攝影/陳偉紅


唐宋兩代科舉制度不斷完善,儒學興盛。李白、劉禹錫、黃庭堅皆題詩于貴州,更有古代彝族詩人寫就《彝族詩文論》《彝族詩律論》,精研民族語言的格律技法,與唐宋風雅齊肩。


明代,不僅是貴州正式建省的關(guān)鍵時刻,也見證了貴州文教事業(yè)的勃興。有明一代,貴州的官學、私學大興,講學蔚然成風。而貴州籍官員田秋的建言,則為本鄉(xiāng)本土的讀書人打通了最后一道屏障。

貴州進士,將自己的姓名與籍貫列于“龍虎榜”上。

設(shè)計/九陽


他于嘉靖九年上《開設(shè)賢科以宏文教疏》,奏請在貴州獨立設(shè)鄉(xiāng)試考場,獲得朝廷批準。嘉靖十六年,貴州首次開科。此后貴州的讀書人不必跋山涉水遠赴云南應(yīng)試,恰如魚躍龍門化而為龍。


在貴州開科后的三百余年間,出身貴州的舉人六千人,進士共計七百人,其中很多人都成為影響一時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充分展現(xiàn)了明以降貴州的人文精神和蓬勃氣象。

創(chuàng)建于清朝雍正十三年的貴山書院,是如今貴州大學的前身。貴山書院試卷,藏于貴州省博物館。
攝影/陳偉紅


此外,明代貴州最著名的莫過于王陽明的龍場悟道。作為王陽明直接的思想傳承者,黔中王學傳續(xù)不絕。王陽明在貴州時門生即有數(shù)十位,其后又歷傳四代直至明末,誕生了諸多名傳海內(nèi)的王門學者。


從古至今,貴州人的教育與文脈,從未斷絕。

陽明祠內(nèi)的圖書館。
攝影/陳偉紅




-02-

豪杰之士,不待文王而興



晚清是中國歷史上的關(guān)鍵節(jié)點,隨著鴉片戰(zhàn)爭中列強堅船利炮的轟鳴,中國歷史上數(shù)千年來天朝上國、九州禹貢的天下格局被打破。原本地處西南一角的貴州人,攘臂高歌,開眼看世界,義無反顧地走入了近代百年救國救民的時代洪流。

清光緒十一年《三字文》木版。
攝影/陳偉紅


李端棻:何以成為近代教育之師?


1889年,年僅16歲的梁啟超遇見了他的“人生導(dǎo)師”。


這位忠厚長者,不僅慧眼識英,作為主考官在科舉中拔擢了梁啟超這顆明珠;更是將自己大梁4歲的堂妹,介紹給了梁啟超,并在此后將其向張之洞、光緒帝等極力推薦。這位改變中國命運的前輩,正是貴州貴陽人,李端棻。

李端棻塑像。攝影/陳偉紅


沒錯,大名鼎鼎的廣東江門新會人梁啟超,確實是個貴州女婿


或許是因為梁在近代史上太過耀眼,大家往往將之視為李端棻生平中的高光時刻。殊不知,這位出身黔地的教育大師,憑一己之力拉開了從向近代教育轉(zhuǎn)型的序幕,被稱為近代教育之父。他的一生都在為“師者”作注:


他是才俊之師,雖大才如梁啟超,亦不過是李端棻平生發(fā)現(xiàn)的滿斛明珠中的一顆。李端棻一生,曾先后出任晉、粵、川、魯四省鄉(xiāng)試主考官,桃李天下,識得人才無數(shù)。

上圖:貴陽公立師范學堂教職員合影,前排右一為李端棻。

下圖:達德學校學文會第一次會員大會成員合影。

上圖來源/李端棻紀念館

下圖來源/達德學校舊址


他還是帝王之師。光緒十年(1884),李端棻署理國子監(jiān)祭酒,成為清朝教育體系中最高學府和王朝教育的主管機構(gòu)的最高管理者,類似如今的教育部部長。光緒十四年(1888),李端棻又擔任經(jīng)筵講官,為年輕的光緒皇帝授課答疑。


他更是近代教育之師。光緒二十二年(1896),李端棻向朝廷上《請推廣學校折》,全面系統(tǒng)地對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全面藍圖構(gòu)想:開設(shè)新式學堂、推行西學科目、選派學生出國游歷……其中最為重要的,則是首倡建立京師大學堂,是為如今北京大學的前身。


這些建議,為束縛思想、埋沒人才的舊式教育制度,鳴響了第一聲喪鐘,也為日后的近代教育制度,埋下了第一根枕木。

李端棻曾屢次視察達德學校。

圖1-3: 達德學校舊址。

攝影/陳偉紅


最后,作為一個貴州人,他自然也是貴州之師。光緒二十七年(1901)李端棻返鄉(xiāng)后,應(yīng)貴州巡撫之請出任新式學堂——經(jīng)世學堂主講,在教學中宣傳新學,推進貴州思想進步。在書院任職期間,李端棻寫出了面向貴州人的一部教科書:《普通學說》,被譽為貴州近代教育的開山之作。


此書一經(jīng)面世,即引起了黔中人民的一場思想地震:李端棻在書中大膽地摒棄掉經(jīng)學,提倡貴州人應(yīng)讀的書只有一種,那就是學以致用的救時之學,可謂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然即便千夫所指、輿論洶洶,能開一省之智,有何可懼?雖千萬人吾往矣!

貴陽南明區(qū)李端棻中學。
攝影/陳偉紅


如果說李端棻是開一省乃至一國的教育風氣,那么另一位貴州人,則是帶著貴州乃至中國,開眼看了世界。


黎庶昌:“開眼看世界”的貴州人


清代貴州遵義東鄉(xiāng)有一個叫沙灘的小村莊,前帶江流,后枕山巒,因村前江流中有一百丈沙洲而得名。正是在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莊中,誕生了從乾隆年間延續(xù)至清末民初的貴州“沙灘文化”,其中,就有黎庶昌。

遵義洛安河畔,是沙灘文化的發(fā)源地。

攝影/陳偉紅


光緒二年,39歲的黎庶昌接到調(diào)令,隨公使郭嵩燾出任大清國駐英參贊。此時受傳統(tǒng)華夷觀念的影響,守舊派紛紛跳腳反對,嘲諷外交人員為“去父母之邦”“未能事人而事鬼”。黎庶昌卻欣然應(yīng)命,一來因為他深受林則徐、魏源等“開眼看世界”先驅(qū)的影響,二來他深受陽明文化影響,深知“知行合一”之理,與其閉目塞聽,不如親往觀之、制而用之。

黎庶昌故居。

攝影/陳偉紅


黎庶昌登上了前往英國的遠洋輪船,由此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自此之后他歷任英、德、法、西四國使館參贊。在歐五年,游歷十國,寫成《西洋雜志》八卷;兩次任駐日公使,深入了解明治維新后的日本。

《古逸叢書》清光緒十年遵義黎庶昌日本東京使署刊本。

收藏來源/天津圖書館


豐富的外交經(jīng)歷,使得黎庶昌成為了當時清廷少有的洋務(wù)人才,連當時的執(zhí)政者慈禧太后在召見時也屢次向其詢問西方的政制民情。要知道,當時的清朝統(tǒng)治階級還在困惑英吉利與大清有無陸路可通、拿破侖為何拿破輪。


張之洞:教化萬民的改革領(lǐng)袖


生于貴州的張之洞則是近代中國學制的奠基人之一,他以日本學制為藍本,參與擬訂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付諸實施的學制體系:癸卯學制。這一學制詳細規(guī)定了中國教育的階段、修業(yè)年限、修習科目、學校類型等規(guī)章制度,以嶄新的面貌告別了封建教育體制。同時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念,也成為了指導(dǎo)洋務(wù)派改革時弊的思想武器。

張之洞《行書七言聯(lián)》。
收藏來源/私人藏


從放眼世界,到教化萬民,一代代貴州人發(fā)韌于西南群山,在中國近代的啟蒙教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03-

貴州人的“特殊一課”



貴州,這片文化的“桃花源”不僅培養(yǎng)出一代代能人志士,更是在抗戰(zhàn)時期庇護無數(shù)師生,為中國保留了一批批“讀書種子”。戰(zhàn)火之下,貴州人也誓死捍衛(wèi)著學校講臺的寧靜。

抗戰(zhàn)期間內(nèi)遷貴州的大學共有8所,其中既有軍校,也有醫(yī)科院校和綜合大學。他們躲避著日寇的兵鋒,跋山涉水跨越大半個中國而來。這些高等學府,在日寇“亡國滅種”陰謀威脅之下,于貴州保全著中國人的文化命脈和讀書種子。

抗戰(zhàn)期間,許多大學內(nèi)遷往貴州躲避戰(zhàn)火。

制圖/劉耘碩


浙江大學為例,在貴州辦學的七年,被浙大師生視為危急存亡之秋,同樣也被認為是浙大歷史上最光輝的七年。在貴七年,在萬分艱苦危險的磨練之中,受貴州人民的庇護,浙大師生靜心研究、實干報國將學校辦成了“東方劍橋”、“中國最好的四所大學之一”。

浙大西遷。
攝影/夏小西


同時,浙大人也與貴州這方土地與人民結(jié)下了深厚情誼:竺可楨常鼓勵浙大學生們親身實踐,為當?shù)厝嗣裨旄!U愦筠r(nóng)化系的師生在湄潭測定了當?shù)夭鑸@的土壤酸堿度以及各類農(nóng)產(chǎn)品的性狀。浙大在湄潭創(chuàng)辦的浙大附中,廣泛吸納大批當?shù)氐那笾嗄辏_啟讀書求知之路。


教育之外,文化典籍也在貴州棲身暫避。浙大校長竺可楨受民國教育部的委托,將原藏于杭州的《四庫全書》文瀾閣本140箱,成功轉(zhuǎn)移至貴陽黔靈山公園北的地母洞存放,在貴州人的細心呵護下得到了保存。

曾保存《四庫全書》的地母洞。
供圖/貴州省青年攝影家協(xié)會


所以什么是貴州文化的精髓所在?


當年黎庶昌離開家鄉(xiāng)時,表兄鄭珍,同樣也是沙灘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勉勵他道“豪杰之士,不待文王而興”,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說,大約就是“強者從不抱怨環(huán)境”,應(yīng)憑自身的才干器宇,慷慨前赴天下興亡的時局中去。沒錯,這不止是黎庶昌,同樣也是貴州的精神——


這座山地大省地處西南一隅,遠離文化中心,卻一代代人才輩出。從秦漢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到明朝首開科舉、創(chuàng)立王學,再到清末開眼看世界、為教育樹新風,貴州人克服了先天地理的阻礙,求知之心有多遠,文化就能傳多遠。

文昌閣旁的城墻。
攝影/陳偉紅


2023年地道風物推出“多彩貴州:人文山水·時光峰巒”貴州文化專題!點擊鏈接回顧本系列第一篇文章——如何看懂第一山地省的多彩文化史詩?


策劃?| 火花范

文?| 葉吟嘯

文字編輯 | 趙逃飛

圖片編輯 | 陳金魚

地圖編輯 | 劉耘碩

制圖 | 九陽

首圖 | 陳偉紅

封圖 | 陳偉紅


審稿專家

顧??久?

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貴州省文史館原館長、《貴州文庫》總纂

厐思純

貴州省文史館館員,人物史專家,著有《六千舉人七百進士》


主要參考資料

(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清)黎庶昌撰;王繼紅校注. 西洋雜志[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西南地區(qū)文史資料協(xié)作會議. 抗戰(zhàn)時期內(nèi)遷西南的高等院校[M]. 貴陽: 貴州民族出版社, 1988.

黃萬機. 黎庶昌評傳[M].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9.

袁行霈, 陳進玉主編;?顧久本卷主編. 中國地域文化通覽·貴州卷[M]. 北京:?中華書局, 2014.

孫祥偉.中國“文軍”長征——浙大西遷[J].蘭臺世界,2011(20):32.

謝丹.抗戰(zhàn)時期浙大西遷對湄潭地方現(xiàn)代化的影響[J].人口·社會·法制研究,2014(02):199-205.

張新民.舍人、盛覽與西漢時期的儒學南漸[J].孔子研究,2017(05):59-68.

王國梁. 貴州士紳的形成、發(fā)展和轉(zhuǎn)型研究(1413-1911年)[D].云南大學,2019.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chuàng)內(nèi)容

未經(jīng)賬號授權(quán),禁止隨意轉(zhuǎn)載

“黔山萬水”之間,貴州人如何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襄汾县| 炉霍县| 奇台县| 汕尾市| 马山县| 昌平区| 海安县| 芜湖市| 辽宁省| 闵行区| 黑龙江省| 镇赉县| 海城市| 临猗县| 建水县| 安溪县| 涿州市| 澳门| 皋兰县| 綦江县| 靖宇县| 双桥区| 德令哈市| 石阡县| 连云港市| 新化县| 广昌县| 百色市| 凤城市| 来宾市| 大化| 手机| 云霄县| 綦江县| 景宁| 禹城市| 合江县| 平阳县| 偏关县| 育儿| 襄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