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高二地理等級考筆記整理-1宇宙與地球
注:全部筆記及相關例題由豆子整理,附一點點全國教材內容,但考慮篇幅會有適量細節(jié)刪減,僅提供基礎知識框架體系,僅用作參考,含up主個人觀點,不保證完全正確完整但應該不會有大篇幅的錯誤和缺漏。適用群體為2020屆入學的擺爛到臨考又不想得D\E的同學以及想要提前了解一下高中地理內容的小可愛(具體內容請參考新編教材,該教材版本可能跟不上時代了)。請勿將本筆記整理當作課本的濃縮替代品,僅依靠本筆記,得分率視理解程度僅在60%~80%之間,建議結合課本參考本資料。
注:易錯點和相關標注的分析會用紅色字體標注
注:舉例說明用藍色字體標注,部分答題模板和相關題型必要知識點也會用藍色字體標注
注:拓展知識點,即超出書本或考試范圍的內容會用劃線標注
注:加粗段落為等級考或模擬考??急乜键c,加粗字詞為不能增字、漏字或改字的部分

最基本的天體:恒星和星云(質量大體積大密度小)
+行星
+衛(wèi)星
+彗星(慧星×)(質量小、云霧狀)
? ——哈雷彗星76年繞太陽一周
+流星體
——1、流星(電離層) 流星雨
——2、隕星(地面) 石隕星、鐵隕星、石鐵隕星
級別最高的天體系統(tǒng)——總星系 =銀河系+河外星系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不包括地球的星系——河外星系
太陽系距離銀河系3w光年,速度250km/s,2.5億年轉一周稱為一個宇宙年
太陽系中心天體: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擾亂地球上空電離層,影響地面無線電短波通信
擾亂地球磁場,產生“磁暴”
兩極地區(qū)夜空出現(xiàn)“極光”
全球天氣與氣候異常
八大行星(由近及遠):
類地行星(質量小 密度大 中心有鐵核):水星(沒衛(wèi)星)、金星(沒衛(wèi)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質量大?體積大?密度小):木星(最大)、土星(衛(wèi)星最多)
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日地距離:1.5億千米(一個天文單位)
金星與其他大行星相比的特殊之處:
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
自轉周期比公轉周期長
距離地球最近
地球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日地距離適中——平均氣溫適合生長,有液態(tài)水
地球質量體積適中——有大氣和水
地球自轉與公轉周期適中——晝夜更替與季節(jié)輪回節(jié)奏適度

月球(體積1/49,質量1/81,重力1/6)
白天漆黑,星星明亮,晝夜溫差大,寂靜無生命
高原山脈(明亮);平原盆地(陰暗)
月球表面特征:環(huán)形山密布(成因:隕星撞擊/火山爆發(fā));貝利環(huán)形山(最大)
月球自轉和公轉周期相同,方向相同(自西向東、逆時針)
月球公轉真正周期:恒星月(27.32日)
月相循環(huán)一個周期:朔望月(29.53日)

口訣:上上西西,下下東東
翻譯:上弦月出現(xiàn)在上半夜,亮面朝西掛在西邊;下弦月出現(xiàn)在下半夜,亮面朝東掛在東邊。
注:天空中的東西與地面相反,即朝向左東右西。
注:地球周圍的一圈數(shù)字即此時此地所對應的時間,該時間不隨地球的轉動而改變。如圖可知6時起看見新月,18時新月從視野中消失。由此可得新月6時升起18時落下。同理可得,滿月18時升起,次日6時落下。(月亮從升起到落下共12小時)
常見農歷節(jié)日:
春節(jié):正月初一
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
端午節(jié):五月初五
中秋節(jié):八月十五
重陽節(jié):九月初九
日食必然發(fā)生在新月;月食必然發(fā)生在滿月。
日食成因:日月地在同一直線上,且月球位于太陽和地球中間,月球遮住了太陽。
月食成因:日地月在同一直線上,且地球位于太陽和月球中間,月球處于地球的影子下。
潮汐:海水的周期性漲落現(xiàn)象。(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作用,以月球為主)
潮:白天出現(xiàn)的海水升降; 汐:晚上的海水升降
海水主要運動形式有——波浪、潮汐、洋流。
連續(xù)兩次漲潮/落潮的時間間隔為12h 25m
大潮:朔月、望月; 小潮:上弦月、下弦月
潮汐的影響和作用(略,見第一冊書P19)

太空資源:
空間資源
太陽能資源
礦產資源
環(huán)境資源
微重力、高真空、強輻射、超低溫
月球表面環(huán)境資源:
——高真空、無磁場、地質構造穩(wěn)定、弱重力、高潔凈

地球自轉:地球不停地繞地軸自西向東旋轉的運動。
口訣:北逆南順
翻譯:北極上空觀察,地球逆時針旋轉;南極上空觀察,地球順時針旋轉。
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恒星日(23h 56m 4s)
常用的地球自轉周期:太陽日(24h)
地球自轉角速度:15°/h(南北兩極點角速度為0°)
地球自轉線速度:赤道最大(1670km/h),向兩極遞減,兩極點為0

地方時:經度每隔15°,時刻差1小時;經度每隔1°,時刻差4分鐘。
區(qū)時: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qū)(如下圖),各時區(qū)中央經線(即虛線部分)的地方時

+ 代表東時區(qū);- 代表西時區(qū)
以0°經線為中心,把7.5°W~7.5°E作為零時區(qū)(中時區(qū)),之后每15個經度為一個時區(qū)。
東十二區(qū)和西十二區(qū)各跨經度7.5°,合稱東西十二區(qū)。
國際日期變更線(日界線):部分與180°經線重合(可以留意一下日界線兩側的小島)
相關計算:
各時區(qū)中央經線的經度計算:
e.g.東八區(qū),東取+,8區(qū) 8×15°=120°,東八區(qū)的中央經線為120°E,東八區(qū)為112.5°E~127.5°E之間。
區(qū)時計算:
e.g.東八區(qū)18時,求西三區(qū)。
東八區(qū)+8,西三區(qū)-3,(-3)-(+8)=-11(后者減去前者),西三區(qū)比東八區(qū)早11小時,即上午7時。
由此易得,從東十二區(qū)到西十二區(qū)差為-24,即日期減一天;從西十二區(qū)到東十二區(qū)差為24,即日期加一天。
地轉偏向力:因地球自轉而產生的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不斷偏轉的力。

口訣:南左(男左)北右
翻譯:南半球向左偏轉,北半球向右偏轉。
注:赤道不發(fā)生偏轉。
地球公轉(9.4億km)
1月初近日點(運動最快);7月初遠日點(運動最慢)
地球公轉真正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
通常使用公轉周期:回歸年(365d5h48m46s)

黃道平面即地球公轉軌道平面
注:黃赤交角并非完全不變,以每世紀約為46.84″的速度減少
黃赤交角的意義:
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度變化
四季變化

注:此后若無特殊標明,季節(jié)節(jié)氣都以北半球為準,即北半球夏至日簡稱為夏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