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知識清單!
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知識清單
1.編年體:編年體是中國傳統(tǒng)史書的一種體裁,以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為經(jīng),按年、月、 日來編撰、記述歷史的一種方式,是編寫歷史最早也是最簡便的方法。如《春秋》、《資治通鑒》等就是編年體史書。
2.《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xì)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他根據(jù)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的順序和體例,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間各國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xiàn),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
3.侯、伯:春秋時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寡人:諸侯謙稱,寡德之人。中國古代的國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國王和后來分封的諸侯國國王)不稱“朕”,而是稱“寡人”“孤”“不穀”等。
5.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6.執(zhí)事:辦事的官吏,也用于對對方的敬稱。
7.國別體:國別體是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的一種文體?!秶Z》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于戰(zhàn)國初年的魯?shù)抗?,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歷史。
8.《戰(zhàn)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xué)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于戰(zhàn)國初年,止于秦滅六國,約有 240年的歷史。西漢劉向編定,分為 12 策,33 卷,共 497 篇,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
9.卿:古代對男子的敬稱。
10.足下:敬辭,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都可用足下。
11.太子:古代儲君稱謂,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嫡長子,稱太子或世子。自秦朝開始,只有皇位的繼承者,才能稱太子或皇太子。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于皇帝,并擁有類似于朝廷的東宮。
12.豎子:對人的蔑稱,猶言小子。
13.陛下:對帝王的尊稱。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jìn)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后來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yīng)對的敬稱。
14.臣:最初指男性奴隸,跟女性的“妾”相對;后來成為君主時代官吏和百姓的統(tǒng)稱。另外,“臣”又是表示謙卑的自稱。
15.幣:古人用作禮物的絲織品。幣,禮品。
16.中庶子:戰(zhàn)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秦、漢為太子侍從官。歷代沿置。
17.將軍:春秋時代以卿統(tǒng)軍,故稱卿為將軍;一軍之帥稱將軍。到戰(zhàn)國時代始為正式官名,而卿仍稱將軍。自唐以后,上將軍、大將軍、將軍,或為環(huán)衛(wèi)官,或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將軍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稱將軍。明清兩代,有戰(zhàn)事出征置大將軍和將軍,戰(zhàn)爭結(jié)束則免。清朝將軍為宗室爵號之一,駐防各地的軍事長官也稱將軍。
18.諸侯:古代中央政權(quán)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tǒng)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代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朝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
19.賓客:春秋戰(zhàn)國時多用稱他國使者及貴族的門客、策士;東漢以后用以稱依附世家豪族的人;官名,太子賓客的省稱。
20.祖:古代餞行時的儀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為在半路上為別人設(shè)宴送別。
21.變徵: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宮、商、角、徵、羽是按五行的相生順序排列的,合稱五音。變徵是徵音的變調(diào),聲調(diào)凄涼。
22.詔: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分為即位詔、遺詔、表詔、伏詔、密詔、手詔、口詔等。始于秦始皇,終于清朝,是一種命令文體。
23.朝服:又稱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圣節(jié)及頒詔開讀、進(jìn)表、傳制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禮服。
24.九賓:賓同“儐”,九賓是我國古代外交上最為隆重的禮節(jié),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司儀施禮,并延引上殿。
25.郡縣:中國古代繼宗法血緣分封制度之后出現(xiàn)的以郡統(tǒng)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漢??たh制是古代中央集權(quán)制在地方政權(quán)上的體現(xiàn),它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
26.箕踞:坐在地上,兩腳張開,形狀像箕。這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tài)。
27.紀(jì)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體裁。紀(jì)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nèi)容,是記言、記事的進(jìn)一步結(jié)合,能夠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jì)傳體是本紀(jì)、世家、列傳、書志、表的綜合。始于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28.《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 3000 年間的歷史。全書 130 篇,包括 12 篇本紀(jì)(歷代帝王的傳記)、30 篇世家(貴族王侯的傳記)、70 篇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傳記),8 篇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10 篇(年)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共52 萬余字。被魯迅譽(y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9.幸:寵愛,指封建君主對妻妾等的寵愛。封建時代稱皇帝親臨也叫幸。
30.壽:以酒或物向別人祝福。
31.山東:崤山以東,即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地區(qū)。
32.關(guān)中:函谷關(guān)以西地區(qū),今陜西一帶。
33.左尹:戰(zhàn)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令尹是楚國總攬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的最高官銜。后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3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長幼排序為伯、仲、叔、季。最小的都以“季”字相稱。
35.跽:也叫“長跪”跪起,挺直上身兩膝著地。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
36.參乘:也稱“驂乘”或“車右”,陪乘或陪乘的人,站在車右擔(dān)任警衛(wèi)的人。古代乘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乘,四匹馬拉的車。
37.河:特指黃河,河南是黃河以南,河北是黃河以北。
38.亞父:對對方的敬稱,尊敬僅次于對待父親的人,項羽尊謀士范增為“亞父”。
39.再拜:拜兩次,古代隆重的禮節(jié)。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禮節(jié)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拜禮。《周禮·春官·大?!罚骸氨婢虐荩辉换?,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卑?,即報拜,再拜是也。
40.西賓:室內(nèi)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古書上有“東家”、“西賓”的說法,即是就室內(nèi)而言。
41.粟:本指谷子,脫殼后稱為小米,可泛指糧食。
42.長吏:職位較高的縣吏,指小官?!稘h書·百官公卿表》:“秩(俸祿)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p>
43.太長卿:掌管國家祭祀、禮樂、醫(yī)藥的官。
44.三徑:西漢末,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后,在院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后來,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隱居之地的代稱常見的還有“墻東、五柳、滄浪”等。
45.帝鄉(xiāng):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謂仙境。
46.下榻:在某地住宿。豫章太守陳蕃素來不接待賓客,專為徐稚設(shè)一榻,平時掛起,只有徐稚來訪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說。榻是狹長而低矮的坐臥用具。
47.翼軫: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來區(qū)分地面的區(qū)域,某個星宿對著地面的某個區(qū)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翼、軫是星宿名,屬二十八宿。
48.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舊說古時長江流過彭蠡(今鄱陽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稱“三江”。
49.五岳:中岳嵩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五岳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敬、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后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
50.五湖:泛指太湖區(qū)域的湖泊。一說指太湖、鄱陽湖、青草湖、丹陽湖、洞庭湖,南昌在五湖之間。
51.夷:我國古代對東部各民族的統(tǒng)稱。東方少數(shù)民族稱夷,南方少數(shù)民族稱蠻,北方少數(shù)民族稱狄,西方少數(shù)民族稱戎。古代蔑稱東方和南方各族為夷蠻。
52.旬休:西漢時就有“吏員五日一休沐”制度,官員第五天放假返家休息,洗澡更衣。唐制是十日為一旬,遇旬日則官員休沐。
53.學(xué)士:南北朝以后,設(shè)置的掌管文學(xué)撰述的官。唐代翰林學(xué)士本為文學(xué)侍從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參預(yù)機(jī)要。宋代始設(shè)專職,其地位職掌與唐代略同。明代設(shè)翰林院學(xué)士及翰林院侍讀、侍講學(xué)士,學(xué)士遂專為詞臣之榮銜。清代改翰林院學(xué)士為掌院學(xué)士。
54.清霜:古代名劍,因劍光清凜若霜雪而故名。《西京雜記》:“高祖斬白蛇劍,十二年一加磨瑩,刃上常若霜雪?!?/p>
55.宰:殷商時始置的掌管家務(wù)與奴隸,后為侍從君王左右之臣。西周時指掌王家內(nèi)外事務(wù),又在王左右參預(yù)政務(wù)的人。春秋時各國都設(shè)總管內(nèi)朝事務(wù)和財務(wù)的太宰。古代卿、大夫的家臣也稱宰,如子路為季氏宰。地方縣邑長官亦稱宰,如“家君作宰”中“宰”即指縣令。
56.三秋:古人稱七、八、九月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有時亦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nóng)歷九月。
57.閭閻:里門。代指房屋,泛指平民百姓。古代居于里門左邊的是貧苦的平民百姓,后以“閭左”代指貧苦百姓。
58.鐘鳴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貴族吃飯時要鳴鐘列鼎,鼎中盛食物。
59.四美: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60.東隅:因日出東隅,故以“東隅”指早晨,引申指始,初。
61.桑榆: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因以指日暮、傍晚。比喻事之最后階段,引申為晚年。
62.微命:即“一命”,周朝官階制度是從一命到九命,一命是最低級的官職。
63.請纓:請求皇帝賜給長纓(長繩),去縛住敵人。后指投軍報國。
64.弱冠:指 20 歲,古代以 20 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
65.投筆:指投筆從軍。后人把班超投筆于地、參軍作戰(zhàn)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
66.簪笏:指冠簪、手板,簪是束發(fā)戴帽用來固定帽子的,笏是朝見皇帝時用來記事的手板。因都是官吏用物,故可代指官職。
67.登龍門:龍門本指山西河津西北的黃河中,那里兩岸夾山,水險流急,相傳鯉魚躍過龍門則變?yōu)轱w龍。后比喻得到有名望、有權(quán)勢者的援引而身價大增。后亦指科舉時代會試得中。
68.高山流水:《列子·湯問》記載,春秋時代,琴師俞伯牙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lǐng)會這是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辩娮悠谒篮螅劳词е?,摔琴絕弦,終生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后以“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69.晦:陰歷每月最后一日。
70.朔:陰歷每月的第一日。
71.春秋: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古代有擇“春秋”兩季代指四季的習(xí)慣。
72.六氣:陰、陽、風(fēng)、雨、晦、明。
73.表:古代臣下給帝王陳情言事的一種文書。古代臣子寫給君王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統(tǒng)稱為“書”,到了漢代,被分為章、奏、表、議四類。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上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p>
74.期功:古代喪服的名稱。古代以親屬關(guān)系的遠(yuǎn)近制定喪服的輕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是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
75.太守:太守是秦漢時期對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更名為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jìn)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南北朝時,新增州漸多,郡守權(quán)為州刺史所奪,州郡區(qū)別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則專稱知府。
76.孝廉:漢代以來推舉人才的一種科目,舉孝順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漢武帝開始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名,晉時仍保留此制,但辦法和名額不盡相同?!靶⒘币彩敲鞒?、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77.刺史:漢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王莽稱帝時刺史改稱州牧,職權(quán)進(jìn)一步擴(kuò)大,由監(jiān)察官變?yōu)榈胤杰娛滦姓L官。刺史制度在西漢中后期得到進(jìn)一步發(fā)展,對維護(hù)皇權(quán),澄清吏治起著積極的作用。
78.秀才:漢代以來選拔人才(“舉士”)的一種科目。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稱“茂才”。明清兩代科舉制中的生員的通稱是“秀才”。
79.郎中:尚書省的屬官,分掌各司事務(wù),其職位僅次于尚書、侍郎、丞相的高級官員。還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zé)原為護(hù)衛(wèi)、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
80.洗馬:又叫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官。
81.東宮: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建儲指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82.伏惟:古時下級對上級表示恭敬的用語,奏疏和書信里常用。伏,俯伏。惟,想。
83.牧伯:古代稱州郡的長官。
84.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靈的總稱,指天地。舊時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亦作“后土皇天”。
|聲明:文章內(nèi)容來自高考語文資訊,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