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海上見聞錄 作者:阮旻錫 明朝

2022-12-28 20:10 作者:拉失德史  | 我要投稿

甲申,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

三月,北京陷,崇禎亡。

五月十五日,誠意伯劉孔昭、司禮監(jiān)韓贊周等立福王(諱由嵩,神宗之孫)于南京,改元弘光。

兵部尚書史可法請督師(江)北,鳳陽總督馬士英入專國政。

封福建總兵鄭芝龍南安伯,賜蟒衣。

乙酉,順治二年、南京弘光元年

封鄭鴻逵為靖虜伯。

清兵破楊州,史可法死之。

清兵五月渡江,弘光走至蕪湖,降將劉良佐擒解豫王。

總兵扼江,鄭鴻逵、鄭彩擁舟師不戰(zhàn),走還閩;至浙,于江口逢唐王(諱聿鍵),鴻逵奉之至福州。巡撫張肯堂、巡按吳春枝(原刊為枝春)、吏部黃道周、南安伯鄭芝龍等會議監(jiān)國。鴻逵固請正位。以閏六月十五日即位,改元隆武。起曾櫻、何吾騶等入閣辦事。晉封芝龍(為)平虜侯,尋封平國公;鴻逵為定虜侯,尋封定國公;芝豹為澄濟伯;鄭彩為永勝伯。以平國公長子森賜國姓,改名成功,封忠孝伯。

賜姓以天啟甲子七月十五日生于日本國,母顏氏。至七歲遣人取回。有志讀書,聰敏不群。年十五,補南安縣學廩生。

封平國公部將施天福為武毅伯,洪旭為忠振伯,林習山為忠定伯,張進為忠匡伯,陳輝為忠靖伯;定國公部將陳豹為忠勇伯,林察為輔明侯。

以鄭鴻逵為大元帥出浙東,鄭彩為副元帥出江西。既出關,疏言缺餉,逗留如故。于是黃道周請募兵江西,隆武為給空札百函為行資;為清兵所獲,送南都,不屈,與中書賴雍、蔡繼俱死之。

八月,隆武詔至粵,有靖江王者稱監(jiān)國,不奉詔;總制丁魁楚、巡撫瞿式耜擒送至閩,斬之。

原任山西僉事鄭之尹之子鄭遵謙與張國維、陳函輝、熊汝霖等迎魯王于臺州為監(jiān)國,駐紹興。遣都督陳謙奉書至閩。謙前赍南安伯敕印與平國,因相善,平國邀之。及陛見,啟函稱“皇叔父”,不稱“陛下”,隆武怒。御史錢邦芑密勸隆武殺之。夜半,內(nèi)傳行刑,倉卒不及救,平國痛憤甚。先是,平國已密遣人通內(nèi)院洪承疇、御史黃熙胤;至是,又微聞監(jiān)國錢塘信息,乃稱缺糧餉,檄守將施天?;?;而閩兵無糧,逃散不守矣。

丙戌,順治三年、海上稱隆武元年

三月,清貝勒王駐兵錢塘北岸。

五月,江上兵潰。

六月初一日,清兵渡江,江潮不至。方國安、馬士英欲獻監(jiān)國為投降計,遣人守監(jiān)國;守者病,乃得脫,逃上海舶。督師張國維、興國公王之仁、兵部陳函輝、大學士朱大典俱死之。方逢年、方國安俱投降。馬士英逃至臺州小寺,清兵搜獲后,與方國安父子方逢年俱斬于延平城下,家眷給賜兵丁。阮大鋮既投降,過嶺自投崖死,仍命僇尸。

將移關,守將陳秀、郭曦投降,而仙霞無一守兵矣。隆武于八月定計幸贛,未至,曬龍鳳衣,陳謙之子率數(shù)十騎追至,遂及于難。

九月,清兵至泉州。芝龍退保安平鎮(zhèn)。貝勒令泉紳郭必昌招之。芝龍以洪、黃之信未通,未敢迎師。貝勒與之書,略曰:‘我所以重將軍者,以將軍能立唐藩也。且兩粵未平,今鑄閩粵總督印以相待’。芝龍得書大喜。賜姓力諫不聽。

十一月,芝龍至福州見貝勒,置酒甚歡。夜半挾之北去,從者皆不得見。至京,封同安侯。

丁亥,順治四年;是歲桂王即位于肇慶,改元永歷

初,芝龍撤兵,密諭賜姓,欲與俱往見貝勒;賜姓不從。定國陰令逸去。至是,率所部入海。芝豹獨奉母居安平鎮(zhèn)。鄭彩率舟師至舟山,迎監(jiān)國魯王南下。魯王封鄭彩為建威侯,尋晉建國公;其弟鄭聯(lián)為定遠伯,尋晉侯。鄭彩及閣部熊汝霖進取福寧州,諸縣響應,遂入興化府。熊閣部鼓舞起義,諸起義者皆未給札,兵至數(shù)萬,多烏合;鄭彩謀奪其權,雖與之結姻,忌之,乘舟遣兵攻其舟,并全家殺之。于是義兵憤怒解體。時義兵所在蜂起,汀、邵并亂;據(jù)建寧,閩郵為之阻。

夏,京中命王大人、陳錦、佟國器、李率泰督兵至,破建寧,屠之;所失州縣盡復。

鄭彩至海壇,復為鄉(xiāng)兵所敗,遂同魯王至廈門。時鄭聯(lián)亦糾合浦南橋義兵楊重等攻入漳浦縣,以龔有楨為縣令。然未幾縣破,有楨被執(zhí)不屈,被剮。

鄭聯(lián)率義兵攻海澄縣,然見敵騎即走,爭舟墜水死者甚多。

平和縣曾慶等與詔安等處義兵立德化王慈燁,據(jù)將軍寨,陷大昌,攻順昌、將樂,皆為清兵所敗。

隆武之亡,舊相蘇觀生、何吾騶遁回廣東,與布政使顧元敬于十一月立隆武之弟聿??為監(jiān)國,年號紹武。

十二月,清總兵李成棟率兵襲廣城,副將杜永和襲紹武,并周王、益王、遼王等盡殺之。蘇觀生從死。吾騶、元敬皆降。

福省既陷,兩廣總督丁魁楚與廣西巡撫瞿式耜會議監(jiān)國。式耜首言永明王(諱由榔)賢,且為神宗嫡孫,應立;乃桂王之子,初封衡陽,以寇亂徙梧州,會桂王薨,以??

绖中于十月十四日監(jiān)國。改元永歷,以肇慶府署為行宮。以魁楚,呂大器為大學士,以式耜為吏部侍郎兼閣學,掌詮事。封總兵陳邦傅為思恩侯,尋晉慶國公(后廣西破,投誠,率兵追永歷,為李定國所擒,父子俱死)。

時賜姓謀舉義,而兵將戰(zhàn)艦百無一備,往南澳招募。聞永歷即位粵西,遙奉年號,自稱“招討大元帥罪臣”。有眾三百人,于廈門之鼓浪嶼訓練;委黃愷于安平鎮(zhèn)措餉。識者知其可與有為,于是平國舊將咸歸心焉。即以洪政、陳輝為左右先鋒,楊才、張進為親丁鎮(zhèn),郭泰、馀寬為左右鎮(zhèn),林習山為樓船鎮(zhèn),進兵攻海澄。扎祖山頭數(shù)日,援兵至,洪政中流矢,與監(jiān)軍楊期潢俱死之,遂退兵入粵。會定國公進攻泉州,列營于桃花山。清提督趙國祚率數(shù)百騎沖營,張進、楊才迎戰(zhàn)。定國遣林順夾攻,大破之。別遣水兵破溜石炮城,斬參將解應龍,軍聲大振。泉紳郭必昌之子顯欲為內(nèi)應;國祚知而斬之,滅其家,并擊(?)故相黃景昉等。國祚酷虐,泉民不敢喘息。至漳州,王進遣兵來援,圍解。

戊子,順治五年、海上稱永歷二年

閏三月,賜姓攻同安。清守將廉印(郎?)與知縣張效齡俱遁,遂取之。

七月,陳、佟、李援師至,遂攻同安城。八月,城陷;鎮(zhèn)將邱晉、林壯猷全軍盡沒,知縣葉翼云、教諭陳鼎死之。屠其城,殺五萬馀人,“同安血流溝”之讖應焉。先是,同安諸生陳姓者,綽號泥鰍,回至羅漢山中,所稱“生閻羅”者授以片紙云:‘泥鰍死半途,同安血流溝,嘉禾斷人種,安平(海?)成平埔’。陳生果至小盈嶺而死。是后,凡獲滿兵,輒斷掌放回以應之。然后來安海城竟拆毀,而廈門竟遷空無人歷一紀云。

是歲大饑,賜姓及建國公鄭彩各發(fā)兵民船至高州糴米;為思恩侯陳邦傅所轄,賜姓船免餉,馀照丈尺征糧。船有千馀,多是民船。閩中斗米近千錢。

時,海上藩鎮(zhèn)分駐于各島。監(jiān)國魯王別將平夷伯周崔(原刊為鶴)之、閩安侯周瑞、定西伯張名振、總兵阮美等守舟山至沙埕,鄭彩、鄭聯(lián)等守廈門。令定國公鄭鴻逵守安平之白沙,使其將陳豹守南澳。賜姓駐廈門,以親丁三百人遣其故錦衣衛(wèi)鄭芝鵬護家眷。使張進守銅山所;太子太師鄭香守海澄之石尾,有眾數(shù)千人,后為清兵所破,二子鄭廣、鄭海死焉。然糧餉缺乏,取之民間;而鄭彩營將章云飛等擾民尤甚。定國公遂率舟師至潮州,隨地取餉。

己丑,順治六年、海上稱永歷三年

廣東提督李成棟反正,迎永歷。

于是永歷有船使令,以為恢復在即,詔各勛鎮(zhèn)考試諸生赴廣省進場。賜姓遂送考生員葉后詔、洪初辟等十馀人同黃志高赍本赴行在。舟至潮陽,遭風飄壞。馀人不能達,獨黃志高至粵。詔以志高為兵部職方司主事,使監(jiān)賜姓軍,命以舟師進取南都。其后賜姓入長江,承此詔旨也。詔使并赍秦王孫可望告示一張,其文云:“秦王告諭天下”;中間敘‘湖廣殺敬謹王、四川殺八固王之捷,入滇擒逆黔父子’云云。又檄文一冊,中有云:‘恢復兩京者準封公,一省者封為侯,四府以上者封為伯;今無尺土之功,而擅封五等之爵’云云。又有定西王李定國告示一張,其文云:“西寧王奉秦王令旨”;中間敘‘破廣西定南王孔有德焚死之捷’云云。

清鎮(zhèn)守漳浦副將王起俸密赴軍門納款,謀泄,棄家由龜鎮(zhèn)至銅山投見。賜姓授以都督同知,掛“統(tǒng)練將軍”印,令管北標將。

十月,賜姓舟進云霄港,由白塔登岸,分道并進。云霄港守將張國貴迎戰(zhàn),為左先鋒部下副將施顯敗死。進軍攻城,中軍姚國泰拒守;城破,國泰身被重傷,獲之,令醫(yī)治送軍前收用。遂進攻詔安,扎營龍峰、磁灶等處。令中沖鎮(zhèn)柯宸樞、援剿左鎮(zhèn)黃廷、右沖鎮(zhèn)洪習山等守盤陀嶺,以遏漳援。漳鎮(zhèn)王邦俊、副將王之剛等調(diào)集各縣守兵,合攻盤陀嶺。是日大霧,諸軍各不相顧;柯宸樞同其弟中軍宸梅俱戰(zhàn)死。

十一月,賜姓解詔安圍,督兵由分水關入潮州,抵黃崗。時潮屬多土豪擁據(jù),三吳壩有吳六(原刊為大)奇、黃崗有黃海如、南洋有許龍、澄海有楊廣、海山有朱堯、潮陽有張禮、碣石有蘇利等。時武毅伯施天福同黃海如說成功取潮陽,資其富饒,且近???,有海門所、達濠浦可以泊舟,通運糧米。但須由南海鱟灣過達濠浦,方可至縣,恐許龍、張禮為鯁耳。成功遂令移兵南洋。許龍迎戰(zhàn)敗走。漢陽舊將陳斌來歸,授后勁鎮(zhèn)。楊廣、朱堯等降。遂移兵鱟灣,張禮拒敵;立破其兩寨,禮乞降。命援剿右鎮(zhèn)黃山督諸軍駐靖海衛(wèi),攻南山寨,破之。成功遂于揭陽會定國公,帶張禮往見;定國公夜沉之于水,成功悔之(成功即賜姓)。

庚寅,順治七年、海上稱永歷四年。

先是,清兵破湘潭,何騰蛟被殺;破南昌,金聲桓赴水死。二月,破信豐,李成棟沒于陣。永歷皆追贈王爵,抆淚親祭。及報南雄不守,遂移德慶,抵梧州。榕江兵潰,桂林陷,瞿式耜、張同敞死之。

三月,成功至潮陽,知縣常鳳出迎,令洪旭駐鎮(zhèn)。楊才攻破平和縣,屠之。陳斌破獅頭寨,寨主黃亮采降。楊才病故,林勇代為右先鋒,征蘇利陣亡。

四月,移兵揭陽。定國公言新虗寨不服,攻之;用龍熕擊入其城,遂降。先是,海中放光,定國令人沒水求之,得大炮夾兩龍熕為耳,用船車出之,號龍。所擊無不催破。后國軒用以攻泉城,火引不發(fā),鞭之,口遂裂,城竟不破。

潮州守將郝尚文(久?)引馬步數(shù)千來援,成功令其下迎敵。陳斌躍馬入陣,獲其中軍陳祿。眾兵繼進追殺,尚文(久?)僅以身免。

五月,詔安九甲義將萬禮來附。

六月,遣兵攻蘇利,不克。蘇利據(jù)碣石衛(wèi),后平南王發(fā)兵討之,被殺。

成功議攻潮州。陳斌進曰:‘潮郡東西環(huán)溪,只一浮橋通漳大路,必須斷橋以絕援兵,然后移扎西南攻圍’。從之。尚文(久?)出兵戰(zhàn)敗,浮橋、石橋一齊焚毀;進兵三面攻擊。漳州援兵至,久攻不下。會暑,士卒多病,乃退兵潮陽。

黃亮采復叛,攻行營。甘輝迎擊,斬其父子,兵始散去。

成功殺定遠侯鄭聯(lián),并其軍。建國公鄭彩逃于南海,將佐多降。

十一月,成功至潮陽。提塘黃文自行在來報,稱有旨詔成功入援。

時平南王、靖南王率滿、漢兵數(shù)萬來,次復廣州,西寧王望海兵救援甚切。

閏十一月,成功令各鎮(zhèn)兵在船聽令,南下勤王。時陳斌與施瑯不睦,遂逃據(jù)潮州投誠。

黃海如在達濠浦欲叛,令林習山致之死。

十二月,成功抵揭陽,與定國公議欲南下。定國回廈門。

辛卯,順治八年、海上稱永歷五年

正月,成功至南海。以蘇茂為左先鋒代施瑯。至白沙河,颶風大作。至天(大?)星所,殺退思訓援兵,攻其城,下之。

閩撫張學圣同提督馬得功集各處民兵及船攻廈門。鄭芝鵬怯懦,載輜重下船。得功將數(shù)十騎飄至五通,遂登岸。阮引不戰(zhàn)而逃,百姓哭聲震天。成功董夫人倉皇落水,有居民負之登舟。是夜亂兵焚毀店舍,火光燭天。前大學士曾櫻在城中,家人掖之出城;公不從,夜自縊。公之門人阮旻錫聞之,與僧文臺及同門陳泰共議;天未明,文臺以僧龕抬公尸至僧歷灣下船,付其家人。鄉(xiāng)之紳士副憲王公忠孝以己所置壽棺斂之,而前司馬盧若騰、副院沈佺期、樞部諸葛倬等皆視斂。后兵部主事劉玉龍疏輔臣從容就義事;奉旨:‘曾櫻身死經(jīng)常,允宜優(yōu)恤。追贈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師,謚文忠,賜祭葬。蔭一子中書舍人、一子錦衣衛(wèi)百戶,世襲。其門人知縣陳泰冒險負尸,積勞殞歿,著贈鴻臚寺少卿’。

三月初一日,清撫院張學圣同興泉道黃樹渡海,見島嶼孤懸,波濤環(huán)繞,驚為絕地,即先引回;令知縣張效齡安撫居民。初四日,馬得功行牌于各鄉(xiāng)居民,意欲據(jù)守。初八日,會定國公舟師至,截港圍之。命鎮(zhèn)將楊抒素登圓筜港與戰(zhàn),互有勝負,副將吳■戰(zhàn)死。施瑯率陳塤、鄭文星百馀人登廈門港與戰(zhàn),敗之;得功幾為所及。于是得功求過海;張撫院差人至安平,挾平國太夫人囑定國公以船載馬得功三百馀騎及馀兵盡回。先是,定國公差都督鄭德、翼將周全斌等到天(大?)星所,報稱馬得功陷島,請賜姓回師;乃于四月初一日到浯嶼,得功已渡海二日矣。賜姓怒甚,不許諸親與定國相見。定國移扎于白沙。初十日,賜姓駐廈門港,議失守功罪。先賞施瑯花紅銀二百兩、陳塤銀一百兩。斬鄭芝鵬及阮引等以徇眾;何德捆責,藍登免罪。軍士皆踴躍歡呼,銳氣百倍;以家在島上,人口遭其搶掠,得泄其憤故耳。命忠振伯洪旭管理中左(原刊為右),參軍潘庚鍾追鄉(xiāng)紳助餉銀。潘為之加派,搜掠一空。

詔安、平和二縣俱復。

定西侯張名振、平夷侯周崔之、英毅伯阮駿等自舟山來歸,俱授水師鎮(zhèn)。

海澄守將郝文興密約納降。

壬辰,順治九年、海上稱永歷六年

正月初二日,賜姓督師至海澄港,潮大漲,直至中權關下。郝文興開城率將士出降,授前鋒鎮(zhèn),掛印。以參軍黃維璟知縣事。

初十日,進兵江東,遣各鎮(zhèn)攻長泰縣。至溪西,擊敗漳城援兵。二十三日,援兵至,復敗之。二月初二日,游兵營吳世珍奮勇登城,被炮擊死。賜姓令火器營何明鑿地道,用地雷以擊其城。三月初三日,報總督部院陳錦督馬步兵數(shù)萬來援,已扎同安縣。初十日,地雷發(fā),不及城而止。是日,遂移兵九江東。陳錦安營于牛蹄山,相去五里。十三日,親來沖營。賜姓率眾將迎擊之;陳錦大敗,棄營盤而走,全軍俱覆,失衣甲、馬匹、輜重不可勝計,遂奔回,扎營于同安城外,被其家丁庫成棟所刺來歸。賜姓賞其功,以其弒主,陰令殺之。長泰縣清守將楊青棄城而走,以參軍馮澄世知縣事。以甘輝為中提督、黃廷為前提督、黃山為后提督。

四月,進圍漳州。賜姓扎南院。五月清浙鎮(zhèn)馬進寶(號金衢馬)率兵來援,縱其入城;復同王邦俊從東門出戰(zhàn),敗回,遂攖城固守而不敢出。諸軍攻圍數(shù)月,不下。時張名振以地方事(?),升萬禮為前沖鎮(zhèn)、副將陳朝為右沖鎮(zhèn)。賜姓移師金門后浦,扎營操練。

施瑯前在南澳,兵付蘇茂代將,意回日必復任;賜姓不與,遂請為僧。賜姓諭令以舟募兵,許授前鋒鎮(zhèn)。偶有親兵逃亡,賜姓拔為親隨,瑯將曾德捉回立斬之,賜姓怒而不發(fā)。二十日,傳令諸將在船聽令;遂令右先鋒黃廷執(zhí)施瑯及忠定伯林習山,拘在船中,令副將吳芳看守?,樇胰酥思俜Q賜姓令箭,調(diào)回審究;吳芳即同登岸。至草灣,瑯即將吳芳及押人打倒脫走,逃于山穴中兩日夜,往投蘇茂。茂密以小舟載之渡海,依澄濟伯。賜姓怒甚,欲斬林習山,未果。殺吳芳妻子,令芳跟尋。二十一日,殺施瑯之父及其弟顯。以戎旗中協(xié)林勝為援剿左鎮(zhèn)。

二十□日,賜姓督兵入漳州地方。二十七日,大破漳鎮(zhèn)王邦俊兵于磁灶。

六月,回師。舊將黃興來歸,授中權鎮(zhèn);黃梧來歸,授副將。以監(jiān)督陳六御為北鎮(zhèn)營騎兵。

九月,賜姓督師入漳浦地方。王邦俊來援,復大破之;追至龍井,降其將卒數(shù)百人而還。

李長病退,以黃昌為戎旗鎮(zhèn)親隨營。

十一月,清提督楊名高自福州率步騎來漳應援。賜姓逆之于小盈嶺,大破之,追至馬厝港,名高僅以身免。騎兵營楊祖為首功,掛印,升營為鎮(zhèn)。

十二月,舊將陳堯策前投清,同清將協(xié)守漳浦;至是獻地納降,以為護軍前鎮(zhèn),照舊鎮(zhèn)守。以參軍林其昌知縣事。議筑鎮(zhèn)門象鼻山,截溪流不得入海,欲以灌城;而奔流迅急,堤不得合,費工甚巨,罷之。賜姓不攻城,筑長圍困之,使其糧盡自降。而城中兵,盡括鄉(xiāng)紳富室百姓之粟。城中食盡,民相枕籍餓死,甚至殺人為食,至有婦人群聚擊男子而分食其肉者;毋論鼠雀及樹根、木葉、水萍、紙皮之屬盡食之。稀粥一碗,價值四金。自四月至十月,城中死者十八、九。后清署守道周亮功收髑髏,凡七十三萬有奇;焚埋于東門外,名之曰“同歸所”。筑庵其上,勒石記之。城外死者骸骨無數(shù),不與焉。

五月,福省集水師數(shù)百只來攻廈門。賜姓令陳輝督水師御之,遇于崇武所。清舟師敗績,棄船登岸而走。

九月,清總兵固山金勵領浙直八旗滿、漢兵共萬馀,入閩來援。至泉州,駐扎養(yǎng)馬。二十六日,賜姓解圍;退扎古縣,據(jù)險以待。固山由長泰縣入漳。

十月初二日,固山率滿騎來沖營。是早西北風盛發(fā),火箭、火炮皆被風打回,對面昏黑;滿兵乘煙沖突,諸將潰散。賜姓退扎海澄。后提督黃山、禮武鎮(zhèn)陳俸、右先鋒廖敬、親丁鎮(zhèn)郭廷、護衛(wèi)右鎮(zhèn)洪承寵皆戰(zhàn)歿。

癸巳,順治十年、海上稱永歷七年

二月,賜姓駐廈門,遣前軍定西侯張名振等率水軍恢復浙直州縣,并遣忠靖伯陳輝等齊入長江。

四月,金固山調(diào)集水陸官兵船只,欲攻海澄。賜姓遣水師左軍林察、右軍周瑞、后軍周崔之、阮駿、黃大振等前往堵截。后遇颶風,飄入興化港,被獲;至鄭、賈來議撫,始放回。二十八日,金固山扎營楓山頭。

五月初一日,賜姓至海澄,錮兵守御。以前鋒鎮(zhèn)郝文興、戎旗鎮(zhèn)王秀奇、護衛(wèi)前鎮(zhèn)陳堯策守鎮(zhèn)遠寨,前鎮(zhèn)衛(wèi)萬禮幫鎮(zhèn)遠寨。又以前提督黃廷、中提督甘輝守關王廟前木棚,連接振遠樓。賜姓駐扎天妃宮,親行督戰(zhàn)。初四日,金固山率步騎數(shù)萬扎營天妃宮前,安大小銃炮數(shù)百號,日夜連擊不停。木柵崩壞,官兵多被擊死。初五日,后勁鎮(zhèn)陳魁、后沖鎮(zhèn)葉章各率精勇數(shù)百,合力乘炮煙沖進,遇炮銃齊發(fā),葉章被銃擊死,陳魁打傷左足。賜姓令收兵固守。以周全斌管后沖鎮(zhèn),楊正管后勁鎮(zhèn)。清兵攻擊兩晝夜,營壘隨筑隨壞。賜姓率諸將上敵臺觀望,張蓋而坐。清兵見之,炮火齊發(fā)。甘輝翼賜姓下臺,而位隨擊碎矣。鎮(zhèn)遠寨新筑籧篨,崩壞如平地,軍士無可站立;賜姓令掘地藏身。令神器鎮(zhèn)何明率洪善將火藥就夜分掘埋溝邊,藥心相續(xù),候令而發(fā)。初六日黃昏,滿兵火炮、火銃連夜不絕,直至五鼓。放火炮兵頭迭、綠旗兵二迭,滿兵填濠攀柵而上;兵皆穿重鎧,刀不能傷。城上俱持大斧擊之;墜則后列者乘其尸而登。三迭滿將鋒擁齊進,銳不可當。天色漸明,滿兵大半過河。遂暗發(fā)地炮,煙焰蔽天。過河者一炮盡死;其未過河者,甘輝截擊之,擒斬無遺。金固山精銳盡喪,連夜逃回。十二日,賜姓回廈門,于教場設宴,犒諸將士。論功行賞:以忠孝伯印付甘輝,輝不敢受。以擅離海澄城,殺知縣黃維璟及不用命軍士二人。著監(jiān)督池士紳以蠟丸赍帛疏,由陸路詣行在,敘方曲破總鎮(zhèn)王邦俊、小盈嶺破提督楊名高、江東橋殲總督部院陳錦、海澄敗固山金勵之功。行在遣兵部主事萬年英赍敕晉賜姓漳國公,封延平王。賜姓拜表辭讓,差監(jiān)督張自新同萬兵部由水路詣行在回奏,以海澄破邊功請封各鎮(zhèn)爵賞。后永歷以帛詔甘輝為崇明伯、黃廷為永安伯、萬禮為建安伯、郝文興為祥符伯、王秀奇為慶都伯、參軍馮澄世太仆寺卿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筑海澄城,所屬地方每家各出民夫一名。城高二丈馀。舊有五都土城連而為一,皆用灰石砌成,并筑短墻,安大小銃三千馀號。周圍環(huán)以港水,巨浸茫茫,外通舟楫。內(nèi)積米榖、軍器。據(jù)潮州之咽喉,與廈、金二門相為表里,以為長守之計。命馮澄世督其工。

六月,賜姓以金固山回京,遂督舟師南下,進攻鷗汀壩。鷗汀在潮州港口,其民強悍;有船百馀只,加十八槳,水上如飛。遇大船以繩絆其舵,牽之入港;小船即攻殺之。海舟至潮者,往往被其劫掠,殺害甚多。賜姓至,攻其城。楊廣亦以兵來會。城厚而堅,從辰至午,攻打不下。賜姓被飛彈微傷足踝,遂退兵。次日,至華平貴嶼寨,入納榖,遂抽兵下船。

李定國差人致書。其書曰:“西寧王致書國姓大將軍麾下”;言當同心協(xié)力,約以舟師直取江南也。

同安侯在京,遣家人李德稱有詔書封賜姓為海澄公。

九月,京中遣內(nèi)院學士葉成格、理事官阿山同賜姓弟內(nèi)侍下(音蝦)渡舍、蔭舍赍四府安插兵眾敕至。十九日,李德、周繼武先到廈門。賜姓知先剃發(fā)后受詔,只令周繼武持啟往請。二十四日,葉、阿二使到泉。

十月,賜姓發(fā)渡舍回泉復二使,約到安平鎮(zhèn)相見面言,先受詔而后剃發(fā)。十七日,二使至,賜姓設帳供于報恩寺。二使只就布棚安供詔敕,賜姓不肯受敕。二十日,二使回泉州。二十九日,二使促渡舍、蔭舍等并顏夫人回京復命。撫事不成,遂置同安侯于高墻、戍澄濟伯于寧古塔。

遣輔明侯林察、閩安侯周瑞、戎旗鎮(zhèn)王秀奇、左先鋒蘇茂統(tǒng)陸師,率五鎮(zhèn)營官兵、戰(zhàn)船百馀艘南下勤王。差效用官林云璇奉勤王表詣行在,并持(原刊為特)書知會西寧王。

十一月,漳州千總劉國軒同魏標、樸世用以總鎮(zhèn)張世耀新任,兵卒未協(xié),遣人來(約)期獻城歸降;賜姓遣洪旭、甘輝、林勝、戴捷等往。

十二月初一夜,直至南門,掛云梯。國軒令人牽引而上。張世耀倉卒不知所為,乃降;知府房星曄、理刑王元衡、知縣周瓊等俱降。洪旭入城安輯。初四日,賜姓抵漳,以劉國軒為護衛(wèi)后鎮(zhèn)、魏標為火武營、樸世用為水武營、張世耀軍前任用,委戴捷鎮(zhèn)守。長泰縣守將楊青來降,諸屬縣皆降。

賜姓遣諸將徇泉州諸屬縣,皆下之。惟府城為副將韓尚亮堅守。

乙未,順治十二年、海上稱永歷九年

正月初五日,攻破仙游縣,焚殺甚慘。明兵部尚書唐顯悅之子,乃賜姓之姻家、世子經(jīng)之外父,死焉。

二月,設立六官,以潘庚鍾為吏官、洪旭為戶官、鄭擎柱為禮官、張光啟為兵官、程璠為刑官、馮澄世為工官。設協(xié)理各一員、左右都事各二員。以常壽(原刊為爵)寧為察言官,掌六卿印。鄧會、張一彬為正副審理。設儲賢館,以前取考試諸生洪初辟、楊經(jīng)、阮旻錫、陳昌言、陳鵬羽、楊芳、葉儒羽、呂鼎、陳繼明、林復明及薦舉薛聯(lián)桂、鄧愈等充之。設育胄館,以死事諸將及侯伯子弟林維榮、柯平等充之。

改中左所為思明州,以薛聯(lián)桂知州事。

四月,以郝文興為左提督,萬禮為后提督,王秀奇改為右提督,林勝代為戎旗鎮(zhèn),黃昌為援剿左鎮(zhèn),黃梧為前沖衛(wèi)。

筑丙州新城。

五月,總督南征林察、周瑞、王秀奇、蘇茂等班師回,稱西寧王戰(zhàn)敗退梧州,應援不及。賜姓大怒,降責有差。

委戶官洪旭任水師右軍,以吏官潘庚鍾兼管戶官,加都事吳慎為協(xié)理佐之。

賜姓以撫局不就,分兵與定西侯張名振、忠靖伯陳輝等會師入長江,搗其腹心。以水師右軍洪旭為總督,以原北鎮(zhèn)陳六御為五軍戎政,總制六師,率兵北上。

京中遣庶子王統(tǒng)率八旗滿兵及漢軍約有三萬入閩,先撥前鋒滿騎到省。賜姓盡抽福、興、泉之兵回漳;各屬縣城悉墜之。

以儲賢、育胄二館諸生監(jiān)紀諸鎮(zhèn),每月紀其功罪,匯冊上報。設領兵中軍二員,臨陣督戰(zhàn),以候缺將為之。又設餉司一員,后監(jiān)紀兼之。

六月,墮(原刊為墜)漳州城及各屬縣。

賜姓會諸鎮(zhèn)兵于漳之東門外蓮花浦合操,親自教演。月終,乃撥各鎮(zhèn)出征。

七月,以中提督甘輝為正總督、右提督王秀奇為副總督,率二十鎮(zhèn)北上,與忠定伯林習山、縣制陳六御相機而行。以前提督黃廷為正總督、后提督萬禮為副總督,率二十馀鎮(zhèn)南下。

八月,前提督黃廷等入揭陽港,扎營桃花山。清潮州守將劉伯祿率兵來援,大破走之,擒其中軍將,斬殺甚多。二十四日,劉伯祿復集吳六奇及惠州兵列營鷹嘴埔。左戎鎮(zhèn)林勝揮兵渡濠至,斬木柵,攻破其營,擒其副將。諸鎮(zhèn)將乘勢追殺,遂進揭陽城。忠勇侯林察自南澳率師來會,運大銃、筑土山攻之;清守將、知縣棄城逃去。并取普寧縣,進添各鄉(xiāng)寨米。

中提督甘輝等北上阻風,就溫、臺二府取糧。臺州總鎮(zhèn)馬信欲降,忠振伯遣人招之。風順,遂發(fā)舟山,未果。

九月,左提督祥符伯郝文興病故,賜姓親臨祭奠,厚恤其家。

清庶子王至福州,調(diào)集本省綠旗馬步一齊進發(fā)。賜姓令思明州居民搬移過(原刊為邊)海,官兵眷口搬住金門、鎮(zhèn)海等處,空島以待。庶子王至泉州,駐扎東岳廟。

十月,賜姓調(diào)回左戎鎮(zhèn)林勝守思明州。

甘輝、洪旭等至舟山,由岑江口登岸。州守以兵迎戰(zhàn),敗走,遂進兵攻城。陳總制遣監(jiān)督李化龍入城招降,清鎮(zhèn)守副將巴臣功遂開城投順。張名振等出自長江來會。清定關守將張鴻德棄家來奔,授前鋒鎮(zhèn)。

十一月,賜姓差監(jiān)督李長至舟山調(diào)兵北上。師回,以總制陳六御督定西侯張名振、英毅伯阮駿等鎮(zhèn)守舟山;委林勝鎮(zhèn)守海澄,王元士知縣事。林其昌失入人罪,革職。

十二月,甘輝引巴臣功等入見,即授驍騎鎮(zhèn),改名臣興。

洪旭入臺州港馬信棄城帶兵馬揭眷來歸,賜姓即授中權鎮(zhèn),掛“征□(虜)將軍”印。

丙申,順治十三年、海上稱永歷十年

正月,清平南王尚可喜撥騎兵同潮鎮(zhèn)劉伯祿來復揭陽,離城西二十瑞安營。左(原刊為右)先鋒蘇茂統(tǒng)五鎮(zhèn)守西門,隔港據(jù)橋;橋外即平埔。時平藩兵即以數(shù)百騎挑戰(zhàn),鎮(zhèn)兵追之即走。是日援剿右鎮(zhèn)黃勝、殿兵鎮(zhèn)林文燦、左提督黃梧在埔上操兵,平藩兵大至。蘇茂欲出兵迎戰(zhàn),金武營郭遂第諫,以為橋狹難于進兵,不聽。進戰(zhàn)大敗,惟遂第兵先抽過橋無失;馀皆自相踐踏,擠橋墜港。黃勝、林文燦皆死于橋下,兵死者凡五千馀人。清兵過橋,拆毀營盤,直逼城下。前提督黃廷在東門出兵接戰(zhàn),清兵乃退。報至,賜姓命五軍總制張英再督戰(zhàn),期下潮。清兵截港而營,難于攻擊,而各土堡堅守不納榖。

二月,賜姓差兵官張光啟入揭陽察戰(zhàn)敗情形。調(diào)蘇茂、杜輝、黃梧等回思明州。令黃廷、林勝及各鎮(zhèn)下廣,探聽行在消息。

三月,前軍定西侯張名振于正月病故,令陳六御兼管前軍事,令水師前軍阮駿專守舟山。阮駿報稱定關造船五百只,欲攻舟山,請撥兵防護;賜姓即遣馬信、張鴻德等督師北上協(xié)防。

四月,清庶子王吊各灣船只,令泉州城守韓尚亮統(tǒng)率,出泉州港。賜姓令諸鎮(zhèn)出圍頭迎擊。援剿左協(xié)王明銃擊沉清船一只。信武營陳澤等乘勢追殺。忽颶風大作,諸鎮(zhèn)舟收泊圍頭。清船被風壓下,有收入圍頭被獲者,有飄入青嶼、金門登岸乞降者,有飄至外洋黃海者,得收回泉港者不有一只。由是不敢渡海。

五月,黃廷等至碣石衛(wèi),兵皆無糧,逃亡走散;遂回師。

六月,至思明州。賜姓議揭陽喪師罪:斬左先鋒蘇茂;杜輝捆責,黃梧記責,照舊管事圖贖。以周全斌為左先鋒鎮(zhèn);金武營郭遂第改名華棟,為后沖鎮(zhèn);撥黃梧守海澄縣。

二十二日,黃梧同副將蘇明據(jù)海澄降清。黃梧在揭陽,亡其鐵甲兵三百馀名,窘于賠補,而廈門住屋又為定國公迫取,故得揭陽而叛。蘇明乃蘇茂之堂弟。清封黃梧為海澄公,鎮(zhèn)漳州;蘇明授精尼奇呢哈哈番,召至京為內(nèi)大臣。后黃梧請發(fā)鄭氏祖墳、株求鄭氏親黨、陷五大商,漳、泉之民大遭厥禍。賜姓令甘輝、林勝、洪旭等各鎮(zhèn)兵前往攻復;清兵已入城,惟五都土城為副將林明及領兵康熊所守。遂搬米粟、兵器下船,計濯城所貯糧二十五萬馀石、軍器銃炮及各將領私積無數(shù)。拔林明為右戎旗鎮(zhèn),拔康熊為左戎旗鎮(zhèn);領兵中軍;逮兵官張光啟、兵都事黃璋下獄,以其附同黃梧瞞借楊琦衣甲軍器應點之罪,又驚挾之致變之故也。

以黃元、華棟守銅山。時鎮(zhèn)將楊琦、鍾宇、陳鵬等多不法,為各監(jiān)紀所揭被責。甘輝言上以為文武不和,乃聽諸監(jiān)紀留用。

七月,遣中提督甘輝、林勝、周全斌、楊祖等十五鎮(zhèn)官兵北上。甘輝等遂入閩安鎮(zhèn),至省城南臺橋登岸扎營。賜姓諜知省城無兵,令取福州;而差船失其諭帖不至,甘輝遂掠南臺、潭尾等處。

八月,清世子王抽兵赴省。賜姓以前提督黃廷鎮(zhèn)思明州,赦張光啟、黃漳戴罪管事;親率右戎旗鎮(zhèn)林明等至福州視師。

浙江定海外師來攻舟山。陳六御、阮駿二船向前沖殺,被誘深入,水急,船收不回,炮矢如雨,俱赴海自焚而死;馀船奔散。清兵至舟山,遷徙居民,拆毀城郭。張鴻德亦戰(zhàn)歿。

九月初三日,賜姓至閩安鎮(zhèn)。相度地勢,令馮澄世筑寨城鎮(zhèn)守;羅星塔亦筑土城鎮(zhèn)守。賜姓駕駐壺江、定海、鳳埔等處。

中權鎮(zhèn)馬(原刊為黃)信自北回,陳說失舟山之事。賜姓令優(yōu)恤陳六御(魯王都督陳謙之子)、阮駿二家。

取連江縣,守之。

十月,賜姓駐三都。初六日,世子王發(fā)兵攻銅山,被后沖鎮(zhèn)華棟、護衛(wèi)右鎮(zhèn)黃元擊敗,退走。

以左提督王秀奇總督五軍戎務,中權鎮(zhèn)馬信管左提督事。

十二月,賜姓督船取羅源、寧德等處。報入省,清庶子王遂撥滿州梅章京、阿格商、巴都、柯如良等帶披甲綠旗兵數(shù)千赴援。時同安侯差謝表等來勸就撫,李率泰亦差人來說退兵以就撫局,賜姓令諸鎮(zhèn)兵皆退。甘輝斷后,至護國嶺,甘輝令抽兵過橋,至嶺下列陣;馬信已撥兵下船,顧謂甘輝曰:‘吾聞公善戰(zhàn),今日親視公退此一陣也’。滿州先鋒數(shù)百騎追至,見陣嚴整,不敢逼。甘輝再令抽兵度嶺,親督數(shù)十人在后。阿格商追至,揮兵欲蹙之;別將勸之止,格商曰:‘此易取耳,當盡殲之’。格商至嶺下,身自下馬,諸將士俱下騎,皆步行上嶺。箭如雨發(fā),路狹,兵不能成行。甘輝揮刀大呼,從高趨下。兵殊死闘,滿兵崩壞,格商身中數(shù)刃,猶力戰(zhàn),鄭兵爭砍之。馬信令斷其首,埋于田中;馀者殺死甚多。甘輝即令收兵;而別鎮(zhèn)追者,為滿騎所殺退。是役也,阿格商最驍勇,而巴都、柯如良皆稱善戰(zhàn);及敗后,滿兵為之奪氣。于是撫事不成。

丁酉,順治十四年、海上稱永歷十一年

正月,賜姓駐三都。

二月,總制金張英、后提督萬禮督舟師至溫州,議攻金鄉(xiāng)衛(wèi)。清守將瞿永壽獻城降,遂取糧回。

三月,賜姓令萬禮督正兵鎮(zhèn)(原刊正兵二字顛倒)韓英、左沖洪善、右沖楊朝棟等輪守閩(原刊為萬)安鎮(zhèn)、羅星塔等處。賜姓親率諸鎮(zhèn)兵北上,至鎮(zhèn)下灣阻風,遂回思明州。

初八日,定國公鴻逵本于金門所。

四月,遣水師后鎮(zhèn)施舉同李順往浙江等處,招集松門一帶漁民,以為進長江向導。施舉行至定關遭風,坐船流入港內(nèi)。清兵攻之,陷歿。

五月,察言官常壽寧(原刊為陸察常壽密)啟戶官鄭泰干沒洋船銀一萬,查皆失實。泰言此人必系奸細,往往離間藩下左右用事之人;又聞其受賄形狀。賜姓大怒;念其嵩江世胄,一家四十馀口起義被殺,憐其年老,免刑,幽置而死。

六月,臺灣紅夷人長揆一遣通事何斌饋送外國寶物來求通商,愿年輸餉銀五千兩、箭桴十萬枝、硫黃一千擔;許之。

七月,賜姓興師北上;委忠振伯洪旭督水路四鎮(zhèn)兵防守思明州。初十日,傳令在船開駕。督戎旗等鎮(zhèn)進扎興化、黃巖,分遣中提督甘輝進扎涵頭,取糧三日,遂抽兵進狼崎。親往閩安鎮(zhèn),令前提督黃廷鎮(zhèn)守。廷言閩安鎮(zhèn)不可守,賜姓令守一月。以護衛(wèi)前鎮(zhèn)陳斌守羅星塔。

八月初二日,賜姓入海門港,乘風直進黃巖縣。清守將王戎戰(zhàn)敗,以城降。十八日,進攻臺州府,令馬信遣人招降。二十六日,清總鎮(zhèn)李必出城降,知府(原刊為縣)齊維藩、臨海知縣黎岳詹俱降。

九月,太平縣、天臺縣守將俱降。初八日,遣萬禮攻海門衛(wèi)。初九日,賜姓親到,閱其地勢頗險,令監(jiān)督李繼寧入城招諭清守將張捷;出遮身牌,以鍬?鑿掘城墻,列大熕齊發(fā),崩之而入,男女無少長皆屠之,壯士數(shù)百人走免。其地遂空。

時永歷遣漳平伯周金湯、太監(jiān)劉柱從海上至思明,赍延平王敕命至,晉封潮王。賜姓欲恢復南京,然后稱王,故文書告示只稱令旨。后金湯復命,云南已破,死于廣海。

前監(jiān)國魯王之科臣徐孚遠附海船至交趾,欲從交趾王借道歸永歷。王欲其臣禮賜見,孚遠不肯登岸而回。賜姓遂集南船,不許往廣南貿(mào)易。

戊戌,順治十五年、海上稱永歷十二年

(是歲永歷亡)

正月,賜姓駐思明州。

二月,調(diào)回各提鎮(zhèn),挑選壯勇者撥入親軍。

三月,賜姓筑演武亭于廈門港練兵。以石獅重五百斤為的,力能挺起者撥入左右武衛(wèi)親軍。皆給以云南斬馬刀、弓箭,帶鐵面,穿鐵臂、鐵裙,用鎖鎖定,使不得脫;時謂之“鐵人”。拔陳魁、陳鵬為左右虎衛(wèi)鎮(zhèn)。

賜姓令左武衛(wèi)林勝同左右虎衛(wèi)之兵南下攻許龍。港水忽漲,舟師直入,許龍率眾而逃,獲其輜重,焚其巢穴,清海澄守將劉進忠等率兵獻城迎降。后沖鎮(zhèn)華棟逼前所,守將劉崇賢亦降。

永春義師林忠襲破永福縣。清部院李率泰發(fā)兵來援。檄海澄公黃梧兵,未至,疑之;盡撥其轄下官兵分入八旗,黃梧大悔。

李率泰吊集漳、泉水哨,庶子王撥披甲下船,圍羅星塔。吊集民夫,自鼓山開路,直達鎮(zhèn)城。十四日,滿兵水陸齊攻。前提督右鎮(zhèn)馀程(原刊為程馀)守頂寨,戰(zhàn)死,遂失閩安鎮(zhèn)。護衛(wèi)前鎮(zhèn)陳斌、神器鎮(zhèn)盧謙守羅星塔,被困無援。施瑯在清為同安城守,在總督軍前,使人招陳斌降;時麾下兵欲降,斌遂降。后說李率泰,盡殺之南臺橋,凡五百馀人。賜姓恐閩安鎮(zhèn)有失,撥兵赴援,遂棄臺州;率師南下,已無及矣。即以五軍陳堯策督數(shù)鎮(zhèn)守狼崎地方。二十四日,賜姓回思明州。二十八日,賜姓督師南下。

四月初一日,至南澳。忠勇侯陳豹言:‘惠、潮破敗之馀,得其城無用;鷗汀壩一小寨,令數(shù)鎮(zhèn)攻之可克’。左戎鎮(zhèn)林勝愿領兵攻寨,從之。各提鎮(zhèn)于潮陽取糧。賜姓回思明州。

提督黃廷、林勝等攻破鷗汀壩。時天旱濠干,兵至城下,用人字牌病故(?),以劉進忠管鎮(zhèn)事。華棟即郭遂第,乃興化諸生也,因義舉,其母尚系府獄,故改名。后賜姓以千金贖之,仍恤其子。

五月,以前提督黃廷防守思明州,與兵官洪旭同商機務,戶官鄭泰給發(fā)兵餉。其馀諸提督鎮(zhèn)衛(wèi)俱北上,甲士五萬,伏兵凡十馀萬,船數(shù)千艘。

六月初七日,師至軍陽關。清守將車任暹獻地投降。十三日,瑞安縣守將文(艾?)誠祥降。鐵騎鎮(zhèn)巴臣興病故,以黑云祥管鎮(zhèn)事。十九日,至溫州,清守將堅守不出。賜姓議取足糧餉,收兵下船。

七月初二日,賜姓開駕抵舟山。問引港官李順水程;順曰:‘舟山至羊山,西南風一日便到。其山皆羊,并無人往。有大王廟甚靈;海中有蒙、瞽二龍,泊船不可金鼓獻紙,恐其驚動,翻覆不安’。賜姓不信。初九日午刻,到羊山候?。初十日,各提鎮(zhèn)來見,放炮鳴鑼。不移時,風起浪涌,迅雷閃電,對面昏黑不相見,但聞呼救之聲。管船都(督)陳德與太監(jiān)張忠等跪求賜姓上棚拜天;拜甫畢,風雨頓息,波浪稍恬。覆舟五千馀號,溺死數(shù)千人。賜姓中軍船打破,失六妃嬪、二公子、三公子、五公子,凡二百三十一人。十四日,賜姓因以兵船、軍器損失,回至舟山,議向溫、臺各港取餉。

九月初十日,至象山縣。知縣遣生員送豬、羊、酒來犒師,并具稟啟;遂傳令不攻。將北,兵皆怕風浪,多逃去。

有報援剿左鎮(zhèn)賀世明等船頭桅竿俱粉紅,又訛傳欲叛去,并北將盡失之語。賜姓遂盡撤賀世明鎮(zhèn)任(原刊為?。?,并命張五軍諭水武營樸(原刊為卜)世用、火武營魏標(原刊為操)、中權鎮(zhèn)李必、奇兵鎮(zhèn)張魁等解職。惟北鎮(zhèn)姚國泰補援剿右鎮(zhèn)。賀世明憤激氣死。以總理監(jiān)營翁天佑署左提督,隸(原刊為肄)其兵。

十月初三日,賜姓至臺州港。

后沖鎮(zhèn)劉進忠叛入金門所;賜姓令攻打,隨棄城而走。以木武營黃招管后沖鎮(zhèn)。二十二日,賜姓至營,右衛(wèi)守將不降,下令攻城。

十一月初七日,城破,擒殺無算。十二日,分各提督鎮(zhèn)就汛養(yǎng)民。

十二月十五日,賜姓駕駐沙門(?)(是歲清兵攻破云南,永歷亡)。

先是,秦王孫可望出湖南,與經(jīng)略洪承疇對壘。永歷駐安龍,西寧王李定國奉之以入云南,一路無阻。遂將孫可望家眷送至軍還之,途中輜重,又被劫掠,可望窮憤,遂投誠,至京,上優(yōu)待之,封義王。其死也,親吊之。平西王吳三桂與洪承疇攻入云南,李定國護永歷至緬甸。定國病死,吳三桂追至,緬甸人獻永歷;疏聞,筑臺絞死。是日天地昏暗,有白龍升天之異;觀者莫不涕淚傷感,而明祚至此終矣(按三藩本末記事云:‘永歷于辛丑順治十八年入緬甸,十二月,緬人獻永歷于清;至次年壬寅二月,絞死于省城南門’)。

己亥,順治十六年、海上稱永歷十三年

正月,賜姓駐沙關。

二月,賜姓至盤陀橋。

三月,賜姓催各提鎮(zhèn)限本月二十五日到盤陀橋聽令。

四月二十八日,齊到定關。二十九日,至寧波港。

五月初一日,抽兵下船。初四日,至舟山烈港。十七日,賜姓至羊山。十八日,至崇明。十九日,差監(jiān)紀劉澄密書通江南提督馬進寶。

六月十四日,賜姓至焦山。十六日辰時,進兵攻瓜州。清操江軍門朱衣佐率游擊左云龍領滿、漢數(shù)千扎城外迎戰(zhàn)。賜姓督左右武衛(wèi)居中、中提督居右、后提督抄瓜州之后西。陣西對隔一小港,銃矢交擊。水師進斷滾江龍。賜姓揮兵大進。滿兵列大銃守岸。左沖鎮(zhèn)周全斌揮兵渡水,直渡小港;水深鐵重,兵從水底行,沒頂,多溺死。突上岸,守兵不意驚駭,全斌直沖其陣。右協(xié)楊富(原刊為當)陣斬十馀人,諸軍直逼而進,清兵退走入城。諸軍乘勝豎云梯攻城;正兵鎮(zhèn)韓英先登,左先鋒楊祖繼進。巳時,遂克瓜州,陣斬左云龍、生擒朱衣佐及所獲滿州兵盡殲之。是日,左提督馬信攻奪潭家大炮,兵官張光啟、羅含章等攻奪滿州木城三座。木城用杉木板釘平,豎柵其上,內(nèi)各藏兵五百人、火炮四十門,火藥、火罐不計;從上流壓下,船遇之立碎。至是,殲焉。賜姓以全斌輕渡港、損兵多,欲斬之;諸將跪請,乃令戴罪立功。朱衣佐至鎮(zhèn)江,乞歸養(yǎng)親,賜姓賜路費遣之。以援剿后鎮(zhèn)劉猷鎮(zhèn)守瓜州、監(jiān)紀柯平督理江防營,州事委張兵官。楊戎政督水師入蕪湖,牽其戰(zhàn)船,直逼金陵,以分其勢。

十九日,賜姓督師鎮(zhèn)江南岸七里港。二十日,登岸扎營。時清滿、漢兵扎在銀山上一帶□,鄭兵扎在銀山對面山上,只隔一港。滿兵驚,移大路扎營,留綠旗兵數(shù)百守銀山。二十二日二更,賜姓移營到銀山下。寅時傳令登山站隊。天明,滿兵見之大驚,分為五路而來。賜姓親督右武衛(wèi)周全斌、左虎衛(wèi)陳魁迎敵。周全斌直沖其鋒,以長繩界陣后,有兵退至繩者斬。于是奮勇爭先,滿兵披靡;諸將繼之,道路狹而溝港多,自相踐踏,不計其數(shù),馀皆遁走;遂令攻城。清總鎮(zhèn)高謙、知府戴可進獻城投降。周全斌身帶重傷,特令鎮(zhèn)守;以工官馮澄世為常鎮(zhèn)道、兵都事李鳳為知府,以監(jiān)紀林若霖為刑廳。

賜姓議取金陵。中提督甘輝請從陸路進兵,以為‘乘破竹之勢,一鼓可下;或攻取其外四州郡,以絕援兵,則孤城亦難守矣。若由水路,恐風信稽遲;若援兵入守,又費工夫’。諸將多以天時炎熱,久雨,溝河難過。賜姓遂令由水道進發(fā)。

七月初四日,諸軍下船。初七日,至觀音門。初八日,令左沖鎮(zhèn)黃安總督水師泊三叉河口。十二日,派前鋒鎮(zhèn)馀新、中沖鎮(zhèn)蕭拱宸扎獅子山,堵鳳儀門;左提督翁天佑為應援,中提督甘輝、后提督萬禮、左先鋒楊祖俱離前鋒鎮(zhèn)之第三大橋頭山上屯扎;右提督馬信、宣毅鎮(zhèn)吳豪扎旱西門。賜姓督左武衛(wèi)林勝、左虎衛(wèi)陳魁、右虎衛(wèi)陳鵬、五軍張英屯扎后廟。時寧國、池州、和州、滁州等州縣俱降;杭州、江西九江等處俱有密謀舉議、前來給札者。遣監(jiān)督高綿祖、禮都事蔡政前往蘇松通提督馬進寶,約其會兵前來。江南總督管效忠吊集各府兵將齊備,謀欲沖營。

十七日,甘輝請總令攻城,恐援兵日至,師老無功;賜姓令二十一日安炮進攻。二十三日夜,城中覘知馀新懈怠無備,請副將梁化鳳率兵夜出,從街坊居民舍中毀墻通道而襲其營。馀新被擒,蕭拱宸泅水而逃,全軍覆沒。后提督萬禮扎在橋外,救應不及;滿兵遂蜂擁出城扎營。是晚,甘輝、林勝諫賜姓抽兵且回至觀音山。賜姓欲再決一戰(zhàn),令楊祖、姚國泰、楊正、藍衍等扎在山上,甘輝、張英等伏在山內(nèi),林勝、陳魁等列在山下;賜姓督陳鵬、萬祿等在觀音門應援,萬禮、萬義等堵御大橋頭大路,馬信、吳豪、韓英等由水路躡其后;黃安專督水師防江。是日,清兵大隊抄出山后,直沖左先鋒楊祖之營。賜姓傳令,無令不許輕戰(zhàn),而山上、山下又隔遠不相聯(lián)屬。清兵炮火交擊,楊祖眾寡不敵敗走,藍衍戰(zhàn)死。賜姓遣陳鵬、萬祿往援,山高不得上。滿兵山上蹙下,甘輝、張英等被圍,力戰(zhàn)不得出;張英陣亡,甘輝被捉。林勝、陳魁在山下戰(zhàn)敗,全軍俱歿。萬禮等在大僑頭,清兵首尾合攻,被捉;萬義泅水而逃。賜姓見大勢已潰,先抽兵下船。清水師蟻集來追,黃安御之,擊沉數(shù)只,防護諸眷姬;后載諸殘兵出港。查失將領中提督甘輝、后提督萬禮、五軍張英、親軍林勝、陳魁、鎮(zhèn)將藍衍、魏標、樸(原刊為卜)世用、副將洪瑯、戶官潘庚鍾、儀衛(wèi)吳賜等十二名。后甘輝等解至金陵,總督固山會審,萬禮、馀新皆跪,甘輝以足蹴之曰:‘癡漢尚欲求生乎’!大罵不屈,遂被殺。

海兵之入長江也,上議欲出京軍,召前海澄降將蘇明問之;對曰:‘海兵不能持久,指日當有捷音’。后三日,江寧捷音至矣。

二十四日,賜姓至鎮(zhèn)江,分派各鎮(zhèn)將收拾官兵,補缺管事。二十八日,諸將領俱下船,駕入長江。

八月初一日,師回至狼山上沙。初四日,泊船吳淞江,遣蔡政往見馬進寶,入京擬撫。初八日,至崇明城,以作老營。十一日,開炮攻打,城崩數(shù)丈,清守將梁化鳳死拒不退。正兵鎮(zhèn)韓英登梯,被銃打下,監(jiān)督王起俸亦被銃傷,俱死。賜姓欲集諸將再攻,周全斌以為城小而堅,難以驟拔;得之亦無用。適馬進寶差中軍官同蔡政來勸回師之說,以待奏請,看撫局成否;賜姓從之,仍遣蔡政往京。十八日,賜姓回師至浙江;以楊富(原刊為當)管正兵鎮(zhèn),分派各提鎮(zhèn),就溫、臺、舟山各港口地方屯扎操練。仍撥數(shù)鎮(zhèn)屯扎蓁峽、三都、興化、日照、海南地方。

九月初三日,令開船;初七日,至思明州。

十月,援剿后鎮(zhèn)劉猷在溫州深入內(nèi)地取餉,被誘戰(zhàn)歿。

十二月,蔡政自京回,云撫事不成、系同安侯于獄,并逮馬進寶到京問罪、遣滿州將軍達素帶披甲萬馀前來剿海,并令三省合剿。

庚子,順治十七年、海上稱永歷十四年

正月二十一日,報滿州統(tǒng)兵將軍達素頭站兵至福州。

二月,賜姓調(diào)回北汛諸提鎮(zhèn),候撥防守。

三月,報達將軍已到泉州,催促船只配兵。賜姓吊回南下官兵,分派屯扎。

四月初二日,改右提督馬信為提督親軍驍騎鎮(zhèn)。又傳令各提鎮(zhèn)將領官兵眷口搬住金門所,委英兵鎮(zhèn)陳瑞保護,同戶官鄭泰一同照管。初四日,遣中沖鎮(zhèn)蕭拱宸等治崇武,堵御泉港;委輔明侯林察為水師總督,共商機宜。派援剿右鎮(zhèn)林順、禮武鎮(zhèn)林福防守海門,派右武衛(wèi)周全斌、驍騎鎮(zhèn)馬信防治烈(原刊為裂)嶼尾。派游兵鎮(zhèn)胡靖、殿兵鎮(zhèn)陳璋為陸師,守高峙等處;援剿后鎮(zhèn)張志為水師,拋泊高崎應援;撥林福防守倒流寨。二十六日,泉州清船二百馀號駕到洋芝澳;陸路兵山上扎營放炮,船依山邊而行,遂進至圍頭。賜姓令林察、蕭拱宸等泊劉五店,遏止圍頭清船不得入同安港會合;行戶官鄭泰,將前派守圍頭官兵船只一盡防守金門,拋泊城保角,以防廣海許龍等船;撥右虎衛(wèi)陳鵬守五通(原刊為道)、高崎等東一帶,撥援剿前鎮(zhèn)戴捷守高崎寨,殿兵鎮(zhèn)陳璋、前沖鎮(zhèn)劉俊、智武鎮(zhèn)顏望忠守澥保寨并赤山坪,游兵鎮(zhèn)胡靖防守東渡寨。委戎政王秀奇總督高崎等處、協(xié)理戎政楊朝棟總督東渡等處臨期商酌調(diào)遣各鎮(zhèn)管理外,又令神武營康彥邦扎崎尾,兼管神武一帶地方;更撥宣毅后鎮(zhèn)吳豪、后沖鎮(zhèn)黃昭、援剿后鎮(zhèn)張志并陳廣、吳裕水師應援高崎、五通(原刊為道)等處,堵御邀擊。

五月初一日,賜姓駐演武臺。撥忠靖伯陳輝、閩(原刊為同)安侯周瑞、援剿右鎮(zhèn)下楊元標銃船、前提督下方左榮等船泊海澄港,以截漳州大隊水師。初三日,賜姓親督前提督黃廷、右武衛(wèi)(原刊為鎮(zhèn))周全斌、援剿左鎮(zhèn)黃昌、右鎮(zhèn)林順、正戎旗鎮(zhèn)楊富等在海門準備迎敵。初八日,漳州港內(nèi)先遣大船一百號,配以漢兵,部院李率泰同海澄公黃梧督之,出海澄港、同安港收拾小船。滿將達素同同安總鎮(zhèn)施瑯,配以滿兵,橫渡高崎。俱下船,約初十日進兵。

初十日,賜姓令五軍陳堯策傳諭陳輝等安泊中流,不許起舵,欲待漳州船出而乘其后。倏忽間,滿船乘風順流蔽江而下,以數(shù)船攻一船;用鐵鏈釘住,炮矢齊發(fā),梯而登。陳堯策、周瑞一船及左方榮一船皆被燒殺。陳輝一船,滿兵蜂擁而上;輝走入官艙,發(fā)火藥從下沖上,船火飛烈,滿兵在船上者俱死。其船未沉,為官兵奪回,陳輝得活。時賜姓坐熕船,繼令何義督之;而下八槳船,往來督戰(zhàn)。時滿兵乘潮直進,海船漸漸退走,直壓至廈門港口。將午,南風大發(fā),海潮漸漲;黃廷、周全斌等奮力迎擊,同正、副龍熕兩船破?而入。龍熕受大彈子一丸(重十馀斤)、小彈子一斗;副龍熕照樣新鑄者,各以一船專載之。龍熕所及,船中之人頃刻不見形骸;遂奪滿先鋒昂邦章京紅眼二船、出橋侍衛(wèi)一二等下十馀員并烏沙一船。黃廷擒梅勒耿勝一船。戶官鄭泰自金門率鳥船五十號乘勢沖入,宣毅鎮(zhèn)黃元從鼓浪嶼后沖出交攻;炮聲如雷,隱隱不絕,煙火迷江,咫尺不辨。共擒滿船十三號。滿先鋒三船被追至圭嶼,棄船登岸;馬信招之,皆降,夜溺殺之。惟留紅帶梅勒士心秀隨身披甲二人。

是日辰時,達將軍總督滿、漢兵船至牟尼嶼赤山坪登岸。殿兵鎮(zhèn)陳璋揮兵于水中逆戰(zhàn),兵少,漸不及支。守高崎右虎衛(wèi)陳鵬密通同安施總鎮(zhèn),謀為內(nèi)應。其左營陳蟒,璋之侄也;見勢急,欲出兵救援。陳鵬止不許,總督王秀奇速令陳蟒赴之。滿兵見金龍甲兵至,以為迎己也;及下水砍殺,始慌亂。而前協(xié)萬宏、領兵林雄、領協(xié)鎮(zhèn)劉雄繼至合擊,前沖鎮(zhèn)劉俊亦從東沖出,協(xié)力拒殺;俄而,吳豪趕至。滿船向前迎敵,諸水師分路沖下,擊沉數(shù)只。滿兵先登岸者被殺及溺水者不計,生擒巨馬喇及披甲三百馀人,皆斷掌放回。將軍達素率殘兵回省。數(shù)日后尸浮海岸,長發(fā)者十二三、短發(fā)者十七八。賜姓磔陳鵬,并殺其家屬;以陳蟒為虎衛(wèi)右鎮(zhèn),以何義為虎衛(wèi)左鎮(zhèn)。

六月,賜姓駐金門后浦,令思明州將領官兵眷口移駐金門;百姓搬移過海,聽其自便。撥諸提鎮(zhèn)分扎汛地取糧。

七月,命兵官張光啟往倭國借兵,以船載黃蘗寺僧隱元及其徒五十眾;時倭人敦請隱元,故載與俱往。賜姓書與倭國王而不及上將軍主國政者,故兵不發(fā)。

九月,詔兵民家眷俱回思明州。

十月,清吊將軍達素回京問罪,素在省吞金而死。滿兵回京,水師船只俱入港閣岸。

監(jiān)國魯王殂于金門所。

辛丑,順治十八年(是歲,順治駕崩,康熙登極)、海上稱永歷十五年

正月,賜姓議取臺灣。其地在東南海中,延亙數(shù)千里,土番雜處。天啟年間,歐羅巴紅夷占居之,于港口筑城,與中國、日本、廣南貿(mào)易。海邊貧民流寓者,種蔗煮糖為業(yè),殆數(shù)千戶。時紅夷亦恐海上動兵,故于庚子春復遣通事舍人何斌及其酋長再來議貢。何斌密進地圖,勸賜姓取之。賜姓陳兵自鎮(zhèn)南關至院東,依山布陣,凡十馀里,甲兵數(shù)萬;周全斌統(tǒng)轄戎旗兵七千,皆衣金龍甲,軍威甚盛;夷人震懾。至是,進兵。諸將雖不違阻,俱有難色;宣毅后鎮(zhèn)吳豪曾到其地,力言港淺大船難進,且水土多瘴癘。賜姓含之;惟戎政楊朝棟倡言可取,賜姓納之。

二月,賜姓駐金門,整理船只。以兵官洪旭、前提督黃廷居守思明州,戶官鄭泰居守金門所。

二月初一日,祭江。賜姓督文武官親軍武衛(wèi)周全斌、何義、陳蟒、提督馬信、鎮(zhèn)將楊富、蕭拱宸、黃昭、陳澤、吳豪、林瑞、張志等作首程先行,令守澎湖。游擊洪暄引港,各船俱駕到料羅灣聽令開駕。二十二日午時,自料羅灣放洋。二十四日,各船齊到澎湖,分各嶼駐扎,賜姓扎營內(nèi)嶼。二十七日,開船到甘吉嶼,阻風而回。三十日晚,風雨未息,賜姓以行糧已盡,傳令一更后開駕;三更后,晴霽風順。

四月初一日天明,賜姓至臺灣外沙線,各船絡繹俱至鹿耳門線外。此港甚淺,沙壇重迭,大船從無出入,故夷人不甚防備。是日水漲丈馀,賜姓下小船,由鹿耳門登岸。午后大?船齊進,泊水寨港,登岸扎營。令陳澤督虎衛(wèi)將坐銃船扎鹿耳門,牽制紅夷甲板船,并防北線尾。守赤嵌城夷長貓雞實叮發(fā)炮擊盤營并舵馬廄粟倉;賜姓恐焚及赤嵌衛(wèi),令楊朝棟督張志官兵防御看守。初三日,陳澤扎營北線尾。守臺灣城夷長揆一見官兵來齊,遣頭目拔鬼仔率鳥銃兵數(shù)百前來沖擊。陳澤迎戰(zhàn),一鼓殲之,拔鬼仔戰(zhàn)死,馀夷退走。初四日,赤嵌城夷長貓雞實叮以城孤救之,賜姓遣楊朝棟招諭之,遂率夷人三百馀民出降。賜姓令赤嵌夷招夷長揆一等來降,不從。時夷人尚有甲板船在港,令陳澤、陳廣等攻之,沉其一只,焚其一只,走回一只。賜姓督師移扎崑身,筑土臺駕炮攻臺灣城。揆一等于附城、銃城齊放大銃,頃刻土臺崩壞,官兵退回。夷人出城奪炮,馬信、劉國軒率弓箭手射之,乃退。賜姓遂令赤嵌降夷架銃擊城,崩之。派馬信等扎臺灣衛(wèi),固守不攻,俟其自降。

派各鎮(zhèn)分扎汛地屯墾。

五月初二日,二程黃安、劉俊、顏望忠、陳瑞、胡靖、陳璋等俱到臺灣。

賜姓集文武各營,審宣毅后鎮(zhèn)吳豪搶掠百姓、監(jiān)匿米粟,斬之;右虎衛(wèi)陳蟒同罪,捆責革職。以黃安管左虎衛(wèi)。

改赤嵌地方為東都(原刊為東郡),設一府、二縣。以府為承天府,以楊朝棟為府尹。一為天興縣,委(莊)文烈知縣事;一為萬年縣,委祝敬知縣事。

六月十六日,銅山守將蔡祿、郭義搶掠居民,脅忠匡伯張進投誠于清;進詐許,置酒請會,欲發(fā)火藥與之俱焚;蔡、郭知之不赴,張進遂放火自焚。初,后提督萬禮密約海澄公黃梧,欲據(jù)思明州以叛,后隨征南京,被獲而死,已祀忠臣祠矣。及事泄,賜姓出其木主。蔡、郭是其黨也,故懼而叛。清兵入銅山城,兵官洪旭會向忠勇侯陳豹統(tǒng)水師擊之,蔡、郭同清兵退走。報至,賜姓拔總監(jiān)營翁天佑鎮(zhèn)守,而厚恤張進之家。

七月,紅夷會甲板船至。吊右武衛(wèi)前協(xié)黃德挈守臺灣衛(wèi),名其衛(wèi)為安平鎮(zhèn)。

張志、黃招等激變大肚社土番,楊祖與戰(zhàn),中梁槍死。土番圍張志營,黃安、陳瑞等攻破之。

八月,紅夷率甲板船來犯。賜姓令陳澤同戎旗左右協(xié)水師擊敗之,獲甲板船二只、小艇三只。自是甲板船退入臺灣,不敢復出。

京中命戶部尚書蘇納海至閩,遷海邊居民之內(nèi)地;離海三十里村莊田宅,悉皆焚棄。先是,達素兵至,賜姓令思明州搬空,其先人來降者(?),家眷乘隙皆渡海逃去。原任左提督慶都伯王秀奇逃回江南,埋名不出。原任漳州府知府房星曄者,為索國舅門館,遂逃入京,使其弟候補通判房星曜上言,以為海兵皆從海邊取餉,使空其土而徙其人,寸(原文為十)板不許下海,則彼無食而兵自散矣;悉從其策。升房星曜為道員,病死無嗣。至是,上自遼東、下至廣東皆遷徙,筑垣墻、立界石,撥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業(yè)流離,死亡者以億萬計。

蘇納海歸,薦同安總鎮(zhèn)施瑯為水師提督,移鎮(zhèn)海澄。

十月,同安侯鄭芝龍為其家人尹文器出首通海。時,康熙新即位,四輔蘇克薩與龍有隙,以初三日殛芝龍于柴市,又殺其子孫家眷凡十一人。報至,賜姓叱為妄傳,中夜悲泣,居常郁悒。

十二月,守臺灣城夷長揆一等乞以城歸賜姓,而搬其輜重貨物下船,率馀夷五百馀人駕甲板船遠去。

賜姓遂有臺灣,改名東寧。時以各社土田,分給與水陸諸提鎮(zhèn),而令各搬其家眷至東寧居?。涣畋【愀魍蛪?。初至,水土不服,疫癘大作,病者十之七八,死者甚多。加以用法嚴峻,果于誅殺:府尹楊朝棟以小斗散糧,殺其一家;又殺萬年縣知縣祝敬,家屬發(fā)配。于是人心惶懼,諸將解體。

壬寅,康熙元年、海上稱永歷十六年

正月,賜姓嚴諭搬眷。鄭泰、洪旭、黃廷等皆不欲行,于是不發(fā)一船至臺灣。而差船來吊監(jiān)紀洪初辟等十人,分管番社;皆留住不往,島上信息隔絕。

三月,令周全斌調(diào)銅山、思明州兵攻南粵,欲擒陳豹。豹短小精悍,號“三尺陳”,守粵近二十年,許龍、蘇利皆畏之。豹驕傲專恣,數(shù)違藩令。兵至,倉卒率眾搬眷下船,不敢十分迎敵。揚帆入廣東投誠,封為慕化伯。未幾,病疫而死。

四月,賜姓遣兵官楊都事到思明州,奉令箭欲殺董夫人及其長子經(jīng),以與乳母生子之故。洪旭等不肯奉令箭,殺楊都事。而訛傳周全斌奉密諭欲殺諸將十馀人,于是人人自危。洪旭等使周全斌船回廈門港,即執(zhí)而拘之;黃昌勸鄭泰殺之,全斌求救于董夫人。洪旭亦依回,乃得免。

五月初八日,國姓招討大將軍殂于東寧,年三十有九。提督馬信及諸鎮(zhèn)將黃昭等議以其弟鄭世襲護理大將軍印。未幾,馬信、黃安皆病故。世襲以黃昭、肅拱宸為腹心,拔劉國軒管鎮(zhèn)事,謀自立。報至思明州、鄭泰、洪旭、黃廷、工官馮澄世、參軍蔡鳴雷等立長子經(jīng)為嗣,稱世子,發(fā)喪即位。

時靖南耿繼茂移鎮(zhèn)福建,與總督李率泰遣旗中軍王明、賞功李有功至思明州。鄭泰等議照朝鮮國例復耿、李,使疏請,而泰遣中軍官楊來嘉同入京待命。后不報,釋來嘉回。

八月,京中遣戶部郎中賁(原文為貢)岱、兵部郎中金世德入閩安城招撫。凡海上文武官員投誠者,依例照品級升降補用。

十月,洪旭、鄭泰以兵千馀人配船,送世藩(名經(jīng))入臺灣。世藩以周全斌為五軍、馮錫范(澄世之子)為侍衛(wèi)、陳永華為咨議參軍。至澎湖,其將李思忠船飄至臺灣,知諸將有謀,逃回;世藩隨即防備,因乘風入鹿耳門登岸,全斌令連夜伐木為柵九(?)營。次早,黃昭會諸將出兵,值大霧,晝暝,跬步不可視,諸將多迷誤失期。惟黃昭兵先至,攻其前;劉國軒兵繼至,攻其后,破營而入。世藩兵卻擠(?)而前,黃昭攀木梯而登,為流矢所中,墜下。全斌令斬其首,大呼示眾,軍士皆迎降。大霧忽晴,日已晌午;鍾宇等至,皆反戈而迎。世藩入安平鎮(zhèn),請世襲至,待之如初。襲委罪于其仆蔡云,云自縊;收殺蕭拱宸、李應清、曾從龍等,馀皆不問。諸將營兵,撥守汛地如故。

十一月,世藩率周全斌等同其叔世襲回思明州。后世襲入京歸命,授精奇呢哈番;顏夫人、鄭芝豹自戍所發(fā)回,準在京同住。

癸卯,康熙二年、海上稱永歷十七年

正月,世藩駐思明州,時洪旭守思明、鄭泰守金門、黃廷守銅山。世藩得鄭泰與黃昭往來書,欲襲取之;泰不自安,稱病不見。

三月,命周全斌督船入海澄港取糧,欲襲金門;見其有備,乃止。

四月,參軍陳永華謀以世藩將回東寧,詐征鄭泰為居守戶官,統(tǒng)轄諸鎮(zhèn),資其餉給兵。鑄“居守戶官”印,遣吳慎赍至金門。泰使弟鳴駿入謝,世藩慰諭之;見陳永華,情款甚篤。鳴駿回,力勸兄行;泰遂于六月初六日帶兵船并餉銀十萬至思明。是晚入城赴席,世藩以通書黃昭事面質(zhì)之;遂交與洪旭監(jiān)留。周全斌率兵并其船,獨蔡璋一船走脫。天未明,至金門,鳴駿倉卒與泰之子纘緒率將士八千馀人向總督李率泰投誠,全斌追之不及。鳴駿等至京,俱受封。泰聞之,自縊。

七月,以黃而輝(廷之子)為思明知州。

八月,自鄭鳴駿降后,人心解散,鎮(zhèn)營多叛;武職楊富等、文官陳彭等皆先后投降。

九月,紅夷糾集甲板船十六只、夷人數(shù)千,會靖南王、李總督約同攻兩島;候事定之日,求浯嶼筑城貿(mào)易,如廣東香山□(澳)例。后準納貢互市。

十月,李總督定議,調(diào)陸路提督馬得功督鄭鳴駿等出泉州港,水師提督施瑯同海澄公黃梧出海澄港,靖南王耿繼茂同荷蘭國紅夷扎營于同安之劉五店,刻期渡海。守高崎正兵鎮(zhèn)陳升先約降。

十一月,世藩率周全斌等會兵船于金門。紅夷船高而大,一船有大小熕銃千馀號,橫絕中流。是日炮聲如雷,自辰至酉,相繼不絕。世藩見勢不敵,乘潮退出浯(原刊為梧)嶼。周全斌等十三號船在后,迫于潮長不得出,遂繞夷船之后,沖大?而入;夷船發(fā)熕齊擊,無一中者。馬得功坐鳴駿中軍船,全斌以為鳴駿也,直前攻之。值黃廷中軍將吳朝宰、世藩之親軍蕭乘龍前后夾攻,揮兵過船,得功親隨鐵甲精兵三百人,皆被殺下水,得功頓足投水死。再攻楊富船,焚之,富亦投水,遇救得免。所遇之船,多被攻沒,遂揚帆直出。日暮收兵;而海上不知馬得功之死,竟棄兩島,退守銅山。清兵入島,島中民尚數(shù)十萬,多遭白刃;投誠兵復肆殺掠,其地遂空。

甲辰,康熙三年、海上稱永歷十八年

正月,世藩駐銅山,諸軍乏糧。周全斌率眾投誠,入京封伯。洪旭以杜輝守南澳,輝亦掠其輜重投誠。

三月,世藩率眾回東寧。工官馮澄世一船為家丁所迫,赴海死。洪旭以二十舟候黃廷同行,而廷部下將士多不愿行,遂率眾投誠。

八月,清議取臺灣,遣施瑯掛“靖海將軍”印,即以周全斌副之。整舟師,候風開洋。

乙巳,康熙四年、海上稱永歷十九年

四月,清官軍船出洋,颶風大作,各船飄散,不能相顧,皆引還。未幾,召施瑯入京,其降將多敘用。

丁未,康熙六年、海上稱永歷二十一年

部議分撥海上投誠官兵移駐外省,召周全斌入京歸旗。其標下官兵及別鎮(zhèn)兵各給行糧,分駐各省屯墾荒田;給以牛種,免其六年租稅。其將領或督墾、或撥各衙門效用;文官赴部候補。

己酉,康熙八年、海上稱永歷二十三年

世藩在東寧,以陳永華理政、馮錫范管侍衛(wèi)、劉國軒等管兵。忠振伯洪旭病故,其子磊及永華之侄繩武等俱任用。

改天興、萬年二縣為州,置鳳山、諸羅二縣。課耕種,安撫土番,貿(mào)易外國,通魚鹽。向之憚行者,今皆為樂土焉。

清遣官渡海招撫。世藩請照朝鮮國例,不剃頭、不登岸;議竟不成。

癸丑,康熙十二年、海上稱永歷二十七年

十一月,吳三桂反,陷云南、貴州、四川、河南、岳州諸郡縣,偽稱大周元年。初,平南王疏請歸老遼東,留子之信襲職鎮(zhèn)守;許之,并令舉家歸旗。時平西、靖南相繼疏請,俱報可。至是,平西反;乃命二王仍留鎮(zhèn)。時耿繼茂死,精忠嗣王。三王交通逆命,反謀決矣。

甲寅,康熙十三年、海上稱永歷二十八年

三月十五日,耿王傳諭各官入府議事??偠椒冻兄?、巡撫劉秉政至,伏甲士執(zhí)之;知府王之儀、同知喻三畏走出,被殺。拘承謨于獄;以秉政為統(tǒng)制使、鄉(xiāng)官蕭震為布政使,自偽稱總統(tǒng)兵馬上將軍。移檄各府縣,俱望風而降。

十九日,檄至泉州,提督王進功縱兵焚劫,傳檄所屬皆降。興化鎮(zhèn)馬惟興、守備郭惟藩乘機劫掠。獨同安城守張學堯、晉江水師李尚文所部無犯。

初,耿王將拒命,遣王鏞往見世藩,請以舟師由海道出江南,而己統(tǒng)兵出浙江。鏞回言海上船不滿百、兵不滿萬,耿始輕之。

駐防漳海道陳啟太(泰?)合家殉節(jié)。漳浦鎮(zhèn)劉(原刊為陳)炎、海澄鎮(zhèn)趙得勝俱降耿。福寧鎮(zhèn)吳萬福貪克失將士心,謀拒耿,眾不從;耿遣曾養(yǎng)性督兵至,誘殺萬福。乘勝長驅,溫、處二府俱下。

四月,潮州總兵劉進忠降耿;耿召王進功至,留之,而征其兵。調(diào)張學堯鎮(zhèn)泉州、化尚蘭守同安。

世藩遣柯平至閩,耿謾詞以應,由是遂隙。世藩侍衛(wèi)馮錫范同劉國軒率舟師至廈門。

耿王征各路兵出關,黃芳度遣黃翌引千人應命;趙得勝陰約降于世藩,不受耿令。世藩兵至同安,尚蘭迎降;質(zhì)張學堯家眷,學堯亦降。

五月,世藩至思明州,以趙得勝為左提督、張學堯為左先鋒、化尚蘭為仁武鎮(zhèn)。

耿王聞同安之失,遣王進引千人入守泉州,而提標五營兵將不肯應調(diào)。王進至,與城守賴玉相結納,用提標守備戴國用為爪牙;勒王進功家口入省,耿王遣兵接應。兵將至,而進功之子錫璠與其屬楊青等議誘賴玉、戴國用、李尚文等執(zhí)之,率兵攻王進。進走登涂門樓,意氣自若。提標兵無統(tǒng)帥,相持竟日。進恐海船至,更深整隊出城而去。

六月初三日。錫璠等殺賴玉,分其尸,絞殺戴國用,釋李尚文,迎世藩入城。以錫璠為指揮使,暫理提督軍務。黃芳度殺漳州城守劉豹豹,耿所署也。芳度遂降世藩,而差人間道赍密疏入京。

七月,平南王遣兵圍劉進忠于潮州;耿王不能援,進忠求救于海上。世藩遣金漢臣率舟師援之,以進忠為右提督。

九月,耿王復遣王進率兵三萬攻泉州。至惠安,肆行焚掠。世藩命劉國軒督諸鎮(zhèn)及五營兵拒之。對壘逾旬,進退屯楓亭,列營二十馀里。

十月,國軒兵至涂嶺,嚴陣會戰(zhàn)。王進見前陣皆新募之兵,直前擊之,兵皆懼怯死闘。國軒令許耀分兵攻其后,焚其營盤,進兵大敗。

十一月,吳三桂遣周文驥來和解。

劉炎在漳浦,不肯從世藩,密請救于耿。耿遣兵往援,世藩檄黃芳度擊走之。耿復遣親軍都尉徐鴻弼走間道入漳浦;世藩以馮錫范、趙得勝督諸軍攻之。炎、鴻弼會云霄鎮(zhèn)劉成龍,合兵戰(zhàn)于羅山;右虎衛(wèi)何佑擊之,炎等大敗,走回城。馮錫范(原刊為璠)以紅夷沖天炮攻城,炎等大懼,同鴻弼、成龍出降。

十二月,趙得勝督軍援潮州,大破平南兵于黃岡;潮圍始解。

世藩分設六官,以陳永華為總制留守,兼管勇衛(wèi);馮錫范為侍衛(wèi);二衛(wèi)皆親軍。薛進思(原文為忠)為左武衛(wèi)、劉國軒為右武衛(wèi),何佑為右虎衛(wèi),以施福為五軍;其左右先鋒及諸鎮(zhèn)營皆聽五提督調(diào)遣。凡文武事宜,皆贊畫參軍陳繩武、侍衛(wèi)馮錫范主之。

初,世藩之來思明也,兵餉取給于東寧。洪磊承其父旭遺命,助餉銀十萬兩。至是,兵多餉少,乃以六官督比紳士富民以充之。以鄭省英為宣慰使,總理各府縣錢糧。百姓年十六以上、六十以下,每人月納銀五分,名曰“毛丁”;船計丈尺納稅,名曰“梁頭”;及設各府鹽引,分管鹽場,以給兵食。

乙卯,康熙十四年、海上稱永歷二十九年

正月,耿王遣使賀正議和,送船五只。世藩遣使報聘,約以楓亭為界。自是,二家交好。

二月,永春寨民呂華不服征派;薛進思(原刊為忠)圍之,三月不下。知縣鄭時英諭之出降,釘殺之,家族發(fā)淡水充軍。

續(xù)順公(原刊為伯)沈瑞駐饒平,劉進忠攻之不下。廣兵來援,何佑遇之于百子橋,擊走之,瑞出降。

傳流洪經(jīng)略之侄士昌、天倫、天恩及眷口于東寧之狼嶠。流前進士楊明瑯及眷口于狼嶠;以其過懷宗梓宮不下馬、其父修南安縣志以海上為??芄室病:蠼运烙谑?。

五月,劉進忠請大師南下,從之。初六日,世藩入海澄。遣鄭斌入漳,慰諭黃芳度:“或束(原刊為東)兵(身?)入見、或率兵隨征”;芳度不受命,密調(diào)回黃翌之兵。耿王召之,亦以疾辭。

劉國軒率諸鎮(zhèn)兵至潮,與進忠規(guī)取屬邑之未下者。安達公尚之信悉力守御,相持日久,糧乏兵病。之信調(diào)十馀萬眾盡銳來攻,國軒自新墟一日一夜退至鱟母山;以解糧露載車上,宣慰使洪磊懸金以待有功,軍心稍定。進忠與國軒議曰:‘之信大軍必從小路而來,出我不意,須得勁將扼之。惟何佑可任;然不可明言其故,恐其心怯。子可嚴陣以待,而予將兵馬背城以為應’。國軒從之。是夜大路上敵營中火光點點,進忠放大炮擊之,見火光不動,進忠曰:‘是空營也,吾兵可安寢以待’。次日,之信率兵從小路而來。何佑見大隊突至,欲退不可,冒死奮勇以闘,無不以一當百。之信大敗退走,國軒等日夜追之,殺死者不計其數(shù)。是役也,以饑卒數(shù)千破數(shù)萬之眾。由是,何佑之名振于粵東。佑,綽號何錐子。

六月,世藩自海澄移檄萬松關;黃芳度令其下俱剃發(fā)據(jù)守,令其兄芳泰入粵請援。世藩進攻不利,其將萬宏登梯中炮死,乃筑長垣圍之。調(diào)何佑攻平和縣,守將賴升降。諸屬縣皆下之。

十月,海澄公標將吳淑以漳州降。初,淑投誠,屬公標下,黃梧待之厚;將死,囑之曰:‘吾子年少,君可保全之’。及被圍日久,謂其弟潛曰:‘吾本海上舊將,公雖待吾厚,吾負罪于先藩實深。今世藩待吾眷屬,恩尤有加,吾不可以負之’;遂以初六日開城。兵入,芳度投井死,擒其將黃翌、朱貴等殺之;沒其家,剖黃梧棺,戮尸斬首,及芳度首揭竿以徇眾。世藩以吳淑為右提督。

十一月,令人往日本取回鄭泰所寄之銀。凡七十一萬,止得二十六萬而還。

丙辰,康熙十五年、海上稱永歷三十年

正月,世藩以右虎衛(wèi)許耀、前沖鎮(zhèn)洪羽等率舟師會在潮諸軍攻取廣東州郡。

二月,平南王尚可喜昏病日甚,會偽周師克肇慶、韶州等處,廣州人人自危。駐潮諸軍聞報,燒營遁回。劉國軒、何佑、劉進忠等分南北兩路而進。碣石苗之秀軍程鄉(xiāng),其妻在汛,遣人迎降;之秀納降款,世藩令其回鎮(zhèn)碣石。圍惠州、攻博羅不下,旋下長樂、龍門諸縣。之信窮蹙,因乞降于偽周;周封為輔德公,令其讓惠州于海上。之信檄提督等撤守兵回廣,遣使饋弓馬、幣帛通好。乃以國軒鎮(zhèn)惠州。東莞守將張國勛亦降,以為后勁鎮(zhèn)。自是,與周分界而守。

五月,耿王調(diào)汀州鎮(zhèn)守劉應麟兵出關,麟不從,密來通款。乃遣吳淑提兵馳書與耿王,言欲假道于汀州。耿王遣兵防城,麟懼其圖己,率所部出掠瑞金、石城等處。吳淑兵至,麟與謀攻城,下之;以應麟為□(前)提督。

耿王檄曾養(yǎng)性等自溫州航海入閩,朱天貴以舟師來降,其馀逃入福州。奇兵鎮(zhèn)黃應選(邀?)擊之,獲巨船數(shù)千號。

七月,調(diào)劉進忠出師,進忠稱疾不行。進忠自潮州定后來見,世藩待之禮意疏略;見左右用事者皆碌碌,知不與有為。及攻(原刊為改)汀州,悔失計;至興寧,與諸將不協(xié),流言日起,遂稱病回潮,陰為自守之計。

九月,耿王師出浙江者為總督李之芳所扼,多被摧敗,京中遣和碩康親王提兵乘機入閩;兵出江右者為總督蔡毓榮及滿州兵移駐防兵拒之,失廣信,棄建昌。大勢已去;又聞汀州不守,益憂內(nèi)顧。諸將遂密謀,詐作耿王投誠獻關。耿王聞變,收王進、范承謨、蕭震絞殺之;欲乘船奔海,為都尉徐文耀所脅,不得出。遣王進功回泉取救兵,密囑曰:‘吾忍死以待也’。延津已失,不得已于十九日剃頭迎康親王入城。耿王至京,國軒等日夜追之,殺死者不計其數(shù)。是役也,以饑卒數(shù)千破數(shù)萬之眾。由是,何佑之名振于粵東。佑,綽號何錐子。

六月,世藩自海澄移檄萬松關;黃芳度令其下俱剃發(fā)據(jù)守,令其兄芳泰入粵請援。世藩進攻不利,其將萬宏登梯中炮死,乃筑長垣圍之。調(diào)何佑攻平和縣,守將賴升降。諸屬縣皆下之。

十月,海澄公標將吳淑以漳州降。初,淑投誠,屬公標下,黃梧待之厚;將死,囑之曰:‘吾子年少,君可保全之’。及被圍日久,謂其弟潛曰:‘吾本海上舊將,公雖待吾厚,吾負罪于先藩實深。今世藩待吾眷屬,恩尤有加,吾不可以負之’;遂以初六日開城。兵入,芳度投井死,擒其將黃翌、朱貴等殺之;沒其家,剖黃梧棺,戮尸斬首,及芳度首揭竿以徇眾。世藩以吳淑為右提督。

十一月,令人往日本取回鄭泰所寄之銀。凡七十一萬,止得二十六萬而還。

丙辰,康熙十五年、海上稱永歷三十年

正月,世藩以右虎衛(wèi)許耀、前沖鎮(zhèn)洪羽等率舟師會在潮諸軍攻取廣東州郡。

二月,平南王尚可喜昏病日甚,會偽周師克肇慶、韶州等處,廣州人人自危。駐潮諸軍聞報,燒營遁回。劉國軒、何佑、劉進忠等分南北兩路而進。碣石苗之秀軍程鄉(xiāng),其妻在汛,遣人迎降;之秀納降款,世藩令其回鎮(zhèn)碣石。圍惠州、攻博羅不下,旋下長樂、龍門諸縣。之信窮蹙,因乞降于偽周;周封為輔德公,令其讓惠州于海上。之信檄提督等撤守兵回廣,遣使饋弓馬、幣帛通好。乃以國軒鎮(zhèn)惠州。東莞守將張國勛亦降,以為后勁鎮(zhèn)。自是,與周分界而守。

五月,耿王調(diào)汀州鎮(zhèn)守劉應麟兵出關,麟不從,密來通款。乃遣吳淑提兵馳書與耿王,言欲假道于汀州。耿王遣兵防城,麟懼其圖己,率所部出掠瑞金、石城等處。吳淑兵至,麟與謀攻城,下之;以應麟為□(前)提督。

耿王檄曾養(yǎng)性等自溫州航海入閩,朱天貴以舟師來降,其馀逃入福州。奇兵鎮(zhèn)黃應選(邀?)擊之,獲巨船數(shù)千號。

七月,調(diào)劉進忠出師,進忠稱疾不行。進忠自潮州定后來見,世藩待之禮意疏略;見左右用事者皆碌碌,知不與有為。及攻(原刊為改)汀州,悔失計;至興寧,與諸將不協(xié),流言日起,遂稱病回潮,陰為自守之計。

九月,耿王師出浙江者為總督李之芳所扼,多被摧敗,京中遣和碩康親王提兵乘機入閩;兵出江右者為總督蔡毓榮及滿州兵移駐防兵拒之,失廣信,棄建昌。大勢已去;又聞汀州不守,益憂內(nèi)顧。諸將遂密謀,詐作耿王投誠獻關。耿王聞變,收王進、范承謨、蕭震絞殺之;欲乘船奔海,為都尉徐文耀所脅,不得出。遣王進功回泉取救兵,密囑曰:‘吾忍死以待也’。延津已失,不得已于十九日剃頭迎康親王入城。耿王至京,與徐文耀及諸將領皆伏誅。

興化守將馬成龍以城降,令許耀率兵守之。

十月,許耀進兵福州,駐師烏龍江;驕縱飲酒,諸將不服。清兵渡江,或請于半渡擊之,不從;既登岸,倉皇出戰(zhàn),敗走。

十一月,邵武守將獻款于吳淑。淑赴之,移兵據(jù)守。

十二月,清兵至邵武,吳淑御之。時大雪嚴寒,諸軍涉溪拒戰(zhàn),凍壞不能走;退扎汀州。清兵至建寧,薛進思守汀,聞之,警懼失措;劉應麟愿傾貲餉兵固守,進思猜疑不從,棄城而走。麟奔潮州依劉進忠,發(fā)病而死。

平南王尚可喜于九月病故,之信遣使報訃,并請其妹奔喪。妹,沈瑞之叔母也;許之,并遣使吊喪。

偽周封之信為輔德親王。

丁巳,康熙十六年、海上稱永歷三十一年

正月,清兵至興化。時諸將銳氣已喪,何佑又與得勝不睦。得勝出戰(zhàn),何佑坐視不救,致得勝力戰(zhàn)而死。何佑奔回泉州。

二月初九日,清兵至泉州。守將林定無備,城破;標將林孟、參宿營謝貴死之。林定素與民相安,逃于民間,剃發(fā)走免。諸軍潰散。

十九日,清兵至漳。世藩倉皇登舟;至海澄,棄而不守;至廈門,欲回東寧,百姓號泣攀留。角宿營吳桂整兵防守,眾賴以安。祭趙得勝,斬薛進思;許耀捆責,數(shù)日而死。何佑、吳淑戴罪自效。命諸將眷口搬回東寧。王進功、沈瑞、張學堯陸續(xù)起行。劉炎投誠;至京,流寧古塔。

三月,諸將聚集思明;餉不給,乃分汛屯扎,措餉召募。

漳浦巫者朱寅詭稱三太子,聚海上殘兵二百馀人夜襲泉州,攀堞而入,鳴鼓揚旗。守兵以為海兵復至,發(fā)一大炮。寅乃抽回兵,出城而去。人以為神,附者日眾。屢屢取勝,蔓延于漳、泉之間。首裹白布,時人謂之“白頭賊”。

六月,劉進忠獻款于偽周;后投誠,殛死。

劉國軒守惠州,尚之信已投誠,孤城難守,乃率所部航海而歸。

清封黃芳世為海澄公。

偽周將韓大任守吉安,清兵圍之經(jīng)年,無援,乘夜?jié)呷腴}界。既以糧盡投誠;后從征噶爾旦,沖陣而死。

康親王遣漳、泉二府知府,照朝鮮例,從海上招撫;海上不從。

十二月,清兵圍吳淑于天成寨;朱寅率眾來援,吳淑突圍而出。

戊午,康熙十七年、海上稱永歷三十二年

正月,泉州提標兵巡界,與海上將陳升遇,擊破之。

二月,以劉國軒為中提督總督諸軍,后提督吳淑副之。初十日,國軒督軍攻玉洲(原刊為川),守將劉宗降;三叉(原刊為日)河、福滸皆下。十八日,進取江東橋。清守將王重祿、呂韜等潰,遂燒斷橋梁以絕援兵。漳州援兵至,國軒分兵擊敗之。三戰(zhàn)三捷,軍聲大振。二十三夜,取石碼,獲清守將劉□(茂)、楊朝宗,遂軍于祖山頭。清副都統(tǒng)孟安等自潮來援,國軒退屯石碼,筑垣拒守,仍分屯漳州郭外。清提督段應舉自泉州來,寧海將軍喇哈達自福州來,平南將軍賴哈(塔?)自潮州來,先后應援。國軒倏水倏陸,滿、漢疲于奔命。

三月初一日,國軒列陣郡城之東赤嶺,清兵背城逆戰(zhàn)。前虎衛(wèi)林升一軍當其鋒,殺傷相當。朱寅率兵按天寶山,以牽漳州之勢,黃芳世擊敗之;寅遁入長泰。國軒樹柵雙橋一帶,離漳數(shù)里。滿、漢諸將會議,以一股同黃芳世扎水頭小灣腰樹、一股扎鎮(zhèn)門安炮,以斷其往來水路。國軒偵知之,十一日黎明焚營撤兵。漳州意其遁也,少頃,舉帆直抵水頭登岸,陟嶺進戰(zhàn)。芳世素不知兵,又與漢將不協(xié);吳淑攻之,戰(zhàn)敗墜馬,遇救得免;走入漳州,病月馀死。自水頭之敗,海澄餉道阻絕,段應舉會綠旗兵及滿州將軍兵數(shù)萬,列營祖山頭。十八日下午,國軒兵至,應舉以兵迎敵,為何佑殺退。江勝、吳淑等繞出祖山之背,國軒督勁卒登山,沖滿洲兵。滿兵敗走,其眾大潰。國軒又以勁兵截漳州大路。滿、漢兵棄輜重,自相踐踏,奔入海澄。國軒夜令軍士鑿塹,每人一丈;引江水環(huán)城繞之,外又鑿溝數(shù)里。沿堤兩岸,安銃守之。由是,內(nèi)外阻絕。

是月初三日,吳三桂僭偽號于衡州,以周為國號,改元昭武。

四月,朝命總督郎廷佐(相?)入京,以布政使姚啟圣代之。勒巡撫楊熙致仕,以按察使吳興祚代之。調(diào)江南提督楊捷代段應舉。援兵四集,屯筆架山以救海澄。

五月,劉國軒以筆架山南小寨縣崖,狀如掛燈,俗呼“燈火寨”,下臨大溪,順流可通海澄,問誰可抗(扼?)守?吳淑請往。乘夜率兵進寨,天明,寨柵完備。初十日,滿營發(fā)炮攻擊,連夜不絕;淑令軍士穴地藏身,無死傷者。馳報國軒,以為乘夜炮,意不在寨,當別防之。信至,滿、漢兵齊至祖山岳嶺,破林彪、張鳳二營,鳳戰(zhàn)死。進攻林升營,國軒援兵至。姚啟圣之子姚義統(tǒng)領韓大任降兵,以牛載土囊滇溝,至第三重,國軒發(fā)大炮齊擊之,死者無數(shù)。滿、漢兵多填于塹,遂退。時,京中傳上諭有能救海澄者及城中兵將有拔圍而出者,皆重賞。奈國軒鑿塹通潮,圍至數(shù)重,不可復救矣。

六月初十日,國軒攻入海澄城,段應舉、穆伯希佛自縊,黃藍不知所終;獲孟安、馬虎等滿、漢官三十馀員,皆釋之,授官給俸。滿兵千馀,遷之東寧。時城中滿州披甲二千、馬八千馀匹、綠旗兵與城守兵計二萬馀;圍八十三日,糧盡,殺馬而食;馬盡,屑馬骨而食之。死亡及泅水而出過半。閩省震恐,諸援兵退守漳州。

朱寅下海,封為蕩寇將軍,改名蔡元義;歲馀病死。

劉國軒議乘虛攻泉州。令吳淑分兵下長泰縣。國軒兵至同安,都統(tǒng)大雅里走泉州,擒鄉(xiāng)兵總黃朝斬之。與何佑、江欽(勝?)、楊欽十數(shù)騎離隊伍至泉州城,循清源山,于東岳廟相視營地,城中兵不敢出。久之,隊伍始至,扎營于城外;城中兵終不敢出。

七月,國軒水陸并進。江欽(勝?)攻南安,殺守將。諸縣守兵相繼棄城而走,遂取南門銳(銃?)城。載龍熕及大銃數(shù)十號攻南門城,城崩壞數(shù)十丈,盡為本地;城內(nèi)再筑短墻以守。清城守馬勝等以釘釘船板鋪于地上,兵入城無踔足處,傷損甚多。會天大雨,城竟不拔。圍泉兩月,援兵四至。將軍喇哈達從漳平間道出安溪,巡撫吳興(原刊為國)祚同浙右提督由白鴿嶺出永春,江南提督楊捷由廣橋進河市,皆未敢向前。清提督調(diào)水師林賢、黃皓等出閩安鎮(zhèn),遙為聲援。

八月,水師提督蕭琛守定海。林賢等舟師至,琛戰(zhàn)船不先期整頓,議以舟寡且小,欲據(jù)上流牽制之;水師五鎮(zhèn)章元勛(原刊為振)欲先發(fā)制人,率所部十舟進戰(zhàn)。林賢等共擊之,眾寡不敵,阻風逆流,一軍盡沒,被擒入福省殺之。蕭琛不設備,遇敵大潰,退舶海山,遂妄報福水師大至;世藩遂令國軒退兵守思明州。國軒于二十四日退兵下船,隔三日,城中兵始敢出。世藩召回蕭琛斬之,以援剿左鎮(zhèn)陳諒、后鎮(zhèn)陳啟明督朱天貴等水軍防御北船。

偽周主吳三桂病死衡州,孫世璠立。其侄應奇守岳州,驕而且貪;清兵攻之,棄城而走。于是湖、廣、云、貴皆不守,遂亡。

九月,劉國軒入江東橋,至長泰;滿、漢兵遇之皆披靡,乘勝長驅。至耿精忠營,沖之,馬中炮,掀國軒墜地;有滿州披甲前蒙國軒放免,至是乃以騎授之,得脫;滿將知而殺之。國軒守汊河(?),列營觀音山。

十月,時漳、泉屬縣盡棄,惟姚啟圣等欲得海澄,乃令人往議和。海上不從。

己未,康熙十八年、海上稱永歷三十三年

正月,劉國軒請停文武俸,自出糧餉兵三月;從之。

三月,姚啟圣以果堂寨逼盡江東橋,欲發(fā)兵據(jù)守。國軒偵知,令吳淑據(jù)其寨。漳兵至,敗之。

自定海失守,以朱天貴守海壇,陳諒為水師總督。于二十九日早,各船乘南風迅發(fā),進泊定海。福州集船百馀號,由五虎門出。陳啟明、朱天貴率熕船直沖而入,連破十馀船,獲大船一只。值大風暴起,福船收入五虎(原刊為號),海船收舶海壇。

四月,陳永華請克??監(jiān)國,號“監(jiān)國世孫”。

六月,鄭時英駐東石督餉,欲掘沿海鹽埕,則利盡歸于我。乃令楊忠率兵往潯尾,舍舟登岸,連掘兩晝夜。俄而大隊兵至,四面合攻。忠力戰(zhàn)而死,馀眾死亡過半。

七月,國軒筑潯尾寨,一夜而成。同安兵至,擊走之。由是,同安船不敢出。

初,右武衛(wèi)林升汛守東石,取給軍餉。及楊忠敗死,林升調(diào)兵隨征,僅以散卒三百人委施廷、陳申守之。有叛兵入泉報知,城中發(fā)兵四面環(huán)攻,施廷被創(chuàng)、陳申戰(zhàn)死。寨破,兵民赴海死者過半。清兵仍筑三寨以守。

十月,國軒離漳城五里而軍。時援漳滿、漢兵十馀萬,國軒亦有萬馀;營壘咫尺相望,指揮自如,諸軍畏之如虎。國軒以果堂扼要,初八日率兵就果堂后版尾地方再筑一寨。初九日,滿、漢將軍提督以兵數(shù)萬齊至,銳不可當;國軒與吳淑、何佑、林升、江欽(勝?)引千馀勁卒奮勇死闘。自午至申,敵皆退。斬章巴、石兒(?)等,死者無算。自是,不復出。

十一月,吳淑守版尾寨。清兵筑壘環(huán)攻,炮聲不絕,淑處之自如。身被重傷,復染病,不以為意。時值陰雨,淑踞床而臥,墻傾壓死。世藩痛哭,以淑次子天駟為建威左鎮(zhèn),統(tǒng)其兵。

十二月,姚啟圣、吳興祚大集舟師攻廈門,題請浙、粵水師克期協(xié)攻。世藩調(diào)各洋船私船配兵北上,以右武衛(wèi)林升為總督,左虎衛(wèi)江勝、樓船右鎮(zhèn)朱天貴為左右副總督,率諸軍御之。

庚申,康熙十九年、海上稱永歷三十四年

正月,水師提督萬正色提師出閩安鎮(zhèn),撫院吳興祚率兵沿海援之。林升分船三十號守海壇,自統(tǒng)六十號泊泉州臭涂灣。

二月,萬提督至海壇,海船俱至泉州迎敵。萬提督至圍頭,朱天貴以七船沖其?,所向無前。俄而海風大作,萬提督乘風收入泉州港,沿海岸上安炮,整師防守。海上各船無所取水,乃退至金門。世藩所親幸施福密通姚啟圣,欲為內(nèi)應。使授降兵數(shù)百人,挈眷來歸,欲乘機舉事。國軒諜知之,啟世藩收施福殺之。世藩議欲撥國軒兵三千,配小船直入泉州港,攻萬提督。使人持令箭抽兵;時兵久已無糧,盡皆退潰,國軒禁不能止。海澄守將陳昌以城投誠。國軒至廈門,知勢不可為,收拾馀眾下船,百姓遮道攀留。二十六日,兵變擄掠。世藩焚演武亭行營,盡率諸軍登舟。協(xié)理五軍吳桂收敗卒據(jù)廈門,以待清兵。二十八日,萬提督入思明州。二十九日,世藩至澎湖。朱天貴守泊銅山,姚總督招之,遂投誠。

二月十二日,世藩至東寧。

五月,東寧有聲如驢鳴。半路店雨雹,大如雞子。

六月,總制陳永華晝坐,見衣冠甚偉者曰:‘我行災使者,欲借公署三月’;永華設席張樂宴之。未幾,永華死。

承天府豬生子,四耳三目,前二足向上。

令每田一甲,出壯丁一名。

十月,劉國軒營中豬生子,豬身人面。

十一月,白氣長數(shù)丈見于西方。

辛酉,康熙二十年、海上稱永歷三十五年

正月二十八日,世藩殂于承天府行臺。三十日,馮錫范、劉國軒調(diào)兵駐承天府,會六官議立嗣。董太妃與諸公子收監(jiān)國印,克??不肯與,擁兵自衛(wèi)。公議以克??乃乳母所生,奸生子也,非正嫡所出,乃縊殺之;妻陳氏亦自殺。

二月初一日,董太妃率世子克塽襲位;時年十二,錫范之婿。百官朝賀畢,太妃起,出位,諭以誅監(jiān)國故;以世子付托馮、劉等佐,竭力匡扶。涕淚沾襟,眾心大慰。封馮錫范為忠誠伯、劉國軒為武平侯。大赦國中。以二公子聰為輔政公,領護衛(wèi)。

三月,以五公子智為右武驤將軍,募兵。

四月,以三公子明為左武驤將軍,募兵。

五月,總督姚、巡撫吳、陸提諸、水提萬題為報明事:‘本年四月,臣等密探得偽藩病故,幼主嗣襲,文武解體;此天亡之時,不可失也。會同具題,請旨密示臣等遵奉施行’。

六月十六日,董太妃薨。時協(xié)理刑官柯平已病故,陳繩武閑住,國事錫范主之、兵事國軒主之。

八月二十八日,中軍營火。

九月初三日,涂輕(墼?)庭火。

十月,賓客司傅為霖通清事發(fā),逃亡;二十八日,獲之。

十一月,誅傅為霖及高壽、陳國威等,盡殺其子弟。令沈瑞自經(jīng),家屬發(fā)配。

總督姚上疏請攻臺灣,力薦內(nèi)大臣施瑯可任水師提督;萬提督言臺灣難攻,且不必攻。朝命召見施瑯,仍以靖海將軍充水師提督,改萬正色為陸師提督代諸遇。

壬戌,康熙二十一年、海上稱永歷三十六年

正月,施將軍出京至閩,于廈門各處調(diào)兵整船。劉國軒以銃船十九號、戰(zhàn)船六十馀號、兵六千人,撥諸將守澎湖;親身往來督視。

施將軍請命專征,奉旨相機進取。

十二月,承天府災,沿燒一千六百數(shù)十馀家。米價騰貴,民不堪命。

癸亥,康熙二十二年、海上稱永歷三十七年

六月,諸將進攻澎湖。國軒御之;列大炮,架巨艦數(shù)十以待。諸將皆望風而逡巡,惟提標藍理、曾成、張勝、正黃旗侍衛(wèi)吳啟爵及游擊趙邦試、許英、阮欽冒險深入鏖戰(zhàn)。海船齊出,已合圍;施將軍恐有失,急以坐駕沖入。內(nèi)外合攻,敵小卻,將軍遂同七船隨流而出。時天色將晚,遂在西嶼頭洋中拋泊。

十八日早,舟次于八罩,以收諸軍。國軒聞而喜曰:‘誰謂施瑯能軍’!蓋以澎湖數(shù)起大風,無三日晴朗;遇大風,舟立壞故也。然停泊數(shù)日,浪靜無風,亦天意也。

二十日早,穩(wěn)至虎井。施將軍取小舟于內(nèi)外塹峙間密覘形勢。于是再申軍令,嚴明賞罰。令總兵陳蟒領船五十號,從東畔峙內(nèi)直入四角山;又令總兵董義領船五十號,從西畔內(nèi)塹直入(牛)心灣,以為疑兵,示若欲登岸者。將軍自率諸將士,部署大鳥船五十號,居中分為八股排入;馀舟以次而進,以為后援。指畫既定,俟風而發(fā)。

二十三日巳刻,南風大發(fā),波濤洶涌,諸船揚帆而進。風利舟快,瞬息飛騰,據(jù)其上流,乘勢奮擊,以一當十。又令火器船乘風縱發(fā),煙焰張?zhí)?,海船相沿燒殆盡。國軒見勢敗,遂乘小舟逸去。清前鋒林賢、朱天貴亦戰(zhàn)死。

國軒既敗,群情洶洶,施將軍又厚撫降卒以誘之;于是莫不解體。世子與錫范、國軒相對泣曰:‘民心既散,誰與死守?惟有求撫之計耳’。于是乞撫;不許。世子又令人求撫云:‘惟命是聽’。明寧靖王術桂投繯而死。施將軍令侍衛(wèi)吳啟爵等宣布德意,于是俱剃頭歸順。侍衛(wèi)還報,將軍喜曰:‘不勞王師而傾國效順,朝廷之福也’;即令侍衛(wèi)馳驛入奏,并繳歸誠冊印。

九月初六日,侍衛(wèi)至京,朝廷召見,特加慰勞。因問澎湖克捷事情,侍衛(wèi)披圖指畫,備言將士用命血戰(zhàn)之苦;上為之揮淚。因口諭部臣:‘閩師遠涉海島,比滇、黔陸路不同,論功再加一等’。上又問歸降事,對曰:‘偽主年幼未諳國事,盡委馮、劉;馮懦而無斷、國軒傾心歸命,可保無他虞’。上又問臺灣形勢,條對甚悉。上問:‘提督重兵入險,有慮否’?對曰:‘海上既敗之馀,無與共亂者。但恐總督遲至,議論不一,或至中變耳。若總督與提督能一心共濟,事可萬全。今提臣系督臣保舉,必無異心,指日可定;如謂奔敗之馀,再奮螳臂,敢拒巨轍,必無之理’。上悅;自解所御龍袍并賦詩以賜提督,加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以示酬庸焉。

八月十五日,施將軍統(tǒng)率大師至臺灣,百姓壺漿相繼于路;海兵皆預制清朝旗號,以迎王師。十月十七日,侍衛(wèi)自京回至軍前,銜命申告,軍民莫不以手加額。

部議以臺灣番民雜處、山海要津,設總兵一員、副將二員統(tǒng)水陸官兵一萬鎮(zhèn)守之。設道官一員、一府、三縣,以統(tǒng)治百姓及番眾。府曰臺灣府,附郭為臺灣縣,南路為鳳山縣,北路為諸羅縣。建置既定,經(jīng)畫事竣。

十月,世子與馮、劉、何并眷口登舟。十一月初六日,至泉州。初七日,從省進京。

十二月,總督姚啟圣病故??藟u至京,封為漢軍公;弟克舉準開牛錄,叔鄭聰?shù)染闶橙?、五品官俸,隨旗。馮、劉俱封伯。國軒隨補天津衛(wèi)總兵;其子準開牛錄。

自丁亥永歷元年起至癸亥永歷三十七年止,海上始末俱載于此,以備采擇焉。取臺灣一節(jié),行文多以敘事,而又多載諸人口中語,與本錄是兩樣筆;今兩存之。


海上見聞錄 作者:阮旻錫 明朝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棋牌| 垣曲县| 恭城| 四平市| 东台市| 沭阳县| 凤庆县| 临夏市| 胶州市| 长兴县| 洱源县| 康定县| 马尔康县| 巴青县| 怀集县| 阳江市| 社旗县| 镇江市| 谷城县| 鲁山县| 濉溪县| 鱼台县| 大邑县| 汉寿县| 长宁区| 明光市| 郎溪县| 兴国县| 霞浦县| 茌平县| 大连市| 聂荣县| 呼图壁县| 绵阳市| 牙克石市| 永寿县| 龙井市| 康保县| 凌云县| 晋城| 乐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