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離譜:我得到了一些關于跑步的啟發(fā),從一個公元15-16世紀的大明“猛男”那里
事先聲明:本文是站在一個大眾跑者的立場上來說的,而且是一些很個人的感受,絕對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只為博諸君一樂。

? ? ? ?對于大明的傳奇人物、文武雙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王陽明,世人更為熟悉的往往是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學問,不太熟悉的可能是這位大明“猛男”曾寫下的《觀德亭記》。這是一篇講述君子六藝之“射”的文章,在喜歡和熱愛傳統(tǒng)射箭這項小眾運動的弓友圈里廣泛流傳。

? ? ? ? 在昨晚的15km夜跑中,我的大腦中突然閃現(xiàn)出了這篇短文的只言片語。隨即,我得到了一些關于跑步的啟發(fā),現(xiàn)在簡單整理出來,可能會有些離譜,請大家見笑了。

? ? ? 《觀德亭記》全文不長,陽明圣人在前面論述了五種不可取的習射心態(tài):“……是故躁于其心者其動妄,蕩于其心者其視浮,歉于其心者其氣餒,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睔v數(shù)自己這9年來跑步的心路歷程,反復的堅持與放棄,在躁、蕩、歉、忽、傲五種心態(tài)頑疾的手術室里,我都躺過,而且不止一次……

? ? ? ? 從體育運動的角度來說,射箭和跑步之間其實有很多共通之處,比如都需要調動全身的肌肉、很強調合適的姿態(tài)、需要很強的意志力……傳統(tǒng)射學的五種心態(tài)頑疾放在跑步上,一樣也是會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影響的:
? ? ? ? 狂躁的心態(tài)會使我們的跑姿變形;
? ? ? ? 搖擺不定的游蕩心態(tài)會讓我們的腳步虛?。?/p>
? ? ? ??扛著沉重的心理包袱去跑步容易使我們有氣無力;
? ? ? ? 經(jīng)常粗枝大葉的心態(tài)不僅會表現(xiàn)在一個跑者的臉上,更會表現(xiàn)在他的行動上,比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
? ? ? ? 如果說上述四種心態(tài)頑疾就像是日常的感冒、發(fā)燒,我們吃吃藥就能好的話,那么我覺得“傲慢”的心態(tài)就像癌癥,是相當致命的,尤其是對于我們這些更關注健康和快樂的大眾跑者來說。

? ? ? ? 對于很多的大眾跑者來說,“傲慢”的心態(tài)往往會在我們跑出一定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后悄然爬上心尖兒??粗砗蟊蛔约豪娜巳?,快樂、虛榮、勝負……種種情緒交織,甚至還會映在臉上。
? ? ? ?如果我們任由這種名為“傲慢”的癌細胞在心靈中擴散,我們只會變本加厲地追求更高的配速,眼光更加聚集在“更快”上,我們就會在每一次奔跑中過分關注一些自身之外的因素,比如:今天的跑鞋、衣著、上一頓飲食等等諸多亂七八糟的因素。
? ? ? ? 這時候,我們被“傲慢”所占據(jù)的心靈就會變得敏感且脆弱,更容易被外界的微小變化而擾動,進而打亂自身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節(jié)奏,呼吸、步頻、步幅、心率等也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 ? ? ? 如果這時我們恰巧被更快、更強的人拉爆了,那這對我們跑步的熱情和堅持不啻于一次核彈般的打擊……如果我們的虛榮心和勝負心被徹底激起,為此而進行著更加超出自己身體承受強度的訓練、購置一批新的各式各樣的跑步輔助裝備……那就是災難中災難了。
? ? ? 《孟子》在談論六藝之“射”時說:“……發(fā)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蓖瑯拥?,我們大眾跑者如果沒跑過別人,或感覺自己跑得不如別人,我們應該好好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把自己調整到一個更好、更強的狀態(tài),莫(過多地)向外求。

? ? ? ?對于習射的正確心態(tài),陽明圣人列出了以下七種:“……是故心端則體正,心敬則容肅,心平則氣舒,心專則視審,心通故時而理,心純故讓而恪,心宏故勝而不張、負而不弛……?!?/p>
? ? ? ? 繼續(xù)借鑒習射的心態(tài)來跑步的話,我覺得我們大眾跑者如果能做到“心宏故勝而不張、負而不弛”,那么他當之無愧能獲得一個跑者最高的榮譽——“強”。
? ? ? ? 當我們在一個人奔跑的路途中,并不在意自己拉爆了別人,亦或是被別人拉爆,我們就會更加“專注”知曉自身的體感,從而穩(wěn)住自身的節(jié)奏,從而游刃有余、快慢隨心,擁抱屬于我們大眾跑者更純粹的快樂。

? ? ? ?在第一篇專欄文章里,我有說到自己兜兜轉轉、最后還是選擇跑步的事兒。在那些兜兜轉轉的年月里,我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填進了“射藝”——這項富有獨特魅力的運動中去了。萬法皆通,在習射中領悟到的東西讓我跑得更加專注,在跑步中學習到的也能讓我漸漸發(fā)而皆中。
? ? ? ?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跑步真諦,變得更強。
? ? ? ?身心合一處,跑步自然神。

附《觀德亭記》原文:
? ? ? ? 君子之于射也,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學,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躁于其心者其動妄,蕩于其心者其視浮,歉于其心者其氣餒,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學也。
??君子之學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則體正,心敬則容肅,心平則氣舒,心專則視審,心通故時而理,心純故讓而恪,心宏故勝而不張、負而不弛,七者備而君子之德成。
??君子無所不用其學也,于射見之矣。故曰:為人君者以為君鵠,為人臣者以為臣鵠,為人父者以為父鵠,為人子者以為子鵠。射也者,射己之鵠也,鵠也者,心也,各射己之心也,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觀德矣。作《觀德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