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知乎】英特爾和 AMD 的競爭歷史是怎樣的?

2023-07-15 14:43 作者:失傳技術研究所工作室  | 我要投稿


英特爾和 AMD 的競爭歷史是怎樣的?

被瀏覽

155,665

16 個回答

孤雨獨火

不背參數的卡基/Micro Computer死忠

純搬運。

pconline難得的好文章,雖然只是2012年的,現在的太平洋軟文遍地。。。。


出處---《 30年前竟是一家?Intel/AMD CPU的那些事 》


①“史前年代”,AMD與Intel是一家

  【前言】Intel與AMD,這對“歡喜冤家”,從第一臺PC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斗爭不斷,盡管這是一場“不公平的較量”——無論是技術實力還是資金儲備兩者都差距懸殊。但不可否認,正因為有競爭對手的存在,我們才能享受到今天這豐富多彩的數字生活。回味歷史,Intel在大多數時間里占據著統(tǒng)治地位;AMD則從“代工廠”起家,一次又一次向Intel發(fā)起沖鋒,推動著歷史車輪的前進。


1、AMD與Intel:本是同根生

  AMD CPU兼容Intel主板,一塊CPU同時出現AMD與Intel的Logo……這些事情在今天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但他們卻切切實實地發(fā)生過。Intel與AMD兩家本是同根生,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們的創(chuàng)始人都來自同一家企業(yè)——仙童半導體公司

,甚至還有過密切合作。


AMD與Intel本是同根生

  兩家公司成立僅相差一年,但無論從技術儲備、資金實力來看,AMD都比不上Intel,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Intel的兩位創(chuàng)業(yè)者,諾伊斯

是集成電路發(fā)明人之一,摩爾則是著名的“摩爾定律”提出者,他們在創(chuàng)辦Intel之前就已經是業(yè)界威望很高的名流,這些先天性優(yōu)勢是它在短時間內就能吸引到大量的優(yōu)秀技術人才,在微處理器的研制上一開始就處于領先地位。反觀AMD,其創(chuàng)始人桑德斯只是銷售出身,創(chuàng)業(yè)之路舉步維艱。


在那個技術至上的年代,銷售出身的AMD很好募集到人才和風險投資

  正因為如此,AMD初期的定位很明確,以市場為導向,憑借質優(yōu)價廉的產品努力成為各類產品的第二供應商。作為第二供應商要求的不是技術領先與創(chuàng)新能力,而是學習模仿以及生產制造能力,顯然這與AMD當時的自身條件是匹配的。而Intel則以技術發(fā)展為導向,是典型的技術領先與創(chuàng)新者;


當年的“藍色巨人

”IBM,促成了Intel與AMD的合作

  IBM,當時的“藍色巨人”,扮演著促成Intel與AMD合作的關鍵角色。上世紀80年代初,微型計算機迅猛發(fā)展,作為PC市場的后進入者,為了快速推出產品,重新樹立技術領先形象,IBM破天荒使用了開放式的體系架構,并對PC機兩大核心部件——操作系統(tǒng)與微處理器采取外包策略。


IBM的這張訂單是Intel與AMD的第一桶金

  在1982年,IBM迫使Intel與AMD簽署協(xié)議,使后者成為8086和8088處理器的第二供應商(因為身經百戰(zhàn)的IBM知道,如果將微處理器完全放給一家供應商,很有可能造成其坐大難控)Intel開放技術,全面授權AMD生產x86系列處理器,而AMD則放棄了自己的競爭產品,成為Intel后備供應商。雙方聯(lián)手合作,終于拿下了IBM的訂單,也由此鎖定了個人電腦技術發(fā)展路徑。


第一臺PC面世,里面搭載著AMD代工的Intel處理器

  可能連IBM也想象不到,當初的一個商業(yè)行為,成就了現在的AMD。在這個階段,AMD一直是以生存為目的,追隨Intel的腳步,也可以說是依附于Intel,他沒有對抗的資本。>>


②1985-1996:Intel統(tǒng)領CPU市場十余年

2、Intel霸主地位的形成

  IBM-PC造就了微軟,也造就了Intel。此時此刻,Intel已經研制出新80286處理器,名噪一時。隨后,80386、80486、奔騰系列誕生。Intel事業(yè)如火中天,一躍成為與微軟齊名的PC巨人。


早期AMD擁有Intel授權,所以處理器上同時出現AMD與Intel字樣

  在此期間發(fā)生了一些插曲,使得原本合作無間的Intel、AMD走向對抗。在AMD拿到286的授權并生產自家的286芯片之后,Intel意識到AMD正逐漸對自己的地位構成威脅。1985年,Intel突然發(fā)難,中止了5年前簽訂的技術合作協(xié)議,獨家生產386處理器。


80386處理器,是Intel霸業(yè)的開始

  這一招打得AMD措手無策,只能訴諸法律。此后不久就演化成為IT業(yè)界最慘烈的一場訴訟,歷時三年,涉及近百名證人、幾千件證物、幾萬頁各類文書,雙方都為此損失了幾千萬美元……盡管最后AMD勝訴,Intel又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拖延,一直到1994年才發(fā)給AMD有關生產386的許可,此時此刻386早就是“過氣明星”了,AMD就此失去了CPU發(fā)展的黃金時期。


此時的AMD還很弱小,只能依附于Intel,不斷去兼容Intel PC

  還好,AMD也不至于一敗涂地,1989年(這時候還在打官司)AMD生產了兼容386 PC接口的AM386處理器,性能與Intel的386芯片接近,卻是由AMD自行研制。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AMD就像國內的仿制工廠,不斷生產兼容Intel PC的處理器,以低廉的價格打入市場,頑強地生存在Intel巨大身影之下。


當年的Intel一家獨大,眾多廠商只能生活在Intel的身影之下

  1993年,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處理器問世,為了擺脫486時代處理器名稱混亂的困擾,避免其他廠商使用同樣的名字來“山寨”,Intel將新一代產品命名為Pentium并進行商標注冊,以區(qū)別AMD和Cyrix等公司的產品,AMD和Cyrix只能分別推出了K5和6x86處理器來應對,并開始反思未來出路。

③1997-1998:Intel策略失誤引發(fā)的斗爭

3、轉折,AMD崛起

  1997年對于所有Wintel體系的兼容CPU生產廠家而言,可算是悲喜交加的一年了。在這一年里的大部分時間里,Intel不但憑借其Pentium MMX(P55C)系列CPU仗劍天下,打得AMD K6和Cyrix MII等芯片毫無還手之力,更推出了具有專利保護的Slot1主板。


當初的奔騰MMX紅極一時

  一直以來,這些兼容CPU廠家都是依靠開放的Socket接口才得以生存,假如不能在接口上與Intel保持一致,他們將會被逼上絕路。正當業(yè)界一致認為Intel將一統(tǒng)江湖之時,Intel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退出Socket7市場。為什么Intel會在Slot1市場還未完全成熟,而Socket7又正當壯年之時宣布退出呢?


Intel推出Socket7市場,轉戰(zhàn)Slot1

  原來,它也有其難言之隱。從386以來,AMD和Cyrix便一直跟跑在后,哪一次技術革新不是Intel出錢出力,最后又讓他們來兼容,爭奪市場。與其這樣不如干脆給他來個連根拔起,斷了你兼容的念頭。


AMD:既然無法再兼容,那就走自己的道路

  AMD抓住了這個百年不遇的機會,堅決地在Socket7架構上推出高頻K6,并提出了Super7架構,大有與Intel生死一戰(zhàn)之勢。本來是由Intel提出的100外頻的概念,成為AMD反擊Intel的最有力武器。AMD這一理念得到了眾多芯片開發(fā)商的鼎立相助。


Socket7市場正值壯年,如果被迫改動接口對主板芯片廠商來說弊大于利

  最終,AMD 100MHz外頻處理器在Super7架構上比Intel Slot1的440BX芯片組早進入市場。且其綜合性能比在66MHz下要高出6.8%~15%左右(這主要歸功于100MHz主頻對前置總線的2級緩存的影響),反觀Slot1架構卻只有2%~5%的提升。


Intel策略的失誤給了AMD反擊機會

  100MHz外頻這柄雙刃劍終于砍傷了Intel自己。而AMD也因此聲名大震。 另一方面,Cyrix高估了Intel的實力,不敢與之正面對抗,正一步步走向衰落。


④1999-2003:AMD與Intel展開角逐較量

4、激戰(zhàn),兩家的較量

  1999年,AMD基于K7微架構的Athlon處理器誕生,綜合性能超越同頻的奔騰III(代號Katamai),讓所有的DIY用戶為止震驚,后來又搶先發(fā)布了1GHz CPU,改變了AMD在世人心中“Intel代工廠”的形象,與Intel同臺競技。


AMD搶先發(fā)布1GHz處理器,改變“Intel代工廠”的形象

  不久,Intel新奔騰III(代號Coppermine,銅礦)發(fā)布,憑借內置全速256KB二級緩存,重新奪回性能寶座。盡管回歸Socket接口,但通過各樣山寨轉接卡,可以用在老的Slot 1主板上,給予AMD一下狠狠的回擊。但是AMD也準備好應對的產品了,那就代號Thunderbird(雷鳥

)的Athlon。


速龍“雷鳥”,AMD輝煌的開始

  “雷鳥”與“奔3”,兩者頻率相近時旗鼓相當,不過往往雷鳥的主頻更高。更重要的是,其價格只有奔騰3的2/3,主板也更便宜,主打性價比受到DIY用戶的青睞,AMD以及Athlon被更多用戶所認識。此外,為了爭奪入門市場,AMD推出了Druon(俗稱“毒龍”)品牌,與Intel賽揚直接競爭。


主打入門市場,超頻潛力巨大,AMD Duron成為性價比之王

  時間來到2001年下半年,Intel高端向Pentium 4切換,雖然第一代P4性能平平,同頻甚至比不過P3與Athlon,但那時P4頻率已經達到2.0G,相比只有1.4G的Athlon還是有優(yōu)勢的。入門級Intel也把Celeron的外頻拉到100MHz,提高競爭力。


Intel的奔騰4

算是Intel最“長壽”的處理器了

  面對這樣的狀況,AMD知道“雷鳥”不能再和P4玩頻率戰(zhàn)了,Duron不支持SSE指令很快也要吃虧,于是發(fā)布了Athlon XP和新的Duron。Athlon XP相比Athlon主要加入了SSE指令支持,并引入PR值來命名自己的產品型號。

-----------------------------------------------------------------------------

  Athlon XP采用PR值命名的原因

  那時Pentium 4提升頻率太容易了,當時主頻決定性能的概念已深入民心,面對提升頻率較容易的P4,Athlon是追不上的。于是,因此AMD引入PR值方式,AMD的解釋是以Athlon 1G為標準來標PR值的,但實際無疑是針對P4的,例如Athlon XP 1700+,寓意性能大于1.7G的P4,而實際上Athlon XP相比第一代P4確實有優(yōu)勢。

-----------------------------------------------------------------------------

  Athlon XP的性能高于第一代P4,性價比突出,但存在發(fā)熱量大、超頻潛力一般等問題,在DIY用戶中口碑一般。等到2002年第二代P4和賽揚4

發(fā)布之后,AMD又處于被壓制的境地。

  既然硬拼打不過,那就談性價比。2003年初,AMD繼續(xù)升級Athlon XP,代號為Barton(巴頓,經典出場了?。?,搭配當時NVIDIA的nForce 2 Ultra主板,性能得到進一步增強,更加接近第二代P4。仍是主打性價比,最超值的型號就是老一輩DIY用戶再熟悉不過的Athlon XP 2500+。


“巴頓將軍”,超頻神器

  “巴頓CPU”+“DDR-400雙通道內存”+“NVIDIA nForce 2 Ultra主板”,這一套裝備買回去,價格與Intel的“賽揚4”平臺差不多,性能卻強得多了。另外,對DIY用戶更重要的是,在BIOS把外頻設置成200MHz,就變成了Athlon XP 3200+,這是K7平臺最強的代表!媲美P4 3.0G,而基本上2500+都可以超頻到這樣的頻率!

  編輯點評:1999-2003年初,AMD與Intel展開爭鋒相對的拉鋸戰(zhàn),也是DIY市場的黃金歲月,在那個年代,超頻是提升整機性能最直接的方式,AMD因此積累了大批量的忠實用戶,成為Intel霸業(yè)上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⑤2004-2006:AMD逆轉,最輝煌的時期

5、逆轉,AMD最輝煌的兩年

  雖然K7最終版Athlon XP口碑很好,但始終屈居在Pentium 4之下,那時雄心勃勃的AMD當然不甘落后,早在2001年便宣布了K8(代號Hammer)計劃,2003年8月,AMD終于發(fā)布了K8的Athlon 64,x86-64技術在AMD在長達30多年的技術競爭史上首次領先對手,打破了以往技術跟隨與模仿者的形象,用64位處理器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一場全面的反擊戰(zhàn)打響了。


Athlon 64發(fā)布,K8時代來臨

  第一批Athlon 64分為Athlon 64和Athlon 64 FX兩個版本,接口分別為Socket 754和Socket 940,代表型號是Athlon 64 3200+和Athlon 64 FX-51,最大區(qū)別是前者僅支持單通道內存,后者則支持雙通道,并且需要不同的主板支持,分別面向主流和高端發(fā)燒市場。由于產品定位、性能、配套主板和超頻潛力等原因,面對如日中天的Intel P4C,最初的Athlon 64在DIY用戶中沒有太大反響。


最初Athlon 64的一個敗筆,兩種過渡性接口

  后來AMD吸取教訓,在2004年對Athlon 64系列采用新的市場策略,推出Socket 939統(tǒng)一940和754接口,支持雙通道內存,同時降低售價,推出更多的型號完善產品市場,搭配當時NVIDIA的nForce 4主板發(fā)起進攻,剛好那時Intel第三代P4設計失敗,性能沒進步、發(fā)熱量巨大,AMD取得領先優(yōu)勢。


玩游戲、選AMD,Athlon 64 3000+/3200+又成經典

  而在高端處理器上,Athlon 64 FX歷經FX-53、FX-55、FX-57、FX-60(雙核)等進化,在游戲性能、日常應用等超越Intel P4EE,后者僅能在媒體處理、3D渲染部分應用上保持優(yōu)勢,因此AMD穩(wěn)坐性能寶座兩年多,不過,其售價也不斷刷新高,高達999美元。


FX,曾經是AMD榮耀

、輝煌、最強性能的標識

  在完成中高端市場布局之后,2005年下半年,基于K8微架構的“閃龍”(代號Sempron)取代K7成為入門平臺的主力,最初是754平臺,到06年下半年升級為AM2平臺。閃龍?zhí)幚砥鲹碛谐錾哪芎谋扰c強大的超頻潛力,不少產品外頻能超上300MHz以上,以最經典的2500+為例,從1.4GHz超頻到2.1GHz是相當輕松的,產品價格便宜,很符合DIY用戶的要求。因此帶動了此也帶動了內存市場,海力士D43、三星UCCC、英飛凌

BE5/CE5等都是著名的超頻內存。


K8 Sempron(754)曾經紅極一時

  AMD曾率先發(fā)布1GHz CPU、率先推出X86-64位家用CPU,美名記錄在CPU發(fā)展史冊,對于雙核CPU,AMD能否再下一城呢?可惜,Intel在2005年5月26日,搶先AMD發(fā)布了桌面上第一款雙核CPU,Pentium D,雖然內部是由兩顆Pentium 4共享FSB組成、后來還被證實為“高發(fā)熱、低性能”,但也是歷史上第一款雙核了。約1周后,AMD拿出了自家的雙核Athlon 64 X2。(在這段時間AMD還挑起了著名的“真假雙核”的言論)


AMD挑起的“真假雙核”的言論(上圖是“真假四核”時期的)

  Athlon 64 X2可以說是AMD歷史上最成功的CPU,憑借K8微架構的優(yōu)勢,功耗控制、雙核性能,都領先Intel的Pentium D。當年,Athlon 64 X2是多少DIY用戶夢寐以求的CPU啊。不過,它們也成為AMD歷史上除了A64 FX外最昂貴的CPU,最便宜的X2 3800+也要2500多元、最強的X2 4800+高達8000元......當然,Athlon 64 FX系列也升級到雙核,就是最著名的Athlon 64 FX-60,繼續(xù)穩(wěn)坐性能寶座。而帶動Athlon 64 X2普及的,是2006年的Athlon 64 X2 3600+。

  編輯點評:2004-2006年是AMD最輝煌的兩年,在這兩年時間里,AMD賺足了世人的眼球,也賺足了鈔票(旗艦產品是何等之貴),64位、“真雙核”、高性能/低功耗等等,業(yè)界的風向標都趨向AMD;對應的,這兩年就Intel最難熬的兩年,奔騰4、奔騰D的過長的流水線帶來超高的能耗,Intel迫切需要改變“頻率至上”的思維,擺脫“高發(fā)熱/低性能”的形象。

⑥2006-2008:酷睿誕生,Intel全面反擊

6、反擊,Intel毫不留情

  從05年開始,Intel就制定了一套“鐘擺計劃”(Tick-Tock戰(zhàn)略)。Tick-Tock就是時鐘的“嘀嗒”的意思,一個嘀嗒代表著一秒,而在Intel的處理器發(fā)展戰(zhàn)略上,每一個嘀嗒代表著2年一次的工藝制程進步。正是這套計劃,讓Intel在06年之后逆轉了局面,并把AMD一步步逼退。


Tick-Tock模型,是Intel勝利的關鍵

  2006年7月,Intel新一代處理器Core 2橫空出世(酷睿2,俗稱扣肉),使用65納米制程工藝,英特爾聲稱它會有40%的效能增長,同時減少40%的功耗。這一重磅產品的發(fā)布,讓AMD的Athlon 64 X2瞬間優(yōu)勢全無,性能寶座重新落入Intel手上(直到今天),高端雙核市場由Intel重新主導,新的產品定價,讓Athlon 64 X2一夜暴降千元以上......AMD沿用了3年、最成功、最耀眼的FX品牌,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


2006年,Intel開始反擊

  打敗了AMD的Athlon 64 X2之后,Intel年底又發(fā)布了首款四核CPU,Core 2 Quad,趁勝追擊。后來AMD跟進發(fā)布了其四核Phenom(羿龍),可惜性能還是比不過前置,功耗也更高,還爆出了TLB BUG。Intel由此重新樹立在技術層面的絕對領先位置。


天價四核誕生,Intel重塑高端技術形象

  在高端市場無法占據優(yōu)勢,AMD只能再次打起性價比的旗號,重新定位Athlon 64 X2,與Intel的Core 2和Pentium D進行競爭。剛好此時的雙核開始普及,Athlon 64 X2 3600+就成了普及先鋒。2007年,AMD又針對主流市場發(fā)布了“黑盒”系列CPU,最大賣點是不鎖倍頻、輕松超頻,造就了Athlon 64 X2 5000+/黑盒這樣的經典產品。


面對強敵,Athlon 64 X2轉攻性價比路線

  TICK-TOCK路線一年一更新,打得AMD節(jié)節(jié)敗退,面對Intel Core 2雙核的強勢,Athlon 64 X2不是對手,Phenom X4對付有點自貶身價。于是AMD就想出一招奇兵——Phenom三核。以“三打二”,類似田忌賽馬的策略,多線程性能更強,而讓消費者也會認為三核更好??上в捎?5nm工藝限制,Phenom X3頻率太低了,那時支持三核以上的軟件、游戲甚少,加上Intel的市場策略,Core 2 E7系列始終更受青睞。


AMD獨家三核現身,新的對敵策略

  編輯點評:風水輪流轉,2006-2008年,是AMD一段不堪回首的艱難時期:被Intel的Core 2狂攻,Phenom出師不利,顯卡方面收購ATI之后又被NVIDIA壓著,那個曾經輝煌的AMD失去了光芒。不過,這段時間AMD主打性價比的策略還是成功的,獨有的三核、APU計劃等對今后影響深遠。

-----------------------------------------------------------------------------

  2006年,AMD收購ATI之后的故事

  2006年7月,AMD宣布以54億美元收購當時全球第二大圖形核心巨頭ATI,意味著一個全新的AMD到來。收購ATI后,AMD在2007年進入最低迷的時期,CPU不給力,還要幫ATI收拾HD 2000系列顯卡的殘局。不過AMD挺過來了,后來主板芯片、獨立顯卡都是自己的產品線,口碑很好,780G主板、HD4850顯卡等等。之后還宣布了3A平臺和APU計劃。假如AMD沒有收購ATI,那絕對是另一番景象,當然,沒有如果的。

-----------------------------------------------------------------------------

72009年至今:避重就輕,AMD改變路線

7、分歧?差異化路線顯現

  自從酷睿2上市之后,Intel在高端市場一掃千軍,無所匹敵,并嚴格依照Tick-Tock路線實現工藝架構更新,不給對手喘息的機會。如此一來,AMD只能調整戰(zhàn)略,以多核心、性價比、整合平臺等優(yōu)勢闖出一片天地。


收購ATI后,AMD有了整合平臺的優(yōu)勢

  2009年,AMD終于走過重重磨難,進入45nm時代,發(fā)布新一代的Phenom II和Athlon II,利用多核優(yōu)勢與Intel的奔騰Dual-Core系列周旋,期間誕生了像Phenom II X4 955這樣的經典之作,通過不斷的調價,至今依然活躍在DIY市場。


Phenom II X4,主打高性能、性價比與超頻

  AMD的這種“多核策略”,衍生出一個新名詞——“開核”。從Phenom II X3開始,人們發(fā)現某些產品可以強制打開被屏蔽的物理核心,免費獲得一個甚至幾個檔次的性能提升。之后兩年,陸續(xù)出現了很多經典“開核”CPU,包括:Athlon X2 5000、Athlon II X3 440、Athlon II X2 220、Athlon II X4 640等等,無疑又大大提高了這些產品的性價比。


曇花一現的Phenom II X3/X2,不過卻成為“開核”先驅

  雖然Intel在的CPU技術上遙遙領先,相比之下,其GPU技術卻差強人意?;蛟S是AMD察覺到了這一點,收購ATI之后,AMD整合平臺開始發(fā)力,780G/785G/880G主板組建的整合平臺紅極一時,穩(wěn)住了AMD在入門市場的份額。


高端比不上,先穩(wěn)住低端市場,伺機而動

  2010年,桌面CPU邁進六核心時代,Intel首先發(fā)布六核Core i7,繼續(xù)穩(wěn)坐他的性能王座,所以價格自然也是天價。一個月后,AMD也發(fā)布了自家的六核Phenom II X6,相比當時的一代Core i7/i5,在多任務、多線程性能上有一定優(yōu)勢,定價在1000-2000元間,價格親民得多,其中千元出頭的X6 1055T成為六核的普及先鋒。


Phenom II X6,價格親民、六核普及先鋒

  2011年,AMD醞釀多年的APU與“推土機”終于登場。APU雖然CPU性能沒有太多亮點,核顯部分卻是異常的強大,正好擊中了Intel的軟肋——GPU技術較弱,這些年,NVIDIA不做集顯了,VIA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整合市場AMD優(yōu)勢明顯,自此,AMD走上了與Intel截然不同的道路——把重點放在GPU部分,強調異構運算。有人說,AMD耍無賴,和Intel比GPU,但是,面對強大的Intel,說不定這正是最合適的出路呢?


APU的到來,意味著AMD開始走差異化路線

  編輯點評:至于推土機的性能,所謂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模塊化的設計使得單核性能反而后退了,但現在全盤否定還為之過早,想當初同樣是全新架構,Intel第一代奔騰四上市的時候也是效能不理想,但第二代P4就造就了這一金漆招牌,誰說推土機就不能東山再起呢?在時機來臨之前,AMD以APU為矛,性價比為盾,穩(wěn)穩(wěn)守住中低端市場,才得以與Intel繼續(xù)周旋。


⑧總結:Intel往多元化發(fā)展,AMD還需努力

8、總結

  Intel與AMD的恩恩怨怨,貫穿了整個CPU發(fā)展史。Intel是一家偉大的公司,引領著CPU市場乃至IT界的前進方向;而AMD更像是一名斗士,市值不到Intel的十分之一,卻一次又一次向競爭對手發(fā)起沖鋒。用AMD創(chuàng)始者桑德斯

的話說:“英特爾只花了5分鐘就籌集了500萬美元,而我花了500萬分鐘只籌集了5萬美元。這簡直是殘忍,但我堅持不懈?!?/p>

●未來的路,AMD會怎樣去走?


GPU/CPU,向左走/向右走?

  現在桌面市場依舊是AMD的銷售主力,很明顯AMD正把資源往APU系列傾斜。如今,“打樁機”率先應用在二代APU的CPU部分,并搶先出現在筆記本移動市場。我們不妨大膽地猜測,AMD也在瞄準這筆記本移動市場這塊大蛋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異構運算。


“融聚”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異構運算

  當初AMD提出“融聚”概念,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異構運算,帶來更理想的運算性能。AMD認為,GPU擁有CPU無法比擬的通用并行計算能力,通過異構運算能將CPU性能提升到另一個臺階。但要實現這個理想,需要有系統(tǒng)、軟件等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支持。Win8對異構運算的完善支持為其帶來了生存的土壤,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要真正普及異構運算,AMD的“融聚”理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興領域,Intel開始多元化發(fā)展


超極本/平板/手機,Intel開始多元化發(fā)展

  相比之下,桌面市場Intel已經領先AMD太多,他有足夠的資金和精力去搶占移動/筆記本市場,低功耗高核顯處理器的研發(fā),超極本概念的提出,X86手機的面世……Intel正把觸爪伸向這些新興的科技領域,以謀求更大的市場空間。

●市場經濟,有競爭才會有動力


Intel/AMD數十年的競爭史,推動著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

  如果不是當初Intel撕毀了技術協(xié)議,早期市場不會是Intel獨大;如果不是競爭的存在,我們不會有這么多高性價比的產品可用。市場經濟,有競爭才會有動力,不然的話,就像當初一樣,一套奔四機器兩三萬,一顆速龍FX 999美金。所以,我們還是希望AMD有東山再起的一天,至少,先把i3/i5的價格拉下來吧!

發(fā)布于 2015-02-15 00:42


【知乎】英特爾和 AMD 的競爭歷史是怎樣的?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凤山市| 项城市| 林甸县| 来安县| 吉木乃县| 鹰潭市| 收藏| 岱山县| 昭通市| 鄂伦春自治旗| 策勒县| 友谊县| 钦州市| 依兰县| 全南县| 西林县| 安多县| 彭阳县| 河西区| 新巴尔虎右旗| 东乡族自治县| 龙海市| 汤阴县| 邵阳市| 安仁县| 冷水江市| 犍为县| 遵义县| 德格县| 祥云县| 左贡县| 璧山县| 沾化县| 鹿邑县| 靖远县| 会理县| 衡阳县| 大连市| 泽库县| 汝城县| 昌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