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斗前需要“變身”的武器,蘇聯(lián)263重型坦克殲擊車
當蘇聯(lián)IS-7重型坦克發(fā)展逐漸進入死胡同的時候,一些軍事將領仍然不打算放棄,認為它的裝甲底盤會有發(fā)展前途,而且那門用艦炮改裝而來的C-70型130毫米炮性能出眾,如此草率地放棄實在是可惜。于是基洛夫工廠的設計師受命以IS-7底盤為基礎,研發(fā)一款重型坦克殲擊車,這就是263坦克殲擊車。

?
263殲擊車的主炮是從C-70改進而來的S-70A,不過整體改動非常大,兩者除了口徑一樣之外,已經(jīng)沒有太多共同點。
S-70A將炮管倍徑提升到57.2倍,賦予彈頭更強的初速度,幾乎能對50年代出現(xiàn)的各型坦克造成有效擊穿;不過帶來的問題就是火炮后坐力太大,哪怕是安裝了新的兩側泄氣制退器,后坐力仍然是底盤難以承受的。

?
為此263和當時的自行火炮一樣,在車體尾部設置了駐鋤結構,戰(zhàn)斗時需要放下駐鋤。另外過長的后座行程,導致火炮會撞擊戰(zhàn)斗室后部,因此成員需要在戰(zhàn)斗前放下尾部裝甲板,給火炮留出空間。這種戰(zhàn)斗前還需要如此復雜“變身”的殲擊車,恐怕也只有263這一款了。
坦克底盤被要求與IS-7高度通用,因此設計師保留了M-50T型12缸柴油引擎、6速變速箱、懸掛等結構,只不過將動力艙移到了車體前部,在車體中部是燃油箱,駕駛位和戰(zhàn)斗室都在車體后部。因為動力高達1050馬力,對于重量約60噸的263來說動力澎湃,能夠達到最大55千米的時速,最大行程300千米。

裝甲防護是263的重點。與當時其他國家不同,蘇軍沒有迷信裝甲無用論,反倒是認為可以通過合適的設計增加裝厚度,從而修煉出“金剛不壞之身”。
以IS-7底盤衍生而來的263殲擊車,為裝甲防護的提升打下了基礎。設計師注重正面防護,底盤正面具有300毫米厚的傾斜裝甲,這在50年代簡直是最強的防御,比IS-7的150毫米傾斜裝甲還厚,而固定戰(zhàn)斗室的正面炮塔采用250毫米傾斜裝甲;與正面的強悍相比,側后裝甲就要弱得多了,車體側后只有70~90毫米不等裝甲,而戰(zhàn)斗室兩側只有70毫米裝甲。

坦克采用5人車組,駕駛員、車長、炮手加2名裝填手,因為缺少像IS-7那樣的半自動裝彈機結構,263殲擊車的裝填速度并不快,只能達到1分鐘1.5發(fā)的射速。好在炮彈優(yōu)秀的彈道性能和穿甲能力彌補了射速的不足,263一改二戰(zhàn)時期蘇系坦克精度差的毛病,具備在遠距離精確打擊目標的能力。
1951年初,263殲擊車的設計草圖完畢,并于當年制作了一輛木制模型,不過在模型制作完成不久,263殲擊車項目也下馬了。

263坦克殲擊車是一種大威力的防御武器,它的火炮和防護在50年代都是最強型號之一,不過它的強大是在舍棄了次要位置裝甲防護、舍棄了操作簡單的特性換得的,它復雜的操作模式不適應用于進攻作戰(zhàn),這和當時蘇軍整體上以進攻為中心的戰(zhàn)術、戰(zhàn)略思想不符。

更重要的是IS-7重型坦克的下馬,導致263也失去了底盤來源,單獨開辟生產(chǎn)線生產(chǎn)一款263坦克殲擊車,這在動則產(chǎn)量幾千上萬的蘇聯(lián)工業(yè)體系中是一件很不劃算的事,因此263無論從戰(zhàn)術性能還是工業(yè)產(chǎn)能方面考慮都不適合蘇聯(lián),被砍掉項目也就能夠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