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定你就是新浪潮

公元前334年,22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率軍東征,用兩年時間攻克了埃及,又以絕不媾和的立場,再兩年征服了波斯帝國。不滿30歲,亞歷山大就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
公元1057年,20歲的蘇東坡前往汴京應試科舉,他在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中,洋洋灑灑寫下的帝堯事跡,其實來自于自己的杜撰,興奮的歐陽修和宋仁宗,以及此后的整個中華民族,由此見證了一個空前絕后的天才的瀟灑亮相。
公元1941年,26歲的奧森·威爾斯自編自導自演了影片《公民凱恩》,雖然該片的原型人物傳媒大亨赫斯特竭力阻撓影片上映,但隨著時間推移,該片逐漸雄踞英美各類最佳電影榜單之首,成為公認的劃時代經(jīng)典。

是的,自古英雄出少年。不管東西南北、哪朝哪代,總是有那些橫空出世的少年郎,一鳴驚人,打碎陳規(guī),就此改寫了歷史。
而對電影行業(yè)來說,這種現(xiàn)象更有一個專屬名詞,名曰“新浪潮”——它首先指向1950年代末,一群法國迷影青年如特呂弗、戈達爾者,他們走上街頭,以自由奔放、即席隨性的技法,拍出自己的電影,一舉顛覆了此前“優(yōu)質(zhì)電影”的攝影棚美學,把電影從“戲劇”的范疇,拉升到了最先鋒、最革命的藝術(shù)表達天地。
其后,受到這批年輕人的鼓舞,各國各地的青年電影人也爭先恐后地尾隨他們,發(fā)起了本土的電影革命。

在美國,科波拉、盧卡斯、斯科塞斯、斯皮爾伯格這一批新學院派,在1970年代合力釀出“新好萊塢”浪潮,從而革新了美國商業(yè)電影的面貌,“大片”時代也由此奠基。
在戰(zhàn)后的西德,由于早期的德奧電影大師紛紛在二戰(zhàn)前夕移居好萊塢,于是法斯賓德、赫爾佐格、施隆多夫、文德斯等一批年輕人登上舞臺,從1960年代到80年代,他們聯(lián)手締造的“德國新電影”在世界影壇風頭無兩,光芒四射。

而在波蘭,“波蘭學派”也分別在50年代末和70年代末兩次井噴,瓦伊達、扎努西、波蘭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等一代巨匠,紛紛拍出了厚實沉郁的東歐電影杰作。
到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這十年,還是世界電影史上熠熠生輝的中國之章——“香港新浪潮”、“臺灣新電影”、“大陸第五代”,這三波新浪潮,承前啟后,彼此接力,不僅震驚了國人,更撼動了世界。
IM兩岸青年影展,贊14臺灣新電影混剪如今回看這三股中國版的新浪潮,對于華語電影乃至世界電影的影響之深、意義之大,怎么夸獎也不為過:侯孝賢、楊德昌、徐克、許鞍華、張藝謀、陳凱歌們,不僅拍出了迄今為止最偉大最轟動的一批華語電影,更在于他們用他們的身體力行,徹底改寫了華語電影的語法,建構(gòu)了“中國人拍電影”的新思路、新境界。

簡而言之,藝術(shù)來自于人性,是我們關(guān)于世界認知的自覺或不自覺表達。無疑,藝術(shù)精品的價值,能夠超越時間、空間及文化的界限??墒?,也必須看到,任何的藝術(shù)門類,在根本上又是與時俱進的,它必然受到時代思潮和文明進程的影響,是其濃縮甚或變形的鏡像。
所以,古今中外的一場場藝術(shù)運動,目的都在于打破既有的范式規(guī)則、美學體系以及附著其上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并從而建立一套更符合時代精神的新體系及審美邏輯。
也就是說,“推陳出新”天然就是藝術(shù)的目的。而在至今仍是最新穎最綜合的藝術(shù)門類——視聽藝術(shù)(電影)——這里,源源不斷涌現(xiàn)新作品、新作者、新美學,首先就是這門藝術(shù)自帶的內(nèi)驅(qū)力。

其次,又由于電影(視聽)高度關(guān)照現(xiàn)實、高度惠及全民的特性,因而它遠比其他藝術(shù)門類更加快速地、廣泛地擁抱變革,甚至無妨說,電影在技術(shù)手段上、在價值表達上、在呈現(xiàn)形式上,有著360°的全光譜效應,能夠吸納多種多樣乃至于互相抵觸的新思路、新方法。
從昔日作為“反叛青年”的第五代、第六代的先后崛起,再到21世紀初中國電影產(chǎn)業(yè)強勁復興,寧浩、陸川、畢贛、忻鈺坤、李?,B、張大磊、胡波、文牧野、郭帆、路陽、孔大山……一批又一批新人導演如潮水一般涌現(xiàn),他們的創(chuàng)作,從成本3億到成本3萬,都各自拍出了獨一無二的質(zhì)感,成為今天中國電影龐雜的生物多樣性的最重要力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畢贛和張大磊這兩位曾經(jīng)的“婚慶導演”,他們分別以超低成本的手工作坊小制作(《路邊野餐》《八月》)驚艷了整個華語影壇,獨特的影像風格還都帶有開宗立派的意味。從家庭作業(yè)出發(fā),再到電影節(jié)展參與競賽,然后就此成為“一個字頭”,他們的進階之旅,顯然是青年電影學子的最佳榜樣。

老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一代新人換舊人。新浪潮一浪接一浪,本就是電影之神不可違逆的意志,而想要成為新浪潮,關(guān)鍵就在于要同時完成“革新技法”、“拍出新意”、“拍得真誠”這三項任務——它是獨屬于電影青年的特權(quán),但更是一項時不我待的使命。

敢想、會想,敢拍、會拍,誰知道下一個新浪潮,不會是正躍躍欲試的你呢?
第三屆IM兩岸青年影展現(xiàn)已開放觀眾報名通道,想觀摩生生不息成長計劃相關(guān)活動的朋友,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跳轉(zhuǎn)官網(wǎng),或長按掃描下方二維碼進行預約報名,詳細步驟及須知參見:IM排期公布!搶票即刻開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