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偽經考》
中國龍早期是有翅膀的,這解釋了他能飛行的原因,文獻也有記錄,比如先秦時期的《山海經》,魏晉時期的《廣雅》等等。

一些考古發(fā)現的“龍紋”,只是專家推斷,其實并不能確定,青銅器上的龍紋,饕餮紋,嚴謹點的說應該是獸紋,先秦古籍以及傳說記錄的龍有翅膀,而考古發(fā)現的龍紋沒有翅膀,豈不矛盾?



秦漢到隋唐的龍主流造型是獸型,這是有文獻考證的,當然我們發(fā)現這一時期也有一小部分蛇型龍,因為佛教從秦漢時期就傳入中國,那迦蛇也在哪個時期傳入,和中國龍漸漸融合但不是主流。


佛教影響力擴大以后蛇型龍開始成為主流,中國龍和佛經里的那迦蛇有很多相似的神通,所以在翻譯的時候就把那迦翻譯成了龍,也就是天龍八部里的龍,之后中國龍和那迦慢慢揉合,從宋代以后就完全蛇型,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龍形象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龍,而是文化交融以后的“那迦龍”。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龍在佛教或者有佛教背景的故事里地位低下,神仙吃龍肝,化龍池什么動物都能變龍,龍性淫看到其他動物就想“合體”,熱砂灼身,金翅鳥所食,幾百年變什么龍,有角再有翼;那迦蛇有很多王,所以也就衍生出了龍王這個稱呼,這些其實都是那迦蛇的特征和故事。
追本溯源,中國龍的原形應該是有翼走獸的樣子,什么鱷魚,蛇,閃電都不足道哉。
從生物角度看同時具備了海陸空的能力,似乎不合理,但是現今動物里也有一種海鳥,具備飛行,潛水,陸行的能力,可能中國龍在陸地上和鳥類一樣比較笨拙,龍的爪子像鷹爪,這也解釋的通。

我個人的猜測
古老中華大地上有一種小型野獸主要棲息在樹干上,頭上有羽冠,慢慢進化出了羽翼,先是滑翔,然后飛行,體型也漸漸變大,食譜可能和一些猛禽相似,捕食其他鳥類,水生動物,一些草食動物,蛇,蜥蜴等等。
可能偶爾也下地和其他猛獸爭奪獵物,比如龍虎斗。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