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V市場激蕩:主流合資為何突顯集體敗退跡象

車市大變局出乎我們意料太多,然而主流合資SUV如上汽大眾途觀、東風本田CR-V、一汽豐田RAV4榮放、廣汽豐田威蘭達、廣汽本田皓影、東風日產(chǎn)奇駿等等紛紛在1月份大掉隊,確實有點集體敗退跡象。
乘聯(lián)會給出2023年1月份SUV市場銷量前15(如下圖),也就是1月銷量在8500輛以上的SUV銷量排名中,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是,上述在中國市場可以說長期“家喻戶曉”的主流合資緊湊型SUV銷量大戶,均退出了前15名,只有上汽大眾途觀以8898輛排名第14席。

與之反差極大的是,前15名中,除了途觀和奔馳GLC、特斯拉model Y、寶馬X3、寶馬X5外,悉數(shù)為中國汽車品牌SUV,占據(jù)了10席,被比亞迪、長安、長城、吉利瓜分,其中比亞迪3款為宋、元、唐;長安3款為CS75/CS55/CS35,均過萬;哈弗1款哈弗H6;吉利3款為博越L、星越L、繽越。
我們能不能據(jù)此判斷,主流合資緊湊型SUV受中國車市激蕩,接下來難以維持高銷量呢?或者說,顯示出敗退跡象呢?還是說一時的集體“迷失”?畢竟2022年12月,東本CR-V和一豐RAV4榮放都還超過兩萬輛。

或許說,1月份正值春節(jié),受此影響,車市有所回縮。此話不假,每年春節(jié)假期車企銷量都會落點,車企1月份也表現(xiàn)出相應(yīng)的銷量回落。
但是每家車企都是一樣的,如果說上述合資SUV的回落是因為春節(jié)假期,那么其他表現(xiàn)優(yōu)異的新能源和中國崛起的SUV產(chǎn)品,難道沒經(jīng)歷春節(jié)假期?比亞迪宋1月份銷量為49709輛幾欲5萬輛,第二名的長安CS75也高達21620輛,中國品牌SUV有9款1月份銷量過萬輛。

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其實透過現(xiàn)象,我們應(yīng)該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趨勢——受新能源汽車和中國品牌SUV崛起的沖擊,即便最主流的常青樹合資緊湊型SUV途觀、本田CR-V、豐田RAV4、威蘭達、鋒蘭達;日產(chǎn)奇駿等,都頂不住了,南北大眾推出了的10多款SUV,沒有一款能夠進入前十,只有途觀不足9000輛維持點顏面。
這對于合資品牌的打擊是顯而易見的。畢竟,上汽大眾途觀、東風本田CR-V、一汽豐田RAV4、廣汽豐田威蘭達、廣本皓影、東風日產(chǎn)奇駿等等,都是這些合資車企的“門面”,很多年以來,都是銷量和利潤最穩(wěn)定的來源,而且知名度高,家喻戶曉。
那么這些合資緊湊型主流SUV究竟面臨著怎樣的競爭態(tài)勢?中國SUV市場又發(fā)生了什么?

依價格看,合資品牌緊湊型SUV多在17-30萬之間,也是SUV銷量集中度很高的區(qū)域,在新能源汽車爆發(fā)前,SUV市場基本形成了三檔:一檔是低于15萬元以內(nèi)的中國品牌SUV,如哈弗H6、長安CS75等長期統(tǒng)治該區(qū)間;二檔就是此合資緊湊SUV,以東風本田CR-V、一汽豐田RAV4、廣汽豐田威蘭達、東風日產(chǎn)奇駿等為代表;三檔就是合資高檔SUV,在35萬元以上,最主流的莫過于如奔馳GLC、寶馬X3、奧迪Q5等,其他如二線豪華品牌。
但這個態(tài)勢開始被新能源汽車和中國品牌SUV的崛起打破了。
一是中國品牌燃油和混動SUV的崛起,打破了17萬元+主流合資SUV的市場閾限,二是購買燃油SUV的消費隨著升級需求,往往會青睞集中在高檔品牌如奔馳GLC、寶馬X3、奧迪Q5身上,前15名的SUV銷量中,奔馳、寶馬三款高檔SUV進入且穩(wěn)定,就是這個想象。

這就形成了一個很奇特的現(xiàn)象,要么買中國新能源SUV,如比亞迪唐、宋等,要么買高檔品牌奔馳寶馬。要么買中國品牌尺寸大、配置高、做工豪華而又配置高超劃算的燃油SUV,過去銷量最大的途觀、CR-V、RAV4、皓影、奇駿等都紛紛讓位。
這其中,第一個原因占了很大比例,因為高檔品牌奧迪、寶馬奔馳等的SUV一直有相對穩(wěn)定的消費群,銷量集中在單月1-1.5萬輛左右,有時候會蹦上兩萬輛(奧迪Q5相對差一些),但銷量不會太大。所以真正影響消費者購買合資主流緊湊型SUV的,如南北大眾、南北風頭、雙本田、東風日產(chǎn)等等SUV的,的確很大程度上是中國SUV品牌的崛起。
這其中,中國新能源汽車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打破了合資主流緊湊SUV在17萬元-30萬元的價值固有認知。
也就是說,包括混動、電動等SUV,比如比亞迪唐、宋、元等以及很多自主品牌的混動產(chǎn)品,除了品牌力弱外,在各個方面打破了合資緊湊SUV給消費固有的認知。在這些主流合資緊湊型SUV17萬-30萬的價格,已經(jīng)完全被中國品牌的電動、混動產(chǎn)品比下去了。

還有,燃油車SUV,包括上述長安的CS75/CS55/CS35,哈弗H6;吉利博越L、星越L、繽越,奇瑞瑞虎、星途系列,上汽榮威、廣汽傳祺等眾多豐富的SUV產(chǎn)品,以更大的尺寸、動力和更高的智能配置形成了更好的性價比,在前赴后繼,擠占合資SUV。
其實放眼這些合資緊湊型SUV,往往躺在過去的利潤和銷量上“吃老本”。單舉一個例子,20萬元以內(nèi)的SUV,合資品牌多采用的還是傳統(tǒng)自然吸氣2.0L動力,或者1.4T/1.5T,以日系多見,而中國品牌燃油SUV15萬左右往上基本上會配備2.0T,車子尺寸更大,智能配置和用料做工,合資SUV更不能比,不信可以親自去店里看看豐田、大眾車都減配材料用到什么樣了。
大批中國品牌更實惠的混動SUV出現(xiàn),扭轉(zhuǎn)了燃油SUV耗油的認知,比亞迪宋能夠在如此慘烈的競爭中月銷5萬輛,物美價廉的混動車款貢獻幾乎一半。
時代變了,主流合資SUV顯然躺著吃老本的時代要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