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動畫:一差,二錯


導語
12月10日,《三體》動畫終于開播。動畫版《三體》,耗時5年打造,是B站投資最大的動畫項目,開播當天即打破B站在線觀看人數(shù)紀錄?!度w》作為近年來影響力最大的文學作品之一,它的改編一直備受矚目,而改編的難度也不言而喻。在《三體》開播前,本篇作者曾表示:永遠懷疑,永遠期待。而今開播后,在數(shù)據(jù)盛況下,對于動畫制作的質(zhì)量,他更多的是懷疑。


失望是從看到第一場戲開始的。沒錯,就是古箏計劃。
然后在序章結(jié)束,正片開始的五分鐘左右,決定棄劇。
奧密克戎爆發(fā)、世界杯鏖戰(zhàn),活在擺爛與荷爾蒙噴張如笑話般擰巴在一起的當下,看或不看動畫版《三體》,其實都已經(jīng)不太重要。心理預(yù)設(shè)的感受,無非就是錦上添花與毫無波瀾兩種。當然,期待前者,本就太奢侈。但毫無波瀾的狀態(tài)大概也就持續(xù)了不到十秒,在退出小破站APP、合上iPad之后,那個匯聚民間最強心聲的年度熱門漢字還是脫口而出:ciao……
后悔??!不該一把歲數(shù)還賊心不死;不該相信小破站明目張膽地忽悠;不該迷信干了部牛X前作《玲瓏》的藝畫開天就能持續(xù)高位產(chǎn)出,而忘了爛大街的前車之鑒比比皆是;不該忽略資本加持下一貫負資產(chǎn)超標的常識;不該聽任各大公號的吹捧、不該期待、不該寫上一篇《三體,又見三體》……以致于,還得捏著鼻子繼續(xù)追番,繼續(xù)碼本期這篇劇評。

口水吐槽完畢,情緒也基本穩(wěn)定,下面開始對動畫版《三體》已播出的前三集在制作、劇作、呈現(xiàn)等方面進行分析評論。是否理性專業(yè),本人盡力而為。
出于讓編輯省心的考慮,必須要先替本公號聲明一下,本篇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無它。
- 一差?-
動畫版《三體》很差嗎?
對于這個問題,最要不得答案就是:仁者見仁。不管你是不是《三體》的書粉兒,看一部劇,最最起碼的要求,是得能看懂。
先別急著否認,這里所說的“懂”,跟智商無關(guān),但跟認知有關(guān)。
具體到《三體》而言,對原作了解的多與少、深與淺、甚至喜歡與討厭,都決定了觀看其影視化呈現(xiàn)時的潛意識代入程度。這大概就是讀過原著的觀眾群,所提前儲備的觀劇認知??磩赢嫲妗度w》,我個人最強烈的感受是,太多莫名其妙,幸虧看過原著。也就是說,在整個觀劇過程里,我的大腦必須不停地調(diào)用出認知儲備,才能勉強彌合劇情、人設(shè)以及邏輯線索上的各種缺漏。
十年書粉兒尚且如此,對于完全陌生于原著的“小白”觀眾,這就是徹底的不友好。因為先天缺少了對照尺度,他們大概也就只能看個熱鬧了。
這個觀點肯定有人不同意,不爭論,舉兩個例子,讓事實說話。
例一:古箏計劃。
作為原著中的名場面,它出現(xiàn)在第一部《地球往事》的將近結(jié)尾處,對此,大劉老師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來鋪陳,又用了專門的一個章節(jié)來描述,是全書正序時間線上的最大高潮點。所以,當“審判日號”被看不見的納米“飛刃”切割那一幕來臨,所有的殘忍、冰冷、壓抑都在一種凄美詭譎的氛圍下,化成了對道德與人性的拷問:面對整個地球文明將毀的未來,犧牲個體生命的是否必須?
沒錯,這是一道“電車難題”的變體,其間埋藏著人類割裂的價值觀與情感爭斗、對未知宇宙的探索反而變成了引禍降臨的無知、還有三體人看似冷漠殘暴實則必須為之的文明續(xù)存選擇,等等。
那么,我們在動畫版《三體》中看出這些了嗎?沒有。所以它所呈現(xiàn)的“古箏計劃”,只剩奇觀。而且受限于制作水準,作為開篇的重場戲,其遠近景別切換之草率、人與物體與環(huán)境的透視比例之失調(diào),又讓這僅存的奇觀變成了奇怪。
細想想看,拋開ETO、智子、三體星球這些硬概念不談,在劇中,你真的看懂“古箏計劃”了嗎?

例二:危機紀元。
我們已知,動畫版《三體》選擇了原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黑暗森林》來進行影視化改編。對于這部書的優(yōu)劣與否,其實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力挺者認為,這是《三體》系列最震撼的一部,既寫出了宇宙的浩瀚,也寫盡了規(guī)則的殘酷和人性的陰暗;反對者認為,該部大而空洞,充斥著直男癌荷爾蒙四濺的意淫,堪比科幻界的《小時代》。
對于此,我必須披上職業(yè)編劇的外衣,在站位清晰的層面上,給出自己的評判:一切最利于影視化改編的,就是好作品。顯而易見,無論結(jié)構(gòu)合理性、戲劇沖突性、還是人物復雜性,改編《黑暗森林》都是上上簽。

《黑暗森林》的正序時間線,開始于危機紀元第三年,彼時,三體艦隊距離太陽系還有4.21光年。引述原著簡介中的描述:“三體人在利用魔法般的科技鎖死了地球人的科學之后,龐大的宇宙艦隊殺氣騰騰地直撲太陽系,意欲清除地球文明”,是為危機紀元。
請留意題眼:人類科學被鎖死。
而后便可知,三體艦隊殺來是結(jié)果描述,地球文明被清除是對終局的判斷。也就是說,科學死亡,人類失去了加速發(fā)展,以對抗三體人入侵的最后可能,這才是危機。后續(xù)的面壁計劃,正是在這樣的絕境下,人類為了自救而不得不采取的冒險豪賭。
那么問題來了,動畫版《三體》對危機紀元又是怎樣展現(xiàn)的呢?
一個字:黑。是那種從場景到建筑再到人物,不講道理、肆無忌憚、一水的黑暗色調(diào)。有人說這叫賽博朋克風格,別扯了,麻煩去多看幾遍《愛死機》,你就知道幽暗黢黑不等于光怪陸離,更不等于賽博朋克。又何況,導致三體入侵的始作俑者葉文潔尚還健在,冷凍技術(shù)也還沒有登場,危機紀元顯然發(fā)生于當代,而不是未來或近未來,你搞出一派末世景觀是想整哪樣?

另外還引入了一個粒子對撞實驗事件,意圖明顯是想為觀眾理解危機紀元做注解??上У氖牵@場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實驗,讓觀眾毫無代入感,更遑論共情危機。這種改編處理,顯然屬于頭痛醫(yī)頭的昏招兒,而恰是最能體現(xiàn)危機紀元的諸如:“唐”號航母建造、NMD防御系統(tǒng)無效發(fā)射、以及民間生態(tài)反映,全都被忽略的一干二凈。
別怪我腹黑,想問下創(chuàng)作團隊,你們真的看懂三體了嗎?如果你們的理解維度都存在偏差,做出來的戲,觀眾又怎么明白?
- 二錯?-
“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zhì)總量保持不變”——這是葉文潔對羅輯說的話,是整部書的精神內(nèi)核,是所有規(guī)則成立的基礎(chǔ)條件,也包括最著名的“宇宙黑暗森林法則”。
但或許很多人沒意識到,比如動畫版《三體》的創(chuàng)作者們。這段話還是羅輯這個人物的定場詞。
劇作是影視作品的根本,人物是劇作的基石。不幸的是,動畫版《三體》在人物塑造方面,犯了很多錯誤。
說明一下,如果要總結(jié)《三體》系列的偉大之處,最多的共識肯定會是世界觀。但世界觀是一個復雜而綜合的呈現(xiàn),礙于篇幅,本次就不多贅述,有機會另開一篇再做專門探討。我們集中講人物。
舉例:第一主角,羅輯。

如果照扒原著,羅輯的人設(shè)有幾個重要的關(guān)鍵詞:聰明、藏拙、玩世不恭、多情、現(xiàn)實、理想主義、悲情。其中,玩世不恭和多情是行為表象。對比動畫劇集,以我有限的水平,只能看出羅輯是個中二、說話沒溜兒、自私又放縱、膽小又慌張的二貨。兩下相較,我不信有人會喜歡劇中的那個他。
才更新三集而已,憑什么就能下此結(jié)論?其實不用三集,甚至都不用一集,許多時候,看完人物出場的幾場戲就夠了。劇集就掛在B站,不信可自行觀看對照。我只講下原著里的羅輯出場,可提煉成三段,咱們來逐段分析。
一只褐蟻視角,楊冬墓地,羅輯先到,葉文潔后至。羅輯的第一句獨白:“活著本身就很妙,如果連這道理都不懂,怎么去探索更深的東西呢”。這是他說給老同學楊冬的,也是說給自己的。短短一句話,人物性格有了基本的眉目,他現(xiàn)實而理性。隨后葉文潔到來,點破了羅輯很聰明,又在對話中可知,羅輯善于藏拙,時逢危機亂世,他便順勢而為,從一個搞天文的改做社會學教授。玩世不恭便成了他偽裝的表象。
這是很高級的描寫。都說劉慈欣寫人物是短板,我大概部分同意,所不認同的部分,有幾個顯著的代表,羅輯首當其要。
再往下看,葉文潔就著羅輯的職業(yè),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宇宙社會學。羅輯的驚訝中,隱含著某種遇知音的驚喜。他,并不甘于現(xiàn)狀,為此從未停止思考。正是這樣的人設(shè),才為他能成為面壁者奠定了條件。
最后的部分,就是本段開篇所引用的那兩句話。葉文潔說出了她用盡大半生總結(jié)出的宇宙公理,事實證明,這也是羅輯完成人物轉(zhuǎn)變,絕境開悟,最終制衡三體人、拯救地球的唯一抓手。由此可見,羅輯不應(yīng)該只是個意外吞了金丹成仙的扁平化小混混,而是由復雜性格構(gòu)建起的一個完整立體的人。
改編的原則,是忠于原著,但不拘于原著。尤其是對人物的刻畫。飽滿立體是根本,情感動人是條件。動畫版《三體》弄丟了主角人物的魂,只扔給觀眾一副并不好看的皮囊,可以想見,由此生發(fā)出的人物弧光,定然是殘缺不全,不可信,也不會可愛。
除了羅輯之外,已出場的人物中,葉文潔與ETO成員一樣,被刻畫成了單純的邪惡體;汪淼成了不知所謂的懦夫,這些都是錯誤的敗筆。唯獨大史還算鮮活得有模有樣,不管是不是因為這個角色本身就自帶煙火氣,容易抓得住,這都是值得表揚的一點。僅此,就算是聊以慰藉吧。

- 《三體》動畫,真的是會動的畫呀?-
如標題,制作粗糙,建模生硬,中間幀缺失,光影畫面統(tǒng)統(tǒng)失分。早說過藝術(shù)創(chuàng)造從來都不能只靠堆錢、堆設(shè)備、堆技術(shù),關(guān)鍵的關(guān)鍵是——審美!對于一部動畫作品,觀感差,甚至比劇作爛還讓人糟心。
還有更糟心的。第二集大史飆車開掛,橫沖直撞小半集,再來一出城鐵脫軌危機,不知道別人怎樣,反正我是看麻痹了。大搞動作場面,以為就拿捏住了好萊塢式商業(yè)流量密碼。殊不知,《三體》這種宏大世界觀類型的科幻巨著,抓人的壓根兒就不是打斗和動作,而是驚艷的想象力構(gòu)建。如果真想炫制作實力,為啥不在地球主線之外,再開一條副線,把三體人完成質(zhì)子展開的場面、或是三體艦隊的亞光速航行搞一搞?
本末倒置的結(jié)果,就只能得到一部會動的畫。
網(wǎng)傳,《三體》核心編劇的最終署名僅排在第八位,排在前頭且沖到聚光燈下的,是“甲方爸爸”安排的“近親”。行業(yè)刮此邪風久矣,這種重名利、輕創(chuàng)作,更不懂尊重創(chuàng)作者勞動成果的行為,必會反噬自身。由此,動畫版《三體》之爛也就可以理解了。
又據(jù)網(wǎng)傳,跟動輒便集體出征的霸總粉兒、耽美粉兒、修仙粉兒、古偶粉兒等各路網(wǎng)文書粉相比,《三體》的粉絲毫無爭議是最寬容的存在。這大概是因為讀科幻的群體,理性思維主導者更多一些。他們理解《三體》改編之難,所以眼見撲街者眾,也還能抱著瑕不掩瑜的態(tài)度,毫無吝嗇的將溢美之詞送給那些鳳毛麟角者。哪怕它只是微光一閃。
可是,寬容不代表放棄審美,更不代表喪失批評的底線。因此呼吁創(chuàng)作者們嚴謹一點、良心一點,不要再無節(jié)制地消耗粉絲的耐心。否則,《三體》影視化之路,很快會走到盡頭。
最后,想引用一個朋友的名言,來表明當下我對改編《三體》的態(tài)度:不抱希望,亦無悲觀。

作? 者

西門不亂
散漫編劇
年方好幾十
腎、酒量、朋友之外
其它都虛
主編:栗子
排版:央央